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英語,學什麼外語最有用?

2020-12-05 澎湃新聞

除了英語,學什麼外語最有用?

澎湃新聞記者 陳詩悅

2014-12-19 08:04 來源:澎湃新聞

Shahar Ronen和同事基於圖書翻譯繪製的全球語言網絡地圖。 從中可見,英語是最有影響力的語言樞紐,中文、印地文和阿拉伯文雖然使用者眾多,但都孤立在語言網絡的核心之外。論文發表在PNAS上,可視化地圖可訪問 language.media.mit.edu。

       用英語演講或寫作,全世界都會聽懂;用泰米爾語或葡萄牙語的話,也許你的聲音就很難傳播出去。微軟項目經理Shahar Ronen和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西北大學和埃克斯-馬賽大學的同事們相信,衡量一種語言的力量不僅僅在使用的人數的多少和使用國家的經濟實力,而在於傳播率和影響力。他們繪製出三張全球語言網絡的地圖,試圖用這種可視化的方式說明,在當下,何種語言能將你的思想傳播得最為廣泛。簡而言之,對一個母語是英語的人來說,選擇二外時,西班牙語明顯優於中文。

網絡地圖構築全球語言的關聯性

       Shahar Ronen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碩士論文就是基於這一課題,他坦言這一研究的起因只是一本未翻譯的書籍。「正因為我自己能說多種語言,我能夠建立起幾種文化間的聯繫。」Ronen說,他開始思考怎樣創造一張世界性地圖,解釋操多種語言的人是如何傳遞信息和思想的。

       Ronen和他的同事們共同繪製出三大全球語言網絡的地圖,分別基於雙語Twitter帖子、圖書翻譯和多語種的維基百科編輯。研究者參考了1700萬用戶用73種語言發布的共計5.5億條推文,製成推特地圖。在這張地圖中,如果一個用戶既發印度語也發英語,那麼這兩種語言就會相關聯。而基於圖書翻譯的地圖則涵蓋了超過1000種語言的220萬種翻譯圖書,例如,從希伯來語翻譯到英語和德語的書,會被顯示為從希伯來語的那個節點指向英語和德語的節點。在以維基百科為基礎的網絡地圖中,研究者追蹤了超過5種語言的編輯錄入,同時仔細剔除了網絡機器人的編輯。

       在網絡地圖中,每一個圓形節點代表一種語言,不同語系以不同顏色區分。可能會被一起使用的語言就用線連接。節點的大小,顯示了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的數量多少;而節點的邊框粗細,則代表了這種語言被翻譯到另一種語言的數量;連接線的粗細,則表示兩種語言之間的關聯性大小。

除了英語,還有法、德、俄等次核心語言

       研究團隊將他們的成果刊登在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在三張網絡地圖中,英語因為被最多語言轉譯又轉譯成為最多語言,當之無愧成為了核心,但這些網絡地圖同時也呈現出了一些「中間樞紐」,例如法語、德語、俄語等這些次核心,也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相同的傳播作用。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像中文、印度語和阿拉伯語這樣使用人數眾多的語言在地圖中卻處於邊緣地位,這表明這些語言很少和其他語言發生交流。世界上有 5.3億人口使用阿拉伯語,其影響力卻遠不如只有2700萬人說的荷蘭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荷蘭人大都說多種語言,第二則是他們更多參與到網絡生活。

       這些網絡地圖揭示了一些我們早已知道的事實:如果你想要讓你的思想廣為人知,用英語是最好的選擇。但地圖還告訴人們,說不同語言的人該通過哪些核心語言來提高自己的應量力。舉個例子,在推特上,用菲律賓語發表的一條言論能迅速通過馬來語為說韓語的人所知,而要從土耳其語轉到馬拉雅拉姆語(3500萬印度人使用的語言),則最好還是通過英語。

       這一地圖可以向試圖改變其國際地位的政府和團體提供一定指導。「若我想讓自己國家的語言變得地位顯著,就應該試著翻譯更多文獻資料、鼓勵更多人用他們的母語發推特。」Ronen說,「從另一方面來說,若我們希望自己的思想被傳播開來,則就應該學一門和各種語言連接度很高的二外。」

       對那些不說英語的人來說,二外或是三外學習英語的必要性顯而易見。對說英語的人來講,分析人員指出西班牙語要比中文有用得多。

口語在文化傳播中的數據很難採集

       不過研究者也意識到,網絡地圖中的研究對象並非世界上的所有人,而是他們所認為的「有知人士」,即識字並使用網絡的人,所以,這一研究並不能代表所有的語言使用者。但是,「正是說著不同語言的有知人士擔負著極大的責任和權力,因為他們的行為決定了相距甚遠的文明如何看待彼此——儘管這並非他們的初衷。」麻省理工學院顧問、項目研究人員之一César Hidalgo說。比如,今夏的烏克蘭衝突事件,大多數人都是先從英語報導知曉此事,然後再轉譯成其他文字。「在這個例子裡,英語媒體的任何自身偏見和角度選取角度,都會對非英語使用者理解這一事件造成影響。」Hidalgo說。

       要真正評估世界上語言的關聯現狀,是個很「微妙」的話題,因為數據採樣往往令人難以信服。在研究團隊將重點更側重於書面語言時,無疑忽略了口語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美國國家語言委員會和國際語言研究執行理事William Rivers就舉例,在馬拉喀什(摩洛哥城市)的露天市場,人們說阿拉伯語、塞內加爾語、摩洛哥語、法語還有其他語言,這種數據就很難採集,但其無疑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全球語言網絡地圖

相關推薦

評論(103)

相關焦點

  • 很多人認為英語作為選修課就夠了,那麼英國人對學外語是什麼態度
    英語是不是應該作為選修課,讓真正感興趣的人去學習?但我們為此爭論不休的時候,我們不妨來看看世界上語言使用最廣泛的國家——英國的專家對英國人學外語持什麼看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蘇格蘭,僅幾個月前接受BBC調查的學校中有41%的學校表示至少放棄了一門外語課程。這種情況在北愛爾蘭也很相似。每個人都可以指出一些原因。麥可·戈夫對此有很大的責任。他當教育部長時,他對教學進行大刀闊斧發改革,但他的改革基於意識形態及其個人品味而非科學依據。
  • 外語學習的捷徑,善用考試英語
    很多人對考試英語充滿著偏見和誤解,以為都是一些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事實絕非如此。並不是說考試英語就是與交際英語完全相悖的。通過考試英語的有效學習,同樣可以學好聽力。很多人都羨慕能流利地說出一口英語的人。
  • 日本是世界第二熱愛學外語的國家?聽到「日式外語」,你笑了嗎?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除了母語之外還會學習一些外語,作為幫助學習和工作的工具。日本人對於學習外語也十分有熱情,因為#日語#本身就是一種複雜的語言體系,既包含了本土語言,又加入了部分外來語,比如漢語和英語,而且英語的佔比越來越高,在街頭到處都能看到滿是片假名的招牌和廣告。
  • 用搜狗輸入法看《生活大爆炸》的人,學外語有多快?
    論寫代碼,他也是四個人中寫代碼最厲害的,謝耳朵的魔獸世界帳號被盜就是霍華德幫助找到了兇手,他還和拉傑什一塊找到了模特們比賽的居住地點,寫程序控制機械手臂等等。同時,他撬鎖和魔術師的實力也堪比專業選手,劇中多次出現霍華德可以把很多先進的東西從保險箱裡偷偷拿出來,還經常用魔術吸引女生,小時候曾經夢想做逃脫大師。 最讓人羨慕的是,霍華德竟然能說 6 種外語!
  • 把學外語當負擔的天才愛因斯坦學外語的能力不行麼
    德語、義大利語、自然歷史、化學等科目得 5 分,地理、繪畫、工業繪圖得了 4 分,最差的是法語只有 3 分。很多人都注意到愛因斯坦中學畢業考了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加上後來到美國需要使用的英語,愛因斯坦到底會多少語言,他的語言能力如何?
  • 同是150分的「外語」,英語比其他小語種難很多,學日語更容易?
    文/跳跳媽媽談教育「數語外」一直是初中高中學習的三大主課,「數」就是數學,「語」就是語文,「外」你以為就是大多數學生學的英語,那你就錯了,「外」除了英語外還包括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支持小語種發展大多數省市「外語」只教授英語,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外語還包括這麼多種,雖說多數學校還是以教授英語為主,但是教育部也支持開展小語種教學,充分照顧到小語種的實際情況,順應時代發展,符合國際潮流,外語多元化也是必然趨勢。現全國存在三種高考模式,一是文理分科,文科生和本科生的錄取分數線不同,但是外語無論選什麼都是150分。
  • 孩子學少兒英語真的有用嗎-去上學
    三歲的孩子正是學習英語的最佳年齡了,如果能進行好的英語啟蒙,將對孩子的以後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孩子學英語,主要的還是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才對。學習一門外語,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需要習得,多聽多說才能掌握。
  • 科學家:用外語思考問題會讓你更理性——怪不得馬爸爸英語這麼好
    從上小學開始,我們就要接觸外語。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外語課學的都是英語,也有一部分學的是其他外語。對於學生來說,管他什麼語,反正我很無語:說好普通話,走遍全天下,學外語幹啥?這個時候,老師和家長會說:現在咱們和世界接軌啦!不學外語,怎麼和老外交流啊!
  • 人工智慧時代還要費勁學各種外語嗎?
    外語科目方面,在英語、日語、俄語的基礎上,新修訂的課程方案中增加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科目。最近,家長群和育兒論壇有些家長躍躍欲試,想在英語之外給孩子多學一門外語。隨著人工智慧時代到來,也有人質疑:機器翻譯是否會取代人工翻譯?如今是否還有必要費勁學好外語?
  • 試論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外語教學理念
    外語教學不能忽略顯性知識的學習。顯性知識有四個層面。每個金字塔的底座是基礎,是最重要的,頂端是最高的層次。這四個層面是:Sounds, Vocabulary, Grammar, Discourse。Sounds指音素、語音、語調。凡是與音有關的都叫Sounds。聽、說都離不開Sounds。語言是先有聲音後有文字。聲音能表示意義,所以語音很重要。然後是詞彙。
  • 除了英語還有什麼人類語言可以學嗎?偏科的娃哭了,我也跟著哭了
    ,這20年來我們過度加大了外語在中國孩子成長教育當中的作用。引發了我的共鳴,鄭強校長說得對哇聽的我是熱血沸騰,我內心突然有個想法乾脆不學英語了!有多少學生長大後能用到英語?84儘管還是不及格我依然記得英語成績出來的時候,英語老師欣慰的笑祖國的牛頓、未來的愛因斯坦保住了雖然還是被校長批評,但心裡有目標才有奮鬥的動力
  • 西華大學外語課堂: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中國聲音
    如何挖掘外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外語教學中,達到育人目的……這些讓不少老師一直在思考。「外語教育是中西方語言、文化、思想的交融,如何用它講好思政?」外國語學院李學芹老師說,「相信有很多老師最開始都有這樣的疑問。對於李學芹、彭旭、王成珍來說,近年他們一直在嘗試探索課程思政,卻始終沒有一套完整的、具有西華特色的課程體系。
  • 中國人學哪門外語最容易?
    歐洲人為什麼學外語那麼快?有沒有適合中國人學的外語?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學外語都算不上是愉快的經歷。多數人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十幾年,仍然不能熟練、流暢地使用英語。相比之下,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學習語言似乎容易得多,掌握多種語言者司空見慣。
  • 「學英語有什麼用?白白耗費中國青年的寶貴青春!」
    我的大學是軍校,軍校裡面也一樣以英語為綱,不過四級就拿不到學位證。詭異的是軍校裡面幾乎沒有語文課,除了非常有限的幾個專業像解放軍藝術學院之類,其他軍校裡語文課都是選修課。 同樣是語言,一門是母語、一門是外語,可憐的母語完全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 領導人的外語「秀」
    很多中國領導人都曾多次在不同場合,或是即興用外語演講,或是與外國領導人用外語對話。    毛澤東:在美國人面前「秀英語」    1954年,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的林克被派到毛澤東身邊擔任國際問題秘書,並教授其英語,達12年之久。
  • 英語外語的理念和方法——章兼中教授訪談錄
    如能編出一種軟體用大數據統計大多數學生英語練習的共性和個性錯誤,這有助於編著針對性強、精準的練習,以達成減負增效的效果。有例如,如能通過智能軟體編出針對英語教材單元主題的聽和閱讀的補充材料,以供學生自主選用,就能加強英語的輸入和輸出量,提升英語學習質量。
  • 外語難學?結合這4個大腦學習規律,提升外語學習和複習效率!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學過的東西慢慢會遺忘。因此,複習是學習的必要環節,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看似簡單的複習,要達到優化的複習效果,必須符合大腦學習的規律。對於大多數外語學習者,尤其是我國的外語學習者而言,由於日常生活中缺乏交流的機會,課後複習無疑變成了學好外語的重要一環。
  • 《英語300句(普及版)》新書首發 系我省全民學外語叢書首本著作
    本報海口6月29日訊 (記者陳卓斌)6月29日下午,海南省全民學外語叢書首本著作《英語300句(普及版)》在海口首發,全書分設15課,模塊齊全,內容由淺入深,適合具有初級或中級英語水平的學習者使用。
  • 查明建:外語教育的人文化與外語專業人才培養
    在整個20世紀,實際在學習外語,外語專業的學生一直感到非常驕傲的,外語專業也在整個人文學科當中是金字塔的頂端,外語系的學生瞧不起中文系的學生,中文系的學生瞧不起哲學系的學生。這些年來,我們英語教育普及化,尤其朱丹平先生還有新東方的外語教育機構,從小學開始學英語,甚至上海市幼兒園不僅幼兒園學英語,入學還要考察英語。所以學生進了大學以後就覺得我不要再學英語專業,我的英語已經很好了,我要學其他專業。
  • 學了德語後,英語就廢了嗎?兩者衝突嗎?
    學習歐洲語言,只要是放在一起學,肯定是會容易混淆的。因此,德語學習者普遍會感覺學了德語以後英語就廢掉了。學習其他歐洲的小語種也會有類似的感覺。 本人也是德語專業畢業,專八,高考的英語成績143,兩門外語的水平都還算不錯的,作為過來人,我就給大家談一談經驗和感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