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梅花兒永放光彩
——重慶市沙坪垻區關工委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掠影
光明日報記者 俞海萍 光明日報通訊員 袁僑偲 範益宇
這是一片紅色的熱土,英雄的故事有口皆碑,革命的印記隨處可見;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紅色的基因代代相傳。
稚嫩的幼苗長成參天大樹,需要不斷地被呵護,才能茁壯成長;需要不斷地培育、澆灌,才能生機勃勃。重慶市沙坪垻區關工委牢記使命、主動作為,將紅色精神、紅色文化、紅色傳統注入青年一代血脈中,讓紅色基因在沙磁大地上薪火相傳。
讓「陣地處處有文化」
「親愛的同學,你可知道,誰以堅強的毅力用手指挖通地牢的石壁,為監獄的難友準備了越獄的通道?你可知道,江姐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是如何用生命和鮮血書寫出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沙坪垻區青少年黨史國史教育讀本《繼承我們的父兄 時刻準備著》裡。
這本書,是由現沙坪垻區關工委名譽主任左紹中牽頭,邀請紅巖文化研究專家「五老」組成撰寫小組,歷時大半年時間完成,凝結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沙磁革命先驅、紅巖英模故事。這些飽含「五老」深情厚愛的「紅色記憶」,迅速成為各級關工委和中小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好教材。
走進烈士墓小學,「紅巖班」「周恩來班」處處浸潤著「嶺上開遍映山紅」的校園文化;踏入蓮光小學,承載著抗日記憶的「蓮光別墅」校史館時時激勵著學生奮發向上……
從學校到課堂、硬體到軟體、校內到校外,沙坪垻區關工委將紅巖精神的文化符號和學校教育陣地有機融合,在校園裡打造紅巖烈士雕像、紅巖主題文化牆、紅巖故事欄等,讓「陣地處處有文化,文化時時寓紅巖」。
讓紅色故事的傳播更加生動
「人的一生縱然漫長,但關鍵時只有幾步。」11月12日,沙坪垻區關工委主任何澤政在重慶西藏中學開展的「青少年黨史國史教育講座」反響熱烈;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厲華數十年來深入中小學,為學生講紅巖英烈故事,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本該含飴弄孫的年紀卻放棄清閒的生活,何澤政說:「這麼堅持不為別的,就是不能讓歷史在這裡斷了檔。」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五老」衝鋒在一線:全區355個基層關工委相繼建立,鎮街、村社、學校關工委組織全覆蓋,13900餘名「五老」志願者加入關工委隊伍,極大充實了工作力量;2000餘名離退休幹部黨員走進學校、社區、鄉村,與廣大青少年面對面,講歷史、講傳統,傳思想、傳精神,每年受教育青少年15000餘人次。
「紅色基因不是古董,其生命力在於挖掘出新的時代內涵。」沙坪垻區關工委創新活動載體,聯合區教委等開展「紅巖小義工」學生志願服務活動,在服務中踐行紅巖精神;啟動「沙磁紅巖小記者」項目,傳遞紅巖正能量;創作紅巖文化藝術作品,讓紅色故事的傳播更加生動接地氣。
孩子們進步,是「五老」們堅守的理由
「何奶奶,我得了一等獎!」2019年,喬典代表重慶市參加全國「中華魂」演講比賽,獲得小學組一等獎,她第一時間將這個好消息分享給沙坪垻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何渝。「從讀書夏令營到全國比賽,您每天都會關心我,陪伴我一步步成長,給我加油鼓勁,謝謝您,何奶奶!」喬典動情地說。
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革命先烈、英模人物的榜樣力量,就是陣陣「清氣」,為所有孩子的成長成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實施中,沙區關工委和區教委關工委注重從「思、行」教育入手,注重活動成果的轉化,幫助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改變正在悄然發生。烈士墓小學六年級二班的葛宇軒同學,在聽了「五老」講述的雷鋒的故事後深受觸動,主動尋找志願服務崗位,堅持每天幫助食堂阿姨收拾餐具,一天都未落下;五年級二班的孩子們,在「五老」和班主任老師的鼓勵下,積極開展「學英烈,見行動」活動,用行動踐行紅巖精神,班級面貌煥然一新。
孩子們每一個點滴的進步,對於沙區關工委的「五老」們來說,都是堅守的理由:「當歷史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上,應當分外珍惜這一榮光,將它好好地傳承下去。」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0日 03版)
[ 責編:李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