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投資人雙重視,看基因合成如何在TCR-T中大放光彩

2021-01-13 電子發燒友
科學家投資人雙重視,看基因合成如何在TCR-T中大放光彩

DeepTech深科技 發表於 2021-01-12 10:37:22

在剛剛結束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聯合 DeepTech 主辦的生命科學創業大賽中,專注於新一代個性實體瘤 T 細胞療法的初創公司 RootPath 從 13 家公司中脫穎而出,獲得「BioFuture 大獎」。生輝也藉此機會和 RootPath 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陳曦博士進行了交流。

「雖然個體化 T 細胞治療是我們的專注點,但我們真正的內核是『合成』」,陳曦介紹道,「我們利用世界領先的超高通量的 DNA 片段組裝和基因合成技術,率先開發了合成免疫學平臺。這一平臺使得個體化、多克隆、腫瘤反應性 TCR-T 治療成為可能。我們也會全力把這一療法推向臨床。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上說,這一療法只是超高通量基因組裝、合成的第一個 killer app,而不是唯一的一個。」

合成是內核,免疫是應用 」 近年來,細胞療法的火熱不言而喻。CAR-T 療法已有三款產品獲批上市,而在實體瘤治療中,基於 TCR 的療法,如 TCR-T、TIL 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優於 CAR-T 的效果。一部分 TCR-T 療法力圖通過提高 TCR 的親和力,更好地識別腫瘤抗原,達到殺傷腫瘤細胞的目的。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通過使用特異性識別腫瘤抗原的 TCR 序列,精準打擊腫瘤細胞。但 T 細胞治療在實體瘤中更大的突破,可能需要更多底層技術的革新。

「隨著生物學和醫學從描述性、經驗性科學向系統性、工程化科學的轉變,我們整個領域的一個核心工作內容就是對生物學的信息,也是對 DNA 的序列進行『讀』和『寫』。『讀』和『寫』這兩件事也造就了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這兩大重要學科。得益於二代測序和單細胞測序的快速發展,『讀』現在已經比較成熟。以 T 細胞研究為例,現有技術可以讓我們在一次實驗中讀取成千上萬的 TCR 序列。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是如何找到哪個序列是有用的,是可以用在病人身上達到消滅病人的腫瘤的臨床效果的。這需要我們把數位化的序列『寫』在實體的 DNA 分子上。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把這成千上萬的 TCR 合成後進行溼實驗,將有功能的、能夠識別腫瘤抗原的 TCR 挑出來」。陳曦向生輝介紹了 RootPath 目前的工作內容。

「基因合成不是一個新概念。目前國內外很多公司都可以提供基因合成的服務。目前這一領域的最前沿的公司是位於舊金山的 Twist Bioscience(以下簡稱 「Twist」)。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將基因合成的通量提高几個數量級、成本降低幾個數量級。」2013 年成立的 Twist,其核心技術高通量矽晶片 DNA 片段合成平臺通量是傳統方法的 9600 倍,該平臺能夠實現高保真、低成本的 DNA 片段和基因合成。Twist 在 2018 年上市之前,獲得了 2.53 億美元的融資,目前市值約 80 億美元。「我們在基因合成上的思路和 Twist 有一定相似性。但藉助我們自主開發的超高通量 DNA 片段組裝技術,我們的通量做到了 Twist 的 100 倍,成本也降低了將近 100 倍」,陳曦補充道。

在創立 RootPath 之前,陳曦有過不同的身份:科學家、創始人,現在也是巢生資本的創業合伙人。「在做科學家的時候,雖然發了很多文章,但是我發現雜誌的審稿人追求的創新點和臨床上真正需求的是不一樣的,所以決定走向工業界,參與了一些初創公司。後來轉換為投資人的角色。也是為了拓寬眼界,發現更多的問題和機會。」 在投資機構歷練一年多之後,陳曦發現一些新藥開發中的重大問題是可以被技術創新解決的。「我和我的 co-founder Ely Porter 帶著各自的技術,在我們的科學共同創始人和投資人的幫助下,成立了 RootPath」。Ely Porter 是 RootPath 的首席科學家,他是 RNA 領域的生物化學和生物工程家,同時也是巢生資本的一員。

2018 年,RootPath 完成了由紅杉中國牽頭的 7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今年年初完成了由經緯中國牽頭的 1100 萬美元 A 輪融資。陳曦也向生輝透露,「我們在 2021 年會開啟 B 輪融資,一方面將平臺繼續做強,另一方面是要將 TCR-T 推向臨床。」 目前,RootPath 在中美兩地均有研發中心。對此,陳曦解釋道,「中美兩地具有不同的優勢所在,我們希望能夠各取所長。美國擁有一流的科研院所和製藥公司,所以很多產學結合相關的工作和合作將在美國進行。但中國的基礎人才數量、臨床速度更有優勢。我們也會全力利用這些優勢。」 在陳曦看來,雖然中美兩地在基礎積累和醫院科研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總體而言,兩者在生命科學產業的差距越來越小,尤其是在公司研發的角度。「最近中國有很多的候選藥物被 license-out 到國際一流藥企,也在不斷地發展 first-in-class 的新藥。國際上對於中國的創新能力正在逐漸地認可。」

「識別多個抗原是取得突破的最好辦法」 如上文所說,傳統的 TCR-T 療法利用的是單一的識別腫瘤抗原的 TCR 序列。但這種方式的治療效果在大多數癌種中效果並不突出。陳曦解釋道,「這裡一個重要問題是腫瘤的免疫逃逸。每個腫瘤細胞有 6 個 Class I HLA,但會經常丟掉 3 個。丟掉的這 3 個裡如果恰好有一個是被 TCR-T 識別的,那麼 TCR-T 就對腫瘤無計可施。所以現在業內的共識是不能用一個TCR去打擊一個抗原,而是用多個TCR識別多個抗原。」 在陳曦看來,識別多個抗原是取得突破的最好辦法。 「如果我們延續傳統 TCR-T 的思路去提高 TCR 和抗原的數量就會出現可行性的問題。因為每個病人的 HLA 類型和抗原表達都不一樣,如果我們要有足夠大的 TCR 文庫,大到對於任何一個入組的病人都能夠找到 5、6 個可以使用的 TCR,這個文庫可能要包括上百種 TCR。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對幾百個 TCR 做劑量爬坡試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陳曦解釋道。

「使用病人自體的 TCR 可能可以打破這一僵局,」 陳曦接著說,「自體 TCR 經過了胸腺篩選和免疫耐受,安全性上比異體 TCR 有著很大的優勢。」 與 TCR-T 不同,在實體瘤中效果更好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 TIL 療法(即將手術取出的腫瘤組織中的 T 細胞在體外分離、擴增,並回輸到病人體內),依賴的都是病人自體的、識別多個抗原的多個 TCR。 「那為什麼不能一直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 TIL 療法?」 生輝問道。 「在黑色素瘤這樣免疫原性非常高的腫瘤中,腫瘤中相當大一部分的 T 細胞帶有識別腫瘤抗原的 TCR。針對這些腫瘤,無論是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去解除 T 細胞的抑制,還是將 TIL 擴增再回輸到病人體內,效果都還不錯。但是對於中等免疫原性的腫瘤中,根據報導和我們自己的數據,可能只有 5% 以下的 TCR 能夠真正識別腫瘤。」 「RootPath 的技術可以將這些腫瘤識別性 TCR 通過溼實驗找到,並用它們製備 TCR-T 細胞。這樣可以同時解決三個問題。第一,用多個 TCR 避免逃逸;第二,用自體 TCR 要保證安全;第三,用外周血 T 細胞作為載體保證 T 細胞的功能」。

陳曦表示,「我們的技術可以繞過傳統的 T 細胞治療局限,迅速超越。」 在適應症和進度方面,陳曦告訴生輝,「我們主要關注的是中等免疫原性的實體瘤,包括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頭頸癌、胃癌等。平臺驗證基本上結束了。因為我們做的是個體化 TCR- T,要為每一個病人找到一組 TCR,所以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有一定重合。我們已經通過合作證明了我們可以從病人自己的腫瘤侵潤淋巴細胞(TIL)的 TCR 文庫裡找到能夠識別腫瘤的 TCR,希望在 2021 年能夠在中國發起臨床試驗。」 同時,他也談到,T 細胞療法目前的發展狀態類似於 15 或者 20 年前的抗體藥發展的狀態。雖然在成本、生產複雜性上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隨著產業的成熟,T 細胞療法會逐漸平民化,也會發展成一個可以撐得起很多玩家的市場。

圖 | RootPath 的技術平臺(來源:公司官網)

「『讀-想-寫-測』的高速迭代」 除了個體化 T 細胞治療,RootPath 也在逐漸布局其他依賴超高通量基因合成的領域,比如基於 AI 的蛋白設計。通過與這一領域的頂級實驗室合作,RootPath 力圖利用快速、高通量的基因合成和測試平臺做到對 AI 設計出的蛋白序列的快速功能性分析,並將結果反饋給 AI 算法,做到「讀-想-寫-測 」的高速迭代。這些合作項目今後會被陸續公布。 前幾周,DeepMind 最新人工智慧程序 AlphaFold 2 取得重大突破,能夠精準預測蛋白質的三維結構。陳曦認為,蛋白結構預測領域的這些突破這意味著我們能夠嘗試設計蛋白質了。在今後幾年,會不斷出現基於計算的 TCR、抗體以及其它大分子藥的設計。高通量的合成和測試平臺將是這一方向不可或缺的推動力。 採訪的最後,陳曦告訴生輝,如果將 RootPath 想成一架橋梁,橋梁的一端是合成生物學、計算生物學的美好藍圖,橋梁的另一端是真正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我們非常希望能夠用我們的核心技術和以臨床轉化、商業化為導向的視角,將這座橋梁搭建起來,用最快的速度把這些藍圖轉化成臨床產品。」

原文標題:專訪「BioFuture大獎」得主RootPath | 科學家投資人雙重視角,中美兩地布局,看基因合成如何在TCR-T中大放光彩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十幅視錯覺圖片,源自於日常生活的創意,在鞋子的設計中大放光彩
    十幅視錯覺圖片,源自於日常生活的創意,在鞋子的設計中大放光彩今天小編為大家找來了十幅非常有趣的視錯覺圖片,設計師們將生活中一些最常見的物品做成了鞋子的模樣,一起來看看,你最中意哪雙鞋吧第一幅
  • 【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直至20世紀中期,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水母的發光之謎被逐漸揭開。科學家首先在螢火蟲體內提取出一種奇特的蛋白——螢光素蛋白。
  • 科學家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科學家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2019-01-08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該研究創建了一種高效、通用的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的新技術,為微生物藥物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了又一種先進的操作工具。  放線菌天然產物具有多元的化學結構與廣譜的生物學活性,已被廣泛用作殺蟲劑、抗腫瘤藥物與免疫抑制劑等,為人類健康以及農牧業病蟲害防治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放線菌重要藥物產生菌通常發酵單位較低且遺傳操作困難。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尤其是面對重大課題,往往需要匯聚全球領域內的頂尖科學家及資源,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回國不久的夏慶友接到了一個讓他震驚無比的消息:原本待與日本共同開展的家蠶基因組計劃,被日方單方面中止,並且對方在政府的支持下,已單獨開展家蠶基因組研究長達3個月。看似平淡無奇的小家蠶,為什麼會讓國際合作形如一紙空文?
  • ...永放光彩——重慶市沙坪垻區關工委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讓紅梅花兒永放光彩  ——重慶市沙坪垻區關工委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掠影  光明日報記者 俞海萍 光明日報通訊員 袁僑偲 範益宇  這是一片紅色的熱土,英雄的故事有口皆碑,革命的印記隨處可見;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紅色的基因代代相傳。
  • 《伊洛納》基因合成怎麼操作 基因合成方法介紹
    導 讀 伊洛納基因合成是一個特色系統玩法,很多玩家對這個玩法還不太了解,不知道該怎麼操作,接下來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基因合成操作方法詳解。
  • 科學家將完全人工合成酵母基因 對人類有積極意義
    之前報導稱,該研究小組已完全合成酵母中16種染色體中的一種,染色體是攜帶所有生物體基因的分子結構。目前,《科學》雜誌上已發表7篇相關的研究報告,博伊科研究小組稱,有望近期完全合成酵母基因組,我們正在朝向這個目標前進。
  • 汙水轉能量,華人科學家在澳洲科學界的「奧斯卡」獎中大放光彩
    其中華人科學家就佔了兩項!王博士帶領研發的這一汙水轉能量的技術,是通過利用汙水處理過程的副產品游離氨(其實就是從糞便中提取的),創建一個閉環系統來實現的。另一位獲獎華人科學家研究了水是如何變成冰的,並演示了如何使液體冷卻到冰點以下而不使其變成固體的過程。
  • 美科學家查明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第一步」
    新華網洛杉磯1月23日電(記者陳勇)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在本周出版的《分子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初始階段是由兩個「分解動作」組成的。  遺傳基因主要依靠指導蛋白質合成來表達,這一過程需要核糖核酸(RNA)來傳遞信息,而蛋白質合成的「組裝工人」則是核糖體。
  • 伊洛納基因合成是什麼 基因合成攻略大全[多圖]
    立即下載 伊洛納基因合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玩法,對玩家們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部分玩家對基因合成還不太了解,18183小編這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基因合成攻略大全。 伊洛納基因合成攻略 基因合成加生命成長; 1.基因合成等級越高加的量越多,150封頂(裝備堆的等級也行) 2.每一級的生命成長值要填滿,所需的經驗值是固定的,均為100點,100% 3.所加生命成長值還與當前生命成長等級成負相關
  • 如何寫出一個投資人青睞的BP?
    許多投資人都在強調早期項目團隊的重要性,在沒有一定數據體量支撐的情況下,投資人50%以上的參考權重都在團隊。他們會判斷團隊的性格、基因、執行力情況,以及之前的資源和經驗適不適合做這個項目。 之前會經常有人把團隊的創始人分為使命型與享樂型兩種。使命型是一定要做這件事,要做出成績,顛覆整個行業的發展。
  • 科學家如何操縱基因表達?| 基因的敲除和敲入
    當基因發生雙鏈斷裂時,細胞需要對斷裂的基因進行及時修復,否則,基因雙鏈斷裂對細胞來說通常是致命的,會引起細胞凋亡。細胞如何修復斷開的基因呢?例如,當一條染色體發生斷裂時,同源染色體上相應的片段可以作為同源序列,使斷裂的基因重新合成。這種修複方式是精確的,一般不會改變基因的序列。當兩條染色體同時發生斷裂時,細胞沒有內源的同源染色體作為模板,就無法進行同源重組修復。此時,非精確的NHEJ是主要的修複方式。如果細胞內沒有這種快速的修複方式,那麼基因組斷裂對於細胞來說就是致命的,修復不好細胞就會走向凋亡。
  • 研究人員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該研究創建了一種高效、通用的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的新技術,為微生物藥物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了又一種先進的操作工具。放線菌天然產物具有多元的化學結構與廣譜的生物學活性,已被廣泛用作殺蟲劑、抗腫瘤藥物與免疫抑制劑等,為人類健康以及農牧業病蟲害防治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放線菌重要藥物產生菌通常發酵單位較低且遺傳操作困難。
  • 【綜述】CAR-T和TCR-T 的應用前景和挑戰
    基於合成生物學,免疫學,遺傳改造技術,使得合成改造的特異性功能加強版的T細胞成為可能。CD19抗原特異性CAR-T 細胞用於治療B細胞白血病和淋巴瘤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持續的疾病緩解效果。由於CAR-T/TCR-T技術的優越表現,以及廣闊的應用前景,從而使其進入了當前激烈的製藥行業競技舞臺中與傳統的製藥業一較高低。
  • 64卦和遺傳密碼不謀而合,馮友蘭:中國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
    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馮友蘭先生,1990年病逝於北京,在他彌留之際的時候,有人問他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馮友蘭曾說:「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易經為何被馮友蘭先生如此看重?這些科研的成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正當科學家手舞足蹈的時候,他們卻很驚訝地發現,中國的易經64卦正好和《遺傳密碼》有著出奇的一致性。科學家對組成DNA的4個鹼基A、T、C、G與四象做了確定,四象就是少陽、少陰、老陽、老陰,而4個鹼基按照三聯體的排列,正好是64個遺傳密碼子,剛好與易經64卦不謀而合。
  • 華大基因等成功合成染色體
    中國證券網訊 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的形式同時刊發了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一條,這項研究或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 美國科學家造出最簡單人造合成細胞:只含473個基因
    美國科學家24日宣布設計並製造出最簡單的人造合成細胞,其基因組是迄今已知最小的基因組,僅包含維持生命必需的基因。這被認為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將有助推進對生命奧秘的認知。 這項由美國基因組研究先驅克雷格·文特爾領導的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他們的人工合成細胞中僅僅包含473個基因,是生命世界中基因數量最少的有機體,但依然具有自我複製能力。
  • 「抗抑鬱酸奶」:科技報導如何左右科學的未來
    這個作品倫本欲引發人們對合成生物學前景展開嚴肅思考,然而經過網絡及媒體的誇大宣傳,最後被訛傳為科學家真的研製出具有抗抑鬱功能的酸奶。就像玩 「傳話」 遊戲一樣,文章中的設計師巴倫,最後變成了一個站在生物合成研究前沿、僅用 860 個 DNA 鹼基對,用短短 5 天時間就製造出了百憂解酸奶的科學家(實際上如果真要製造這種酸奶,需要大量的酶共同作用,每種酶都意味著獨特的數千個鹼基對)。為何一個呼籲我們嚴肅思考合成生物學前景的藝術作品,會變成如今這樣,讓人們覺得合成生物學做什麼都是有可能的?
  • 如何快速去除眼袋 讓雙眸綻放光彩_兒童就醫指南_育兒_太平洋親子網
    >如何快速去除眼袋 讓雙眸綻放光彩2016-01-25 15:07:39出處:PCbaby作者:佚名想做個美女的話是一定不能有眼袋的,因此無數的愛美女性都想知道如何快速去除眼袋,那麼究竟如何快速去除眼袋?下面就由美姿爾蘋果乾細胞的時尚總監為大家講解如何快速去除眼袋,想要去掉眼袋重獲光彩動人眼眸的你可要看仔細了。  如何快速去除眼袋?一、鋼琴SPA具體做法:用一張小方巾,浸入比膚溫略高些的熱水中,滴入薄荷、燻衣草和柑橘精油各1 滴。
  • 如何自已動手做全基因合成?
    全基因合成是指在體外利用人工方法合成雙鏈DNA分子的技術。基因合成無需模板,是獲取基因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該技術主要應用在克隆一些不易獲取模板的基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基因以及異源基因表達上,經常在對基因密碼子優化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