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全球新冠肺炎單日確診病例28萬多,其中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單日新增7萬多例,帶著巴西和印度日日新高,目前看只要這三兄弟的疫情不見拐點,全球的拐點就沒影兒。
如果全球疫情防控的形勢不見拐點,將持續打擊旅客出行的需求,全球民航受疫情衝擊的頹勢就不可能出現拐點。
這時對於多數主要以進出自家國境旅客為客源的航司來說,將造成巨大打擊,真不是所有國家都能搞得起「國內大循環」的,畢竟很多國家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規模,都撐不起內部的循環。
所以,自從全球疫情在3月爆發之後,幾乎每個月都能看到幾個航司破產,多個航司裁員減薪,以求最大程度降低運營成本,撐過危機。
7月31日就有兩個航司宣布進行大裁員:
拉丁美洲最大航空公司——南美航空公司7月31日宣布將啟動裁減至少2700名機組人員的裁員程序。南美航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由於未能與巴西國家航空工會就員工永久減薪達成協議,決定從即日起至8月4日開放自願離職的申請,此後將開始裁員。根據巴西國家航空工會的說法,這一裁員比例相當於該公司全體機組人員的38%。
同日,荷蘭皇家航空公司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司將在未來幾年削減4500至5000個工作崗位。公司在一份聲明中稱,除了直接裁員1500人之外,有大約1500份臨時合同將不會被續籤,另外2000個職位將通過自願離職計劃被削減。
這兩個航司大裁員只是全球航司「裁員潮」中的九牛一毛,就目前全球疫情這個趨勢,預計一年內客運量肯定是恢復不到疫情前的水平了。
未來數月,全球航司的「裁員潮」和「破產潮」大概還會潮起潮湧。不過,中國除外?
再看下國際航空運輸協會7月28號對全球航空業復甦情況做了最新預測,預計全球航空的客運量到2024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同志們,今年是2020年,三年後才是2024年哦,如果算上2020年,全民航從2020虧損到2022年,這是什麼概念?
對於航司來說,吃政府的「救濟飯」可能已經習慣了,而且連續兩年以上的巨額虧損欠下的債務,可能需要未來數年償還(成本控制非常厲害的民營航司除外),也就是說航司恢復盈利之後,可能未來幾年也是不得輕鬆的,必須得省吃儉用還債。
對於航司員工來說,公司要過苦日子,員工的日子估計也得勒緊褲腰帶,特別是民營的航司。
每個民航人可能得有一些思想準備,未來幾年要想漲薪,會比較難,甚至還會有一段時間,大家薪資還恢復不到疫情前的水平。除非客運量恢復之後,航司盈利大爆發,能迅速卸下債務的負擔。
所以,我們民航的「持久戰」繼續,至於持久到什麼時候,先看到2021年的春運,希望到時有個好收成,畢竟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國家,疫情防控的最好,14億人口將是內循環最大的支撐和信心來源。
出於對外圍疫情輸入國內的擔憂,政府出臺了對國際航班的政策限制,國內航司的國際航班量同比大幅下滑,曾經國際航班佔相當比例的大航司都在全心經營國內市場,把國際航班的運力儘可能投入到逐漸恢復的國內市場中,短期內肯定對其他小航司形成擠壓,加之沒有大樹乘涼的中小航司本身抵抗風險的能力不強,如果國內客運量和營收恢復不理想,或許國內航司會有一波「小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