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韭花帖》局部
○高銘昱
公元759年春,杜甫與老友久別重逢,被熱情款待,從而寫下名篇《贈衛八處士》,詩中感人的家常飯菜,體現出淳樸的友情。「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使韭菜從眾多菜品中脫穎而出,引人側目,一朝驚豔。
春韭香,古人以韭菜和羔羊祭祀祖先。《禮記》記載:「庶人春薦韭以卵」,這用作「春薦」的「韭以卵」,豈非今天的韭菜炒雞蛋?《說文》解釋韭菜的名字說:「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又說:「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韭菜象徵吉祥,故「萬民珍之」,當年地位之高,絕勝今日。
韭菜兩頭鮮。鄉諺云:八月韭,佛開口。歷經漫漫長夏的暑蒸日曬,在清涼如水的秋季,韭葉重新變得青翠欲滴,韭菜中心便伸出一根根直直的莖稈,上面掛著花蕾。這莖稈就是韭苔,那花蕾卻漸漸長大。 「漠漠誰家園,秋韭花初白」,一株株,一簇簇,似覆蓋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花,濃鬱的韭菜花清香四處瀰漫。韭菜根、葉、苔皆是上佳食材,韭菜花是這種草本植物奉獻給我們的又一美味。
一千多年前,陝西華陰人楊凝式午睡醒來,腹中甚飢,恰逢有人饋贈韭菜花一盤,遂以其佐羊肉而食。羊肉至鮮,有了韭菜花的搭配,恰如錦上添花,相得益彰,便覺美味異常。大快朵頤之後,楊欣然提筆,回信表示感謝,信中有「當一葉報秋之際,乃韭花逞味之始」的佳句。其信筆一書,即成經典。這封簡訊,就是中國書法史上有名的《韭花帖》。
《韭花帖》墨跡麻紙本,高26釐米、寬28釐米, 共7行、63字。該帖的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被稱為天下第五行書。楊凝式書法初學歐、顏,後又習「二王」,深得其妙。《韭花帖》雖與王羲之的《蘭亭序》迥然有別,但其神韻卻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故黃庭堅曾賦詩盛讚:「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楊風子即楊凝式,因其曾佯瘋自晦,故得此雅號。
正如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所云:「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宋人米芾也說其如「橫風斜雨,落紙雲煙,淋漓快目」。《韭花帖》章法錯落有致,疏密自然,統一中又富有變化,字體結構呼應揖讓,舒放自如,正所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走風」,用筆頓挫有致,神完氣足,為千古難得之上乘佳品。作為帝王御覽之寶,《韭花帖》原一直深藏宮中。據說乾隆時竟有人冒滅門之罪,以摹本偷換,摹本留宮中,即為清內府藏本;也有說真跡後流入民間,清末為羅振玉購得收藏,如今其中一個藏本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頗具傳奇色彩的《韭花帖》因韭菜花而生,韭菜花又因《韭花帖》而名,二者珠聯璧合,相輔相成,一段佳話,流傳至今。
韭菜花如今依然常見常吃。汪曾祺說:「北京現在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如今人們吃涮羊肉、吃火鍋,用來調味佐食的是韭花醬。此醬系韭菜花內加入花椒、生薑等調味品,研磨成稀薄的糊狀,加鹽適量,裝罐封存醃製而成。其實,韭菜花做成鹹菜鮮食更佳,且方法簡易。韭菜花購回後,掐去殘留的老韭苔,擇洗晾乾表面水分,加入生薑少許,剁碎,加鹽,放入容器內,冰箱冷藏保存,數日後即可食用。而無論做醬抑或是鹹菜,原材都以選用半花半籽的為宜。才開花的太嫩不香,全結成籽的過老發柴。醃製韭菜花,有人喜加入蘋果或梨,用其調和韭花之辛辣,卻少了韭花的原汁原味。
在我們家鄉,醃製韭菜花時或放入茄子切成的長條,或放入稍嫩的扁豆角。調入此類,韭花不失原香,醃成的茄條和扁豆卻多了韭花的風味。韭菜別名「壯陽草」,韭花更是富含多種營養,食之生津開胃,增強食慾,促進消化,鮮味濃鬱,香辣可口,確是妙不可言的特殊極味。又至韭花「逞味」時,不可或缺此甘旨。
【來源:西安日報資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