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可獨立發現新的自然法則:斯坦福華人團隊算法復現元素周期表

2020-12-03 DeepTech深科技

識別圖像、自動駕駛、智能語音服務、下圍棋,人工智慧已經在諸多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是,距離人們創造出一個能獨立發現新自然法則的 AI 可能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最近,史丹福大學張首晟團隊創造了一個能重建化學元素周期表的 AI 程序,邁出了人工智慧獨立發現自然規律的第一步。新 AI 程序僅僅用幾個小時就完成了元素周期表的重建。這一研究成果在 6 月 26 日發表在雜誌《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

張首晟是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史丹福大學 J.G. Jackson 和 C.J. Wood 講座教授。

圖 | 著名華人科學家張首晟

元素周期表

化學元素周期表是根據原子序數從小到大排序的化學元素列表。這一列表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族中,進而可以準確預測各種元素的特性及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元素周期表在化學及其他科學範疇中被廣泛使用,作為分析化學行為時十分有用的框架。

隨著新元素的發現和理論模型的發展,周期表的外觀曾經過改變及擴張,目前,我們使用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是人類科學家們花了近一個世紀才獲得的。周期表可以說是化學領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然而,史丹福大學幾位物理學家們開發的新 AI 程序僅僅用幾個小時就完成了這個過程。

圖 | 通過無模型方法,AI 獲得了主族(左)和副族(右)元素向量(圖源:PNAS)

該 AI 程序名為 Atomi2Vec,是一個無監督的 AI 程序。它首先分析了一個在線資料庫中的化合物名字列表,之後它便能學習分辨出不同的原子,再之後該程序借用了一些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概念,通過不同的化學特性將元素分類,其借用的概念具體說來就是:要理解一些語句,可以通過觀察上下文詞語間的邏輯來達到目的。

自然語言處理和化學元素分類

Atom2Vec 的設計基於一個被稱為 Word2Vec 的語言 AI 程序,該程序由谷歌工程師創造,用於解析自然語言。其工作原理是將單詞轉換為數字代碼(或稱為向量),通過分析向量,AI 可以判斷在其他某些詞彙也出現的情況下,一個特定詞彙出現在文中的概率。

例如,「國王」這個詞通常伴隨著「王后」,「男人」伴隨「女人」。因此,「國王」的向量計算可以大致寫為:「國王=王后-女人+男人」。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史丹福大學物理教授張首晟說,「對原子,我們可以應用同樣的方法,只是這次我們向 Atom2Vec 輸入的是所有已知的化合物,如氯化鈉(NaCl)、氯化鉀(KCl)和水(H2O)等,而不是用於自然語言處理的詞彙和語句。」

從輸入的稀疏數據中,AI 程序發現了某些規律,例如,鉀(K)和鈉(Na)肯定具有相似的性質,因為這兩種元素都可以與氯(Cl)結合。張教授說:「正如『國王』和『王后』具備相似性一樣,鉀和鈉也是相似的。」

圖 | Atom2Vec 從資料庫進行機器學習的工作流程(圖源:PNAS)

獨立發現自然規律並挑戰圖靈測試

然而,重建元素周期表並不是最終目的。張教授想做的是提出一個新的機器智能準則,看看是否能創造出一個 AI 程序,它能比人類更快更好的發現新的自然準則,但首先,AI 應該要有能力重複那些人類已經完成的偉大發現。

成功重建化學元素周期表證明 Atome2Vec 這個 AI 程序已具備這種重建的能力。

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張教授說:「我們想知道 AI 是否『聰明』到了可以獨立發現元素周期規律的程度,而研究證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圖靈測試是用來衡量機器智能的黃金準則,一個 AI 程序若要通過圖靈測試,意味著它能用人類的方式來回答書面問題,讓人無法判斷作答的其實是機器。

研究人員一直使用圖靈測試來評估機器仿人思考的能力。雖然圖靈測試在檢驗智能行為方面有著諸多優點,但是,這個針對人工智慧的評判標準已經使用了 60 多年之久。目前,這一測試體系及其支撐理論也受到從哲學家到計算機科學家不同方面的質疑。

張教授認為,圖靈測試的瑕疵在於它過於主觀,他說:「人類是進化的產物,我們的思想中有著各種各樣的非理性。AI 要通過圖靈測試意味著它得重建人類思想中的非理性,這不僅很難做到,也並不是一種有效利用程序的方式。」

未來應用前景

除了元素周期表,張教授還希望 Atom2Vec 能應用到更多的科學研究領域。

他認為,未來科學家們可以利用 Atom2Vec 的知識來發現和設計新材料:「在這個項目中我們使用的是無監督 AI,但我們可以設想使用有監督的方式,給 AI 一個目標,並指導它找到一種能夠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高效材料。」

張教授的團隊已經開始研究該 AI 程序的 2.0 版,新版程序將專注於解決醫學研究中的難題:設計合適的抗體來攻擊癌細胞中的特有的抗原。目前,治療癌症的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是免疫療法,該方法利用抗體來攻擊癌細胞上的抗原。

人體可以產生超過 1000 萬種獨特的抗體,每種抗體都由大約 50 種基因以不同的組合形式構成。張教授說:「如果能將這些基因映射到向量上,我們就可以將所有抗體編寫到類似元素周期表的表格中。如果你發現一種抗體對抗原有效但有毒,你可以在同一家族中尋找另一種同樣有效但毒性較小的抗體。」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張首晟教授團隊新突破!AI算法自主重現化學元素周期表
    藥明康德/報導   元素周期表是化學領域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人類科學家們經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反覆試驗,才將元素周期表整合成目前的樣子。而近日,史丹福大學的張首晟教授團隊開發了一個新的人工智慧程序,竟然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完成了同樣的行動,在無監督條件下重現了元素周期表。
  • 斯坦福最新研究:用AI重建化學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可以說是化學領域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人類科學家用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反覆嘗試才將元素周期表組織成目前的形式。而由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們開發的一個新型人工智慧(AI)程序,在幾個小時內就完成了同樣的壯舉。
  • 人工智慧程序「重新發現」元素周期表
    新華社華盛頓6月26日電 經過約一個世紀的摸索和嘗試,人類科學家才把化學史上的偉大科學成就——元素周期表整理成當前的形式。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們開發出一種人工智慧程序,只用幾個小時就「重新發現」了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正在被人工智慧重塑,新材料指日可待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工智慧程序,並利用該程序重塑了元素周期表。他們希望藉此發現和設計新材料。該程序通過自我學習,重塑了元素周期表。這對於新材料的發現與設計或有重要意義。科學家們花費了接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進行反覆試驗,才將化學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元素周期表整理成現在的形式。而Atom2Vec在幾個小時內就完成了同樣的壯舉。Atom2Vec通過分析在線資料庫中的化合物名稱,成功學會了區分不同原子。
  • 斯坦福張首晟團隊:人工智慧用幾小時重新發現元素周期表
    搞定元素周期表近日張首晟等人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基於谷歌公司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開發出的人工智慧程序Atom2Vec,能通過分析一個在線資料庫中的多種化合物,學會區分不同的原子,整個學習過程沒有人類的幹涉。通過對這些化合物名稱的分析,人工智慧程序發現,鉀和鈉有著類似性質,都可以與滷族元素結合成化合物。
  • 科學網—四元素登上周期表
    四元素登上周期表 圖片來源:Sandbh/Wikimedia Commons 本報訊 4個新的化學元素如今已經被正式添加到元素周期表中,這也意味著,這張表的第七行終於完整了。 日本的研究小組使用加速器使第30號元素鋅的原子加速,然後撞擊第83號元素鉍的原子,使二者原子核融合在一起而得到113號元素。他們從2003年開始實驗,在2004年、2005年和2012年共3次合成了113號元素。到那時,研究人員已經有了該元素的3個原子。
  • 在元素周期表中發現新的物質「旋轉」狀態
    目前最強的永磁體中含有釹和鐵兩種元素的混合物。然而,釹本身的行為並不像任何已知的磁鐵,這讓研究人員困惑了半個多世紀。拉德布德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發現,釹的行為就像自旋玻璃一樣,這意味著它是由許多以不同速度循環的微小旋轉磁體組成的波紋海,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
  • 元素周期表又添新丁啦
    114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現已正式獲得官方認可,成為元素周期表這個龐大家族中最具重量級的一員。114號元素也可直接通過鈣原子核轟擊鈽而製得,其中鈽元素的質子數為94。稍縱即逝114號元素的壽命僅有半秒鐘,之後即衰變為元素周期表的又一位於2009年新近加盟的成員:被命名為哥白尼(copernicium)的112號元素。在此衰變過程中,粒子會釋放出一定的能量,這也為新元素的生成提供了反應條件。
  • 科學網—PNAS:美發現認識元素周期表的新視角
    將金屬鉛轉變成黃金或許永遠是個神話
  • 科學家確認117號元素 元素周期表添新成員(圖)
    一個國際科研小組2日說,他們利用新實驗成功證實了117號元素的存在,這一成果使得該超重元素向正式加入元素周期表邁進了一步。  117號元素是以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為首的一個國際團隊於2010年首次成功合成的。但此後,只有2012年曾成功重複這一實驗。  最新實驗在德國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進行,歐洲、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多國研究人員參與。
  • 元素周期表的來源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科技代替生活,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元素周期表的來源。元素周期表現如今,世界各地的學生都會背元素周期表,它被許多人視為化學領域最偉大的發現。1869年,俄國化學家德米特裡·門捷列夫發現了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並將已知的化學元素按照其各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排列。元素周期表給化學世界帶來了秩序,並預測了一些當時尚未被發現的元素,為未來的理論研究指明了方向。1834年,德米特裡·門捷列夫出生在俄國西部託博爾斯克附近,家中至少有14個孩子,他是最小的。門捷列夫曾在託博爾斯克高中上學。
  • 揭秘元素周期表背後的戰爭
    在諾貝爾基金會的贊助下,一些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聚集在此,召開了一場特別的討論會,為科學家評估核科學極限的全球努力提供機會,同時慶祝4種新元素在幾個月前加入元素周期表。這些元素的正式名稱計劃在幾天內正式宣布。對於發現它們的科學家和國家而言,這是一份巨大的榮譽。  雖然很多與會專家都為核科學的進展,以及這些進展所帶來的大新聞激動不已,但也有相當數量的科學家感到擔憂。
  • 中國版《元素周期表》被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本報西安12月3日專電標誌我國在元素原子量測定研究工作方面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新世紀版《元素周期表》,近日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肖應凱研究員日前告訴記者,由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寧市教育科研所,經過兩年潛心研究、測定和編撰的新世紀版《元素周期表》,在今年7月於澳大利亞布裡斯班召開的第41屆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大會上,被國際原子量與應用化學會(IUPAC)確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 美媒:科學家編制新「元素周期表」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已經開始為量子點——即他們稱之為「人造原子」的東西——編制新的「元素周期表」。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12月18日報導,量子點是由半導體材料製成的納米級粒子。報導介紹,以色列科學家烏裡·巴寧領導了這支開發新「元素周期表」的團隊。他說,新周期表是在他的團隊研發出一種讓量子點自行重組並形成分子的方法後自然形成的。巴寧等人在飽含情感的論文摘要中寫道:「原子的耦合是化學的基礎,催生出分子的美麗和豐富。」
  • 我們填滿了元素周期表的第七行,能開始第八行嗎?
    文:毛團 / 煎蛋網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已經現了幾十種新化學元素。還會有新的化學元素被發現嗎?2015年12月30日,化學科學正式獲得四個新課題。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證實發現了四種新的化學元素,這些新元素是在實驗室中被創造出來的。有報導稱,這些新元素使元素周期表變得完整。
  • 日本發現這一元素之後,第七周期就被填滿,周期表什麼時候結束?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嘗試著將當時已經被發現的六十多種化學元素都整理在一起,後來就出現了按照原子序數排列的元素周期表。通過在中學時期對元素周期表的學習,我們發現如今的元素周期表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六十多種元素,在科學家們不斷的探索和創造下已經擴展到了117種元素。
  • 科學網—揭秘元素周期表背後的戰爭
    4種新元素評審過程飽受爭議
  • 第113、115、117和118號元素即將完結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
    2015年12月30日,IUPAC秘書處通過郵件向包括中國化學會在內的成員們通告,根據IUPAC/IUPAP聯合工作組於1991年制定的元素發現準則,第113、115、117和118號元素的申請和確定已經完成。上述四種元素補齊了元素周期表的第七行(第七周期)。來自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的發現者現受邀分別對上述元素名稱和符號提出建議。
  • 元素周期表之位置決定元素(一)
    表中有長短不一的18個縱列,水平則有7行,下面還有另外的兩行「著陸跑道」。城堡是用「磚」砌成的,有件事兒在表中沒法一眼就看出來,但必須首先說明:磚的位置不能互換。每一塊磚代表一種元素,或者說一種物質(目前,元素周期表由112種已知元素和少量未知元素組成),如果有任何一塊磚不在它應該待的位置上,整座城堡就會崩塌。
  • 元素周期表新玩法
    在150年前,我們開始意識到化學元素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科學家甚至戲稱之為「八音律」。其實最早發現這一「八音律」的還不是門捷列夫,而是英國化學家約翰·紐蘭茲。1865年,紐蘭茲將當時已知的61種元素按原子量的遞增順序排列,發現每隔7種元素便出現性質相似的元素,如同音樂中的音階一樣。可惜他的這一發現未被時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