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人最喜歡的「開春第一鮮」竟然多數都是江蘇養殖貨,要吃本地的還得等半個月
當春日暖陽降臨,薄冰消融,休眠了一個冬天的梭魚再次活躍起來,這時候捕撈上來的梭魚,漁民們習慣稱之為「開凌梭」,是開春後捕撈上來的第一批魚種,素有「開春第一鮮」的美譽。
市場上銷售的梭魚來自哪裡?記者從城陽海鮮批發市場獲悉,目前島城的大部分漁船尚未出海,市場上銷售的梭魚多來自江蘇一帶。再過半個月,梭魚銷售將進入高峰期,屆時本地梭魚也將大量上市。
探市:市場上的梭魚多來自江蘇
「快來買啊,新鮮的梭魚!」走進海鮮市場,大大小小的梭魚擺在最顯眼的位置,成了商販優先推銷的目標。記者走訪市場獲悉,目前島城市面上銷售的梭魚多來自城陽海鮮批發市場,而這裡的梭魚交易量佔到全市的七成以上。
凌晨城陽海鮮批發市場的梭魚交易場面
凌晨2點,城陽海鮮批發市場就熱鬧起來,一輛輛掛有外地牌照的貨櫃大貨車陸續進入市場。隨著貨櫃打開,成框的梭魚被搬下車,緊接著就是過磅稱重,商談價格後,又是一陣忙碌地搬運,隨後這些梭魚被運往島城各地的市場,進行二次批發。
「每年12月份,梭魚開始陸續上市,目前的交易量日均十幾噸。」城陽海鮮批發市場工作人員說,批發價格每斤10元左右,到了零售市場,每斤上漲兩三元,總體來講,這兩年的價格變化不大。至於梭魚的貨源,多來自江蘇,且多是養殖梭魚,少量來自膠南及山東東營。
至於原因,商販告訴記者,目前島城漁船大部門沒有出海,少量出遠海的漁船還沒有回來。
再過半個月島城梭魚即將上市
屆時除了膠南外
嶗山沙子口、即墨田橫等地的
海捕梭魚也將進入市場。
梭魚銷售將迎來高峰
日銷量突破20噸
其中本地梭魚約佔有三分之一
價格上海捕梭魚每斤高出五六元
變化春節過後熱銷日售300斤
距離城陽海鮮批發市場不遠處的城陽海鮮商貿城,這裡是海鮮零售市場,各類冰貨、時令海鮮應有盡有。每個攤位前,梭魚都擺在最顯眼的位置上,按照個頭大小區分,三四斤一條的每斤13元,兩斤左右的每斤12元。
海鮮商販優先向顧客推銷梭魚
「春節前就有賣的,但銷量很小,春節一過,梭魚的銷量猛增,是當下賣得最火的一種魚類,這今天的日銷量都在300斤左右。」市場業戶老魏說,這些梭魚多來自南方,也有河套當地的,不過數量非常少,不是每天都有貨。再過十幾天,本地梭魚的數量會增多,不過到了4月份,在市場上就難見梭魚的身影了。
梭魚冷知識
說起梭魚,商販介紹,幼魚叫丁頭,長到中期叫梭棒,成魚才叫梭魚。這種魚繁殖性很強,個頭大,價格相對便宜。到了春節,味道最為鮮美,加上沿海地區一些習俗,類似的習俗還有「鮁魚送丈人」等等,青島人特別認可這種魚,多買來嘗鮮。
由來 春風破凌梭魚群來得早
梭魚的習性是隨潮而動,平日裡以海泥中的微生物為食。」城陽漁業專家王學勃說,到了冬天,這種魚喜歡聚群,成群結隊潛入深水休眠;它的另一個特點是活動早,等到來年開春,春風送暖,冰凌剛剛融化時,就早早行動起來,集群遊到入海口附近覓食,所以梭魚是春節後捕撈上來的第一批魚種。
開凌梭是帶著海冰捕撈上來的第一批梭魚,因此而得名。由於休眠期間梭魚幾乎不吃食,靠消耗自身的脂肪來維持生命,所以腹內的雜質少,沒有土腥味。這時候的梭魚肉質緊實、味道鮮美,民間向來就有「食用開凌梭,鮮得沒法說」一說。
到了夏天,小梭魚生長迅速,幾天的時間,長度就能翻倍。每年夏天六七月份的時候,在碼頭附近的海邊,能看到成群的梭魚遊動。所以,梭魚並不是只有開春才能捕。只不過這時候的梭魚肉質鬆軟,入口有一股土腥味,味道就差遠了,所以當地又有「六月梭臭滿鍋」的俗語。
漁民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經歷了一個冬天幾乎沒有鮮魚吃的漫長等待,能吃上一口開春第一鮮的梭魚,自是一番享受。上世紀60年代以前,當地上了年紀的漁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冬季,海面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此年輕人乘坐木筏子滑上冰面,一手拿著小錘子,一手拿著竹簍。隨著木筏子的前行,冰面下方會不斷浮現被凍住的梭魚,一條條清晰可見,放眼望去,一片一片的。梭魚喜歡貼著水面遊動,突然降溫被凍住的機率較大。這時拿起小錘子,輕輕敲碎冰面,用手將梭魚一條條撿起。不大會兒功夫,就能撿滿兩小竹簍。
日常人們捕撈梭魚有用拖網、旋網,也有用粘網的。粘網是一種專門用於捕撈梭魚的工具,長一米有餘,上方帶有魚漂,下方有鉛墜拽著,豎立於海水中。這種網友有三層,遊動的梭魚經過時,會被網黏住。說來也怪,梭魚是個「直腸子」,只會一個勁往前鑽,決不回頭,越鑽越深,理所當然就會被網具牢牢捕獲。
說法 環境改善入海口梭魚增多
「春節過後,氣溫回升很快,當地梭魚的捕撈可能會提前。」城陽漁業專家王學勃說,從第一批梭魚上市開始計算,吃梭魚的時間前後50多天。進入4月份,海中的微生物豐富,梭魚開始大量進食,腹內的雜質多,加上大魚逐漸開始產卵,以後的梭魚味道就大不同了。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梭魚多來自南方,養殖的居多,本地也有捕撈,但數量極少,多數被當地漁家飯店提前預定。本地養殖梭魚的很少,除了養殖習慣外,與經濟價值也有一定關係。島城養殖池數量有限,雖然梭魚產量挺高,經濟價值也可以,但與海參等相比,經濟價值還是低了點。近兩年,不少養殖戶開始嘗試淡水養殖梭魚,不過還沒有推廣開。
王學勃說,除了出海捕撈外,河流入海口、深水蝦池、籠網等也是本地梭魚的主要來源。其中深水蝦池中的梭魚,也是流入的自然苗,籠網主要用於捕撈海中的貝類,隨網也能打上一定數量的梭魚來。近幾年,隨著膠州灣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入海口附近的梭魚數量持續增多。
吃法 海水燉梭魚那叫一個鮮
以前的漁民吃梭魚,最常見的做法是清水燉魚。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植物油是很稀罕的東西,漁民常年乘船出海,更是不會輕易攜帶,那時候不僅是梭魚,捕撈的大部分海魚都是直接用海水燉來吃。
清燉
紅燒(以上兩圖來自網絡)
捕撈上岸的梭魚,用海水衝洗乾淨後,稍加收拾去掉魚鱗,用刀切成塊,下鍋直接用海水煮,中間不加任何佐料。煮出來的湯汁乳白、肉質鮮嫩,開凌梭富含脂肪,湯中飄滿油花,吃起來非常香。如今,當地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還保留這種吃法。
當地還有一種苦梭,普通人很難分辨,只有經驗豐富的老漁民才能從魚嘴和眼睛看出端倪來。吃苦梭必須要將內臟清理乾淨,否則煮出來的魚肉質發苦。
(早報記者 王濤)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