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拿諾貝爾獎: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失敗,為何第六次才成功

2020-12-04 進擊的文山

01 老師出大力,對手不留餘力:3提諾獎皆失敗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他的老師奧斯特·瓦爾德「嗅覺」敏銳,率先在1909年就提名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理由是狹義相對論,結果失敗了。

又過了7年,在1912年、1913年的時候,奧斯他·瓦爾德繼續提名愛因斯坦,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一連提名三次都沒能通過。

為什麼這麼牛掰的理論,都拿不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呢?這裡需要交代一個背景。

由於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的身份,一些對猶太人懷有敵意的德國激進右翼分子一直在阻撓這件事。比如當時有個人叫保羅·魏蘭德。他意識到,其實很多科學家都對相對論抱有懷疑態度,認為相對論只是一種抽象的假說,而不是建立在牢靠的實驗基礎之上,於是就發表文章,譴責相對論是一場大騙局。

他還號召了一群二流科學家一起惡意攻擊相對論,說愛因斯坦的學說帶有強烈的猶太性,意思是看起來很牛掰震撼,但其實是在忽悠人。

愛因斯坦看到後非常生氣,他在報紙上聲明「假如我是德國的民族主義者而不是猶太人,他們就不會攻擊我的理論」。

結果,愛因斯坦越抹越黑,他不僅沒能澄清事實,反而給自己招來一身騷。

02 物理界大咖普朗克出手,2次提名仍抱憾而歸

轉眼到了1919年,狹義相對論都已經提出來14年了,而廣義相對論都提出來4年了,愛因斯坦依然和諾貝爾獎依然沒有關係。

這一次,物理學界的頂級大咖普朗克看不下去了,公開表示愛因斯坦應當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結果第四次提名愛因斯坦還是失敗。

為什麼呢?

諾貝爾獎委員會說,相對論還需要實驗的證明,現在英國科學家愛丁頓驗證的結果還沒出來,但我們今年馬上就得頒獎了,所以明年再說吧。

好吧,那就再等一年。

到了1919年底,英國科學家愛丁頓和戴森,利用日食現象成功觀測到了光線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的偏移數據。這個數據比牛頓引力理論計算出來的結果大一倍,但跟相對論的預測結果卻十分吻合。也就是說狹義相對論被證實了,它是真理。

一下子,愛因斯坦就轟動了學術圈,甚至經過媒體宣傳後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社會公眾人物。很多人都說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的理論,甚至有人說他的理論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大家都覺得19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當屬愛因斯坦了。

結果1920年的時候,右翼分子又跳了出來。

當時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叫勒納德。他竭力的勸說其他科學家,讓他們相信相對論沒有被證實,那些實驗數據可以通過其他理論解釋。

勒納德更是提出相對論具有猶太科學的特徵,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本質上是一種哲學臆想的觀點。而當時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顯然支持勒納德的觀點,諾貝爾官方解釋愛因斯坦為什麼沒有獲獎的聲明中,就引用了勒納德的言辭作為理由。

就這樣,1920年愛因斯坦依舊沒得獎。

03 眾望所歸:6次提名終折桂

1921年的時候,普朗克接著提名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是他改變了一個策略。

因為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琢磨理論物理的,像相對論這種學說本來就是一種猜測,對吧?如此一來,只要有人覺得不靠譜,那獲獎這個事就不太靠譜。

所以普朗克主張說,咱們不提相對論,而是拿愛因斯坦的另外一項成果——光電效應,作為諾貝爾獎物理學獲申請的理由。

聽起來很靠譜對吧?但右翼分子們也很會想辦法。

他們說,你普朗克牛掰我們沒話說,但你作為一個量子物理學家,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沒隔幾年又給一個量子物理頒發諾貝爾獎,不太合適吧?

最重要的是,光電效應是一個實驗物理領域的成果,而愛因斯坦的身份是理論物理學家,兩者不太匹配,對吧?

總之,反對者找到了一大堆理由後,愛因斯坦第五次提名諾貝爾獎也失敗了。

最後,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決定空缺,乾脆一個人都不評了,就這空著。

直到1922年,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都認為,今年諾獎該給愛因斯坦了。

當時一個法國物理學家就放話說,今年要不給愛因斯坦頒獎,五十年之後的後生,會怎麼看我們這一代人鬧出的笑話?

所以當時隱隱有種,愛因斯坦靠什麼獲獎已經不重要,反正他必須獲獎的氣勢。

就在陷入兩難境地的時候,物理學大佬普朗克出來說:你們不要鬧了,咱這樣吧。咱1921年諾獎不是空缺了嗎?我們把它給愛因斯坦,1922年的頒給一個更年輕的不就雙贏了嗎?

終於,提名6次之後,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還不是靠大名鼎鼎的《相對論》,而是靠量子力學領域的《光電效應》。

結語:

看到這不知道你有什麼感受。

反正我是憋著一口氣啊,愛因斯坦這樣牛掰的人物,做出了那麼重要的成果,居然被一群油光滿面的教授,思想右傾的學閥,如此打壓玩弄?

有道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看來是打不破的真理了。儘管是科學界這種看起來學術為尊的地方,也存在著拉幫結派,價值觀區分的事。

但憤懣是憤懣,除了憤懣之外愛因斯坦提名諾獎的事,也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

成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你的成功你決定,另一種是你的成功我們決定。

你的成功你決定第一種成功適用於,依靠某種明確的指標就能明確勝負的情況。

比如今年高考小張的高考考試分數達到了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實現了自己的高考目標,那他就是成功了。

類似的,如果你在職業技能,或者研究成果等方面達到了某種水平和要求,這就足以說明你成功了。

成敗的關鍵就在於你自己,和其他人沒啥大的關係,所以叫你的成功你決定。

你的成功我們決定第二種成功則適用於,愛因斯坦這樣的情況。

你學術水平怎麼樣,業務能力如何,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而周圍的人如何評價你,是否認可你,這才是你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

也就是說,你的成功由我們決定。

所以,如果愛因斯坦沒有外界的認可和支持,那麼就算是他的《相對論》被證實,恐怕也與諾獎無緣。

再比如,一說起中國的水稻,大家都知道袁隆平,但是在內行看來,中國有好幾個水稻專家不論是科研水平還是實際對社會的貢獻都遠超袁隆平,比如石明松、黃耀祥等科學家。

但為什麼後兩者沒有袁隆平那麼「成功」呢?

原因就在於你的成功是我們(社會)的事,你的業務能力再高,但如果你的業務表現對社會網絡沒有價值,你就不容易成功。

什麼叫業務表現對社會網絡有價值呢?

其實愛因斯坦第六次提名時,法國科學家說的那段話已經隱隱有這個意思了。

「我們現在不給愛因斯坦頒獎,50年之後的後生會怎麼看我們。」意思就是說,給愛因斯坦頒獎對整個科學界整個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所以你得給他頒獎,讓他成功。

而袁隆平也是如此,他被大量的宣傳和「造勢」,是有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業務能力首屈一指。

咱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是九年義務三年高考擠出來的,難免會在骨子裡形成一種意識:成功都是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我業務能力強就該得到回報,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那我一定是業務還不夠好,還不夠努力。

而事實上,真實世界往往更加複雜,很多時候你的成功由我們決定。這也就意味著超強的個人業務能力並不能和成功劃上等號,也就意味十分努力只有三分效果的情況大概率會出現。

看透了這個道理,相信你會對有些事釋懷許多,而在今後該如何做上也會有一些新的啟發。

以上,共勉。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拿諾貝爾獎: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失敗,為何第六次才成功
    他的老師奧斯特·瓦爾德「嗅覺」敏銳,率先在1909年就提名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理由是狹義相對論,結果失敗了。又過了7年,在1912年、1913年的時候,奧斯他·瓦爾德繼續提名愛因斯坦,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一連提名三次都沒能通過。
  • 夢想+失敗+堅持=成功:人生與失敗比鄰而居,不要讓你的精神破產
    人的一生時刻與失敗比鄰而居,把失敗當成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澀,吐出來的是頑強的精神。樂觀的人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悲觀的人會把經驗當作苦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人會永遠一帆風順,人們競相追逐成功,可往往結果卻相反,他們都遭遇過無情的失敗,失敗始終與人們比鄰而居。
  • 長徵七號火箭可靠性那麼高,為何第三次發射就失敗了?專家告訴你原因
    人類航天事業興起於上世紀50年代,短短70年時間人類航天事業就取得非常巨大的成就,在這70年的航天徵程中,人類相繼實現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載人登月、第一個國際空間站......由於航天科技的進步,人類推翻了「地平說」、「日心說」、「地心說」等慌繆理論,建立了現代公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奇點理論、
  • 劉瀾:北大領導力21講,領導力第六句口訣「失敗了?恭喜你!」
    大家好,我是天鐸,今天給大家分享下我的學習筆記21講:領導力第六局口訣「失敗了?恭喜你!」筆記內容:這是講失敗主題的最後一講,前面兩講我也是在講失敗,分別從個人和組織兩個層面,講了平庸和偉大的不同。2、對失敗的第二個重新定義,是成功的過程。失敗是成功的過程。有個記者問愛迪生,說你發明電燈泡失敗了一千次,有什麼感想?愛迪生說:我不是失敗了一千次,而是發明電燈用了一千個步驟。所以失敗值得恭喜,因為每一次失敗,都離成功更近了一步。3、對失敗的第三個重新定義,是有益的發現。體操運動員李小鵬,拿過16個世界冠軍。
  • 長徵七號火箭可靠性那麼高,為什麼在第三次發射就失敗了?
    人類航天事業興起於上世紀50年代,短短70年時間人類航天事業就取得非常巨大的成就,在這70年的航天徵程中,人類相繼實現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載人登月、第一個國際空間站……由於航天科技的進步,人類推翻了「地平說」、「日心說」、「地心說」等慌繆理論,建立了現代公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
  • 從成功到失敗,領先者告訴你為何第一不好拿
    就拿微軟來說,比爾蓋茨很有先見之明,他在21世紀開始之初就看到了雲服務、物聯網和智能手錶背後的市場前景;但是他卻沒能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功。相反,現在谷歌主導的雲服務和物聯網(兩者都還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而蘋果成為了可穿戴設備競賽中的領跑者。在如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今天科技領域的佼佼者很可能明天就被「拍」死在沙灘上了。
  • 試管嬰兒第一次失敗了,第二次移植的成功率會高嗎?
    於是試管嬰兒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但是試管技術的成功率並非百分之百,很多人在第一次試管治療時都以失敗告終,只能接受第二次的胚胎移植。那麼有過一次失敗經歷的患者,再做第二次移植成功率會高嗎?對於需要做第二次移植的患者來說,首先心態要放平,因為心態是影響試管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做試管不能從一開始就抱著否定的心態,如果不盡力嘗試,怎麼能獲得好孕呢!
  • 一月之內,中國航天兩次火箭發射失敗!充滿挫折的2020該過了!
    航天事業是一項綜合事業,是高精尖的代表,基本上沒有100%成功的說法,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曾有過發射失利的情況,或多或少罷了,而我們國家,成功率是遙遙領先的。但是今年,此次4月9號長三乙的失敗卻並不是第一次了,而是在30天之內發生的第二次火箭失敗,如此緊密的兩次失敗著實讓人有一點揪心。
  • 重新認識」成功」和」失敗」
    許多孩子感覺家長的認可不僅有賴於他們表現乖巧,還有賴於他們是否成功,因此我們需要考慮我們的家庭當中是否已經存在這樣的動力結構.我們需要用局外人的目光去觀察,觀察我們如何對孩子談論每樣事情都必須做好的重要性,觀察我們如何對孩子的成功和失敗做出反應,觀察他們如何對我們的反應產生反應.在某些情況下,不妨直接了當地問孩子:"你有時會感覺好像你只有得到高分(或在體育運動中表現良好
  • 愛因斯坦一生有多少發明,又得過多少次諾貝爾獎?
    這讓我們對相對論更加地肅然起敬,不禁要問:「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究竟發明了多少東西,他又獲得了多少次諾貝爾獎?」首先,愛因斯坦是理論物理學家,最擅長思維實驗,沒有實際的發明。他不像愛迪生是一位電器發明家。其次,愛因斯坦只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獎,而且這個諾獎還不是因為相對論,而是因為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
  • 18年拿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
    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目前諾貝爾獎已經開始頒發獎項了,中國還是無一人獲獎,可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再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將,獲得的是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及他的美國夥伴。日本的科學家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了嗎?我們先不要妄下定論,其實早在2001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個計劃,他們打著一個口號「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
  •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失利,系月內第二次失敗
    值得注意的是,文昌航天發射場在3月16日發射長徵七號改運載火箭任務失敗,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中國航天就出現了兩次發射失利事件。長徵七號改火箭的失敗主要是因為這款火箭是首飛,全新設計的運載火箭風險本身就非常高。然而,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是一款性能穩定的老火箭,此次發射失敗充分證明航天產業真的是高精尖而且是高風險的事業。
  • 為什麼失敗,讓你一蹶不振?
    如果依靠理性,你應該去認真計算各種交通工具的事故概率才對。更有意思的是,大多數人對待失敗的看法也是這樣的,上次這件事情失敗了,就覺得這次下一次都不會成功。事實告訴我們的是失敗是成功的N次方。其實上一次的失敗,並不能證明這一次或者下一次就一定失敗,不斷的跌倒,不斷的爬起來,只會不斷增加你的經驗,這就是成功。最近,接的案例大多數都有這樣的問題,上次和領導溝通失敗了,上次和老公吵架了,上次做生意失敗了,再也不願意和好了,再也不願意去做了。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我們又怎樣才能從未知走向成功? 在北師大心理學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劉嘉看來,我們雖是時代的產物,但我們同時也是時代的營造者和舞伴。在未知中,我們仍能通過感受和準確響應,找到突圍辦法。 劉嘉還認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連續的失敗只會導致連續的失敗。
  • 失敗的學生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啟示
    認識山中伸彌的知名人士橋本隆則10月8日發表鳳凰博客:《失敗的學生獲得諾貝爾獎—日本學者山中伸彌》,向我們近距離介紹了山中伸彌的「失敗」成長史。英國《每日電訊報》8日爆料稱,格登15歲時,生物學的成績在同年級的250名學生中排名墊底,其他自然科學類學科的成績也都處於下遊,被老師稱為「笨得完全不應該學習自然科學」。
  • 這些偉大的名人,首次都是遭遇了失敗才走向成功
    但在他成名之前,他經歷了幾次失敗,其中之一是三次沒有考上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這些拒絕,無論對史匹柏來說是多麼痛苦和沮喪,都不會妨礙他在事業和生活中取得成功。史匹柏最終在環球影城找到了一份工作,其中一名員工注意到了他創作電影的天賦。從那時起,他成為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史匹柏。
  • 諾貝爾獎得主齊聚一堂,愛因斯坦連續六次參加,這是什麼神仙聚會
    但或許是第一次聚會,科學家們或許有些拘謹,並沒有展開太激烈的討論。當時已經通過實驗發現了原子核的歐內斯特·盧瑟福,在自己的座位上始終保持沉默,相反,在場唯一的女性科學家居裡夫人侃侃而談地分享著自己對「原子放射性」的新發現。於是,第一次會議幾乎變成了居裡夫人的獨秀,而盧瑟福和其他科學家作為謙虛的聽眾,默默地贊同著居裡夫人的觀點。
  • 中國再次嘗試探索火星:長徵5號成功發射,這次我們還會失敗嗎?
    據多方消息報導,中國長徵五號重型運載火箭攜帶&34;火星探測器已經成功在海南島發射升空,目前該火箭各項數值良好。按照預定的火星探測計劃,長徵五號重型運載火箭在進入預定軌道後便開始飛向&34;,由此正是展開對火星的探索。當然,這也是我們第二次嘗試探索火星,第一次嘗試探索是在2011年,那時我們計劃搭乘俄羅斯的&34;號火星探測器一同前往火星。
  • 「青蒿素之母」:190次失敗之後的成功,為挽救數百萬瘧疾患者
    2011年9月24日,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9月24日,81歲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榮獲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2011年度拉斯克獎。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 這個門將辯論擊敗愛因斯坦,還拿了諾貝爾獎
    這個門將辯論擊敗愛因斯坦,還拿了諾貝爾獎 作者:狂丸 發布時間: 2018-07-05 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