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標題對於新聞報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媒體時代,簡明生動、通俗形象的口語化標題更易引發讀者關注。以《人民日報》2017年第一季度本報的標題為樣本,可以發現有很多「會說話」的標題,而且說得有味、說得有理,讓人耳目一新,連連點讚。
口語化要體現人情味兒
新聞說事實,標題是開場。開場說得好,才能吸引受眾往下看。口語化標題,使用群眾的生活用語,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講出的話有生活氣息,更能體現人情味兒,這樣會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新春走基層」欄目的報導《俺用手機「種」蔬菜》(見下圖),標題取自某生態園負責人對記者說的話「沒想到俺們可以用手機『種』菜了」。口語化標題,接地氣,有溫度,講出了群眾對科技惠農的真實感受。這樣的標題,若非記者親身經歷,任憑挖空心思也難以想出。
2017年3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的評論員文章《讓「她時代」綻放更多光彩》,標題中的「她時代」用得妙,既概括了越來越多女性以實績贏得尊重的時代特點,又抓住了眾多讀者對婦女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情感認同。在3月8日這一天,「她時代」一詞的百度搜索指數創了一年多來的新高,本報的這個標題對「她時代」的流行,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同類標題還有:
《農業這條船要向「優質優價」調頭》(2017年1月13日第5版)
《銀行的日子為啥不太好過了?》(2017年1月16日第13版)
《保險業的「壞孩子」能管住嗎?》(2017年2月18日第18版)
《這裡咋猛長綠色產品》(2017年2月19日第11版)
《京津冀,走出「一畝三分地」》(2017年2月22日第5版)
《脫貧攻堅要下一番「繡花」功夫》(2017年3月9日第4版)
《城鎮化,不能重「面子」輕「裡子」》(2017年3月14日第10版)
口語化不是普通大白話
標題的口語化,並不是把群眾口頭語言原封不動進行呈現,而是要對這些原生態語言進行加工、提煉,在準確、簡練的前提下,讓標題更加形象、生動,突顯文化品位。
一是語感強,對稱美。中文表達講究修辭,體現博大精深文化。新聞標題中運用對仗,能夠使標題呈現平衡感與對稱美,不僅利於傳統文化弘揚,還能有效提升報導的文化氣質。
2017年2月21日第14版的文章《淡泊明其志 修辭立其誠》(見下圖)中,「淡泊明其志」源於成語「淡泊明志」,出自三國時期諸葛亮《戒子書》所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修辭立其誠」,出自《周易·乾·文言》的話:「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修辭立誠」也是成語,意思是寫文章應表現出作者的真實意圖。《淡泊明其志 修辭立其誠》是一篇讀後感,所介紹的六卷本《管士光文存》的作者,是「作家學者化」的典範,用改編後的兩句古語作為標題,可謂非常恰當。
同類標題還有:
《早鶯爭暖樹 春水起微瀾》(2017年1月12日第24版)
《地下空空 地上難停》(2017年1月17日第3版)
《球星價未減 小將海外還》(2017年2月7日第15版)
《禁區居民多 溼地保護難》(2017年2月15日第14版)
《廉自慎獨始,心由慎獨安》(2017年2月17日第4版)
《農民做電商 需要怎麼幫》(2017年2月22日第9版)
《善治小事,善莫大焉》(2017年2月24日第14版)
《漫天冰雪飛 滿地「白銀」生》(2017年3月13日第23版)
二是語意豐,有理趣。中國的漢字,本身就有強大的文化魅力。看似平常的話語,放在不同的標題語境下,能產生不同的解讀,蘊藏的辯證、雙關、懸疑等哲理也能讓人拍案叫絕。
2017年2月8日第22版頭條,針對美國政府提出的貿易保護主義主張帶來的衝擊,報導把文中墨西哥學者的觀點「修建一座橋,遠比砌一堵牆要好」用在標題中,用「橋」和「牆」分別代表「合作」與「隔離」,兩字之別蘊哲理,讓人心領神會(見下圖)
2017年2月24日第11版的標題《當好流動哨 查處燈下黑》,「流動哨」和「燈下黑」在漢語中各有多重含義,用這兩個詞來概括中央巡視工作首次開展「機動式」巡視,能讓人從文字中讀懂報導的深意。
同類標題還有:
《呵護好「旅行箱裡的中國」》(2月17日第5版)
《降費「禮包」,你收到了嗎》(3月6日第12版)
《降能耗 「加減乘除」怎麼幹》(3月8日第10版)
《貴州開放發展按下「快進鍵」》(3月9日第21版)
《當好公平正義「守夜人」》(3月13日第14版)
《我們為什麼看漲中國》(3月13日第23版)
口語化要有時代感
時代的特點也會在標題中留下印記,短標題的流行和網絡化標題在廣泛使用,體現的就是當今時代的特點。
讀題時代,標題短而精,不僅讀來朗朗上口,而且易讀易懂易傳播。
2017年1月18日,第4版「新春走基層」報導的標題是《回家有坐票 過年有新房》,短短10個字,能讀出我國交通建設給群眾春節回家帶來的便利,也能看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新氣象。
2017年1月20日,第19版標題《生孩易,養孩難》,反映了人們面對全面二孩時代的真實心聲。
2017年3月14日第12版的《「當你老了,有我在呢」》,一句話樸實無華,卻表現出年輕一代面對人口老齡化的主動擔當,弘揚了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同類標題還有:
《無人機,有前途》(2017年2月17日第20版)
《環保糾紛不出村》(2017年2月22日第16版)
《這家醫院沒藥房》(2017年2月27日第22版)
《雪豹王子回家了》(2017年3月22日第12版)
《一個共享的地瓜》(2017年3月28日第12版)
網絡流行語用在題中,也能跟上時尚節拍。2010年11月10日,當「給力」首登《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時,曾讓不少人感到「意外」。如今,網言網語在報紙上的使用已非常普遍。用得準確,會讓讀者感覺親近、自然。
2017年3月6日第6版的《中國經濟 「顏值」更高「氣質」更佳》,「顏值」和「氣質」都是近兩年的網絡流行語,用這兩個詞來形容2016年中國經濟的表現,可謂恰如其分。
2017年3月13日第11版頭條標題《別再讓孩子們「壓力山大」》,「壓力山大」諧音人名亞歷山大,用詼諧方法表達壓力像山一樣大,用這樣的詞語來概括兩會代表委員們就學生減負的建議,一下就拉近了報導與讀者的距離。
同類標題還有:
《地方兩會「小目標」裡有大期盼》(2017年1月25日第5版)
《雲南遊:口碑如何趕上顏值》(2017年2月23日第10版)
《多元就業,敢做「不一樣的煙火」》(2017年3月1日第5版)
《你遇到的「中年危機」可能是「假危機」》(2017年3月28日第19版)
標題反映文風,「會說話」的標題有情有意,能讓讀者產生閱讀快感。融媒體時代更崇尚講故事,標題的「說話」本領確需提高。如何更好地和受眾平等對話,設置什麼樣的受眾關心的疑問,都影響到報紙的吸引力和傳播力。期待我們的報紙上能夠有更多好看好讀、耐人尋味的口語化好標題,期待本報好標題能更好地在融媒體時代大放異彩。
2017年7-8月《人民日報》好標題評析
人民日報評出了2017年7-8月的好標題作品11件,讀一讀下圖中的好標題,這個夏天發生的不少事再次閃過:沙場閱兵、北鬥升空、賽場對抗、稅費紅包……
這篇文章,對11件作品逐條品讀,透過作者的觀察角度和分析方法,您對好標題的判斷標準也會更加有準頭。
日前,人民日報好新聞評選小組投票評出2017年7-8月好標題作品11件(見下圖),其中一等獎2件、二等獎4件、三等獎5件。本文對這11件作品作出簡要評析,以期和大家共同交流提高。
稅費「紅包」激活經濟「細胞」
巧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解讀稅費紅利對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意義,生動鮮活,而且有時代氣息。兩個貼切的比喻既增加了標題的感染力,又提升了內容的思想性,同時這種押韻結構也進一步強化了標題的韻律感。
西方之亂何以成了「燈下黑」
理論文章的標題很難做得生動形象,但這個標題卻由於使用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燈下黑」一詞,讓人看到標題就基本能夠明白文章的主題所在,且令人琢磨其中深意。標題採用比喻手法和設問句式,起到了吸引讀者閱讀的作用。
共產黨人應做現代君子
「君子」一詞的含義眾所周知,加上「現代」二字來修飾,拓展了這一詞語的時代內涵。標題言簡意賅、觀點鮮明,是對文章內容的精準提煉,也很有力度。
「希望對抗只在賽場上」(主題)
——寫在「國際軍事比賽—2017」閉幕之後(副題)
前一段印度非法越我邊界事件,影響惡劣,兩國關係一度比較緊張。而中印兩國的軍事比賽,中方又獲得了勝利。在這種背景下,報導的標題提出「希望對抗只在賽場上」,一語雙關,既表明我維護主權的堅定立場,又向印方發出提醒和警示,意涵深刻,耐人尋味。
三更風雨行 英雄扶搖去(主題)
——追記江西修水縣杭口鎮抗洪英雄程扶搖(副題)
主標題巧妙嵌入主人公名字是點睛之筆。「三更風雨行」,表明主人公毅然離家投入抗洪搶險的時間背景;「英雄扶搖去」,借用《莊子·逍遙遊》中的名句,表明主人公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格。兩句各五言,字裡有情懷。
一度要價50萬元,如今「指導價」兩萬元(肩題)
一個小鎮彩禮的潮起潮落(主題)
農村彩禮負擔越來越重,這是社會輿論經常議論的老話題。這篇報導標題的亮點在於引題中50萬元與2萬元的強烈對比,而且還有「指導價」這樣一個激發讀者好奇心的詞語,會讓人在看到標題後產生閱讀報導的興趣。
主席同志,請您檢閱
這是7-8月份獲獎標題當中最為簡短的一條。短短八字,擲地有聲,喊出了我軍威武雄壯的軍威,展示了我軍昂揚自信的風貌。
開學的行囊,當盛放開闊的人生
這個標題刊發在2017年8月31日的評論版。在各高校開學之際,這篇評論文章提出學生入學不僅要帶著實際的、具體的行李物品,更要帶上人生的夢想和理想。標題由具象到抽象,寓說理於陳情,虛實結合,不落俗套,也有高度和深意。
自主建設、獨立運行,對產業核心產值貢獻率已達70%(肩題)
北鬥 落子太空 服務全球(主題)
信息量大是這一標題的鮮明特點——主題從宏觀上指出我國北鬥衛星發射升空重要意義,肩題則表明其建設運行的背景,並用數字展示直接價值。肩題和主題的配合,讓讀者對北鬥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楚準確的理解。
心有大我,山一樣的巍峨(主題)
——追記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副題)
「主虛副實」是製作標題的常用手法,它的好處在於能夠使主題具有較強的感情色彩,從而先入為主地感染讀者、打動讀者。這個標題的主題提煉得非常到位,所用比喻和主人公的形象高度契合,發揮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敲鐘問響,樹立改革效率觀
「敲鐘問響」的字面意思是敲了鍾就要聽到響聲,一般用以形容反應的快速與即時。這篇文章重點就是談論和評析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進入關鍵期的背景下,改革效率從何而來和如何提高實效。用「敲鐘問響」作為標題打頭,不僅很恰當,而且也有動感和力度。
轉自:「新聞與寫作」微信公眾號 以上內容綜合人民日報社研究部)
2018開年第一課
送給人民論壇網粉絲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