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鐵飯碗」出現離職潮,平均年薪達28萬,依舊留不住人!

2020-12-06 騰訊網

工作輕鬆穩定賺的多是很多人的夢想,而銀行業就是一個能實現這個夢想的行業,根據機構調研數據顯示,銀行業的報錄比例是13:1,可見這個想要進入這個行業是需要多麼激烈的競爭,但是雖然入職的競爭激烈,但是裡面的工作人員可並不這麼想,甚至還出現了離職潮,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最為主要的就是工資的問題,如果銀行的職員普通職員可以拿到25萬的年薪,我想不會有幾個傻子選擇離職,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四大行的平均年薪可以達到28萬元,一些其他的銀行的工資更是超過了這個數字,但是這只是表面上的平均工資並不是普通員工的平均工資,一般的員工工資也就3000左右,在大一點的城市真養活不起自己,真的不如普通銷售賺的多!

其次就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東西需要依靠網際網路了,真正去櫃體辦理業務的人不斷減少,網上銀行的業務不斷增多,所需要的員工也在不斷的減少,而且現在銀行的晉升也更難了,銀行業的巔峰期已經過去,出現了銀行業的離職潮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慢慢的機器代替人工,會有更多的行業出現離職潮!據統計僅今年上半年我國就關閉了1730家銀行,而且離職人數達到了6萬人!

當然這種行業也是在不斷招人的,不斷吸收新鮮的血液,但是慢慢的只會比較適合以下的兩種人,一種是有一定的關係,可以慢慢往上爬的人,另一種就是家裡比較有錢,需要一份輕鬆的工作來充實生活的人,真的想要靠當銀行職員去養家餬口,真的挺難的!

現在這個社會更需要拼搏的人,創新的人,這樣的人才能賺到錢,而很多像銀行一樣的鐵飯碗更適合安逸,偏養老性質的生活!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鐵飯碗」不行了,年薪30萬留不住人?半年時間離職人數近6萬
    尤其是銀行職員,以前的時候,有好多人都爭前恐後地想去銀行工作,為了爭取一個工作名額,不惜花錢找關係,也要進銀行去工作,這份工作也是公認的「最強鐵飯碗」。不止工作體面,銀行的薪資也非常高。2020年,各大上市銀行公布了年中報,其中員工薪酬數據是非常可觀的。
  • 央視名嘴離職如潮:看著光鮮 待遇大有落差
    央視著名足球評論員段暄的離職消息近日傳出,本周一播出的《天下足球》裡,主持臺前已沒有他的身影。雖然段暄未對外界明確辭職後的去向,但大家還是發現,此後他出現在一個大型電競賽事的開幕式上。接連三年內,央視迸發一波主持人離職潮,似乎成為一個「魔咒」。
  • 工資是阿里4倍小米6倍,年薪110萬的華為,為何仍留不住員工?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小米集團的年薪至少比同行業很多公司都高出50%以上,並且小米總部的平均工資在每月4萬到5萬之間,27.6%的員工可以拿到2萬到3萬,如果整體來算小米員工的年薪差不多都在15 - 30萬元之間。這一薪資水平就目前的來說,其實也是非常不錯的。
  • 為什麼火葬場月薪過萬,卻留不住人?離職員工揭露其中的黑幕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魚哥聊社會為什麼火葬場月薪過萬,卻留不住人?離職員工揭露其中的黑幕我們知道從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的喪葬方式就改變了,從原來的土葬改成了火化。很多人認為這是為了防止殭屍的出現,其實這個是子虛烏有的。將土葬改成火化其實為了是節省土地和綠化環境!殭屍這種東西只是電影之中的事物在現實的生活之中也是不存在的!那麼火化就一定需要火葬場。
  • 工廠裡為什麼總是留不住人
    事實與這種觀點恰恰相反,願意進國企工廠的年輕人大有人在,而且,國企從來都不愁招不到人。除了瀕臨破產邊緣的企業可能沒人願意去,其他正常經營的企業不但很容易招到人,還會設置很多門檻,條件若是達不到,想進去難著呢。
  • 都說銀行基層員工年薪20萬,為什麼有人「堅守」有人「撤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銀行真的成了一個吐槽的集散地,有多少人愛他,就有多少人吐槽他。而對於銀行的員工來說,有多少人不喜歡他,就有多少人喜歡他。 有朋友說,不是都說銀行員工年薪20萬嗎?為什麼銀行的基層員工有人「堅守」也有人「撤離」?
  • 北航發布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平均年薪超18萬元
    截至2019年10月31日,北航畢業生共6573人,包括本科生3195人、碩士2907人、博士471人,創近年來新高。全體畢業生中,2669人選擇繼續深造,3712人選擇就業,另有192人暫未就業。選擇就業的畢業生平均薪資為18.13萬元,創下歷史新高, 2018年北航畢業生平均薪資為15.31萬元。在就業城市選擇上,近六成留京。
  • 清華當教授年薪僅10萬?顏寧透漏自己「棄華留美」的真實原因
    很多人在說顏寧教授當時離開清華是因為當時入選中科院的院士沒有她,但是她卻具備這樣的實力,因為「論資排輩」所以才沒有入選,所以她離開了國內,後來成為了美國科學院的院士,但是具體原因顏寧也僅僅只是說自己覺得國外的科研環境更好一些,和其他的無關,而且說如果回國自己也會帶著自己的科研團隊一起回去。顏寧在200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師從施一公教授,現在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授。
  • 光大證券研究所又現多骨幹同時離職,券業為何頻現「組團離職」?
    據券業觀察了解,「組團離職」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在光大證券研究所。2007年那場轟動業內的光大研究所集體跳槽事件後,光大證券研究業務一度出現下行趨勢,人員流動更是頻繁,曾7、8年更換5任所長。近些年研究業務迎來回暖,卻又要上演歷史?
  • 年薪高達110萬,工資更遠超阿里,卻還是攔不住員工跳槽?
    以國內平均工資來說,大型網際網路或科技型企業的薪資待遇比起其他行業,一直都是比較高的。相關數據顯示,小米集團內部員工的平均月薪在4-5萬元左右,還有大約1/4員工的月薪在2-3萬元,總的算起來小米員工的平均年薪在30萬元左右。就目前國內其他行業來說,已經算的上很不錯了。
  • 百萬年薪挖走「影響中國登月」的人,這家民營企業什麼來頭?
    這不是說張小平的單位就一定不尊重人才了。畢竟已有後續報導澄清:張小平職位沒那麼低,研究員相當於正教授級,屬於「國企底層」的說法並不客觀;他年薪或可達稅後20萬而非稅前12萬,在系統中也非低薪了。然而,張小平這顆石子投入職場中,激起的共鳴是普遍性,這說明類似的職場「被忽視感」並非個案:明明對單位重要,但無法在績效、榮譽上體現。
  • 清華當教授年薪僅10萬?顏寧透露自己「棄華留美」真實原因
    提起清華大學,不少人第一反應是既高貴又神秘,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知名學府,每年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精幹人才。不僅入學的學生個個都是人中龍鳳,他們的教學老師也是鳳毛麟角的存在。那麼作為清華大學教學教授,可以享受什麼樣的待遇呢?
  • 張小平離職背後:中國兩大航天集團為何成不了NASA?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刷屏。  文章大意為:原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此前在該單位不受重視,年薪只有12萬,提出辭職也沒引起領導重視。
  • 一個人離職就可能影響中國登月?航天六院院長稱系「炒作」
    今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屏。文章稱,一名研究員、副主任設計師從「航天601所」離職後跳槽到一家民營企業,原來待遇是12萬元一年,現在年薪達百萬。最近單位發公文要他回去,因為其負責最關鍵技術崗位,是發動機研製的靈魂人物,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中國載人登月。
  • 厲害:港中大(深圳)2020屆數據科學理學碩士畢業生平均年薪28.8萬
    該項目的就業率達93%,平均年薪達人民幣28.8萬元。本篇就業報告,為你解讀港中大(深圳)2020屆數據科學理學碩士項目畢業生就業亮點。就業報告- 數據科學理學碩士2020屆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人民幣28.8萬。
  • 特斯拉為什麼留不住人?
    特斯拉如果離職率為世界第二,那麼沒人敢說自己第一。在過去一周內更是有三位傳統汽車行業的副總裁級別人才流失,令分析界愈發擔憂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就在Jan離職的消息披露前幾小時,上周被爆離職的特斯拉前加州Fremont工廠汽車製造主管Peter Hochholdinger確認加入特斯拉競爭對手、電動汽車初創企業Lucid Motors擔任製造副總裁。此人2016年前曾負責監督奧迪A4、A5和Q5車型的生產,加盟特斯拉三年多離職。
  • 航空公司瘋狂「裁員潮」,民航「持久戰」繼續......
    8月1日,全球新冠肺炎單日確診病例28萬多,其中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單日新增7萬多例,帶著巴西和印度日日新高,目前看只要這三兄弟的疫情不見拐點,全球的拐點就沒影兒。如果全球疫情防控的形勢不見拐點,將持續打擊旅客出行的需求,全球民航受疫情衝擊的頹勢就不可能出現拐點
  • 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當科學家?
    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當科學家? 作者:知識星球找老齊的讀書圈 最近,一條消息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超90人離職,這事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引來調查組。 根據媒體調查發現,這些離職的人,主要都來自於合肥研究院下面的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而且這些人有不少以後要加入一家新的公司,叫做中科鳳麟。
  • 傳崔永元從央視離職 揭秘出走央視主持人現狀
    崔永元  10月21日,有平媒報導稱崔永元已經於前一日從央視離職,並成立工作室。在會後接受鳳凰娛樂專訪時,被問起崔永元辭職一事,他回答說:「對!我也聽說了。」  此外,記者連線了崔永元在央視時的同事曹先生,對於崔永元的現狀,曹先生三緘其口,反覆強調不知老朋友已經從央視離職的消息。
  • 申聯生物技術總監離職 2018年薪約119萬元
    挖貝網12月23日消息,申聯生物(688098)陳智英女士,於近期因個人原因辭去技術總監、核心技術人員職務,離職後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招股說明書顯示,陳智英2018年薪資118.6萬元,是公司董監高中薪資並列第四高的重要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