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哪個城市取消限購,已經不算新聞了。有好事者甚至整理出了一份名單,說是已有29個城市取消了限購。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的幾個,但我相信,很快就會達到甚至超過名單的數量。
取消限購,有個很討巧的說法,叫做「去行政化」。如你所知,行政管制已經是阻礙我國市場經濟發育的最大絆腳石,無數部門、機構利用手裡的權力設障尋租,所以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伊始,就將取消多批行政審批,作為改革的出發點之一。可惜,地方政府基本沒有跟從,奪走他們手裡的權力,簡直是要某些官員的命。這且不提。
限購,當然是行政管制的一種。但與其他管制不同的是,很多地方的限購名存實亡,只具形式上的意義。在我看來,打著「去行政化」的旗號去要求取消限購,實在有些誇張。還不如直接說當地經濟離不開房地產,來得有勇氣有擔當。
說到這裡,我有個疑惑一直揮之不去。全國70個大中城市,連續3年房價下跌的,只有溫州。按理說,沒有哪個城市比溫州更有正當性,來率先取消限購。但到我寫這篇稿時溫州還沒取消限購,其他急不可耐的城市真的應該汗顏。
它們爭先恐後取消限購,所在為何?正如限購前沒有調研論證一樣,解除限購也沒人去做沙盤推演。可能與羊群效應有關。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3%,房地產投資增幅只有14.1%,商品房銷售也在下降,從這個角度看,房地產對經濟形成了負拉動。
宏觀經濟在築底,多數城市的經濟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相應的疑問就會隨影而至,哪個主管部門願意自己的行業成為拖累?正好順坡下驢,打個報告,解禁了事。這下子,經濟再下滑,你不能責怪房地產主管部門了吧,我們反正已經盡力了。
雖然我個人一直以為,如果堅持改革,經濟結構在改善,GDP暫時回落至7%也沒什麼了不起,相應地,房地產投資滑到15%以下也無須大驚小怪,但今年的實際情況比這個要好得多。上半年GDP是7.4%,下半年肯定要高於這個數字。憑什麼這樣說?因為有微刺激。效果要到下半年才會顯現。
房地產也是微刺激的受益者。當然不是指商品房,而是指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中央的財政資金下撥後,地方要有配套資金,等資金全部落實到位,一般都要到下半年。在這兩項投資的拉動下,下半年的房地產投資增幅會回升到16%-17%的區間。
我這樣說的意思是,即使各地不放鬆限購,下半年房地產投資也會比上半年增長更快,同理,你千萬不要把這歸功於取消了限購——它的功效如何,取決於房地產信貸。
我個人曾經將首套房消費與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一起,並稱為房地產微刺激的三駕小馬車。本來,我是堅決主張對首套房貸款實行低首付和優惠利率的,但在已有一批以及即將又一批城市踴躍取消限購之後,我有點猶豫了。
三五個城市取消限購,效果甚微,但二三十個城市都這樣做,就難說了。我擔心的是,假如8月底之前,媒體所說的30個城市果然都解除限購,潛在購房者的預期會悄然改變為看多。在此背景下,你再讓首套房利率全部回歸優惠,房價不漲才怪。
兩害相權取其輕。我支持商業銀行繼續勒緊房地產信貸的籠頭,不輕易放鬆。但是,要加快信貸審核,符合條件的貸款要儘快發放。我的期望是,2014年、2015年樓市維持輕度調整,以換取更加長遠的穩定發展。
至於房地產已迎來長期拐點的說法,我個人認為沒有依據,何況拐點這個概念也是語焉不詳。但是,假如樓市不經過適當的調整,又急切地來一次報復性反彈,真正的危機倒是臨近了。無論從行業自身還是從宏觀經濟來看,都承受不起無端的大漲。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