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途經西單一座跨街天橋,發現橋上幾十個人在朝著橋下看,我也很好奇的走到護欄處探望,但發現一切如常,於是一直找,希望能發現些什麼。看了大概2分鐘,突然有所悟,問旁邊的路人在看什麼,果不其然,大家都不知道在看什麼。筆者啞然失笑,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了。
就是「羊群效應」在實際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可能只有第一個朝橋下看的人知道目的是什麼,其他人都是盲從。人們常常跟從大多數人的觀點或者行為,而不考慮事件本身的本質意義。群體的決策性一般都是非理性的,古斯塔夫·勒龐撰寫的《烏合之眾》一書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講述了群體大眾如何輕信、易受暗示等。
其實「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容易受外界因素幹擾,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和模仿的現象。後來這個術語才被廣泛應用於大眾心理在其他社會學領域中的研究。股票投資的「羊群效應」也許會助推股價的階段性上漲,形成短期盈利機會,但長期來看是投資陷阱;而基金產品投資的「羊群效應」不會助推基金淨值上漲,只會助推基金規模的增加,所以要區別看待。
我國基金業發展時間較短,行業機制和生態並不完善,投資者受到專業性和信息限制,面對大量基金產品無所適從,很容易跟隨大眾和主流信息的價值取向,尋求歸屬感並節省時間成本。事實證明,絕大部分跟風投資都是非理性的,往往會使當事人踏入投資陷阱中,尤以基金產品為甚,因為跟風投資的示範結果具有滯後性,當一隻基金顯現出財富效應時,往往也是淨值高點,如果投資者根據群體導向和主流信息的暗示選擇該基金,結果可想而知。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基金投資被套牢,與此不無關係。
更可怕的是,對於單體投資者而言,「羊群效應」的出發點都是理性的。只有這種效應不斷放大和傳染,最後才形成非理性的結果,從而作用於群體性的投資者。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規避基金投資中的「羊群效應」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逐步克服:
一是樹立明確的投資目標。當目標明確後,相應的投資時長和流動性要求也會確定,從而縮小基金品種的選擇範圍。例如子女教育類的基金相應投資時限較長,流動性要求低,就可以選擇中長期業績穩定的優質基金,追求長期超額收益;而作為活期存款替代品的理財目的,則適合選取短期理財產品或者貨幣基金,流動性好,也可以享受基金理財帶來的固定收益。
二是準確分析自身財務情況和風險偏好。這與投資者年齡有一定關係,風險承受能力較強、收益預期較高的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收入選取較高風險、較高收益的基金產品;年紀較大且風險承受能力偏弱的投資者則適合偏向低風險或固定收益類的基金產品。如果不考慮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盲目選取已經顯現出財富效應的權益類基金產品,可能會承擔較大的虧損風險。
三是把握擇基的幾大基本要素,包括基金經理、基金類型、過往業績、基金公司經營管理、整體投研實力等。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直接影響到持有人收益,所以對其任職期間業績考察是關鍵指標,如果基金經理可以持續性地跑贏市場平均表現,那麼這就是一位值得信賴託付的基金經理;基金類型的選擇是擇基時的首要任務,首先投資者要對整體市場環境有基本的認識,在孱弱的市場適合選取固定收益類基金產品,如果是強勁增長的市場環境,則適合選取權益類基金產品;基金公司對基金業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營管理的穩定性上,只有具備高效穩定的經營管理的基金公司,才能造就好的投研團隊和投資業績,為持有人創造持續穩定的收益回報;最後說基金的過往業績表現,建議投資者考察中長期業績表現,時間可以拉長至2-3年以上,短期業績往往帶有隨機性,很難真實反映一隻基金的優劣。
股票投資最忌追漲殺跌,基金亦然,如果盲從地選擇當年冠軍基金,投資者往往難以獲得理想的投資收益,甚至會在後續的投資經歷中大跌眼鏡。建議投資者們擺脫「羊群效應」,充分考察市場環境和投資標的,做到知己知彼,成為一個理性投資者。(文/孫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