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科學】80年代復旦大學ESP超感官實驗記錄

2021-02-25 特異功能研究群

  文章內容來自網絡 

 不確定其準確性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 

——回顧及探索

近10年來,我們對人體特異功能的光學現象,特異致動與常規致動的異同及其力作用研究,思維傳感的實驗和機制探索等諸方面做了些工作,這些工作都已在《人體特異功能研究》和《中國人體科學》雜誌上發表,這裡不再贅述。1982年8月,我們在上海普陀區一居民點對男女青年進行了誘發訓練。發現在青年中誘發出特異功能與在小學生中誘發一樣容易,在短短10餘天中,便使他(她)們具有了不同程度的特異功能。1986年1月9——29日,我們在復旦校園開辦了人體特異功能誘發訓練班,對象是本校11名青年臨時工人,男6人,女5人, 年齡為18——20歲,平均19歲,文化程度小學2人,初中9人。地點為復旦大學科學樓地下室。每日訓練時間為12 :00——13 : 00。經過18天的誘發訓練,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見下頁表。說明: 參加誘發訓練的男女青年,都是志願報名、沒有經過甄別或篩選, 1月8日下午觀看有關錄像電視後,對特異功能才有所認識。*交代應注意之點:如測試前,明確地告訴他(她)們試樣是兩位數字,要集中注意想手中的試樣,不要猜,額前自然會顯出試樣中的數字 等等。誘發方法與人們學習文化技術的規律大致相似,可以用八個 字概括."諄諄誘導,由易到難"。(一)    從1986年開始到1993年,共有46名(男18名,女 28名)青年工人先後經過我們誘發訓練之後,基本都掌握了 ESP和PK功能。他(她)們事先並沒有經過現別,也不知道 特異功能是怎麼回事由同伴介紹進來。一般經過4--5次誘 發,個別經過10次才誘發出功能,根據受試者主訴,額前出現屏幕,顯示出s掌中試樣的兩位數字,便認為已經誘發出了特異功能。不過從來沒有一個因為誘發不出特異功能而被淘汰的。由此可見特異功能可能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潛在功能。這種功能, 由於人類社會的進步,逐漸退化,但通過適當誘發訓練,可以恢復和加強的。(二)    七、八年來,我們經常保持6——10名功能人做實驗,因為他(她)們都是臨時工,來去自由,流動性很大。女的比較穩定,大半將近婚期才回農村去。所以我們經常補充新人,由於掌握了一套比較成熟的誘發方法,一 般訓練兩三個月後就可以參加實驗。我們的受試對象,並不是為了獻身特異功能事業而參加的,他(她)們一旦離開我們的實驗隊伍,就不會主動進行自我訓練,而我們,只是在一段 時期內,只訓練他(她)掌握一二門功能。我們也這樣想過,希望從青年科技人員和有關專業的大學生中誘發出特異功能,則對揭開這個科學迷宮將是一支很重要的攻堅隊伍。(三)從我們對青年進行誘發特異功能的初步經驗,實在沒 有什麼訣竅可以保密,只要他(她)自己有這樣的要求,在相互 信任的氣氛中,經過簡單的誘發便可以掌握。ESP(extrasensory perception,en:Extra- sensory perception)稱為超感官知覺,泛指辨識一般人所無法認識的現象、或是指幹涉該現象的能力。有接觸感應(psychometry)、透視 (clairvoyance)、心靈感應(telepathy)、預知(precognition)、催眠(hypnosis)等能力。PK(en:Psychokinesis)稱為念力或念動力,指以意志力、不碰觸物體而使物體動作,或是移動粒子以產生高熱、低溫、電磁波等的能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為念力(psychokinesis)、瞬間移動(teleportation)。* 透視(en:Clairvoyance)、俗稱「天眼通」* 遠隔聽覺(Clairaudience)、俗稱「天耳通」* 心靈感應(en:Telepathy)、俗稱「他心通」* 後瞻(回知過去)(en:Retrocognition、Postcognition)

相關焦點

  • 神通、超能力EF、特異功能、超感官知覺esp綜述(七)
    文章內容來自網絡  不確定其準確性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  請讀者謹慎判定 神通、超能力EF、特異功能、超感官知覺esp綜述——開脈輪後修中可能出現,不足為奇。關於心靈感應的奇聞異事有很多,那么正統科學對此有何研究呢?三十年代的甘茲菲爾德實驗很經典。自稱有心靈感應能力的人被要求躺下,然後集中注意力來聽白噪音來清神淨腦。一個在其他房間的觀察者,試圖用意念來將其觀察的一幅圖片發送給心靈感應者。接著,心靈感應者被要求從四幅圖片中選擇一張他們腦中所感應到的。評估者預測會有25%的精確率,但事實上精確率達到了令人訝異的35%。
  • 【推薦】解析神秘的超感官知覺
    雖然在當時的科學領域,這些預報被當作江湖編子或算命先生的編術而遭到拒絕,但仍有許多相信ESP真實性的人,特別是那些致力於超感官知覺研究的學者,衝破重重阻力發展出一門心理學分支學科,即心靈學。為使心靈學獲得科學的認可,他們對這些現象以及類似的現象進行了實驗研究。
  • 「100家實驗室」專題:訪浙江工商大學食品感官科學實驗室
    浙江工商大學食品感官科學實驗室是目前國內唯一的食品感官科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食品感官實驗心理學、智能感官研究、分子識別與化學仿生、味覺分子細胞生物學。是由浙江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鄧少平教授領導的一支多學科交叉科研團隊,專業背景涵蓋食品、化學、生物學、機械、電子和計算機等。
  • 超感官知覺'第六感'的科學
    普通人的感官(五感)包括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覺)、肌膚(觸覺)或是其它現今科學熟悉的感官。由於感官的定義很模糊,故「超感官」的定義也很模糊,可通常認為「超感官」是指現今科學還不熟悉的訊息,這些能力與現代研究的神通有相似之處。
  • 超感官現象是否存在?看看量子學家是怎麼說的吧?
    異常現象是指正常科學裡發生的出乎意料的事情。涉及心靈的例子有三個:超感官知覺(通過正常感官之外的途徑獲取信 息)、預知能力(能預見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和心靈致動(單獨的心理活動能產生物理效應)。據調查,大多數美國人(和英國人)篤信存在這種現象。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誠聘青年副研究員、博士後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Brain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依託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腦科學前沿中心創建,研究院於2019年7月正式開始籌建,坐落於復旦大學楓林校區,首任院長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擔任
  • 超越五種感官-人類潛藏的力量
    實際上,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類型的有機體中,存在著五種以上不同形式的感官。例如,由於神經損傷,人類還可以感覺到平衡與加速度,溫度和疼痛。也有其他類型的生理受體,一些在人類中發現,某些在其他生物中發現。這一立場演變為教條式的科學主義(有時稱為自然主義) ,它提出了所謂的科學方法,涉及經驗主義,觀察和實驗室實驗(通常側重於測量),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另一方面,與極端科學主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們發現了各種各樣的「知識之道」。
  • ...尼爾斯·玻爾|寧波諾丁漢大學|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楊福家|復旦...
    申報館ThePress,主題為「從復旦到牛津」的《牛津筆記》讀書沙龍,除了朗誦若干段《牛津筆記》節選外,並沒有對這本新書有過多介紹。在《牛津筆記》作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的推動下,特邀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復旦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現任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的楊福家成為主角。
  • 《新民晚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解人腦之謎 攻克神經疾病
    復旦大學楓林校區明道樓10樓張嘉漪研究員的實驗室裡,小鼠正奮力在一隻白色的大圓球上奔跑著,注視著圍繞它的三塊顯示屏。此時,一側的電腦記錄下小鼠在實施不同行為時腦電波的波形……這裡是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張嘉漪解釋道,應用這套國際先進的虛擬實境實驗系統,通過對小鼠實驗,有可能最終解開人腦活動的諸多謎團。
  •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宋彬課題組誠聘博士後、研究助理及技術員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課題組介紹  宋彬,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課題組長2020年10月起加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將開展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細胞治療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工作。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科學哲學與邏輯學系成立
    11月10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科學哲學與邏輯學系成立大會舉行。同日,科學哲學和邏輯學國際研討會開幕,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出席會議並致辭。  科學哲學和邏輯學早已成為各國知名大學十分重視的學科領域。
  • 馬斯洛:靈性需求
    價值中立的科學有意剔除神聖性,將一切東西中性化,力求實證性,它只取可用的部份,也就足感官可以捕捉的資料;超人本思想則為我們帶來了嶄新的一面,當你打開了價值及高峰或超越性經驗的那一扇門,整個嶄新的可能性便出現在眼前,有待你去發掘……我們所面對的是人的新形象,這是關鍵所在,其餘一切會隨之開展。」
  • 校園裡的自然博物館:復旦大學標本館新館落成
    在復旦大學邯鄲校區綠蔭深處的立人生物樓裡,一座動植物標本館剛剛經歷了一次改造。在生命科學學院遷至江灣校區的日子裡,它和安放其中的十多萬件珍貴動植物標本一起,靜靜地守在原地。而和這個「寂靜的動植物世界」一起留守的,是陪伴了它們30多年的老朋友唐仕敏和陸帆,復旦大學標本館的創建者、守護者。
  • ESP 超感知能力個案解讀
    ExtrasensoryPerceptions, ESP,也可以稱為超感官知覺,超感知能力,也可以俗稱為第六感。對於這個能力,廣為流傳的定義是指一些人能通過正常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現今科學熟悉的感官)以外的通道接收訊息。在科學上,這能力引起了很多爭議和討論。而事實上,伴隨著世界集體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都有過這種超越三維維度的體驗。
  • 九十年代「復旦四大辯手」獅城奪冠,為國爭光,現在怎麼樣了
    為了獲得知識,為了提高自己,在動蕩年代更是拯救這個國家。現在,國家穩定和諧,少年人的「戰場」更加多樣,國際賽事就是其中之一。90年代初,復旦大學的4個辯論代表,在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上侃侃而談,最終勇奪第一,為國家爭光。快30年過去,現在他們怎麼樣了?
  • 2021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神經生物學考研成功經驗指導
    要做基礎研究,有一個好的平臺是很重要的,因此我選了神經生物學排名最高的院校—復旦大學。其次,對於本科雙非的我來說,復旦大學對本科學校不歧視,平臺好,資源多,即使複試不過,過了初試的話在調劑中也有競爭力。而我報的腦科學研究院院內只有神經生物學這個專業,不能院內調劑,相對基礎醫學院來說風險比較大,今年複試進了18人,錄取了13人,整體來說還是可以的。
  • 2019年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通知
    茲定於2019年6月30日至7月3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舉辦2019年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本次夏令營的舉辦旨在進一步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創新,積極探索跨學科研究生選拔招生的科學形式,努力發揮復旦大學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優勢,有效構建有志於從事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方向研究的優秀學生交流的學術平臺。本次夏令營預計招收營員80人 (其中復旦本校30人左右)。
  • 2019上海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陸面過程與氣候變化研究組招聘...
    根據研究工作需要,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陸面過程與氣候變化研究組擬招聘博士後2-3名,合作導師為高豔紅教授。詳細信息如下:研究方向陸面過程模式研發、模擬和評估陸-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研究區域氣候模擬水資源/水循環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機理(二)應聘條件1、符合復旦大學博士後流動站招聘崗位要求,能夠保證全時從事研究;在職人員必須全時脫產從事博士後研究;年齡在35周歲以下;2、獲得大氣科學、水文學和遙感科學等學科博士學位不超過三年或即將在
  • 復旦大學-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9年聯合招生博士研究生專業目錄
    302大氣與海洋科學系070600 大氣科學(學術學位)導師信息查詢:聯合培養導師信息請通過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導師系統
  • 世界物理學界80年前預言終成現實 ?昔日復旦神童找到「天使粒子」
    圖說:2016年12月17日,張首晟教授在第二屆「復旦科技創新論壇」上作報告。來源:復旦大學復旦大學傳出消息,該校校友張首晟團隊的一項重大成果昨天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在整個物理學界歷經80年的探索之後,他們終於發現了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這一發現驗證了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在80年前提出的預測——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同時也證明了存在一種比量子還小的單位。圖說:狄拉克和刻在他墓碑上的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