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天地東南角,紅色基調浸染的石庫門建築前,參觀者排起了長龍。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召開。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中共一大會址就坐落在黃浦區。該區也是共青團的發源地、國歌的唱響地、解放上海第一面紅旗的升起地,獨一無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悠久綿長的革命文化構築了黃浦的城區底色。「這是我們的光榮與驕傲;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革命文化傳承好,更是每個黃浦人的使命與責任。」黃浦區相關負責人透露,自「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啟動以來,黃浦成立區推進小組,細化目標、明確任務、落實責任,讓紅色基因融入城區發展血脈。
深耕挖潛,傳承紅色基因
從復興中路505號的思南文學之家向西走百米,一幢歐式老洋房內人流不息。門口一塊不可移動文物匾牌,亮出了這幢歷史保護建築的身份:建於1926年,歐式花園住宅,產權人曾為愛國將領馮玉祥,詩人柳亞子曾在此租住。據史料記載,以前數十位名家學者常常聚集於此談古論今。如今,這裡已變身思南書局,標誌著這棟花園住宅的人文因緣得以延續。
思南書局舉辦的首個展覽是為期一個月的「從布魯塞爾到上海———《共產黨宣言》170周年主題展」。「《共產黨宣言》與思南街區有著特別的地緣情結,1920年8月,《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就在這裡問世。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產生了改變中國歷史的偉大動力。」主辦方透露,今年適逢《共產黨宣言》問世170周年,主題展以真理的「足跡」「風採」「底色」「味道」等四大板塊,展出了多語種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
據調查,黃浦區域內已查明的革命遺址遺蹟有127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0家,數量位居全市第一。如何盤活這些資源?黃浦區給出的答案是:深耕挖潛,傳承紅色基因。為此,該區不僅系統梳理這些遺址遺蹟的資料檔案,逐步建立資料庫;還通過多樣化的形式講述好、傳播好這些故事,從而喚醒紅色記憶,延續紅色徵程。
內聯外拓,講好紅色故事
4月底的一天,大雨滂沱,由40餘名黃浦區黨員組成的八支隊伍來到漁陽裡。他們每個人手中拿著一張《申報》,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上面的提示,在上海的紅色地標完成指定任務。這是由瑞金二路與淮海中路街道聯手推出的「紅色起點,不忘初心———情景移動黨課」。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早期共產主義者就在上海展開了有聲有色的革命啟蒙運動,其中大部分「第一次」就發生在今天的瑞金二路和淮海中路街道片區。瑞金二路街道聯合淮海中路街道,整合區域內紅色資源,為黨員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型實景移動黨課。活動共分六幕場景,將《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團中央機關舊址、周公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等轄區內的各處紅色地標連接起來。隊員們通過角色扮演、線上答題和線下探索的方式完成任務,各場景均有微型情景劇、詩歌朗誦等拓展延伸項目。比如,在漁陽裡6號舊址,隊員們換上了上世紀20年代道具服模擬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成立和「外國語學社」學習的場景。在陳望道當年講解《共產黨宣言》的課堂裡,品讀革命故事、感受經典傳承。
該區還推出了「逐夢新時代·黃浦新徵程」主題活動,廣泛發動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徵集以黃浦紅色史跡為主要內容的微電影、舞臺演出、書畫作品等。黃浦區還聯手市旅遊局等單位,定製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周邊「紅色一公裡」「品讀南東建築」等紅色微旅行線路,通過情景體驗、公益騎行、線上直播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黃浦這片熱土上的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