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會不會搶走你的飯碗?楊瀾:未來是人機合作時代

2020-12-02 新京報網

「在網際網路傳播的今天,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去表達和提問,似乎很喧囂,很碎片化。(但)人們對於世界的好奇,對於深度交流的渴望,其實依然是存在的。」有著資深傳媒人身份的楊瀾,將做一名「公正客觀,富有職業良心的記者」視為自己恆定的職業定位,渴望著能夠通過《楊瀾訪談錄》忠實地記錄下屬於這個時代的方方面面,也親身經歷了電視行業三十年的變遷。

 

2018年,是中國電視行業的拐點,人們的收看習慣迅速轉移到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平臺不僅聚集了更多的流量,內容定位也日益細分和垂直,「再次顯現出媒體格局的改變。」

 

從1997年底推出《楊瀾工作室》,再到後來的《楊瀾訪談錄》,楊瀾整整做了二十年。她將這一節目定位為高端訪談,以「提問」的方式,穿梭於世界各地訪問了不同領域的上千位嘉賓。她將其中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與朱冰一起寫進了《一問一世界》中,楊瀾認為,「高品質甚至燒腦的小眾內容照樣可以吸引用戶」。而「提問」,被其視為自己職業的核心,直言「做訪談節目的人以提問為生」。


《一問一世界》,楊瀾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3月版。

 

這並不是第一本《一問一世界》。2011年,楊瀾就以這個名字,首次推出這本書,講述自己在聚光燈下的臺前幕後,講述自己二十年的媒體人生故事。而新版《一問一世界》,記錄了楊瀾入行三十年的從業心得。從二十年變成三十年,書中新增了4萬字楊瀾從未發表過的內容,楊瀾將採訪稱為一次次探險,她認為「在探索世界的同時,我們有機會更好地認識自己」。

 

3月2日,在自己的升級版圖書《一問一世界》首發儀式中,楊瀾與同為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水均益、陳魯豫、陳偉鴻現場分享了各自的職業生涯。楊瀾將提問稱為一門「手藝」,在現場以「手藝人」自居。隨著《東方時空》開播「觸電」的水均益,很認同手藝人這個稱呼,稱作為採訪者很幸運,享受提問、採訪這個過程,也會繼續在央視的平臺之上多做一些報導,因為「手藝永遠會在」。

 

升級版圖書《一問一世界》首發儀式上,楊瀾正在回答現場讀者提出的問題。

 

從「看世界」到「問世界」,

我的職業都與世界有關

 

反觀歷史,中國電視主持人這一稱謂,最早出現於1980年7月的《觀察與思考》欄目。而1993年5月,《東方時空》的開播,標誌著我國電視新聞欄目劃時代的開始。


1990年以主持人身份進入中央電視臺的楊瀾,回顧自己入行三十年的職業生涯,更願意用「記者」或者「傳媒人」來稱呼自己。無論是1990年進入中央電視臺成為《正大綜藝》節目主持人,還是後來推出《楊瀾訪談錄》,楊瀾將之稱為自己與世界的兩種關係:前者是「看世界」,後者是「問世界」,稱自己的職業都與世界有關。


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之前,中國電視行業經歷了蓬勃高速發展的階段,而楊瀾剛好是其中的一位親歷者。在書中,楊瀾回顧了很多值得記錄的時刻:在楊瀾主持的《正大綜藝》節目開播第一集裡,她在主持詞裡加了這樣一句話:「希望我們的節目能夠為大家在茶餘飯後增添一些生活的情趣。」這句在今天看來稀鬆平常的話,讓楊瀾挨了批評,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電視承載著更多的教育功能。


《楊瀾工作室》(《楊瀾訪談錄》前身)曾經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一對一高端訪談欄目,在推出後,楊瀾也經歷了幾次觀念和思想的轉變:1999年,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的採訪,讓她意識到,做節目不能停留在講述所謂成功故事,而應該追求對深層次人性的了解和體會。


2015年底,楊瀾團隊做出了探尋人工智慧的決定,當時很多人還沒有聽說過這個概念。但在經過大量的閱讀和專家諮詢後,楊瀾意識到這一技術對未來的巨大影響,「這個技術影響的是各行各業,包括我們的日常生活,包括我們孩子成長起來,在教育當中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這些都是相關的話題」。


「我們需要看到未來的改變,然後去適應它。」楊瀾習慣於用這種前瞻性不斷督促自己走出舒適圈,積極順應媒體格局變動。自2016年起,她先後帶領團隊推出了紀錄片《探尋人工智慧》和文化節目《匠心傳奇》,又即將在今年推出《楊瀾訪談錄》的網絡版《馭風者》,以不斷突破邊界,「從你過去已經習以為常、按部就班,甚至已經缺少熱情的一種狀態,變成自動的學習,自主的學習,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特點去學習。這種自適性的學習,幾乎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的必要能力。」

 

成熟社會公眾應該對媒體有更高鑑別能力

 

即使人們習慣於以主持人身份稱呼楊瀾,她也希望是「記者型」主持人,因為記者是她對自己專業身份的明確定位,也直言自己是一個「以提問為生的人」。


回溯三十年的媒體生涯,楊瀾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不斷地提問。她將提問視為面對這個世界最主要的交流方式,而她的職業生涯,也從一次提問開始。


在《一問一世界》裡,楊瀾記錄了這次提問:1990年,即將從北外畢業的楊瀾,對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製片人辛少英招聘女主持人要求純情、善解人意而發問,「為什麼在電視上的女主持人總是一個從屬地位?為什麼她就一定是清純、可愛、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夠更多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呢?」在新書首發儀式上,楊瀾評價這次和職業相關的提問「挺耿直」,但「特別有效」——楊瀾自此成為了一名主持人,走上了一條在她看來「少有人走的路」,也因此有幸見證了中國電視發展的黃金三十年。記錄者的記錄,是楊瀾對《一問一世界》一書的總結:「我們是記錄者,這本書是記錄者的記錄。」

 

在央視工作期間的楊瀾。《一問一世界》書中插圖。

 

在升級版圖書首發儀式上,與楊瀾有著同樣職業屬性的水均益、陳魯豫、陳偉鴻也現場分享了自己的職業首問。陳魯豫表示:「技巧可以學習,情感無法取代,越到後面越發現需要保持勇敢。」而在陳偉鴻看來,是真實觸發了別人想要回答的欲望,而好奇心一直促使著自己摸索什麼才是好的提問:「問題的內核源自內心的好奇,我覺得這很重要。」


在書中,楊瀾同樣提到了哈裡·哈丁、託賓、李希光、閻學通等中美知名學者對事實真相的看法,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雖然媒體在不斷地塑造著公眾輿論,然而在一個成熟的社會中,公眾也應該對媒體有更高的鑑別能力。媒介所提供的見解依然是一種見解,而所有的見解其實都只是一種偏見。「真相,就在你不斷突破偏見而最終掌握的背景之中。」楊瀾如是說。


而向自己提問,成為了楊瀾在另一層維度之上的思考:「在探索世界的同時,我們有機會更好地認識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中,其實我們每個人自問的問題可能比問他人的問題更重要,簡單的問題比複雜的問題更重要。」

 

中國傳統教育缺乏「勇於提問」的精神

 

在書中,楊瀾回顧了自己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時的一段過往。因為上課從來不發問,門門成績都是A的楊瀾,社會學卻得了B,在她的美國老師看來,上課不問問題,說明參與度不高。楊瀾這才明白,提問是表達積極思考的重要載體。

 

1996年,楊瀾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此時的楊瀾已經是一個幸福的準媽媽。《一問一世界》書中插圖。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當中有多少環節是在訓練我們問問題呢?基本上沒有。」美國的求學經歷,讓楊瀾意識到中國教育中對提問訓練的缺失,「我們一直受到的訓練是回答問題,先把老師教的答案記住,然後在考試的時候再還給老師。」而美國學校的老師特別鼓勵學生提問,「我們一直被訓練著去回答,沒有想到後來居然成為一個以提問為生的人。」但這種近乎命運的神奇選擇,卻讓楊瀾發現了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她發現採訪其實是對人心的探險,在探索世界的同時,有機會更好地認識自己。


在楊瀾看來,提問可以治癒,提問是一門手藝,提問更是自己面對這個世界的生活方式。楊瀾提及自己曾經也是一位不善提問者,而想要取得進步,靠的是不斷地學習和磨練,「差不多每採訪一個人物要看十到到二十萬字的資料,我採訪了上千個人物,差不多有1.6億字的閱讀量,問了上萬個問題。」她用「手藝人」來稱呼自己:「提問也是一個可以學習,可以提升的手藝。這個手藝越磨越熟。」


首發儀式現場,水均益、陳魯豫、陳偉鴻也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職業首問。陳魯豫表示:「技巧可以學習,情感無法取代,越到後面越發現需要保持勇敢。」而在陳偉鴻看來,是真實觸發了別人想要回答的欲望,而好奇心一直促使著自己摸索什麼才是好的提問:「問題的內核源自內心的好奇,我覺得這很重要。」

 

李安告訴楊瀾,選擇危險更能激發潛能

 

就在幾天前,新華社宣布全球首位AI合成女主播正式上崗,將與新華社現有的AI合成男主播一起工作。外國媒體認為,「除了嘴唇動作稍顯僵硬外,她幾乎可以以假亂真」。這位由電腦合成的主播在上線後,立刻投入到新聞報導中,截至3月3日,已經播報新聞3400餘條,累計時長達10000多分鐘,參與了包括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首屆進博會等重要報導。


人工智慧主播的出現,給媒體行業帶來了巨大影響。「人工智慧會不會搶走我的飯碗?」曾經是縈繞在楊瀾腦海中的問題。但在完成了人工智慧系列紀錄片——《探尋人工智慧》後,楊瀾發現,提問是一種很難被替代的工作,「一個機器人很容易學會一萬種問題回答的方式,但是它很難問出十個具有連續性的問題。」楊瀾開玩笑說,「也許流浪地球的時候我還有作用,遇到外星人的時候也可以問他問題。」

 

「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與之前的科技革命不同的是,它不僅在取代一些重複性的體力勞動,也開始取代人類的部分腦力勞動。根據麥肯錫的調查,70%以上的人類職業將被機器改變,甚至取代。助理、客服、記者、會計、翻譯、律師、醫生、股票交易員、信貸員這些白領工作已經受到威脅。」

 

面對這樣的未來,楊瀾在書中引用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CSAIL(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丹妮拉·魯斯(Daniela Rus)的話,「讓我們把計算和記憶的事交給機器,把人類最擅長的綜合思考和創造力留給自己。未來的世界是人機合作的時代。」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有一首詩經常被人提及,就是《未選擇的路》,「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楊瀾認為,自己做出了和弗羅斯特一樣的選擇,一直走下去,因為這樣更有趣、更像一次冒險。


書中同樣提到了一段和李安有關的故事。在採訪李安導演時,李安告訴楊瀾,他總會選擇那些比較有危險的題目,因為危險會調動你所有的細胞,調動你所有的熱情,調動你所有的力量去對待。楊瀾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2013年,楊瀾採訪李安時的合影。《一問一世界》書中插圖。

 

針對現今電視行業遭受到的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挫折,楊瀾認為,對於媒體內容提供者來說,這同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機會,垂直化、多元化、聚焦化的平臺,讓內容提供者可以更加純粹地去做內容:「在網際網路傳播的今天,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去表達和提問,似乎很喧囂,很碎片化,人們對於世界的好奇,對於深度交流的渴望,其實依然是存在的。」

 

人工智慧無法取代媽媽看孩子的眼神

 

在《一問一世界》這本書中,有許多《楊瀾訪談錄》的真實人物訪談案例,這其中既有國家元首、商業大鱷,也有各領域精英。在圖書首發儀式開始前,楊瀾回答了《新京報》記者關於印象最為深刻的女性受訪者等問題。


「說一位特別難。」楊瀾坦言,在採訪的過程中,很多女性都給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比如我在書中提到王光美。她是一個有著如此跌宕起伏人生經歷的女性,在『文革』之後恢復名譽的時候,她決定去寬容曾經對她不好的人和身邊的一些工作人員。我覺得這樣一位能夠諒解和寬容別人的人,她的心胸是非常偉大的,她是我心目當中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一位女性。」

 

2001年,楊瀾採訪王光美時的合影。《一問一世界》書中插圖。

 

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同樣令楊瀾印象深刻:「她是一位非常瀟灑和自信的女人。通常人們都覺得女人怕顯示出自己的年齡或者怕老,她可以非常坦然地面對年齡這個話題,從她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種經過歲月曆練之後的骨子裡的優雅。」


而在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李飛飛身上,楊瀾看到了女性對於情感價值的敏感,更看到了科技發展之中的人文關懷,「我在採訪李飛飛的時候,她跟我說,人工智慧可以替代一個母親去給孩子換尿布,但是它替代不了一個媽媽看孩子的眼神。」李飛飛讓楊瀾明白,科技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東西,「它應該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溫度。」


2017年,楊瀾採訪李飛飛。《一問一世界》書中插圖。

 

事業和家庭並不對立,

女性更看重人生的自由選擇

 

作為一名在事業上頗有成績的女性,楊瀾也不可避免地經常被人詢問到對家庭和事業的平衡這一問題。她甚至專門在新書中用整整一章內容來表達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為什麼總問女人這個問題?


「我覺得問一個人如何來平衡事業和家庭,不應該有性別取向。」《楊瀾訪談錄》一直關注世界各國的女性領袖,從女政要到第一夫人,從商業精英到藝術家;而楊瀾自己,也時常成為這一問題的回答者,「在這個時代,女性的『權利』和『權力』需要被重新定義,女性的『成功』與『成長』需要有不同的選擇。」


在《新京報》記者詢問楊瀾是否抗拒這樣的問題時,楊瀾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很抗拒」,一個非常無可奈何的現實是,「所有的女性企業家或者是有一定的職場成功經歷的女性,都會被問到你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似乎就是你要是沒有平衡,你就沒有權利去搞事業。但是,一個男人如果拋家舍業去工作,成天在外面出差,從來不關注自己孩子在上什麼學校?讀了幾年級?人們就會說他多麼兢兢業業地工作,就會把他當做是男子漢、男人氣的一種很好的佐證。」


對於這樣的不平衡,楊瀾用「不公平」三個字來形容,「我並不認為平衡事業和家庭這個問題不公平,只是說從來不問男性這個問題(不公平)。」作為一個訪談者,楊瀾經常在採訪男性嘉賓時,問出同樣的問題:「我在採訪男性嘉賓的時候,經常會問他們,『請問你是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的』,他們都會感到一愣:他們就沒有想到我會問他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不是我們生而為人,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嗎?」


正如楊瀾在書中所說的那樣,與將事業和家庭對立起來的二元論相比,今天的女人,更看重人生的自由選擇,「你可以選擇相夫教子,也可以選擇終身不嫁,只要你願意,誰也不能勉強你。」


「從女生到女人,你不用害怕,你自然就會老的。」在《一問一世界》首發式的讀者提問環節,楊瀾與一位女性讀者分享了自己對於女性成長的看法,「就是跟時間做朋友,用時間去交換一些可能更為珍貴的東西。」


美國桂冠詩人瑪雅·安吉羅。


楊瀾提道,自己特別喜歡的一位女作家是瑪雅·安吉羅(Maya Angelou)。安吉羅是著名美國黑人詩人,她的經歷非常坎坷,曾經在幼年遭遇過性侵,又過早地成為母親。但經過頑強抗爭,安吉羅最終成長為全美最受愛戴的作家,包括米歇爾·歐巴馬都是她的讀者。安吉羅曾經說:「成長並不是一個毫無痛苦的過程,我交出了一部分青春,換回了閱歷,我所收穫的比失去的更為珍貴。」楊瀾很認同這句話,認為她激勵了許多人。

 

作者: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編輯:覃旦思;校對:翟永軍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如何應對人工智慧「搶飯碗」?終身學習 擴大朋友圈
    如何應對人工智慧「搶飯碗」 職場精英支招:終身學習+朋友圈人工智慧(即AI)「搶飯碗」,以前每年四分之一畢業生去金融行業的大學現在只有六分之一能進入;要應對機器換人的時代挑戰,職場菜鳥要學做「蜘蛛精」;老闆挑學生不是最看重成績而要看「職場生命」……眼下開始進入招聘熱季
  • 我的同事是機器人 未來會搶走我們的飯碗嗎?
    同時,一種擔憂也開始瀰漫:機器人的發展步伐如此之快,未來是否會搶走人類的飯碗,進而奪走我們的一切?  工廠裡的年輕人消失了……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伴著一陣悅耳的音樂,一臺橘紅色的有稜有角的「鐵盒子」朝翟文凱緩緩「走」來,隨後在距離他還有約20釐米的地方自動停下。翟文凱緊鎖著眉頭,手指在鐵盒子的控制面板上不斷調試著。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機器翻譯似乎越來越成熟,以至於許多語言學習者都發出了這樣一個疑問:人工智慧會取代人工翻譯嗎?翻譯人員將來會飯碗不保嗎?人工智慧會一定程度上取代人工翻譯,但是沒必要因此悲觀。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機器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非文學翻譯,但是一旦翻譯內容複雜,翻譯準確度要求高,還是需要人工翻譯。一個商務合同涉及幾十個億的責任,沒有人敢用軟體翻譯後就直接籤字。
  • 輸給阿爾法狗後,他哭了,五年內人工智慧會讓我失業麼?
    有人寫了這麼一段話:柯潔輸了,他哭了;阿法狗雖然贏了,但它不會笑。我的工作未來是否會被AI取代,是不少小夥伴們一直擔心的事情。人工智慧的確已經在方方面面影響著未來的就業形勢。也許有人告訴你,人工智慧會創造更多的崗位,會帶來更多的機遇。但是當汽車被發明後,馬車確實消失了,馬車司機這個職業也確實沒有了。
  • 楊瀾:女性是「更高級」的生物
    今年,包括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內的各界精英,會從公共政策、企業文化、人生伴侶這3個方面,與來賓探討如何讓兩性成為真正的合作夥伴、如何促進女性個體的成長與社會的進步。《環球人物》:您對女性話題的關注,是從何時開始的?
  •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我們會不會失業?怎樣與機器人爭飯碗?
    目前,英國Celaton人工智慧機器人公司總裁安德魯-安德森(AndrewAnderson)預測稱,未來機器人將代替人類從事一些工作,不用五年時間,人們將不必從事辦公文秘等工作,2025年,智慧機器人將具備學習能力,以及對自己重新編程的能力。
  • AlphaGo Zero橫空出世,人機圍棋大戰正式收官:以後不會再有這樣的...
    每一個時代的終結,都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2017年10月19日凌晨,谷歌下屬公司 Deepmind 在《自然》(Nature)刊文,報告了新版、也是終版圍棋程序:AlphaGo Zero,這個程序可以從空白狀態學起,在無任何人類輸入的條件下,迅速自學圍棋,並已經以100:0的戰績擊敗老版 AlphaGo。
  • 人工智慧會有哪些新應用?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
    未來,人工智慧會有哪些新應用?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 應用創新,更多「科幻場景」將走進現實 未來的人工智慧會是啥樣?哪些「科幻場景」將走進人們的生產生活?新應用會對社會倫理、法律等提出新考驗嗎? 業內人士預計,人工智慧將持續取得新突破,並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以醫療為例,未來將會出現人工智慧和基因學的聯合突破,提供「精準醫療」,人工智慧將通過各種傳感器數據進行基因分析,加深對人體的理解。
  • AI無所不能搶人飯碗?專家:未來理想狀態是人機協同
    不過,對於AI短板行業並不悲觀,不少嘉賓一致認為人機協同是未來理想的狀態。第二屆中國(廣東)人工智慧發展高峰論壇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AI存在一定局限性風口之下,AI似乎像個萬能的工具,象徵著人類社會未來無盡的可能性。
  • 楊瀾:自然地面對生活,越活越漂亮
    我們都知道,通常的一條裙子,我們總是健康,一條裙子,一條褲子,一個髮型等等,都是會有一個適合你,所以你需要學習如何選擇好一個,而不是可選的搭配,所以你可以使用你的圖片打開一個機會你,畢竟,圖像中落入了你,能力強,人們不會給你一個成長的機會!
  • 楊瀾任學而思網校AE英語課程推薦大使 帶孩子遊「諾貝爾家鄉」寫...
    學而思網校邀請楊瀾擔任AE英語課程推薦大使,意味著網校AE英語課程的全面升級。楊瀾地道的英語和對多元文化的深入了解,將進一步吸引孩子們走近多元的文化,走向更遼闊的世界。楊瀾表示:「在學習中增加孩子的興趣、開闊孩子的眼界才是關鍵。」
  • 「你無須焦慮,只管前行」 鄧亞萍、楊瀾、梅耶·馬斯克的「三十...
    30歲你才剛剛起步。我現在72歲了,也覺得人生才剛開始。你沒必要感到焦慮,只需前行。如果有任何人讓你感到焦慮,那麼請和他們說再見,讓他們從你的生活中消失。」最近楊瀾開始學習人工智慧,聽到聲音說:「你是個文科生,為什麼學這個。」楊瀾懟回去:「我覺得沒有人可以阻止我對人工智慧的興趣,不要給自己設限。」同為母親,在聊到教育孩子的話題時,楊瀾認為,「沒有什麼比一個愛學習的母親更能給孩子樹立好榜樣的了,這比任何苦口婆心的教育都有用。你看梅耶女士,先是做模特,後來學營養學、理學、科學,這對她的兒子馬斯克必然有耳濡目染的影響。」
  • 戴爾科技集團發布針對「人機合作新時代」最新調查成果
    未來充滿巨大可能性,新時代已曙光初露 82%的商業領袖預計未來五年內企業員工將與機器進行更緊密的團隊協作>僅27%的受訪者認為他們走在數位化潮流的前列將數位化根植於每項業務中 多數中國企業正在積極準備以迎接人機合作時代的挑戰 力推生產力轉型減緩自動化機器及數據安全問題帶來的威脅
  • 未來智能算法將控制世界?大量人將被淘汰?重量級專家說:不會!
    未來智能算法將控制世界?大量人將被淘汰?重量級專家說:不會!愛看漫威電影的一定知道,賈維斯作為託尼·斯塔克的助手負責連接到任意計算機終端:操控斯塔克的房屋和鋼鐵俠戰服的內部系統 。賈維斯能夠與斯塔克進行相當有教養的交談,並且常常調侃他的創造者的輕率和傲慢。
  • 「未來大會」為未來解憂:阿爾法狗並不知道自己在下圍棋,人類不會...
    主辦方供圖當然,上述這個場景只是這位令全球AI領域從業者景仰的科學家在2019未來大會上向觀眾們開的一個小小玩笑。不過,他用機器人口吻向全場拋出的一個問題——「未來某一天,我以及在座的大家是否都會被AI機器人取而代之?」——卻真實地叩問在觀眾們的心中。
  • 楊瀾對話丘成桐:任正非應建「中國貝爾實驗室」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今年的一次媒體採訪中,呼籲需要更多的數學家,他提到華為已經有700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未來還要招更多的科學家和天才少年。這本是為數學家呼籲的言論,卻引發數學家丘成桐異議。在今年的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大會期間,丘成桐回答媒體提問說,任正非講的華為有700多位數學家,有可能是「數學工程師」,而不是真正做基礎研究的「純數學家」。
  • 楊瀾全球探尋人工智慧奧秘 紀錄片3.29網絡首播
    麻省理工學院機器人DOMO   資深媒體人楊瀾,以她靈敏的新聞嗅覺以及對未來創新發展的判斷,第一時間感受到了這一時代的重要變化。關於人工智慧,你的疑問,請到這裡尋找答案。>楊瀾採訪美國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
  • 前央視主持人楊瀾:語言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學英語別只依靠教材
    2019年9月,楊瀾作為86級英語系校友,受邀在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級開學典禮上致辭。她分享了自己學習的經歷,還有3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一、大量閱讀,奠定基礎楊瀾說:在我入學的時候,許國璋教授為我們上第一節大課時,就布置了一個作業,大學四年的時間必須讀500本書。
  • 疫情之下 梅耶·馬斯克、楊瀾、鄧亞萍共話女性如何乘風破浪
    全球經濟變局下,科技進步和時代發展正在無形中推動著女性力量的覺醒。顯然,這是一個「她力量」勃發的時代。女性不再是歷史敘事的「失語者」和「幕後人」,但面前仍有年齡、家庭、職場的約束與牽絆。8月12日,由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峰會在線舉行。
  • 人工智慧會成為殺人機器人嗎
    人工智慧會成為殺人機器人嗎 軍事科技與防務動 發表於 2020-03-26 11:15:38 還記得科幻電影《終結者2》裡天網對人類的倒戈,以及《復仇者聯盟2》裡人工智慧機器人奧創對人類展開的毀滅計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