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本能;繁衍是欲望。對於動物來說,活著和繁衍是最基本的訴求。當動物受傷了或者生病了,會先修養身體,還是抓緊時間做臨死前最後的交配呢?
對於人類來說,這個問題再簡單不過了!當然是養好身體了,留住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動物卻很難做出選擇,因為人類一年365天天天發情都可以,而動物是有發情期的,一年只有一次繁殖的機會,它們必須抓緊時間求偶、交配、繁殖,不容耽擱。
人類婚配講究門當戶對,動物亦是如此。除了一部分飢不擇食的動物外,大多數動物都有自己的擇偶標準,高質量的個體搭配高質量的個體,低質量的個體搭配低質量的個體。當動物有了傷病之後,其對異性的吸引力就降低了,就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擇偶標準,退而求其次。
人們做過試驗,把金絲雀翅膀上的羽毛剪下部分,以此造成傷病的狀態,發現金絲雀很有自知之明,它的擇偶標準很快地降低了,去搭訕的異性都比之前的瘦小一些、羽毛也沒那麼光鮮亮麗。
當傷病不是很重的時候,有的動物不像金絲雀那樣著急地去尋找配偶,而是優先養傷,寧缺毋濫。野生的樹蜥攻擊性很強,經常鬥毆打架,全身上下傷痕累累。當樹蜥受傷後,發現它們會把身體的能量向恢復傷病方向傾斜:它們體內生殖細胞的數量會變少、變小,同時血液中的性荷爾蒙的溶度也會降低。
身強力壯的動物受了點不致命的傷病後,先養好身體在尋求交配機會也是很好理解的,寧缺毋濫。但當傷病非常嚴重,威脅到生命的時候呢?動物們又會如何選擇?
人類臨死前用盡最後的力氣去播種是罕見的,但有在臨死前提取卵子或者精子保存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臨死不忘「交配」了。畢竟,繁衍是原始的欲望。
動物受到了嚴重的傷病,死到臨頭之際,顯然也會孤注一擲,拼盡全力,完成一次交配,試圖留下後代,傳承基因。
感染細菌後的雄性蟋蟀,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會發出比平時更加響亮的鳴叫聲,以此來吸引雌性蟋蟀。由於它把精力都放在了鳴叫上,加上身體虛弱,精子的質量必然是無法保證的。但總有雌性蟋蟀被它的鳴叫聲欺騙了,滿懷期待地過來與它交配。雖然不一定成功,但對於生命垂危的雄性蟋蟀來說,逮到一個就算贏!
雄性豹蛙在感染病毒,身體狀況每況日下的時候,睪丸的大小卻在增大。睪丸是精子的發育地,睪丸越大,產生精子的量就越大。蛙類是體外受精的動物,精子數量越多,就越具有繁殖的優勢。顯然,雄性豹蛙也在做臨死前的殊死一搏:儘可能地去傳承自己的基因。
與動物相比,人類實在太幸福了,我們有足夠好的醫療條件,我們即使臥病在床也有親人照顧。而動物更多的是聽天由命,用盡最後的力氣,試圖交配一次,留下些許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