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歷史中,這些植物是如何養成「食肉」習慣的?

2021-01-08 騰訊網

◎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在植物「朋友圈」裡,豬籠草、捕蠅草、瓶子草等作為食蟲植物的代表,數百年來備受關注,持久不衰。

如今,在國內某網購平臺上搜索「食蟲植物」,會出現數百條結果;專賣食蟲植物的店鋪數不勝數,皇冠店鋪就超過20家,單個店家粉絲量在10萬+也不是稀罕事。

隨著暑期到來,中小學生的科普活動又迎來新高峰。食蟲植物是一種植物嗎?在漫長的歷史中,植物如何演化出食蟲—食肉的機制?動物如何成為植物的「食物」的?在學界,人們對食蟲植物有哪些新的研究、又有哪些爭論?也成了孩子和家長關心的問題。

氮同化之謎:靜悄悄的植物緣何「重口味」?

了解食蟲植物,「氮」是繞不開的絕對主角。所有的食蟲植物,之所以在植物界顯得很「霸悍」,都是為了爭取更多一些氮元素。

我們知道,植物吸收無機元素作為營養物,這些它們來自巖石礦物的風化以及有機物、動物和襲擊的腐爛。氮是植物中繼碳、氫、氧之後含量最富的元素。缺了它,絕大多數植物將無法完成生命周期,而其他元素也無法取而代之。

「氮元素在1772年被發現,它佔據了地球大氣78%,是氧氣的四倍之多,並且是胺基酸、蛋白質和核酸等的重要組成元素。」美國康乃狄克州大學教授麥可·C.傑拉爾德在《生物學之書》中寫道,降解的動植物物質所含的氮,通過一系列的互利關係,形成科榮的植物營養素被吸收,而後再轉變為氣態,重歸大氣。

學界原本普遍認為,植物是直接從大氣中吸收氮的,但1837年,法國農業化學家讓-巴普斯迪特·布森戈證明這是錯誤的,還展示了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氮的方式。氮從無機原料到有機化合物的同化過程是許多植物細胞的一個主要代謝活動。

大體上說,草本植物主要在葉片中同化硝酸鹽,而許多的木本和灌木在根中同化這些硝酸鹽。在單一的物種中,硝酸鹽同化的位置通常取決於硝酸鹽的供給量:當硝酸鹽豐富時,葉片是主要的同化部位,但當硝酸鹽供應受限時,根成了主要的同化部位。經過植物氮同化過程一系列複雜操作,把土壤和葉面無機氮的可用性,與植物對於合成各種含氮化合物的需求聯繫在一起。

「在廣袤的大地上,並非每一寸都是沃土,不少地方是沙石荒地、高寒坡地和營養元素長期缺乏的水域等,各種嚴苛貧瘠的環境為植物的生存設置了重重障礙。」秋西,植物學碩士,曾供職於著名研究機構,現專職從事植物科普工作。他說,迫於生存壓力,食蟲植物以各自的方式,不約而同走上了捕食動物的逆襲之路。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食蟲植物並不是單一的物種,而是指能夠捕獵並且消化吸收一些昆蟲和節肢動物的植物類群,雖被籠統地稱作「食蟲植物」、都擁有捕蟲這一共同技能,但在親緣關係上卻相差很遠,分別來自10 個科17個屬,共有600至750 種之多。

食蟲起源之謎:無聲的植物緣何這般生猛?

但食蟲植物的起源,歷來是相關研究最大爭議的問題之一。

食蟲植物中的明星——捕蠅草,是1760年北美洲北卡來羅納州一位叫阿瑟·多布斯的大地主最先描述的,他在給植物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彼得·柯林森信中說,「這是植物界一種很新奇的未知的敏感植物」,柯林森將其樣本交給了英國植物學家約翰·埃利斯,後者將其命名為捕蠅草。埃利斯在給當時已聲名卓著的植物分類學家林奈的信中,詳細描述了這種植物「葉片的內表層布滿微小的紅色腺體,它們會分泌甜蜜的汁液吸引可憐的動物前來取食。當這些柔軟的腺體與動物四肢碰觸,兩邊的葉片會馬上豎起來,抓緊蟲子,通過交錯兩側葉片的刺將獵物牢牢鎖住,直至其死亡。」

事實上,更為精確的是,在構成捕蠅草死亡陷阱的兩部分葉片上,表面各有三根剛毛,它們是觸發器。如要觸發葉片閉合,昆蟲必須碰到不止一根毛、不止一次,而且兩次碰觸時間間隔不超過20秒,葉片在不到一秒之間迅速閉合,形成一個小小的「牢籠」,動物越掙扎,不斷碰到剛毛,「牢籠」合攏越緊,因此當捕蠅草再次打開葉片時,表面常能看到「搏鬥」的痕跡和蟲體殘渣。

然而盛名之下的林奈,不但反駁了埃利斯的結論,還把它當類似含羞草的「敏感植物」看,即使經過埃利斯長時間研究、舉出無可辯駁的證據,林奈仍然拒絕承認植物的食肉屬性。當時還有不少人隨聲附和,問題的焦點仍然在於植物怎麼可能會吃肉。

直到達爾文時代,有更多人觀察到更多的植物可以誘捕並消化小型動物。在1875年,達爾文出版的新書《食蟲植物》才有了合理的解釋。「數百萬年前,這類植物長在潮溼的沼澤裡,會面臨製造蛋白質的元素——氮缺乏的問題。」負責主持佛羅倫斯大學植物神經生物學國際實驗室的斯特凡諾·曼庫索說。

「『窮則思變』並非是只有人類才懂的道理。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植株改變了葉片的形狀,將之變成了捕蟲器,將味道鮮美、蛋白質豐富的昆蟲等小動物當成了新的營養來源。」秋西說。

由於僅有少量的化石記錄,因此食蟲植物的演化過程仍有不少謎團,特別是其捕蟲器結構稚嫩,由於各種原因其可能會在化石中缺失。儘管如此,仍可利用現代捕蟲器的結構推斷出古代捕蟲器大部分的結構。這些捕蟲器形式不同卻各具其妙,令無數科學家和植物愛好者著迷,探索不止。

獵殺消化之謎:多重本領把蟲子「吃」下去

這些植物界的「殺手」,看似兇猛,其實它們只能捕食一些昆蟲,頂多還有小型的小型的蛙類、蜥蜴等。

與達爾文同時代的倫敦大學應用生理學教授約翰·波頓-桑德遜的研究對象原本是從蛙類到哺乳動物體內發現的電脈衝,與達爾文通信後,他發現了給捕蠅草兩根剛毛施壓,能導致捕蟲器閉合的電信號,這也是電活動調控植物發育的首個例證。

一百多年後,美國阿拉巴馬州奧克伍德大學的亞歷山大·沃爾科夫和他的同事證明,電刺激本身的確是捕蟲器關機的引發信號。

而且對捕蠅草來說,每一次閉合異常消耗能量,每個夾狀捕蟲器可使用3至4次,最終將失去關閉的能力。因此,在植物園,捕蠅草都只深藏在遊客不易到的地方。

截至目前,植物學家們發現,食蟲植物主要有5種基本的捕蟲機制——具有含消化酶或細菌消化液的籠狀或瓶狀捕蟲器;有的周身布滿黏稠液滴的黏液捕蟲器;有的快速關閉的夾狀捕蟲器;還有能產生真空而吸入獵物的囊狀捕蟲器,以及具有向內延伸的毛須而將獵物逼入消化器官的龍蝦籠狀捕蟲器。「食蟲植物在進化樹上來源差別巨大。加上捕蟲機制的差異,因此不同食蟲植物在『觸覺』和消化上差異巨大。」秋西說。

而通常認為,植物的完整食蟲性必須包括吸引、捕捉和消化這三個過程,同時也必須將獵物消化成為便於植物吸收的產物,如胺基酸和銨離子等。因此,一種植物能否生成消化酶被作為判斷其是否具有食蟲性的一個標準。

食肉植物的研究一直是科學家感興趣的熱點。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多個研究院所與香港大學合作,用代謝組學方法,分析了瓶子草和捕蠅草黏液等肉食性植物葉片和陷阱中的組織特異性代謝物成分,並在《科學》旗下的《分子科學》發布論文,揭示其中均含有大量納米顆粒,這加深了人們對食蟲植物分泌的天然水凝膠黏液的認識,為天然生物材料精細納米結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視角。

此外,在食蟲植物與昆蟲之間,植物利用觸角、視覺或者氣味信號來作用於昆蟲上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發現。

「不過出於研究材料少,實驗難度高等原因,相關成果在近些年一直不多,於食蟲植物的研究熱點依舊在一些經典問題上。」秋西介紹說,除了起源與進化,食蟲植物是怎樣協調它們和傳粉者關係等,還有諸多未解之謎。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

編輯:嶽靚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食肉植物為什麼食肉?
    科學家尋找沉寂在原始森林中食肉植物時,食肉植物的化石也相繼被發現。2015年,波羅海的琥珀中發現的捕蠅幌科食肉植物的葉片,據研究者推測,可能起源於9000萬年的岡瓦納古陸,如若被證實,迄今發現最早的食肉植物當屬此植物,生物地理歷史也需要重新評估。
  • 植物竟然還吃肉?這些食肉類植物,你見過幾種?
    我們都知道動物有食肉系的還有食草系的,那你知道其實植物也有食肉系的嗎? 在世界中大多數植物都是靠土壤來獲取養分的,但是有幾種植物跟這些完全不一樣,是通過捕獲動物並且通過消化來獲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
  • 好習慣如何養成,所謂「21天習慣養成法」別再上當了!
    在職場中,有良好習慣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例如,有些人習慣性新知識,有些人習慣性寫反省,所有的習慣性都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財富。好習慣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養成好習慣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容易。我在朋友圈裡經常看到這樣的人,他們把臉換成了「不瘦20斤不換臉」,一年過去了,他們還是沒有換臉。
  • 植物「食肉」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揭曉了!
    首先,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植物食肉真的存在嗎?其實這個現象並不罕見,像豬籠草、金星捕蠅草、茅膏菜等等。而像金星捕蠅草這樣的食肉植物已經進化成為熟練的昆蟲獵手。那麼關於植物食肉的真相到底是如何?它們的進化過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食肉植物如何構造三維「陷阱」?
    近年來,除了多肉植物,千姿百態的食肉植物也逐漸受到植物愛好者的青睞,成為陽臺盆栽大軍中的一員,其華麗、不同尋常的外衣和炫酷的捕蟲技能背後,暗藏了一段段傳奇故事
  • 為什麼人類食譜中都是食草動物,基本不會吃食肉動物呢?
    在地球上存在大量不同的物種,每種生物都有獨特的進化選擇和生活習性,但是人類也可以根據動物的食物選擇來簡單分類,「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人類進入吃喝不愁的現代社會只有短短的數百年時間,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疾病和戰爭一直在困擾著我們,可是我們對於食物的渴望一直存在,特別是進入現代社會後,也沒有停止。
  • 食肉植物的「高科技」:捕蠅草如何知道吃的是蒼蠅,而不是石頭?
    相比於長著眼睛能移動的動物,自然界中的植物好像都不怎麼有趣,它們只會呆呆地立在那,什麼都不做。當然,植物並不是什麼都不做的懶漢,它們是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生產者,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有一些植物是相當有趣的,比如一經碰觸就會害羞的含羞草,跟著太陽轉的向日葵等等。但是植物中最能激起人們的興趣的要屬食肉植物了,小學課本上的豬籠草應該是大多數人知道的第一種食肉植物。其實食肉植物的種類還是比較多的,目前已知的食肉植物大概有600多種,它們主要分布在溼地附近。
  • 食肉植物的「高科技」:捕蠅草如何知道吃的是蒼蠅,而不是石頭?
    但是植物中最能激起人們的興趣的要屬食肉植物了,小學課本上的豬籠草應該是大多數人知道的第一種食肉植物。其實食肉植物的種類還是比較多的,目前已知的食肉植物大概有600多種,它們主要分布在溼地附近。不知道你是否想過這個問題:食肉植物怎麼知道自己捕獲的是「肉」而不是石頭或其他東西?難道也是像人類一樣靠嘴巴嘗?
  • 這「10種」食肉植物,個個長相奇特,你都見過嗎
    這「10種」食肉植物,個個長相奇特,你都見過嗎在眾多的植物類別裡,有一類生活習性完全不同於我們常見到的植物,甚至野外也不多見,但它們個個長相奇特,而且它們獲取營養物質的方式,並非只有水分、土壤、陽光,而是食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食肉植物」。當然,這裡的食肉並非跟我們一樣食用雞鴨魚等肉類,而是一些昆蟲。
  • 孩子習慣養成記: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每位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對他的學習,生活還是未來的成就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家長要從一開始就幫助孩子一起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將會受益終生。
  • 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首先父母應該有良好的喜歡,在這個同時呢告訴孩子什麼是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學習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當孩子表現出不好的習慣,或者上做錯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一時間不是應該對孩子大吼大叫,可能父母這這個時候會因為孩子一直在犯這樣的錯誤導致自己耐心已經耗盡了,所以會對孩子大聲怒斥,這種做法上非常的不可取的。
  • 不可思議的食肉植物,是什麼導致植物會去食肉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它們不僅美化了我們的環境,而且也給我們帶來了充足的氧氣。不同的植物都有不同的功能,有些植物具有觀賞價值,有的有實用價值,有的也有醫用價值,各種各樣的植物我們都見過了許多,當然,我們也發現有些植物竟然是食肉的。按照常理來說植物都是靠進行光合作用,並且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以此來維持生長,可是為什麼會有的植物會使食肉呢?
  • 不可思議的食肉植物,是什麼導致植物會去食肉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它們不僅美化了我們的環境,而且也給我們帶來了充足的氧氣。不同的植物都有不同的功能,有些植物具有觀賞價值,有的有實用價值,有的也有醫用價值,各種各樣的植物我們都見過了許多,當然,我們也發現有些植物竟然是食肉的。
  • 系統動力學筆記:習慣養成(2000字)
    本文試圖通過系統動力學的方式,研究習慣養成系統,並從中找出影響習慣的關鍵因素,並制定相應的習慣養成策略。我想,這對個人而言,是非常有幫助的。
  • 利用「21天習慣養成法則」,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抗擊「疫情」階段,孩子們都在家,家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促成孩子好習慣的養成。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新習慣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通過21天的行為暗示,正確重複練習,可以基本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21天習慣養成法則」。
  • 2020年,是時候學會養成習慣,讓大腦天生懶惰了
    似乎日本人非常重視這些小細節,並相信他們可以通過這些日常行為為自己積累運氣,廣結善緣。在動畫《花牌情緣》中,女主人乾早也被警告穿上鞋子,通過這些小事來改變命運。起初,當我看到這些細節時,我覺得他們非常玄妙。當我看到查爾斯·杜希格的《習慣的力量:我們為什麼會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時,我突然意識到:這不是核心習慣嗎?
  • 自然界十大食肉植物
    自然界的花花草草都是不盡相同,大家都對哪些植物比較了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自然界的食肉植物,看看都是哪些竟然還要吃肉生存,下面小編會給大家說到十類食肉植物,大家可不要錯過。2、茅膏菜茅膏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食肉植物,它們葉子上的腺毛頂部能夠產生黏性分泌物,就像陽光下的閃耀的露珠。茅膏菜不僅生長在沼澤地區,在沙地、缺少氮、磷的礦質土壤中也較常見。這種微小的植物是如此神奇,以至於達爾文在書中用了285頁紙來描述關於它的實驗。
  • 《無限可能》:先養成習慣,而後習慣造就我們|讀書筆記
    第九章:用WIN法則養成有價值的新習慣小而簡單的步驟(small simple step,S3),是指為了更接近目標,你可以採取的最微小的行動,這些行動只需要花費極少的努力或經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而簡單的步驟會使你形成習慣。
  • 養成使用示波器的習慣
    一位工程師從自身經歷出發回答了一個經典問題:為什麼要養成使用示波器的習慣。本文將為大家詳解,看下文後,對於用過示波器的人來說,可能會感受到「確實是那麼回事」。
  • 習慣養成APP的互動設計&視覺設計
    5、當前市面上的習慣管理類APP(含相近功能的自我管理APP)在受訪者中的使用分布非常分散,其中種子習慣和微習慣相對集中。多數受訪者都有嘗試使用多個同類產品的經歷。意義:說明雖然市面上同類產品眾多,但並沒有任何一款產品佔據較有分量的市場份額,用戶在多個產品之間逐一嘗試也說明用戶並不滿意當前產品對其習慣養成的實際效果,沒有形成有效的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