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也是最讓人頭疼的環境問題。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塑料源源不斷被傾斜在環境中,已經對地球上的野生動物造成了非常可怕的影響。
海鳥父母給飢餓的雛鳥吃塑料碎片,死去的鯨魚體內有無法消化的人字拖,海豹被塑料勒住腦袋,並深深嵌在肉裡,只能痛苦哀嚎......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一直以來,量化塑料造成的動物死亡是極其困難的。
在偏遠的科科斯(基林)群島和亨德森島,研究人員發現,成千上萬的寄居蟹困死在被丟棄的塑料困中,這對寄居蟹的種群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傷害。
奇怪現象:在一個塑料容器內竟然發現了520隻寄居蟹屍體
科科斯(基林)島和亨德森島地處偏遠,也沒有人居住,但這裡依然沒有逃脫塑料垃圾的困擾,海洋塑料製品源源不斷地流入這些島嶼,島嶼上到處都是垃圾。
一開始研究團隊到這些島嶼的工作是研究鳥類,但在工作中發現,島嶼上有很多死去的寄居蟹,開始只看到一兩隻,隨著研究的繼續,發現情況遠比看到的要糟糕。
經過統計分析,在科科斯(基林)群島,估計有超過50萬隻寄居蟹被困在塑料中,且死亡;而在亨德森島上,這一數字約為6萬隻。
最為奇特的是,這些寄居蟹總是成批死亡,在一個塑料容器中,發現死亡的數量有250隻,而有的容器中,甚至有520隻。
為何寄居蟹會集體死亡,而且都死在一個容器內呢?
這其實就要從寄居蟹的生活習慣說起。
一生為「房子」奔波的寄居蟹
寄居蟹是介於蝦蟹之間的生物,最顯眼的特徵是,它有一個螺殼「房子」。
和蝸牛不同,寄居蟹的螺殼並不是自己的,是靠爭奪而來,因此也有了「白住房」的稱呼。
它的「房子」,要麼來自於食物,寄居蟹吃掉帶螺殼的生物,留下螺殼並佔為己有,要麼和別的寄居蟹交換而來,在塑料汙染比較多的地方,寄居蟹甚至會將很多塑料物品當做房子。
寄居蟹對於「房子」是非常痴迷和瘋狂的。
因為它們的腹部很柔軟,需要螺殼的保護,而且隨著身體慢慢長大,原來的螺殼已經容納不下身體,就像衣服一樣,寄居蟹的螺殼也需要定期更換。
寄居蟹對「房子」的狂熱,已經到了同伴若不同意交換房子,就會明著搶,同伴若意外死亡,也不會想著要悼念,第一時間要做的是如何搶奪死去同伴的「遺產」。
對「房子」的執著,形成致命循環
當一隻寄居蟹不幸死亡後,它留下的螺殼會引發一場爭奪大戰。
死亡的寄居蟹會散發出一種化學信號,用來告知周圍的同伴,這裡有現成的可利用的螺殼。
此時附近的寄居蟹會紛紛前來繼承這個「房子」,難免會發生一場爭奪大戰,最終勝利者才有資格擁有這個螺殼。
但在科科斯(基林)群島和亨德森島,到處都是的塑料垃圾成為寄居蟹一個一個的陷阱。
任何有開口的東西都可以成為陷阱:只有一個小洞的飲料瓶、巨大的捕魚浮標、5加侖的燃料桶等等。
寄居蟹在島上遊蕩時,會發現這些容器底部有食物或者淡水,因此會冒險爬進去,然而一旦掉進去,由於塑料比較滑,就再也爬不出來了。
致命循環也就開始了。
死亡後的寄居蟹釋放出化學信號,吸引其他寄居蟹前來,於是一個接著一個寄居蟹進入塑料容器並死亡,死亡的數量越多,信號越強,吸引的寄居蟹也越多,如此循環,到導致一個塑料容器內,寄居蟹的死亡數量可達520隻。
最後
科學家認為,寄居蟹對生態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高效的食腐動物,在海灘和島嶼的森林裡幹著清理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有助於營養物質的轉化,是食物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寄居蟹的大量死亡,會對當地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應該重視海洋垃圾問題。
如果一個島嶼上有大量的寄居蟹,海灘上有瓶子和塑料容器,那麼就會有被困住的寄居蟹,有時它們也會錯誤的把塑料當做自己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