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發現:
· 黨的十八大後,公眾凝聚力指數整體上升。其中,自組織能動性上升幅度最大;社會信任度突破「中性評價」的臨界值,基本社會信任的局面形成。
·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社會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政府信任感的逆勢爬升成為公眾凝聚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 影響凝聚力指數的特徵存在群體差異。其中,法制觀念對青壯年(33~42歲)的社會信任度影響最大;心理狀態對青年(24~32歲)、女性、地縣兩級居民及低收入者的社會資本滿意度影響最大。
· 營造良好的公共治理氛圍、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念、保持積極向上的社會交往心態、推進各類社會組織發展、完善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溝通交往平臺,是進一步提升公眾凝聚力的五個重點。
調查時間:2015年1月22日—2015年2月27日
調查樣本:面向大陸31省、直轄市、自治區共發放紙質問卷2132份,發放網絡問卷4116份,微信公眾平臺推送326份,共回收有效問卷6147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3.5%。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加速推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融合日趨深入,但同時也在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方面面臨著更為激烈的碰撞,這種背景下,世界主要國家都非常注重社會公眾凝聚力建設。如美國十分重視引導本國民眾對於國家的認同,積極培育以崇尚個人自由為核心的主流文化和以公民的權利認同為核心的政治文化,促進了本國民眾凝聚力水平的提升;日本非常注重以發展經濟、提高經濟實力來提高國民自豪感,並通過加強組織、動員和宣傳來凝聚民眾的向心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並指出「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鬥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究竟何為凝聚力?人們為何要凝聚起來?凝聚力的強弱取決於哪些因素?如何將凝聚力的影響因素量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否促進了公眾凝聚力的提升?
為弄清這些問題,把握中國公眾的凝聚力指數動態,並進一步探索新時代下公眾凝聚力的主要特徵及關鍵影響因素,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自2012年起,持續對中國公眾的凝聚力指數進行設計和跟蹤調查,並且不斷發展完善。此外還在全國(大陸地區)範圍內開展了基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眾凝聚力的大型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社會信任度、社會資本滿意度、自組織能力;價值觀變量;人口統計學資料。根據我們所設定的計量方法,將凝聚力指數的分值設定在0~100之間,分值越高,表明公眾的團結程度越高、凝聚力越強。
中國公眾的凝聚力不斷提升
凝聚力是一種個體意識基礎上的集體意識,一種多元價值環境中的共同觀念,一種理性而積極的共同行動能力。這種凝聚力,既是成熟社會的基石,也是民主政治的前提,是維繫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強大的凝聚力有利於維護國家穩定和人民幸福,是國家和政黨視若生命的珍寶。我們設計的公眾凝聚力測評指標體系,分別從社會信任度、社會資本滿意度和自組織能動性三方面綜合測算中國公眾的凝聚力指數,通過對調查結果的量化分析,得到的2015年公眾凝聚力指數為65.39。與2012年的測評結果相比(經調整可比),中國公眾的凝聚力水平提升了24.68%。而就構成指數的三大主體指標來看,也均在不同程度上實現提升(見圖1)。
社會信任度提升突破臨界值。基於我們的設定,對於公眾凝聚力的測算結果以50.00為臨界值:高之則大體上可認為公眾團結、有凝聚力;低之則相反。同時,三大主體指標也遵循該設定。可以看到,社會信任度的評價值由2012年的48.23提高至2015年的58.97,提升率為22.26%,社會信任度由之前尚難達到基本信任的狀況,發展為當下已形成基本信任的局面。根據羅森堡信任量表的測量,其主要基於以下四方面的變化:一是關懷感提升,「遇到困難時,除了家人,沒有人會關心我」的贊同率由39.8%降低至15.4%;二是警戒心下降,「如果不留個心眼兒,保持警惕,別人就有可能欺騙或欺負我」的贊同率由51.6%降低為33.9%;三是信任感增強,贊同「我身邊的大多數人是可以信任的」增加了接近一成;四是冷漠感降低,贊同「多數人都是願意幫助別人的」也增加約一成。
社會資本滿意度穩步提升。社會資本包括三層次的內涵:首先,社會資本分為與朋友的關係和與陌生人的關係;其次,社會資本體現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最後,建立社會關係的動機可能是物質利益上的,也可能是情感上的。總體來看,綜合測算後得到社會資本滿意度的評價值為62.14,比兩年前提高了19.71%。分維度予以分析,可以發現其原因可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與朋友和與陌生人之間關係的滿意度差距有所縮小,由原來前者高於後者89.4%減少了約3個百分點;二是對社會資本量和質評價的雙重提升,對於自身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數量的滿意度提升,在不同程度上表示不滿意的比例降低了16.0%,同時,對於社會資本的進一步拓展的信心增強,在不同程度上表示沒信心的比例降低了5.6%;三是對社會資本的情感滿意度大幅提升,無論出於降低預期或感恩心態,公眾對於朋友關係的肯定均日漸強化,尤其在情感滿意度上,提升率達到20.5%。
自組織能動性大幅提升。自組織能動性是公眾凝聚力的核心因素,主要分為兩個維度:其一是社會角色的扮演;其二是對公共事務參與的看法。在2012年的公眾凝聚力指數調查中,我們發現,公眾「搭便車」的心態普遍存在,而雖然參與公共事務的情感動機較強,大多數人卻不會為此讓渡切身利益。值得關注的是,在2015年的調查中,對此我們看到了極大的改觀。從自組織能動性的評價來看,其水平由2012年(57.22)到2015年(75.07)提升了31.20%,十分顯著。促成自組織能動性提升的原因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當所屬群體利益受損時,發動領導的意願增強,與2012年相比,在不同程度上表示出積極意願的比例提高了7.4%;二是淡化自身利益,彰顯奉獻精神,公眾對於「如果我不為大家付出,但是卻能享受大家給我帶來的好處,那我就不會付出」的否認率提高了64.1%。三是公共參與並發聲的意願進一步增強,當問及是否願意參加政府組織的聽證會或座談會並發表看法建議時,在不同程度上表示出積極意願的比例提高了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