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9號,西昌火箭發射中心傳來壞消息,我們通過長三乙運載火箭替印尼發射的PALAPA-N1衛星發射失敗,火箭一,二級工作正常,火箭三級卻發生了異常,導致了墜落,隨後故障排查和究責工作開展,相關的保險理賠也發起流程。
航天事業是一項綜合事業,是高精尖的代表,基本上沒有100%成功的說法,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曾有過發射失利的情況,或多或少罷了,而我們國家,成功率是遙遙領先的。
但是今年,此次4月9號長三乙的失敗卻並不是第一次了,而是在30天之內發生的第二次火箭失敗,如此緊密的兩次失敗著實讓人有一點揪心。2020年3月16號,文昌發射中心長徵7號改中型運載火箭發射失敗,這是這款火箭的首飛任務。
這兩次失敗後,兩次的報導都能夠公開透明地向全社會公布,不迴避,不否認,敢面對,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從東方紅人造衛星到神舟一號無人實驗飛船,再到今天,中國航天攻克了一系列的困難,如今的發展是越來越好,但是攤子鋪大了,遇到的困難也會越來越多。
過去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悶著頭追趕就好了,根本不需要創新研發。而如今,我們已經是世界航天的領頭羊了,我們不再是仿照者,我們需要更多的創新,更多的試驗,更多的數據,這樣才能實現趕超。而科學試驗,總有失敗,這是無法避免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科技領先都是建立在無數失敗上的。
針對這兩起在30天內發生的航天失利事件,其實還是有輕重之分的。3月16號發射的長徵7號失敗並沒有引發什麼討論,因為這是一款全新的火箭,有失敗是很正常的。但是本月9號長徵3號的失敗,卻成為了人們話題的焦點。
為何如此呢?因為長徵3號是我國的老牌火箭了,在此之前有過很多次成功的經驗,在技術和經驗上,可以說已經十分成熟了。根據統計,長三乙到目前為止一共執行過67次發射任務,除了首飛實驗那次失敗,這是第二次失敗,也就是說在經歷了裡阿奴65次成功後,發射失敗了。
最近這些年來,我們的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神舟飛天,嫦娥探月的一次次成功讓人民群眾對中國航天的期待非常之高。但是科學家也是人,是人就會有犯錯的時候,歷史上的大科學家們如牛頓,愛因斯坦,也都犯過錯。
這兩次的連續失敗也說明了一些問題,我們在人才培養上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從事航天事業的人福利待遇普遍較好,但是他們是十分辛苦忙碌的,忙得連消費都可能來不及,這導致很多年輕人根本不願意從事這些高尚偉大的事業。
小編還記得以前,小孩子談及夢想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同齡人普遍想當老師,科學家,醫生,律師,太空人。而現在。就這麼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一切都變了,青少年的普遍夢想都變了,大家想成為網紅,明星,富豪或者嫁給富豪。
這些夢想錯嗎?沒有錯,夢想沒有高低貴賤,只要不違法,夢想是平等的。但是當一個社會的普遍價值是這些的時候,就不對了。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對航天事業的期待還怎麼發展?
明星網紅也不容易,但是培養一個科學家卻比培養一個明星難幾百倍,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簡單的那一條路。小編還記得李蘭娟院士的那句話:「從這次疫情以後,希望國家給年青一代樹立正確人生導向,高薪留給才德兼備的科研人員、軍警人員。」
如何培養高等級的科研人才,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從數據上來看,我國每年的考研人數越來越多,但是真正想做科研的人卻越來越少,大多數人讀研都是想找一份更加賺錢的工作。其實這點無可厚非,但是當一個社會的普遍價值是這些的胡,這就有問題了。一個投身科研的人在收入和待遇上比不上一個考研鍍金的人,這是不對的,這會讓科學家寒心,會導致人才流失。
2020年是我國的航天關鍵年份,在今年我們的北鬥要正式組網,嫦娥五號要探月,新一代載人實驗飛船要發射,火星探測器也要發射。今年航天人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14億雙期盼的眼睛都看著他們,希望我們能給他們一點寬容,希望所有的發射任務都成功,希望科研人員能夠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