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完整肌腱到單纖絲:偏振紅外光譜強勢助力膠原蛋白的分子取向研究

2020-11-22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在過去的十年裡,紅外(IR)光譜已被廣泛應用於哺乳動物組織中的膠原蛋白研究。對有序膠原蛋白光譜的更好理解將有助於評估受損膠原蛋白和疤痕組織等疾病。因此,利用偏振紅外光研究膠原蛋白(I型膠原和II型膠原)的層狀結構和徑向對稱性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目前,基於焦平面陣列檢測器的偏振遠場(FF)傅立葉變換紅外(FTIR)成像、偏振遠場(FF)、光學光熱紅外(O-PTIR)以及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的納米紅外技術在膠原蛋白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偏振遠場(FF)方法可應用於完整肌腱的截面,其纖維平行且垂直於偏振光排列。光學光熱IR紅外(O-PTIR)和納米傅立葉變換紅外(nano-FTIR)方法則應用於直徑為100~500 nm的原纖維,在生物聚合物上共同實現互相印證和互補的結果。

  通常,I型膠原蛋白在偏振紅外光下反應不同。採用基於焦平面陣列(FPA)檢測的遠場傅立葉變換IR(FF-FTIR)對其進行成像時,受制於蛋白質醯胺I和II的紅外特徵峰吸收帶的波長(~7 μm)的解析度極限,難以獲取高質量的成像結果。而採用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方法的納米級FTIR(nano-FTIR)光譜技術,可以獲得空間解析度約為20nm的紅外光譜,解決了受限於IR輻射波長的限制(通常5-10 μm)。此外,採用光學光熱紅外技術(O-PTIR)成像和光譜學的方法,也可以擺脫紅外波長的限制,實現亞微米(500nm)的空間解析度,為完整組織和原纖維膠原蛋白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窗口。

  近期,在Kathleen M. Gough等人的研究中[1],作者採用基於光學光熱紅外(O-PTIR)專利技術的PSC非接觸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 mIRage對樣品〜500 nm單點區域收集振動光譜,如圖1所示。該光學光熱紅外(O-PTIR)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光熱檢測,其中紅外量子級聯雷射器(QCL)激發樣品在1800–800 cm-1光譜範圍內的分子振動。產生的光熱效應通過短波長探測雷射器檢測。圖2A-B中的光譜表明,固有的雷射偏振所獲得的高對比度所產生的光譜與使用FTIR焦平面陣列和偏振器組合進行的光譜測試近乎一致。並且對於安裝在玻璃顯微鏡的不同載玻片,樣品均獲得了具有良好SNR的高質量光譜。

圖1. 完整肌腱的光學光熱IR(O-PTIR)光譜,〜500 nm測量點。(A)利用線性偏振量子級聯雷射器(QCL)從CaF2窗口在平行和垂直兩個不同方向上獲得光譜。插入的可視圖像顯示了6個採譜位置;比例尺= 70 µm。(B)對比從CaF2(頂部)和玻璃(底部)載玻片在線性偏振QCL的平行和垂直方向上獲得的光譜。

  光學光熱紅外(O-PTIR)技術可以通過在載物臺上輕易地旋轉樣品來測試平行和垂直於紅外雷射偏振方向的光譜。並利用光學光熱紅外(O-PTIR)技術在幾個單一頻率下對原纖維成像,以獲得表觀物理寬度的確定性估計。如圖2右側所示,在垂直方向上, 1655 cm-1處記錄的單波長圖像的紅黃帶表明該原纖維的寬度不超過500 nm。該尺寸將目標物標定為真正的原纖維,並且可與紅外s-SNOM實驗中檢測到的300 nm原纖維相當。光學光熱紅外(O-PTIR)技術與nano-FTIR的測試結果相互印證,反映了「原纖維」寬度的標準範圍。此外作者觀察到,來自原纖維的醯胺I和II譜帶比完整肌腱的窄,並且相對強度和譜帶形狀都發生了變化。這些光譜反映出在偏振紅外光下正常I型膠原纖維的更多有用信息,並可作為研究膠原組織的基準。

圖2. 從CaF2窗口利用O-PTIR測試控制肌腱原纖維獲得的光譜。用平行於雷射偏振的原纖維獲得的頂光譜(紅色);藍色是垂直方向上的光譜。右側是在垂直方向基於1655 cm-1的單波長圖像。正方形表示光譜採集位置。比例尺= 1 µm。

  與基於焦平面陣列檢測器的偏振遠場傅立葉變換紅外(FF-FTIR)光譜相比,光學光熱紅外(O-PTIR)具有更高的空間解析度,且可提供單波長光譜。使用FF-FTIR FPA探測往往包括其他非膠原材料。同時,光學光熱紅外(O-PTIR)還可以提供偏振平行於原纖維取向的原纖維光譜。這也是光學光熱紅外(O-PTIR)和納米FTIR光譜對直徑為100~500 nm的膠原原纖維給出證實性和互補性結果的首次證明。綜上所述,這些結果為進一步研究生物樣品中的膠原蛋白提供了廣闊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Gorkem Bakir, Benoit E. Girouard,  Richard Wiens, Stefan Mastel, Eoghan Dillon, Mustafa Kansiz, Kathleen M. Gough, Molecules 2020, 25, 4295; doi:10.3390/molecules25184295.

  相關產品:

  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mIRage:https://www.caigou.com.cn/product/20191022131.shtml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實現不對稱陀螺分子的全光三維空間取向—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吳健教授團隊與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利用交叉偏振的飛秒雙色雷射場,首次實現了不對稱陀螺分子的全光三維空間取向
  • 對稱陀螺產物分子轉動取向理論公式的推導與應用
    總之,只有綜合考慮微觀化學反應過程中的標量和矢量性質,才能給出化學反應動力學的一個完整圖象,而這個任務就歷史地落到了「立體化學動力學」的頭上。 立體化學動力學作為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中的一個新的前沿分支,近20年來發展很快,在世界範圍內吸引了眾多研究小組的關注,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熱門學科。
  •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
    為了使我國未來在此領域的理論研究、工程研製和應用方面居世界先進水平,同時考慮到目前國內外尚無系統性的成像光譜偏振技術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專著和教材,相關文獻也較少,作者認為很有必要編寫、出版一部成像光譜偏振技術方面的專著,為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研究生及相關人員提供一幅成像光譜偏振技術的產生、發展、最新研究動態與前沿領域,以及基礎理論、基本原理、新型方案、工程研製、實驗和應用的畫卷
  • HORIBA 用戶動態|中科院半導體所關於角分辨偏振拉曼光譜配置的研究
    紅色的雙向箭頭代表了照射到樣品上的入射雷射的偏振方向,藍色的雙向箭頭代表了由豎直或水平檢偏鏡選擇出的拉曼散射光的偏振方向。這種偏振配置被廣泛應用於研究晶體材料拉曼光譜的各向異性,分別對應於常說的平行偏振(通常記為vv或yy)和交叉偏振(通常記為vh或yx)。其優點在於光路簡單,而缺點為在旋轉樣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樣品點的移動,很難實現對微米級樣品的原位角分辨拉曼光譜測試,使得測試技術難度增加。
  • 陳斌談分子光譜分析的發展趨勢
    在報告中,陳斌指出,分子光譜分析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1、幾種光譜聯用   2、中紅外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定量方法的研究改變了紅外只能做定性分析的片面的理念,如:光譜重構、適當添加內標物、半峰面積法等。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副研究員張兆軍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發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揭示了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
  • 想學紅外光譜技術?超強幹貨合集「紅外光譜全家福」來啦
    又稱分子振動光譜或振轉光譜,屬分子吸收光譜。樣品受到頻率連續變化的紅外光照射時,分子能選擇性吸收某些波長的紅外線,而引起分子中振動能級和轉動能級的躍遷,檢測紅外線被吸收的情況可得到物質的紅外吸收光譜。紅外光譜分析(infrared spectra analysis)指的是利用紅外光譜對物質分子進行分析和鑑定。目前,紅外光譜分析可用於研究分子的結構和化學鍵,也可以作為表徵和鑑別化學物種的方法。
  • 從兩句話淺述分子光譜技術的應用進展
    韋鵬練等人應用納米級紅外技術研究了竹材纖維細胞壁的化學成分及其分布,觀察到了木質素在細胞壁中具有團聚狀的不均勻分布。隨著同步輻射紅外顯微光譜技術的發展,已經將研究的重點從組織層次的紅外光譜成像擴展到細胞層次的紅外光譜成像,並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取得了可觀的研究成果,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研究中以及其他領域(文化遺產、考古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化學和高分子科學等)不同材料的研究中都會逐步顯示出了獨特的作用。
  • 2012年上半年儀器新品盤點:分子光譜
    隨著硬體和軟體技術的進步,近年來分子光譜儀器一直處於不斷發展之中,各種分子光譜儀器及其分析技術,如紫外可見、分子螢光、拉曼光譜、紅外光譜、光譜圖像技術等不斷引用各項高新科技成果,成為解決各種各樣分子分析技術難題的有效手段。
  •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FTIR)助力人臉識別技術硬體:垂直腔面發射...
    ,再到今天無處不在的掃碼時代,一部智慧型手機既可以出行無憂。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FTIR)用於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 在這裡,結合了步進掃描技術(StepScan)的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以其高靈敏度、寬光譜範圍、傑出的時間和光譜解析度,被證明是理想的VCSELs雷射器表徵方法。
  • 如何突破分子光譜分析法瓶頸 陳斌教授8條建議指明方向
    【導讀】分子光譜分析法作為光譜分析法的中最常見的一種,被廣泛引進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分子螢光光譜法、紅外及拉曼光譜法及核磁共振波譜法等技術中。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屆全國光譜儀器與分析監測學術研討會」上,江蘇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的陳斌教授題為「分子光譜分析技術在食品品質檢測中的應用」的報告中指出,分子光譜分析的未來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1、幾種光譜聯用   2、中紅外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定量方法的研究改變了紅外只能做定性分析的片面的理念,如:光譜重構
  • Nature:第一次,紅外光譜不怕水
    時至今日,這個意外的發現已經為人類社會帶來了無可限量的作用,從探索宇宙的奧秘,火星探測、到破譯蛋白質的分子機理、疾病檢測、食品檢測和法醫調查,無一不有紅外光譜的足跡。何謂紅外光譜? 分子中的原子會不停發生振動,在紅外光的照射下,當分子獲得與之振動頻率相同的紅外光振動時,就會吸收這部分特定頻率的紅外光,從基態躍遷到更高能級。根據紅外線被吸收的情況而得到分子的光譜,就稱為紅外吸收光譜。由於每個分子的振動頻率不同,吸收的紅外光也不同。因此,樣品的紅外吸收光譜可視作分子的指紋光譜。
  • 紅外光譜儀器使用原理和描述
    紅外光譜與分子的結構密切相關,是研究表徵分子結構的一種有效手段,與其它方法相比較,紅外光譜由於對樣品沒有任何限制,它是公認的一種重要分析工具。在分子構型和構象研究、化學化工、物理、能源、材料、天文、氣象、遙感、環境、地質、生物、醫學、藥物、農業、食品、法庭鑑定和工業過程控制等多方面的分析測定中都有十分廣泛的應用。  紅外光譜可以研究分子的結構和化學鍵,測溫儀如力常數的測定和分子對稱性等,利用紅外光譜方法可測定分子的鍵長和鍵角,並由此推測分子的立體構型。
  • 簡明光學理論:紅外光譜分析原理
    紅外光譜分析指的是利用紅外光譜對物質分子進行的分析和鑑定。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由於螢光分子的取向與所標記的生物結構相關,螢光偏振成像可以揭示標記樣本的結構信息。儘管X射線晶體學或電子顯微鏡可以獲得單個蛋白質或大分子裝配體的超高解析度,但它們需要非常複雜的樣品製備方法,不適合活細胞成像。近場成像技術,例如原子力顯微鏡(AFM)也可以提供與結構信息,但是被限制於樣本表面的研究。
  • 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Miroshnichenko團隊合作,利用超表面對中波紅外光子偏振、相位和色散等維度的獨特操控能力,提出了一種可用於中波紅外偏振探測集成的高效多功能偏振-色散調製超構光子器件,相關成果於9月12日以Mid-Infrared Polarization-Controlled Broadband Achromatic Metadevice為題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 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共同舉辦近紅外光譜技術論壇
    2017年11月30日,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與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分子光譜協作組共同發起的近紅外光譜技術論壇在華東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成功舉辦。本次論壇在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副主任、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分子光譜協作組組長杜一平教授團隊和倪力軍教授團隊的精心組織下,由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分子光譜協作組、華東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和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共同舉辦。
  • 我國近紅外光譜還依然「年輕」 未來大有可為——ACCSI2019近紅外...
    QY Research的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近紅外光譜市場價值4.6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底,該市場將達5.6億美元。未來幾年,亞太地區有望成為增長最快的市場。
  • 紅外光譜圖解析知識點匯總
    樣品受到頻率連續變化的紅外光照射時,分子吸收其中一些頻率的輻射,分子振動或轉動引起偶極矩的淨變化,是振-轉能級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相應於這些區域的透射光強減弱,透過率T%對波數或波長的曲線,即為紅外光譜。
  • 近紅外光譜儀相關企業走訪調研
    調研組成員包括了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專業技術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近紅外光譜儀器研發專家以及應用方法開發的專家,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該課題具體負責人,業內專家等,如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科學儀器學術工作委員會執行副主任燕澤程、總後油料研究所劉慧穎研究員、浙江大學的戴連奎教授、江蘇大學食品學院陳斌教授、華東理工學院倪力軍教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褚小立博士、業內資深人士李雲濟博士、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楊麗及常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