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楊瀾的微博更新了,是有關自己出席金雞獎活動的一些圖片和留言。
楊瀾可以說是傑出女性的代表,52歲「高精尖」的她依舊風姿優雅的暢談著有關女性的熱點話題。
這次的討論著重於影視行業的女性電影人、製作人,以及相關的女性題材電影等等。
楊瀾依舊是一身幹練的著裝,和一頭標誌性的短髮,不只是知性的美更多了些歷練的通透。
對於女性在社會中的定位以及所要面臨的壓力,她當然有自己的一份見解。
關於皺紋她根本無懼,每個人都會有他的一份印記。
1968年楊瀾在北京出生,但直到10歲他才真正開始了她在北京的生活。
在普通人的眼裡她的家世背景算是不錯的,她的父親是北京外國語學院的教授,一直在阿爾巴尼亞做外援專家。而她的母親則是生活在上海的浙江紹興人。
不難看出,她的父母屬於很聰明的那一類人,楊瀾也正是遺傳了這樣優質的家族基因。
上海外灘十裡洋場,小小的楊瀾被寄養在上海的外婆家。
也許正是這樣不同的文化氛圍,讓楊瀾從小集聚了時尚專精與霸氣內斂的魅力人格。
1980年楊瀾在現今的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就讀,天資聰穎的她在學習上也是認認真真勤勤懇懇,絕不輸於其他孩子的努力。
楊瀾在語言方面很有造詣,也許是出於父親的影響,她在1986年考進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習英語專業,最終在1990年獲得了學士學位。
這一年,她憑藉著自身的能力突出重圍,成為了中國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節目的主持人。
初出校門青澀的楊瀾意氣風發,但在初次應聘的時候卻因為外表而被評價為「不合適人選」。
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導演辛少英的一句「需要外表出眾懂配合的女主持人」。
楊瀾卻並沒有被這一句「不合適」而擊垮,他反問導演為什麼不能給女主持人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而不能有更加睿智的女性形象呢?
面對著如此青澀的臉龐卻有著更加深層次的見解,招聘的面試官希望給這個女孩一次機會,讓她能夠更好地展現自我。
面對著層層面試重重關卡,楊瀾鎮定自若她雖被認為沒有出挑的外貌,卻以過人的聰穎與素質突破了6次選拔,從而成為了那千分之一的分母。
有趣的是,在最後一個回合,楊瀾面臨了靈魂的考驗,當被問到「敢不敢清涼穿著出鏡」的問題時,她沒有像少女般羞澀或者迴避,而是大膽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她說:「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關鍵要看得不得體。」
作為一個女主持人的冷靜與沉著應對的素質就此展現,而主考官也正是被她的這一點所認準,她就是那個合適的人選。
初出茅廬也需要學習說話之道,面對著真正的鎂光燈與舞臺,楊瀾因為經驗匱乏也常出錯。比如由於怕冷場她會儘量的搶先說話,以補足可能會出現的空白時間。
然而這樣的心情反而影響到了同臺搭檔的節奏。不過,前輩很包容也很專業的給她提出了問題所在。
每個人在節目中都有他的合理性,更多的填充而忘記了停頓,也會造成信息積累而無法真正實現想要傳達的主題。
對於楊瀾,前輩們是認可的,不僅是因為她努力學習的心,更因為她對於工作的認真態度。
而從選擇平臺的角度來看,楊瀾的選擇是正確的,當時還是電視機時代,而節目也正漸漸開始變得更生動和多元。
在這個娛樂啟蒙的時候,央視的確能夠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她能從這裡學到更多的專業技巧,也能夠更快的被大眾所看到和接受。
1994年楊瀾憑藉著《正大綜藝》獲得了「金話筒獎」,這對於一個新人來說是無比的榮耀。
短短四年時間,讓她從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一躍成為了當紅節目主持人。
更多的關注與喝彩環繞著這個主持界的新星,她成功獲得了年輕人夢寐以求的舞臺。
然而人生卻只在一念之間,一個工作中的插曲讓她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這就是離開央視去留學。
那是一次春節晚會,她是幾個主持人中的一位,大家一起彩排了很多次直到臨近正式播出,另外一個主持人拿著禮服很高興的像往常一樣來到化妝間,卻突然被告知沒有她的名字。
原因是導演組決定不採用。當時的那種失落與無奈可想而知,然而也沒有人去通知她。
楊瀾的內心就像被閃電擊中一般,「這也許就是我的未來」她心裡出現了這個沉重的話語。究竟是我的努力讓我成功,還是平臺的機遇讓我平步青雲?
內心篤定的她認清了當下的自己,毅然決然的在同年離開了《正大綜藝》,去了英國進行進修和深造。
1995年英國的冬天,楊瀾從零開始,她需要一份工作,而在她非常窘迫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和打擊。
在國內她也並非因為出眾的外表而入選《正大綜藝》,是她過人的才智讓她嶄露頭角,異地他鄉她這次是實實在在的被形象擱淺了。
她這次應聘工作被拒絕的理由是簡歷與形象不符,拒絕繼續向她提問。
相同的是,她的房東太太也因為形象而對她十分苛刻,甚至因為她邊吃東西邊看報紙的坐在床上的行為大為生氣,把她趕出了自己的家。
惶恐萬分的楊瀾只能頭髮混亂穿著睡衣去了臨近的咖啡廳,在咖啡廳她遇見了又一個改變她觀念的貴人,那個婦人把一張便箋給她卻沒有多看她一眼,便箋上寫著:洗手間在你左後方拐彎。
四處碰壁的她幡然醒悟,原來外在如此的重要,如果你連自己的形象都打理不好還有誰會信任你會做好本職的工作呢?
文化的差異與價值觀的崩塌讓楊瀾感受到了世界的衝擊,她原來認知的內在美被無情地擊碎了。從零開始的不止是書本上的知識,也包括最基本的著裝與化妝。
楊瀾以此為意重整旗鼓,離開咖啡館之後回到了租住的房子那裡和房東太太道歉,然後準備著下一次的面試。
這次她不僅贏得了急需的工作更受到了讚賞,而那位給她便箋的婦人正是她新入職公司的上司。
不僅是工作,求學的時光也有著同樣的艱難,留學生不同於本國學生需要面臨生活和學習的雙重考驗。你即要保證充沛的精力去應對全新的環境,又要全力投入的去學習新的知識。
閱讀大量資料和熬夜學習對於楊瀾和很多留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但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則打開了她的文化視野和鍛鍊了她的社交能力。
成長總要伴隨著痛苦,留學的日子讓本就才能出眾的她登上了更高的階梯。
幸運的是她在求學過程中也迎來了一個愛她的人。他叫吳徵,是上海人,當時的職業是國際電視和廣告發行。
在靳羽西的家庭聚會中兩人浪漫的相識,很快他們就因為有著共同的觀念而暢談起來。在慢慢的相處過程中,彼此都覺得對方是那個命中注定的人。
於是很快在1995年就給了彼此承諾,結為夫婦相互陪伴。
而楊瀾也在1996年的5月完成了學業,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的學士學位。
時至今日楊瀾依舊在家庭與事業上都能夠做到很好的平衡,她自己說每天都會和丈夫說「我愛你」。對於她來說愛情每天都需要新鮮,每天都可以很浪漫。
楊瀾在留學期間見到了很多新聞界、主播界的風雲人物,更多的文化交流讓她找到了自己的事業定位。
她當時的主要研修方向是脫口秀節目類別,而在中國當時還很少有這種方式的訪談節目。
1997年楊瀾在完成學業後決定回國發展,她和丈夫在巨大的聖誕樹下許下了願望,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鳳凰衛視是她回國後的第一個選擇,隨即在1998年她便開啟了一檔國內開闢性的節目《楊瀾工作室》。
期間她採訪的人囊括了各種世界級的嘉賓,包括各國政要、世界巨星、藝術大家、企業翹楚,統統都是她的節目的座上賓。
由於面對的是各個階層的頂端人物,她大量閱讀資料,以達到節目的完美呈現。
時至今日,楊瀾依舊保持著當年對待工作的初心,在2020年9月《乘風破浪的姐姐》成團之夜,她為了趕時間奔跑於舞臺之間,期間因為現場鏡頭切換問題被網友誤會為「下班的你」。
一個可愛的誤會卻是讓楊瀾的支持者更加的喜歡她的用心。
當然在工作中也有她睿智的專業,一次在《楊瀾工作室》錄製期間,她的採訪對象是柯林頓,工作人員讓她問一個關於個人感情的問題,其實是有心想要看看她如何應對。
而楊瀾借用柯林頓傳記裡的一筆內容巧妙提問,即讓同事看到了她的專業與技巧,又不尷尬的得到了敏感問題的回答。
作為一個專業的主持人,楊瀾也出版過自己的書籍。
1997年1月她的散文集《憑海臨風》出版,得到了可喜的反響,銷量超過了50萬冊。
不管是求學還是錄製節目她都要大量的閱讀書籍和資料,這也為她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
她認為寫作就是要不斷地寫,達到了一定量的積累就能有質的提高。所謂天道酬勤,不管是訪談還是寫作,乃至於其它任何種類的工作,都需要兢兢業業的去投入時間。
另外她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媒體夢,還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企業家,可謂是多領域的人才。
在1999年她就和丈夫吳徵創立了「陽光媒體集團」,在2000年她的陽光衛視被《福布斯》評選為全球最佳小型企業。
2020年5月她更是被宣布為聯想集團獨立的非執行董事,年收入235萬。
耀眼的成績讓很多人都為之震撼,她真的是乘風破浪從零開始為自己打造了一條金色大道。
她曾經說過「每一個人的成長都像是蛻皮的過程,每蛻一次皮都如獲新生,但這個過程往往是伴隨著痛苦的」。
楊瀾的每一步都是自己跨越出去的,這不僅僅需要有無畏的勇敢,更需要對自己的信念和之後的路有明確的定位。
就像在她年少得意之時,卻執意冒著丟掉工作,繳納畢業不滿五年的罰款,沒有接受申請的拒籤等等風險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當然知道如果沒有成功那麼一切的失去不止是麻煩這麼簡單,更多的是「折騰」之後的「無意義」。
而她卻做到了讓自己的每一步路都變得有意義,甚至是發光發熱。當下,52歲的楊瀾依舊乘風破浪隨意前行。
文|Siyue
圖片均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