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有什麼用?白白耗費中國青年的寶貴青春!」

2020-12-01 騰訊網

現實丨假設丨自然丨為農

這裡,是龍牙正在爬的一座山。

浙江大學鄭強認為,英語耗費了中國青年寶貴的時光,這20年時間裡,我們過分地誇大了英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

此言一出,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我走上在網際網路裡胡咧咧這條不歸路,源自於一次失敗的四級考試。

那時候四六級考試還是百分制,滿分100分,60分及格萬歲發證。很不幸,叔那次一不小心考了個59分。

59分啊

然後我就在還非常古老的新浪論壇裡面發了一個帖子,這是我人生中第一個火了的帖子,一小時時間破萬贊,好幾千條評論,讓還在網吧裡混的我很是吃了一驚。從此以後,我就再也回不去了。

那個帖子只有三句話:四級考試是gou日的嗎?不是的。那麼可愛的gougou ri不出這樣的怪胎。

平心而論,這種水平的帖子要是放在今天的知乎上面,估計分分鐘就被摺疊,就算不摺疊,也完全有可能輝煌不再。

所以我今天準備理性一點看待英語這個事情,也算是為我人生中第一個熱帖做一個紀念。

「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我認同,「英語耗費了中國青年寶貴的時光」則不認同。

確實英語在中國這麼火熱,乃至於擠佔了漢語學習的時間,是有著非常顯著的民族不自信的意味在裡面。我的大學是軍校,軍校裡面也一樣以英語為綱,不過四級就拿不到學位證。詭異的是軍校裡面幾乎沒有語文課,除了非常有限的幾個專業像解放軍藝術學院之類,其他軍校裡語文課都是選修課。

同樣是語言,一門是母語、一門是外語,可憐的母語完全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進入大學以後對於漢語,絕大多數專業就再也沒有了要求,淪為一種極其不重要的技能。然而實際上大多數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漢語能力都差得讓人吃驚。我接觸過不少從事漢語編輯、劇本編寫、甚至是專業寫作的人,他們在使用自己的母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思想的時候,都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至於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使用漢語中問題更多更普遍了,病句、錯別字、邏輯混亂、語素缺失這些低級錯誤比比皆是。我的評論區、私信區簡直就是重災區,不少人罵我都罵不順暢,看得我都著急。

在我國,至少還存在著一半的人無法順利使用漢語的問題。

無論你怎麼強調英語的重要性,你把它捧上天,你總不能讓它比母語還重要吧?我們99%的人這一輩子使用英語的時間都不會超過1%,剩下的時間都在用母語磕磕巴巴交流,有什麼理由把英語放在比漢語更重要的位置上呢?

這就是民族集體潛意識裡的不自信。

我是一個用中文創作的人,同時我英語也還不算太差,雖然四級掛過科。

現在我用英語寫作、閱讀英語文獻都不存在太大的問題,就是聽和說問題比較大,這是語境決定的。我離開部隊以後經商,一般的英語商業文件,閱讀下來是沒有問題的,條理清晰、邏輯縝密的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問題也不大。

但是,我要說,英語無論從美感還是實用性來講,都差漢語很遠很遠。

美感上,漢語能夠更簡潔的表達更深刻的含義,許多含義用英語根本就無法表達,即使表達出來也非常冗長。

這主要是得益於漢語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歷史中積累了大量成語、詩句等,你可以單獨引用,也可以在文字中巧妙的穿插使用。要命的是這些積累下來的慣例用法,是受到廣泛認同和理解的,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其意義不但古人懂、現代人也懂。而英語中,就連莎士比亞的詩句都已經沒幾個人能看懂了,這才幾百年時間。

實用上,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從上到下的艱苦努力,已經讓漢語成為了一門現代語言,能夠涵蓋所有的科學技術詞彙,可以表達所有現代概念。在做到這一切的同時,漢語還能更為簡潔的表達一些專有詞彙。

比如在農業中,我接觸過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阿根廷等地的很多農民(農場主),他們在專業性上存在著比較大的缺陷,對於一些詞彙掌握得不好。比如gibberellin,赤黴素,indoleacetic acid oxidase,吲哚乙酸氧化酶,不管是念起來還是記起來都十分的繁瑣。這一點我們需要好好的感謝晚清那些殫精竭慮的翻譯家們,是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艱苦工作成就了這一切。

時至今日,我們完全應該有自信將漢語至少置於與英語同等的地位。

說「英語耗費了中國青年太多時間」倒也不至於。

因為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有學。

能夠接受本科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只有接受本科教育才對英語有硬性要求,否則也就那樣了。而上了本科的話,在涉及到學位的問題上,當然有一個學位的「國際承認」的問題。然而學士、碩士學位真的需要拿到國際上去獲得承認的情況,又有多少呢?

我學習英語,在軍校裡,主要目的是為了打敗美軍。就是這麼直接,我要是不會英語,我怎麼抓美軍俘虜呢?怎麼判斷繳獲的美軍機密文件重要還是不重要呢?

後來繼續深入學習,是為了了解美軍,我發現沒那麼容易打敗美軍,所以需要研究研究,才能打的贏。現在基本上指揮一個分隊的美軍打仗是沒啥問題的。

在這些學習中,我其實對於英語在中國的「第一語言」地位,是能夠做到冷靜客觀認識的。說白了我們把英語擺在這麼重要的地位,目的還是學習他們、研究他們、打敗他們。以前我們覺得能夠「畢其功於一役」,「超英趕美」,現在我們冷靜下來了,開始學習、研究,這固然有不自信的因素在內,然而卻是不得不做。

在今天這個時代,漢語對於現代科技與概念的涵蓋已經日臻成熟。

我們是不是應該開始做一些事情了,比如說,把漢語放在與英語同等的地位上。畢竟漢語更實用,使用場合更多。

是不是可以讓學位評定不要再以英語為唯一標準?讓有需要去獲得國際承認的人選擇英語作為學位評定的語言,讓不需要獲得國際承認的人選擇漢語作為學位評定的語言。

是不是可以讓漢語替代一些英語的重要性?高中水平的漢語真的不夠用,學任何專業,畢業後都是不夠用的。

英語,以及英語教育,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有不少人以此為生。我相信即使是本文,並不偏激並不民族主義,照樣會有人扣上「民族主義土鱉」的帽子。這些人依舊會在一切發聲機會下,努力鼓吹英語第一,英語必不可少。問題是我們冷靜一下,仔細思考,認真權衡,真的英語就唯我獨尊、必不可少、超越一切,乃至於全面壓倒我們的母語了嗎?

畢竟我們是中國人

文字| 龍 牙

編輯|瞌睡大王

圖片| 網 絡

這裡,是龍牙正在爬的一座山。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對你學「用英語怎麼說?」的拷問!
    我不能理解那些整天整年整整十多年都在耗費寶貴生命學英語的中國人,你的英語都到了可以把英語my steak is too old用起來的程度,或者都到了會說英語my steak is too old的水平了,尤其都會說關鍵詞steak了,為什麼就不能「再進一步」,把你會說的英語my steak is too old用起來,放到Yahoo上去「探索」、「發現」、「
  • 細思極恐:絕大多數國人學了十多年英語,卻連簡單英語對話都不會
    全國那麼多人,花了那麼多精力,學了十多年,最後除了印象中還記得住幾個單詞外,什麼也沒有留下。能夠學會,並真正用得上的人,寥寥無幾。大好時光,大好青春,就這麼白白浪費了。這麼多年來,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竟然很少意識到,這是件多麼沮喪的事情。
  • 將英語「踢出」高考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第一次接觸英語的時候是7歲。當時在上小學一年級,學校門口有一個「劍橋英語」興趣班在招生,於是爸爸就帶我去試聽了一節課。我記得那節課上老師講的是顏色,英語老師很年輕,講課也很有活力,課堂上還時不時穿插幾個小遊戲,現場的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興奮。從那節課後我就喜歡上了英語,跟爸爸說我要學英語。
  • watch out用英語怎麼說?
    把英語用起來學英語:watch out只是中文「當心」嗎?我們中國人既然花費十幾年去「學」一門語言(外語),要想學好它,要想對得起耗費了如此漫長的寶貴生命,學英語還是要學成一點所謂的「英語思維」習慣和能力的。
  • 青春是什麼顏色的?看看北大荒青年怎麼說怎麼做
    有一群人似朝陽,有一種紅如盛火,無論誰需要、無論哪裡需要,他們都一直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青年志願者」,他們用熱情與擔當,在志願服務中踐行著青春初心。在五四青年節之際,勤得利農場團委開展了「我是北大荒青年志願者」系列活動,廣大青年響應號召積極投身志願服務中,瞬時,「志願紅」在勤得利散播開來。防疫再出發——結合農場當前疫情防控重點工作,為提高居民對當前疫情防控的意識,青年志願者為居民發放愛心口罩,講解防疫常識,零距離宣傳農場疫情防控相關政策。
  • 如何看待鄭強教授所說:要不要把英語「踢出」高考?
    鄭強教授在演講中指出:英語耗費了我們中國青年多少寶貴的時光?在這20年裡我們過分的誇大英語在教育過程中的分量,其實是我們名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80後和90後甚至是00後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因為英語必修而不能交上一份滿意的成績單,而導致與自己的夢想失之交臂。
  • 學英語有沒有用,聽聽王思聰怎麼說
    微博上有個叫花千芳的網友,發了一通英語無用論的言論,內容如下: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件廢物技能。浪費了我們無數人力財力,犧牲了孩子們寶貴的童年。為英語吶喊的人,無非是那些行業從業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
  • 在線等,請回答 | 斜槓青年用英語怎麼說?
    什麼是Slash?簡單地說,Slash就是多重職業者(Multiple Careers)。比如:一名網際網路公司的程式設計師(programmer),同時也靠攝影(photography)來掙錢,甚至周末還能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美食博主(food blogger)。說得更通俗點,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
  • 中國的英語教育是否真的有問題?一場由鄭強教授引起的廣泛討論!
    文/說談鄭強教授的原話是:「外語耗竭了我們多少中國青年學生寶貴的時光,這20年來,我們過度地誇大了外語在中國孩子成長教育當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首先必須要明確一點,鄭強教授並沒有說把英語踢出高考,不要被一些人帶偏鄭強教授只是說英語在中國教育中被誇大了,浪費了很多青少年寶貴的時光!英語重不重要,重要,這一點無可辯駁,鄭強教授也說他也受到英語的好處,無論是在以後出國留學還是在科研方面都很重要!
  • 五大寶貴理由,讓英語點亮您的生活!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行的語言,為何如此重要?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作為全球67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在歐美以外的很多地區,用英語交流一樣暢通無阻。如果算上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全世界估計有10億人說英語!
  • 以青春之我,創青春中國——寫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
    五四運動如閃電驚雷,劈開舊中國如磐鐵幕,喚醒暗夜中沉睡的靈魂,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 以奮鬥之豪情 奏青春之樂章
    他勉勵廣大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並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我看來,個人價值永遠都在歷史洪流中體現。唯有充實自己,不忘初心,才能在追求社會價值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成長。成為全國學聯代表後,我對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
  • 奮鬥有我 青春綻放——海內外青年學子共同唱響抗疫主題五四歌會
    為積極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重要回信精神,五四青年節之際,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二十所著名高校及北京廣播電視臺青年廣播共同舉辦《青春綻放——抗疫主題五四歌會》,用動人的音樂旋律和感人的鏡頭語言,充分展現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蓬勃力量和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的新時代風採。
  • 什麼叫「學」英語,「用」英語又「說」英語?Call me names為例
    什麼叫「學」英語,「用」英語又「說」英語?Call me names為例我們「學」英語難道只是為了「用」中文「學懂」嗎?只為「會說」中文嗎?下面,我們以學習英語call me names為例:1.我們是不是很多人都是這樣帶著「中文思維」去學英語,並想一直用這樣的「中文思維」學好英語的呢?我們怎麼可能用「中文思維」去學並學會「英語思維」的呢?這在邏輯上首先就不通:不同的概念不能放在一起討論。
  • 共青團員王冰玉 用青春踐行網絡正能量
    身為共青團員的他滿腔熱血,匯聚青春助力戰「疫」。為主參與「青春山東」「青春河東」微信、微博等平臺運營期間,開闢戰「疫」青春等原創欄目,累計發布微信600餘條,閱讀量達5120萬,發布微博200餘條,閱讀量達400萬,多篇文章被學習強國等平臺轉發;他服務青年,積極傳播網絡正能量,與京衡律師事務所律師組建「法途」團隊,在B站上傳普及法律知識的原創視頻,促進青少年知法懂法;他不忘初心,小手拉大手傳遞溫暖。
  • 最牛教授鄭強:把英語踢出高考,它浪費了多少中國學子的寶貴時光
    鄭強教授多次在講座中指出,外語耗竭了我們多少中國年輕的寶貴時光,這20年來我們過度誇大了外語在中國孩子成長教育中的作用,這事實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沒有見過,外國有哪個國家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把漢語作為必修課,每次考試都必須考,還佔據那麼大的比例。
  • 習近平告訴青年的10句座右銘:信念、青春和奮鬥
    ——2013年5月,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  青年朋友們,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險灘,有直道也有彎路。
  • 除了英語,學什麼外語最有用?
    除了英語,學什麼外語最有用?從中可見,英語是最有影響力的語言樞紐,中文、印地文和阿拉伯文雖然使用者眾多,但都孤立在語言網絡的核心之外。論文發表在PNAS上,可視化地圖可訪問 language.media.mit.edu。       用英語演講或寫作,全世界都會聽懂;用泰米爾語或葡萄牙語的話,也許你的聲音就很難傳播出去。
  • 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中閃光 ——記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會長...
    只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生產上有能力、在經營上有辦法、在精神上有追求,成為真正的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才會更加生機勃勃。晉中市榆次區北田鎮杜堡村33歲的程子昂就是這樣一位「新農人」。從穿梭於高樓大廈間的「海歸小資」,到奔波在田間地頭的「核桃社長」,再到發起成立國內第一個「青年農民聯合會」,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奮鬥姿態,在綠色的田野上書寫出了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