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他的老師奧斯特·瓦爾德「嗅覺」敏銳,率先在1909年就提名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理由是狹義相對論,結果失敗了。
又過了7年,在1912年、1913年的時候,奧斯他·瓦爾德繼續提名愛因斯坦,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一連提名三次都沒能通過。
為什麼這麼牛掰的理論,都拿不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呢?這裡需要交代一個背景。
由於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的身份,一些對猶太人懷有敵意的德國激進右翼分子一直在阻撓這件事。比如當時有個人叫保羅·魏蘭德。他意識到,其實很多科學家都對相對論抱有懷疑態度,認為相對論只是一種抽象的假說,而不是建立在牢靠的實驗基礎之上,於是就發表文章,譴責相對論是一場大騙局。
他還號召了一群二流科學家一起惡意攻擊相對論,說愛因斯坦的學說帶有強烈的猶太性,意思是看起來很牛掰震撼,但其實是在忽悠人。
愛因斯坦看到後非常生氣,他在報紙上聲明「假如我是德國的民族主義者而不是猶太人,他們就不會攻擊我的理論」。
結果,愛因斯坦越抹越黑,他不僅沒能澄清事實,反而給自己招來一身騷。
轉眼到了1919年,狹義相對論都已經提出來14年了,而廣義相對論都提出來4年了,愛因斯坦依然和諾貝爾獎依然沒有關係。
這一次,物理學界的頂級大咖普朗克看不下去了,公開表示愛因斯坦應當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結果第四次提名愛因斯坦還是失敗。
為什麼呢?
諾貝爾獎委員會說,相對論還需要實驗的證明,現在英國科學家愛丁頓驗證的結果還沒出來,但我們今年馬上就得頒獎了,所以明年再說吧。
好吧,那就再等一年。
到了1919年底,英國科學家愛丁頓和戴森,利用日食現象成功觀測到了光線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的偏移數據。這個數據比牛頓引力理論計算出來的結果大一倍,但跟相對論的預測結果卻十分吻合。也就是說狹義相對論被證實了,它是真理。
一下子,愛因斯坦就轟動了學術圈,甚至經過媒體宣傳後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社會公眾人物。很多人都說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的理論,甚至有人說他的理論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大家都覺得19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當屬愛因斯坦了。
結果1920年的時候,右翼分子又跳了出來。
當時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叫勒納德。他竭力的勸說其他科學家,讓他們相信相對論沒有被證實,那些實驗數據可以通過其他理論解釋。
勒納德更是提出相對論具有猶太科學的特徵,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本質上是一種哲學臆想的觀點。而當時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顯然支持勒納德的觀點,諾貝爾官方解釋愛因斯坦為什麼沒有獲獎的聲明中,就引用了勒納德的言辭作為理由。
就這樣,1920年愛因斯坦依舊沒得獎。
1921年的時候,普朗克接著提名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是他改變了一個策略。
因為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琢磨理論物理的,像相對論這種學說本來就是一種猜測,對吧?如此一來,只要有人覺得不靠譜,那獲獎這個事就不太靠譜。
所以普朗克主張說,咱們不提相對論,而是拿愛因斯坦的另外一項成果——光電效應,作為諾貝爾獎物理學獲申請的理由。
聽起來很靠譜對吧?但右翼分子們也很會想辦法。
他們說,你普朗克牛掰我們沒話說,但你作為一個量子物理學家,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沒隔幾年又給一個量子物理頒發諾貝爾獎,不太合適吧?
最重要的是,光電效應是一個實驗物理領域的成果,而愛因斯坦的身份是理論物理學家,兩者不太匹配,對吧?
總之,反對者找到了一大堆理由後,愛因斯坦第五次提名諾貝爾獎也失敗了。
最後,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決定空缺,乾脆一個人都不評了,就這空著。
直到1922年,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都認為,今年諾獎該給愛因斯坦了。
當時一個法國物理學家就放話說,今年要不給愛因斯坦頒獎,五十年之後的後生,會怎麼看我們這一代人鬧出的笑話?
所以當時隱隱有種,愛因斯坦靠什麼獲獎已經不重要,反正他必須獲獎的氣勢。
就在陷入兩難境地的時候,物理學大佬普朗克出來說:你們不要鬧了,咱這樣吧。咱1921年諾獎不是空缺了嗎?我們把它給愛因斯坦,1922年的頒給一個更年輕的不就雙贏了嗎?
終於,提名6次之後,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還不是靠大名鼎鼎的《相對論》,而是靠量子力學領域的《光電效應》。
看到這不知道你有什麼感受。
反正我是憋著一口氣啊,愛因斯坦這樣牛掰的人物,做出了那麼重要的成果,居然被一群油光滿面的教授,思想右傾的學閥,如此打壓玩弄?
有道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看來是打不破的真理了。儘管是科學界這種看起來學術為尊的地方,也存在著拉幫結派,價值觀區分的事。
但憤懣是憤懣,除了憤懣之外愛因斯坦提名諾獎的事,也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
成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你的成功你決定,另一種是你的成功我們決定。
第一種成功適用於,依靠某種明確的指標就能明確勝負的情況。
比如今年高考小張的高考考試分數達到了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實現了自己的高考目標,那他就是成功了。
類似的,如果你在職業技能,或者研究成果等方面達到了某種水平和要求,這就足以說明你成功了。
成敗的關鍵就在於你自己,和其他人沒啥大的關係,所以叫你的成功你決定。
第二種成功則適用於,愛因斯坦這樣的情況。
你學術水平怎麼樣,業務能力如何,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而周圍的人如何評價你,是否認可你,這才是你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
也就是說,你的成功由我們決定。
所以,如果愛因斯坦沒有外界的認可和支持,那麼就算是他的《相對論》被證實,恐怕也與諾獎無緣。
再比如,一說起中國的水稻,大家都知道袁隆平,但是在內行看來,中國有好幾個水稻專家不論是科研水平還是實際對社會的貢獻都遠超袁隆平,比如石明松、黃耀祥等科學家。
但為什麼後兩者沒有袁隆平那麼「成功」呢?
原因就在於你的成功是我們(社會)的事,你的業務能力再高,但如果你的業務表現對社會網絡沒有價值,你就不容易成功。
什麼叫業務表現對社會網絡有價值呢?
其實愛因斯坦第六次提名時,法國科學家說的那段話已經隱隱有這個意思了。
「我們現在不給愛因斯坦頒獎,50年之後的後生會怎麼看我們。」意思就是說,給愛因斯坦頒獎對整個科學界整個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所以你得給他頒獎,讓他成功。
而袁隆平也是如此,他被大量的宣傳和「造勢」,是有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業務能力首屈一指。
咱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是九年義務三年高考擠出來的,難免會在骨子裡形成一種意識:成功都是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我業務能力強就該得到回報,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那我一定是業務還不夠好,還不夠努力。
而事實上,真實世界往往更加複雜,很多時候你的成功由我們決定。這也就意味著超強的個人業務能力並不能和成功劃上等號,也就意味十分努力只有三分效果的情況大概率會出現。
看透了這個道理,相信你會對有些事釋懷許多,而在今後該如何做上也會有一些新的啟發。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