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公眾的凝聚力調查:基本社會信任的局面形成

2020-11-25 中國文明網

  重要發現:

  · 黨的十八大後,公眾凝聚力指數整體上升。其中,自組織能動性上升幅度最大;社會信任度突破「中性評價」的臨界值,基本社會信任的局面形成。

  ·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社會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政府信任感的逆勢爬升成為公眾凝聚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 影響凝聚力指數的特徵存在群體差異。其中,法制觀念對青壯年(33~42歲)的社會信任度影響最大;心理狀態對青年(24~32歲)、女性、地縣兩級居民及低收入者的社會資本滿意度影響最大。

  · 營造良好的公共治理氛圍、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念、保持積極向上的社會交往心態、推進各類社會組織發展、完善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溝通交往平臺,是進一步提升公眾凝聚力的五個重點。

  調查時間:2015年1月22日—2015年2月27日

  調查樣本:面向大陸31省、直轄市、自治區共發放紙質問卷2132份,發放網絡問卷4116份,微信公眾平臺推送326份,共回收有效問卷6147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3.5%。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加速推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融合日趨深入,但同時也在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方面面臨著更為激烈的碰撞,這種背景下,世界主要國家都非常注重社會公眾凝聚力建設。如美國十分重視引導本國民眾對於國家的認同,積極培育以崇尚個人自由為核心的主流文化和以公民的權利認同為核心的政治文化,促進了本國民眾凝聚力水平的提升;日本非常注重以發展經濟、提高經濟實力來提高國民自豪感,並通過加強組織、動員和宣傳來凝聚民眾的向心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並指出「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鬥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究竟何為凝聚力?人們為何要凝聚起來?凝聚力的強弱取決於哪些因素?如何將凝聚力的影響因素量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否促進了公眾凝聚力的提升?

  為弄清這些問題,把握中國公眾的凝聚力指數動態,並進一步探索新時代下公眾凝聚力的主要特徵及關鍵影響因素,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自2012年起,持續對中國公眾的凝聚力指數進行設計和跟蹤調查,並且不斷發展完善。此外還在全國(大陸地區)範圍內開展了基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眾凝聚力的大型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社會信任度、社會資本滿意度、自組織能力;價值觀變量;人口統計學資料。根據我們所設定的計量方法,將凝聚力指數的分值設定在0~100之間,分值越高,表明公眾的團結程度越高、凝聚力越強。

  中國公眾的凝聚力不斷提升

  凝聚力是一種個體意識基礎上的集體意識,一種多元價值環境中的共同觀念,一種理性而積極的共同行動能力。這種凝聚力,既是成熟社會的基石,也是民主政治的前提,是維繫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強大的凝聚力有利於維護國家穩定和人民幸福,是國家和政黨視若生命的珍寶。我們設計的公眾凝聚力測評指標體系,分別從社會信任度、社會資本滿意度和自組織能動性三方面綜合測算中國公眾的凝聚力指數,通過對調查結果的量化分析,得到的2015年公眾凝聚力指數為65.39。與2012年的測評結果相比(經調整可比),中國公眾的凝聚力水平提升了24.68%。而就構成指數的三大主體指標來看,也均在不同程度上實現提升(見圖1)。

 

  社會信任度提升突破臨界值。基於我們的設定,對於公眾凝聚力的測算結果以50.00為臨界值:高之則大體上可認為公眾團結、有凝聚力;低之則相反。同時,三大主體指標也遵循該設定。可以看到,社會信任度的評價值由2012年的48.23提高至2015年的58.97,提升率為22.26%,社會信任度由之前尚難達到基本信任的狀況,發展為當下已形成基本信任的局面。根據羅森堡信任量表的測量,其主要基於以下四方面的變化:一是關懷感提升,「遇到困難時,除了家人,沒有人會關心我」的贊同率由39.8%降低至15.4%;二是警戒心下降,「如果不留個心眼兒,保持警惕,別人就有可能欺騙或欺負我」的贊同率由51.6%降低為33.9%;三是信任感增強,贊同「我身邊的大多數人是可以信任的」增加了接近一成;四是冷漠感降低,贊同「多數人都是願意幫助別人的」也增加約一成。

  社會資本滿意度穩步提升。社會資本包括三層次的內涵:首先,社會資本分為與朋友的關係和與陌生人的關係;其次,社會資本體現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最後,建立社會關係的動機可能是物質利益上的,也可能是情感上的。總體來看,綜合測算後得到社會資本滿意度的評價值為62.14,比兩年前提高了19.71%。分維度予以分析,可以發現其原因可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與朋友和與陌生人之間關係的滿意度差距有所縮小,由原來前者高於後者89.4%減少了約3個百分點;二是對社會資本量和質評價的雙重提升,對於自身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數量的滿意度提升,在不同程度上表示不滿意的比例降低了16.0%,同時,對於社會資本的進一步拓展的信心增強,在不同程度上表示沒信心的比例降低了5.6%;三是對社會資本的情感滿意度大幅提升,無論出於降低預期或感恩心態,公眾對於朋友關係的肯定均日漸強化,尤其在情感滿意度上,提升率達到20.5%。

  自組織能動性大幅提升。自組織能動性是公眾凝聚力的核心因素,主要分為兩個維度:其一是社會角色的扮演;其二是對公共事務參與的看法。在2012年的公眾凝聚力指數調查中,我們發現,公眾「搭便車」的心態普遍存在,而雖然參與公共事務的情感動機較強,大多數人卻不會為此讓渡切身利益。值得關注的是,在2015年的調查中,對此我們看到了極大的改觀。從自組織能動性的評價來看,其水平由2012年(57.22)到2015年(75.07)提升了31.20%,十分顯著。促成自組織能動性提升的原因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當所屬群體利益受損時,發動領導的意願增強,與2012年相比,在不同程度上表示出積極意願的比例提高了7.4%;二是淡化自身利益,彰顯奉獻精神,公眾對於「如果我不為大家付出,但是卻能享受大家給我帶來的好處,那我就不會付出」的否認率提高了64.1%。三是公共參與並發聲的意願進一步增強,當問及是否願意參加政府組織的聽證會或座談會並發表看法建議時,在不同程度上表示出積極意願的比例提高了19.1%。

相關焦點

  • 以堅強有力的團結增強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
    原標題:以堅強有力的團結增強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 以堅強有力的團結增強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 ——二論學習貫徹全省領導幹部會議和省委常委(擴大)會議精神當前,河北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既面臨著重大機遇,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抓住機遇、戰勝挑戰,不斷開創河北改革發展穩定新局面,需要全省各級黨組織特別是領導班子,以堅強有力的團結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帶動全省上下形成團結幹事的生動局面。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羅大文,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摘要】對民族認同中的民族與國家、情感與理性、封閉與開放的張力的把握,影響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當代中國社會民族凝聚力的弱化與認同障礙主要表現在:國內民族分裂主義的擴張、民族問題與社會問題的交織等方面。總結歷史經驗,當前要加強民族國家認同、反對民族分裂;逐步實現各民族的和諧發展和共同繁榮。
  • 教育的基礎源自信任,對於普惠式教育,我們唯有信任!
    作為教育的兩大重要主體,家長與老師「對著幹」無疑是最糟糕、最可悲的局面,與拒絕溝通、透明的教育完全是兩個概念。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之非我!所有的問題都源自社會,教育也不例外,當源自社會的教育參與者卻將「我」排除在外,信任的基礎自然難以維繫。 換而言之,不管是那些或自以為是,或心智殘缺,或自私自利的參與者,都自覺不自覺的尋求著某種形式的特殊化,信任必然被侵蝕的七零八落。
  • 社評:大閱兵必會提升中國社會的凝聚力
    這種反對意見的無處不在,已是中國社會在任何時候都缺少不了的一道表情。中國的大閱兵已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市中心廣場閱兵之一,它的觀眾有閱兵首長,也有世界軍事界,還包括了整個中國社會,以及全球公眾。搞好中國的大閱兵是非常龐大、高難度的系統工程,它是中國社會管理水平的試金石之一。中國公眾對它的態度,也構成這個國家凝聚力的重要指標。
  • 首份大病眾籌平臺美譽度調查 信任仍是用戶最重視的選擇因素
    一、調查背景 2019年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高達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參保。不過,基本醫療保險仍然存在給付額低、無法有效解決大病重疾高額醫藥費用等問題。在此背景下,網絡大病眾籌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了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
  • 全球政府信任度調查中國位居第一 法國義大利成最低國家
    「信任破裂」——全球最大獨立公關公司愛德曼16日發布2017年度「愛德曼信任度晴雨表」報告,對全球3.3萬名民眾的調查顯示,中國受訪者對政府的信任度最高,達76%。法國與義大利成為全球政府信任度最低的國家。
  •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安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很不太平,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突出,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不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問題。
  • 當前我國居民、企業經濟感受度的調查分析
    原標題:呂洪業:當前我國居民、企業經濟感受度的調查分析 一、引 言 近幾年,我國經濟一方面總體形勢穩中向好,新動能加速形成,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另一方面也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債務規模快速增長、民間投資不振等問題。在這一「膠著」時期,看好和唱空中國經濟的聲音不絕於耳,莫衷一是。
  • 「分化世界」凸顯中國凝聚力
    新華社達沃斯1月25日電題:「分化世界」凸顯中國凝聚力  新華社記者翟偉 鄧茜 凌馨  第48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正在瑞士小鎮達沃斯舉行。中國展現出的凝聚力,將使越來越多國家團結起來形成合力,共同致力於合作共贏的大事業。  在今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中國主張繼續獲得國際社會認可與讚譽:中方重申支持經濟全球化的聲音再次給予世界信心;中方宣布推動全面對外開放、大幅放開市場準入等舉措,引發國際輿論廣泛期待。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
  • 中國學者:精神、物質等五大要素構成國家凝聚力
    中國要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同樣必須保持強大的國家凝聚力。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強大這五要素構成的國家凝聚力,是古今中外國家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基礎。  ——國家精神凝聚力由國家主導信仰和國家意識、責任所構成,一方面,國家主導的信仰和國家意識、責任是國家凝聚力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另一方面,在一個國家中可能存在多種性質的精神凝聚力,如宗教凝聚力等。
  • 「零信任無接觸社會」降臨:個人隱私消亡還是進化?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騰雲」(ID:tenyun700),作者:黑客老鷹 網際網路安全專家,IDF實驗室創始人,36氪經授權發布。皮尤實驗室最新的調查顯示,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利用智慧型手機來了解個人的社交隔離情況的時候,62%的人表示了不可接受。
  • 軍事新聞輿論要不斷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國際話語權
    做好新時代軍事新聞輿論工作,既要全面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又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堅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不斷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國際話語權,為強國興軍、強軍安邦提供有力輿論支持。
  • 公眾號用戶體驗的三大因子:瀏覽體驗、情感體驗、信任體驗
    緣起:最關注的公眾號調研上上周加入了一個由公眾號發起的付費社群。因為信任某公眾號,所以義無反顧的加入這個社群。
  • 提升凝聚力的關鍵7點
    團隊凝聚力是團隊對員工以及員工之間的吸引力,通常它總是以意識形態存在,它所起的作用在團隊建設中舉足輕重。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1)凝聚力使員工產生歸屬感:出於對得到物質和精神滿足的需求,人總是希望自己在社會中有一個確定的位置,這就是歸屬感。員工對團隊的歸屬感,就是員工將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具體定位在所處的團隊,認識到團隊對自己的重要性,是自己各層次需求得以滿足的保障,自己的命運與團隊休戚相關。
  • 轉基因:學界和公眾,分歧在哪裡?
    此外,歐美兩地公眾對科學及對政府的不同態度也與他們對轉基因的支持與否相關。在美國,正規環保組織,不論是大自然協會(TNC)、還是美國環保協會(Environmental Defense),都沒有把轉基因作為主要議題,各種教會也同樣缺乏興趣討論轉基因。本部分分析了轉基因形成爭議的各種社會因素。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調查發現,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具有明顯的二元體質的特徵,其表現是:在許多基本和重大問題上,兩種判斷、或認知、價值取向,勢均力敵。在對於我國目前的倫理狀況與道德狀況、義利關係、德福關係、生活水平與幸福感的關係、德性論和公正論的主張等方面,都呈二元對峙的局面。對此,總報告將它概括為"一個悖論"、"四大對峙"。二元體質既是一種高度的一致,又是一種截然的對峙。
  • 當前我國道德話語權的影響因子
    (3)充分發揮社會大眾的民主監督的功能,實現媒體監督與監督媒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這需要健全三種機制:第一,透明機制。客觀真實地揭露問題,即俗稱的「曝光」,是媒體實施輿論監督的法寶。社會公眾對媒體的基本要求是提供真實客觀的可認知的信息。通過法律等制度規範消除阻礙媒體進行客觀報導和監督的各種行為,充分發揮傳媒輿論這一公共話語資源的傳播及輻射效應,強化輿論監督對社會道德的間接影響力。
  • 生態環境部:中國基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經過努力,中國已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同期】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 李高  2018年我們國家的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5.8%,基本扭轉了近年來我們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14.3%,這個成績對於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應對全球氣侯都變化做出了一個突出的貢獻。
  • 委員:汙水治理要打破「重水輕泥」局面
    原標題:汙水治理要打破「重水輕泥」局面   生活產生的汙水怎麼處理?農村地區汙水治理現狀如何?是否影響當地生態?城市交通運輸汙染如何減排?PM2.5濃度是否可以進一步降低?
  • 論當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
    (四)十年來地方性社會工作制度建設進展概況 在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最初是在小部分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中率先開展,尤其是上海、深圳、廣州等地在發展社會工作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的基本路徑是通過部分地區先行試點,獲得經驗,然後中央政府部門對地方的經驗加以總結提煉,在全國加以普遍推廣,並最終形成全國性的制度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