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大教授發現稗稻相爭的「秘密武器」 可為水稻育種服務
近日,浙江大學農學院樊龍江教授團隊對田間頭號雜草——稗草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水稻化感互作實驗,找到了稗草與水稻相爭的「秘密武器」,並對水稻育種指出了一種新的基因資源。相關研究論文在《自然?通訊》上在線發表。 植物化感作用簡單地說就是植物會釋放「化學武器」。生長過程中,植物會向環境釋放特定的防禦性化學物質,從而影響鄰近植物生長。
-
浙大學者最新研究:揭示了稗草與水稻競爭的秘密武器
稗草是為害水稻田的首要雜草。我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稗草與水稻競爭的「秘密武器」。相關論文日前在線發表於著名期刊《自然通訊》。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之一來自浙江大學。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浙大作物科學研究所樊龍江教授說,研究者通過對稗草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和水稻化感互作實驗,捕獲了這種雜草危害水稻的「化學武器」。專家發現,稗草能分泌一種叫「丁布」的次生代謝產物,可以明顯抑制水稻生長。研究團隊在稗草基因組中找到了能合成丁布的三個基因簇。在稗草與水稻混種時,該基因簇會快速啟動「製造」丁布。樊龍江說,丁布是稗草獨有的秘密武器,水稻沒有。
-
這種水稻是未來綠色育種的方向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則面前,水稻也進化出了自己對抗稗草的「生化武器」——稻殼素。這是一種防禦性的次生代謝產物,通過根系分泌,進而抑制其他周邊稗草等植物的生長。「如果不噴除草劑,到了成熟季節,稻田裡就看不到水稻了。」樊龍江介紹。目前已知自然界植物中能夠生產稻殼素的只有水稻、大灰蘚以及稗草。中日科學家已分別對水稻和稗草產生稻殼素的機制中發現,基因成簇似乎是必要條件。何為基因成簇?
-
「頭號雜草」有望成為水稻增產「幫手」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學合作揭示了稗草通過基因簇合成防禦性次生代謝化合物,用於與水稻競爭和抵禦稻田病菌的遺傳機制,為水稻C4育種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因遺傳資源。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郭龍彪和浙江大學邱傑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1970年,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助手李必湖等人在海南三亞發現了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花粉敗育是由不育細胞質產生(CMS- WA),為雜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選育打開了突破口。1971年,雜交水稻課題被列為全國協作項目,野敗材料被分發到國內水稻科研單位。1973年10月,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袁隆平先生發表《利用「野敗」選育「三系」進展》的論文,標誌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配套成功。
-
黑龍江省級領軍人才梯隊--作物育種學(水稻育種)
在龍江沃土上,活躍著這樣一支優秀的團隊,他們憑藉對農業科研的執著追求,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取得了寒地水稻育種零的突破;他們憑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矢志不渝,默默奉獻,為稻農送來了致富的金鑰匙;他們20年如一日,紮根基層,攻堅克難,不斷續寫著龍江稻業蓬勃發展的新篇章。這支團隊就是潘國君研究員帶領的省級領軍人才水稻育種學科梯隊。
-
史上最全的水稻田禾本科雜草甄別方法!
水稻、稻稗、稗草葉舌部位形態特徵從葉舌部分區分,我們以水稻為參考對照對象,水稻有葉舌葉耳,而所有的稗屬雜草都無葉舌和葉耳,稻稗葉枕處生有髯毛,這是明顯區別於其他稗屬雜草。這個重點你是否記住了? 謎底揭曉:你答對了嗎?2.
-
安徽:超級抗倒伏水稻新品種皖稻153[圖]
在水稻生產中,常常會出現倒伏現象。倒伏是水稻奪取高產的一大障礙,據測算,水稻倒伏後輕者減產一到二成,嚴重時減產一半以上。另外,倒伏的水稻收穫起來費時費工,米質也差。因此,研究和培育抗倒伏的水稻品種,是我國水稻育種工作的一個必然要求。
-
新中國經濟70年·雜交水稻推廣|親歷者楊遠柱: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
中國雜交水稻的育成,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闢了新的途徑,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圖為袁隆平(左二)和科技人員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新華社)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偉大的事業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的農作物之一。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目前,我國生產上應用的水稻品種全部為國產自育,水稻生產用種的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良種覆蓋率超過97%,水稻種業市值超過185億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十三五」期間,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第一單位共審定水稻新品種74個,其中國審品種23個,新育成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水稻新品種。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最新的考古發現證明,稻香的源頭已可上溯到一萬年前,一條大河的岸邊。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而水稻的年產量在兩億噸以上,也是世界第一。我國水稻類型豐富,有三種野生稻,兩個亞種16個變種的栽培稻,本土稻種資源7萬多份,佔全世界資源的一半以上。矮稈育種和雜交稻這兩次水稻的「綠色革命」也都發生在中國。
-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倒伏是水稻高產穩產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作物矮化育種為標誌的「綠色革命」主要是利用赤黴素合成基因SD1的突變體,培育半矮稈性狀,提高作物(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使水稻產量得到了大面積的顯著增加。相關研究雖已在水稻中發現了超過60個基因可以導致半矮稈性狀,但這些基因除影響莖稈長度外還影響其它農藝性狀,難以應用於培育抗倒伏品種。
-
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畫一個人的特徵容易,要畫一群人的特徵,就難了。基因組研究也是如此。儘管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早在2002年就獲得了水稻「日本晴」的精細基因圖譜,可水稻有數千個品種,「日本晴」又怎能以偏概全?
-
吃著香,可留種!常規稻呈現種植回升趨勢,雜交稻種業面臨陣痛
此文被網絡廣泛轉載,曾引發常規稻回歸的熱議。而目前從水稻制種生產、種植面積以及市場需求上來看,常規稻特別是優質常規稻正在呈現回升態勢。雜交稻制種面積低於常規稻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召開了2019年全國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分析秋季例會,從春夏播作物種子生產結果方面來看,常規稻制種面積和收穫種子均超過雜交稻。
-
說說雜交水稻和他爸那些事兒
此時,世界上僅有4種從野生稻中獲得的雄性不育類型,其中中國有兩類,一類是李必湖發現的野敗型雄性不育,一類是朱英國發現的紅蓮型細胞質雄性不育 1974年,全國13個省區的18個科研單位為攻克雜交水稻再度進行科研大協作。
-
原來這就是袁隆平雜交水稻成功的關鍵
雜交育種就是通過讓具有不同性狀的個體雜交,最後選擇出具有父母雙方優良性狀的品種。以水稻為例,假如說有一種抗病但低產的水稻,還有一種不抗病但高產的水稻。在進行雜交育種時,如果想讓A做媽媽,B做爸爸,生出的孩子帶有AB雙方的優質性狀,就需要進行一個比較常規的操作——去雄,開花傳粉之前把A花的雄蕊去掉,只留雌蕊,這樣就能保證在A受精時不會被自己的花粉汙染。然後用B花的雄蕊為A花人工授粉。
-
中外科學家:保護野生稻資源已刻不容緩
中新社北京4月9日電 (記者 張素)普通野生稻資源在應對未來水稻穩產高產的挑戰中具有重大價值,但中外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野生稻已不夠『野』」。 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儲成才研究組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合作,深入挖掘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組數據,發現野生稻基因組中有著人工選擇馴化的痕跡。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期刊《基因組學研究》。 「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體。」
-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逝世 享年...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逝世 享年90歲 2019-08-12 19:19:55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苑 | 字號:A+ | A-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於8月12日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逝世,享年90歲。
-
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突破,基因編輯為育種帶來新天地
基因組編輯技術在親本去鎘中的運用(圖片來自網絡)目前,水稻吸收鎘的主效基因已經被挖掘,以它作為靶標基因,通過轉基因技術導入可使該基因突變的外源基因(CRISPR/Cas9系統),可使靶標基因發生定點突變。
-
水稻栽培變「野」了!在世界各稻區均存在返祖現象
不久前,由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樊龍江教授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對從涵蓋各大洲16個主要水稻生產國稻區抽取的524份雜草稻樣本進行研究,發現水稻在世界各稻區均存在返祖現象。研究團隊通過基因組重測序,並結合已有當地栽培稻和野生稻基因組數據資源,在對樣本群體遺傳學分析後發現,全球稻區發生的雜草稻都來自栽培稻,而且這個去馴化過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一般認為,水稻的起源歷程,從野生經過馴化與現代遺傳育種改良便結束了。因此有科學家認為雜草稻與栽培稻只是「近親」,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