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出去」,空白地帶掘真金
G20峰會之後,江蘇偉達國際貿易公司在白俄羅斯投資的亞麻廠又迎來新的合作者。像江蘇偉達這樣,越來越多的江蘇中小民營企業正在「走出去」,到客戶身邊投資建廠,在市場空白地帶掘真金。
種菜「功臣」建工廠
投資白俄羅斯前,江蘇偉達專做國際貿易,汽車配件、玩具和機械設備,什麼賺錢賣什麼。2012年,江蘇偉達涉足製造業,與白俄羅斯安東波尼市合作,共建白俄羅斯首家無紡布紡織廠,江蘇偉達佔股73%,當地政府佔股27%。這是中國民企與白俄羅斯政府的首個合作項目。此前,白俄羅斯無紡布來自歐盟。這家工廠滿負荷運轉,年產布5000多噸,除滿足當地需要,部分產品出口俄羅斯。
「白俄羅斯及周邊國家,不少工業都是空白。對以歐盟及俄羅斯為市場的國內加工企業來說,白俄羅斯是理想的替代生產地。除去勞動力和土地價格比國內便宜,白俄羅斯是中國產品由陸路進入歐盟的必經地,再加上兩國政府的政策利好,投資白俄羅斯機會難得。」江蘇偉達總經理彭濤坦言,「一帶一路」的發展大勢是中小企業「走出去」的最好庇護,在白俄羅斯,無論老工業改造、輕工業發展,還是基礎設施擴建,都商機無限,關鍵是找準需求點。
1996年赴白俄羅斯留學至今,彭濤已完全融入當地。白俄羅斯大白菜來自波蘭,一度貴到每公斤3美元,他僱人種大白菜,拉動菜價大跌,當地民眾稱他為「功臣」。他還開過中國飯店,積累起深厚的人脈。
建廠生產無紡布,彭濤的生意做大了,他賺錢的半徑從白俄羅斯擴展到周邊國家。今年,彭濤又在中白工業園籤約投資建亞麻廠。白俄羅斯年產亞麻4萬噸,佔全球產量1/5,但以前基本出口原材料,附加值很低。他將利用國內的技術、設備優勢,靠近原料產地,加工白俄羅斯亞麻,再出口全球。G20峰會最近召開,央視同步播出大型紀錄片《一帶一路》,中白合作最新政策廣為人知。國內3家外貿企業拋出橄欖枝,希望聯手彭濤,在白俄羅斯共同投資亞麻項目。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已籤署總統令,宣布對入駐中白工業園企業免稅10年,第二個10年減稅一半。我國將對中白合資項目實施高額度的貸款優惠。6月29日,南京開通中歐班列。中白貨物往來,以往船運需45天至60天。現在火車運,15天就到。利好疊加,蘇美達集團有意和江蘇偉達共建亞麻基地,藉助蘇美達的全球營銷網絡,擴大白俄羅斯亞麻種植規模及加工出口量。
食客身邊開麵館
下個月,江蘇四新科技在美國的分廠將開張運營。通常,國內企業「走出去」,多在國外設研發中心,製造環節留在國內。江蘇四新反其道,將製造環節搬到發達國家,引進國外專家夯實國內研發。
就在9月,有浙江民企老闆對比中美製造業成本後,認為中國製造成本逼近美國。這一觀點,引發業界熱議。江蘇四新科技總經理曹添說,企業第一次到北美設廠,還未能全面感受兩國成本差異。就人力成本而言,國內不佔優勢。儘管美國工人工資兩三倍於國內,但其技能強、素質好,一人多崗,效率高。「美國工廠的司機卸料後,復秤、打單、進庫,一路小跑,一人幹幾份活!」他坦言,到北美辦廠,倒不是出於成本的考慮,而是企業經營模式轉型的需要。
作為國內最大的消泡劑生產企業,江蘇四新產品一半出口。消泡劑在工業領域應用極廣,全球需求穩定。從單純生產轉向產品定製、服務定製,實現這個轉型,企業需要將製造環節貼近客戶。「如今有客戶提出要求,至少要一周才能把調整過的產品發到美國,反饋速度跟不上。」曹添說,在客戶身邊辦廠就好比把麵館開到客戶家門口,要吃什麼,顧客隨時點。
與製造環節「走出去」相對應的是,曹添把美國專家請到國內任技術總監。江蘇四新擁有69項國內外專利,是國家標準的主起草者,但公司的持續研發力不夠。「我們急功近利,忽略過程,就是要一個結果。而國外研發,更捨得把精力和投入放在基礎研究。」他介紹,隨著北美頂尖專家的到來,國內研發人員的思維模式正發生變化,更願意沉下心研究技術的來龍去脈。
好服務贏得好夥伴
在鋼材貿易圈摸爬滾打近20年,劉松終於意識到:賺快錢的時代已經過去。近三四年,國內鋼材庫存持續上升,鋼貿業出現購銷價格倒掛。幸好,他經營的鋼鐵貿易公司今年向歐洲銷售4萬噸鋼材,儘管只佔公司銷量的1/5,但利潤卻比其它4/5加起來還多。
3年前,劉松從義大利客戶手裡拿到第一份歐洲訂單,只有1000噸,同行興趣不大,但他竭盡全力,滿足客戶所有需求,對方很滿意,把他推薦給瑞士的合作夥伴。3年以來,哪怕訂單小到十幾噸,劉松都服務到位。沒想到,合作的義大利客戶是義大利、瑞士最大的鋼材經銷商。用心服務贏得好夥伴,劉松在歐洲市場的銷售每年成倍增長。劉松準備跟這位義大利大客戶合作,以股份制形式共建鋼材市場,從買賣關係走向利益共同體,共同拓展歐洲市場。
從代理醫療器材起步的巨鯊醫療集團,自主研發醫用顯示器,產品銷往40個國家和地區,居全球醫療顯示行業老三,英國諾丁漢皇家醫院、南非最大的私人醫院和印度最大的私人集團醫院,都是其客戶。「2008年,國內醫療設備銷售如日中天,我決定轉型,不幫別人賣產品,自己搞研發生產。五六十個股東坐在一起商量,無比艱難。這意味著,要把前10年賺的錢全投進去,而且前途未卜。」巨鯊醫療集團董事長王衛慶幸,這一步走對了。
巨鯊善於借力,做品牌之初請國際大牌企業生產,貼上巨鯊標籤,賣一臺虧10%,靠過硬的大牌品質樹立巨鯊的品牌形象。同時,公司將15%的銷售收入用於醫療自主研發,擁有專利技術160多項。2012年第一臺醫用顯示器通過歐洲代理商,銷往歐洲。確立影響之外,巨鯊建立自己的海外銷售隊伍,每年國外銷售增幅超過30%。
「因為有華為的存在,海外認識到中國民企也能從事高端製造。」王衛說,自己的夢想就是成為醫療界的華為。(顏芳)
(責編:黃竹巖、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