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雨水節氣。每到春天悄悄來臨時,在萬物復甦之際,大沽河入海口的膠州灣,蟄居一冬的梭魚已經睡醒了。作為春節後的早春第一鮮開凌梭,靠海吃海的青島人,自然不會放過這來自大海的饋贈。開凌梭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和鯔魚區別在哪裡?開凌梭怎麼做才好吃?記者為你探訪一番。
一斤13元在延安三路農貿市場,記者看到幾個攤位都有剛上岸的開凌梭在賣。渾身細長、外披紅色鱗甲的開凌梭在攤位上左右扭動,好像在給路過的市民提醒:我把最美的青春獻給你,快把我領回家去吧!
來自濰坊安丘的李蔭梅大姐在青島賣海鮮十幾年了,她對開凌梭有著深厚的認識。李蔭梅告訴記者,「開凌梭」是指春暖冰開後被捕獲的第一批梭魚。由於梭魚冬天休眠基本不進食,秋天的進食經過一個冬天的消化也已排乾淨,因此開春時候的開凌梭肉質緊實,味道極鮮,享有「開春第一鮮」的美譽!膠東地區流傳著一句俗語:吃了開凌梭,鮮得沒法說。李蔭梅介紹,梭魚的生存能力很強,離開水兩個小時仍然能存活,所以農貿市場的業主很少有把梭魚放進魚缸裡養的。由於目前開凌梭的上貨量比較大,一斤在13元左右。
開凌梭來自哪裡?河流入海口青島黃海水產研究院的專家介紹,在魚類科學中,開凌梭有時指的不是一種魚的名字,而是特指某一時節的魚類。山東特別是青島地區說的開凌梭,是確指是膠東半島河流入海口的凌汛時節捕獲的梭魚,以東營黃河入海口、大沽河入海口最多。農曆雨水和驚蟄前後,梭魚成群結對遊入黃河入海口和大沽河入海口附近的河道內覓食,此時捕撈的梭魚叫開凌梭。
由於冬季休眠時期極少進食,靠消耗自身的脂肪來維持,所以腹內膽汁雜物較少,沒有腥味,肉質肥厚,鮮美異常。尤其珍貴的是,開凌梭的捕撈緊緊限於驚蟄前十幾天的時間,過了季節,再捕撈上來的魚就是梭魚而不能稱為開凌梭,由於覓食的原因,梭魚的肉質和鮮味也都會大打折扣。所以,即便是青島人,也不是人人能吃到的,一不小心,便錯過了吃它的絕佳時機。只有那些資深食客,一年就靜候著這麼幾天,一定要嘗鮮。吃過了這頓,就要等明年了。開凌梭怎麼做?清燉最好吃
徐媽媽山莊酒店的負責人劉超是個酷愛美食的資深食客。因為自己喜歡吃,於是在嶗山枯桃花卉市場的北側山上開了這家山莊,平時自己做著吃,也接待朋友。開凌梭上市了,劉超第一時間打來電話邀請品嘗。劉超介紹,開凌梭的做法有很多種,清蒸、白燒、家常燒都很好吃。他推薦了家常燒的方式,因為這最能保持魚的鮮美味道。他介紹說,清燉前先將開凌梭洗淨,刮鱗、剖腹後魚身剞柳葉刀,不要切斷。平底鍋燒熱,倒少量油,放入兩面煎一下,放入蔥姜八角,倒入足量的清水,水開後,撇去浮沫和油花,燉20分鐘加入鹽、香菜段,滴入香油,即可出鍋。
西海岸做法獨特!用熱醬潑同樣的開凌梭,西海岸新區的做法和市區有點不一樣。都源酒店是西海岸著名的餐飲品牌,酒店負責人林蓬勃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介紹黃島的開凌梭做法除了家常燒、清蒸之外,還用醬潑的方法。
林蓬勃介紹,開凌梭魚去鱗、腮、內臟及腹內黑膜,清洗乾淨,魚身兩面打斜刀,蔥姜蒜切片。魚身鋪上自製的豆瓣醬,上鍋蒸15分鐘,出鍋後用熱油淋在醬上即可。
新聞延伸
開凌梭和鯔魚長得不一樣在採訪中,問及梭魚和鯔魚的區別,有的食客認為梭魚和鯔魚是一種魚。初春叫開凌梭,到了四五月份大規模遊到青島前海,那時候叫鯔魚。記者採訪了青島黃海水產研究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他告訴記者,梭魚和鯔魚雖然長得有點像,但不是一種魚。
記者了解到,梭魚和鯔魚都屬於魚類中鯔形目鯔科,屬於外形很像。鯔魚又名烏支、烏頭、烏鯔、脂魚、白眼,梭魚又名肉棍子、黃眼梭、紅眼梭、紅眼魚、赤眼梭、紅眼鯔。從這兩種魚的名字就能比較容易分辨出鯔魚和梭魚。鯔魚的得名當是緣於它的體色,郝懿行《記海錯》云:「鯔之言緇也,其色青黑而目亦青。」「緇」是「黑色」的意思。鯔魚頭部寬而扁,眼睛大而圓,脂眼瞼發達,因其瞳孔外一圈顏色發白,所以有的地方稱其為「白眼」。身體較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全身被圓鱗,腹鰭基部有一黑色斑塊。體背色青黑,上半部有幾條黑色縱帶,腹部白色。
其實兩者雖然體形相似,但鯔魚肥短,梭魚細長,所以膠東稱之為「梭魚棍子」。這是因為梭魚性情兇猛,遊動迅速,所以它有一個長長的流線型的身體——海洋中遊速快的魚,就沒有一個「粗短胖」的。兩者最大的區別在眼睛上:梭魚的瞳孔外圈是紅黃色的,所以有的地方稱其為「赤眼」,與鯔魚的「白眼」恰成對比。鯔魚遊泳能力較梭魚弱,只能洄遊至近海河口繁殖,所以每年四五月份青島前海一帶,市民用魚鉤直接在岸上就能捕到鯔魚。但是鯔魚的亂刺多,沒有梭魚那麼鮮美。(青島晚報/青網/掌上青島記者 單衍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