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潔員從蹲便池裡舀出一杯水,向身旁的圍觀者稍作展示後一飲而盡,圍觀人群報以掌聲。隨後,該保潔員還說了一句頗具「雞湯」意味的話:「也是希望公司的各個崗位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
最近,這段「保潔員喝廁所水」的視頻流傳網絡。據紅星新聞報導,視頻錄製地為山東眾成飼料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視頻中的保潔員為公司「標杆員工」羅某,喝廁所水並非公司要求,「她是我們的一個榜樣,這是她工作做到極致了」。
若事實真如該公司所回應,這是保潔員的自願行為,在法律責任上當然無可指摘。然而,這一舉動之所以讓許多人深感不適,首先是因為它違反了基本的生活常識:便池水是用來方便的,不是用來喝的。有位網友的評論足夠精闢:無論如何,便池水是不可能被「打掃」成直飲的。即便肉眼看起來足夠乾淨,水箱存儲、人流變化等也會給廁所水質帶來負面因素,造成大腸桿菌等微生物數量超標,不符合飲用標準。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這樣的行為無異於拿自己的生命健康開玩笑。
看到這段視頻時,不少網友都想到了此前坊間流傳的不同版本的「勵志」故事:某保潔員工作一絲不苟,能喝下馬桶內的水以證明乾淨程度,最終成長為公司高管等。視頻中,該公司工作人員也提及此類案例作為論據。但事實上,許多類似「雞湯」故事都有不少誇大的成分,真實性也大大存疑。對於這類內容,我們應當理性、批判地考量其傳遞的價值觀,摒棄其中不合理的成分,而不是一味照搬和模仿。
其實仔細想想,把「喝便池水」和「工作做極致」相掛鈎,本身就缺乏說服力。畢竟,在正常工作場景中,人們到廁所就是為了方便的,沒有人會沒事「取一瓢來飲」。追求便池水能喝既沒有必要,也偏離了應有的工作重點,造成資源和人力的浪費。
保潔員要想把工作做到極致,完全可以把智慧和力氣放到大家真正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跟便池水作無謂的「死磕」。比如,同樣是一位保潔員的故事,就明顯比喝便池水的做法更值得借鑑。在紀錄片《行家本色》中,製作者採訪了迪士尼保潔員松本悅子。她遊走於負責園區的不同角落,儘量保障好地面的清潔衛生。同時,她創造性地用手中的工具「施展魔法」,用蘸水的掃帚在地上畫出米奇等不同卡通人物的頭像,吸引了不少園區遊客進行互動。這樣的行為,既增進了人們對清潔工作的理解,本身也成為園中一景,增添了園區輕鬆快樂的氛圍。
顯然,如此發揮能動性、創造性、滿足真實需求的努力,才是真正把工作做到極致,也才能真正讓員工體會到自我價值和成就感。因此,對於該公司把羅某視為「標杆員工」,甚至讓其在合作夥伴、同事面前「表演」喝便池水的行為,筆者並不敢苟同。公司選誰為「標杆員工」,是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充分體現。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便池水是否能喝並不是衡量把工作做到極致的標準。而不管保潔員是否自願,當眾喝便池水也在客觀上形成了對為人尊嚴的侮辱,不宜作為宣傳的噱頭。因此,當事公司還應妥善考量,倡導健康向上、科學理性、尊重勞動者的企業文化。
在這一事件中,該保潔員的初衷雖然是為了展現積極的工作態度,但缺乏審慎思考的努力有時是徒勞甚至有害的。除了一腔熱情,我們更應培養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避免被社會上流傳的「毒雞湯」所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