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2月14日訊 春節假期之後,到菜市場買菜的市民發現,休眠了一個冬天的梭魚再次出現在了攤位上,而且數量頗多,這時候捕撈上來的梭魚,漁民們稱之為「開凌梭」,是春節之後捕撈上來的第一批鮮魚,素有「開春第一鮮」的美譽。記者探訪了解到,目前島城市面上的梭魚主要來自南方,本地梭魚將在3月中下旬大量上市。「開凌梭」味道極其鮮美,簡單又好吃的做法就是清燉,記者親測味道確實好極了。
市民爭相購買「開凌梭」
中午11時許,記者來到西海岸新區易通路菜市場看到,這裡的魚市攤位有數十家,幾乎家家都賣梭魚,為了更好地招攬生意,攤主都將最新鮮的梭魚擺在最顯眼的位置。記者注意到,看到有顧客靠近,攤主孫先生趕緊用手指彈了一下自家攤位上的梭魚,這幾條梭魚立刻翻動了起來。「看看吧,都是最新鮮的梭魚,而且是本地貨,趕緊買幾條吧,現在的梭魚叫『開凌梭』,最好吃了,價錢也不貴,每斤20元。」看到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孫先生趕緊招攬起了生意。孫先生用活魚做廣告的辦法果然好使,大夥圍了上來,你選兩條,他選一條,不一會兒的工夫,孫先生就賣出去十幾條梭魚。
家住世紀新村小區的徐女士一下子買了3條梭魚。「他家的梭魚都是活的,這說明不但新鮮,而且是當地貨,如果是外地來的,經過長途運輸,這魚肯定就死了。」徐女士告訴記者,這3條梭魚,她打算自己吃一條,另外兩條送給父母,讓老人家也嘗嘗鮮。
漁民用壇網捎帶捕撈梭魚
「目前市面上的梭魚雖然很多,但大都是南方來的外地貨,本地貨佔有量不足三分之一,要大量上市得到3月中下旬。我賣魚20多年了,到我這買魚的都是回頭客,所以我特意每天一早去琅琊海域碼頭收一些梭魚,咱一定得讓老顧客吃到最新鮮的梭魚。」孫先生告訴記者。
記者隨後驅車趕往琅琊碼頭,發現這裡賣魚的攤位早已人去攤空,漁船也都停靠在碼頭上。
「你來晚了,這裡的漁船都是每天早上歸來,要買海鮮就得趁早來。」在碼頭上清理網具的漁民老胡告訴記者,春節過後,他們這裡的漁民的確每天都能捕到梭魚,但量都不是很大,每家也就能捕回十幾條,少的甚至只有幾條。「我們這裡並沒有專門捕梭魚的船隻,我們用的是壇網,每個壇網都有四五十米長,漁民一次性將壇網運到一兩海裡遠撒下去,用長棍將設有網口的一端撐起來固定住,網底墜上鐵錠子,另一端則不必管它,周圍再用漂做好標記。這樣整張網就像一條張著口的蛟龍一樣,隨著潮流在大海裡擺來擺去,什麼魚都捕,梭魚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老胡對記者說。
三個辦法辨別野生還是養殖
西海岸新區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梭魚以海泥中的微生物為食,這種食性導致一般的梭魚都有一種土腥味。只有一個季節例外,那就是冰凌開化的初春時節。因為每到冬季,梭魚便潛入深海越冬。處於休眠期的梭魚極少進食,靠消耗自身的脂肪來維持生命。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開凌梭腹內雜質少,沒有土腥味。這時候的梭魚肉質緊實、味道鮮美,民間有「食用開凌梭,鮮得沒法說」的說法。過了這段時間,梭魚的品質和鮮味就會下降。特別是五一後捕的梭魚肉質鬆軟,入口有一股土腥味。因此就有「六月梭臭滿鍋」的說法。所以,這開春第一鮮的美食可不是人人能吃到的,稍不留意就錯過了吃它的絕佳時機。
「開凌梭有本地貨也有外地貨,有野生的也有養殖的,養殖的味道肯定比野生的要差一些。」該工作人員介紹,分辨「開凌梭」可從這幾方面判斷:一看魚身,由於生長條件不同,養殖的梭魚魚身較為肥碩,野生梭魚特別是「開凌梭」身子較瘦。二是看魚頭,養殖梭魚的頭部較為寬大,野生「開凌梭」頭部比較尖削。三是看魚腹,養殖梭魚肚腹部含脂肪較多,從外部看顯得較鼓。(記者 趙玉勳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