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港爆炸事故點將建生態公園立紀念碑」追蹤
新京報訊
(見習記者信娜)近日,天津「海港生態公園」概念規劃徵集市民意見結束。天津市濱海新區
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詳細規劃處處長郭志剛表示,共收到了400多個電話和郵件反饋,其中90%的人贊同建設公園,建議內容覆蓋公園生態、紀念性、定位等。
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已發生月餘。9月5日,天津市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網站掛出消息,爆炸事故點將建起一個海港生態公園。
「貼近老百姓生活,體現紀念意義,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紀念的公園。」郭志剛如此形容公園的定位。400多個反饋意見大多來自周邊居民,除了公園規劃,他們更關心周邊的環境建設和配套設施。郭志剛舉例說,比如海濱大道的噪音怎麼解決、海港城南側的空地如何使用、周邊的配套設施與輕軌車站的聯繫等。
根據規劃,除了海港生態公園,海港城區域環境及配套設施還包括實驗小學、幼兒園、5條道路、雨水明渠改涵管及綠化隔離帶,預計明年六七月完工。
又訊 據新華社電記者從天津濱海快速交通發展有限公司獲悉,由於在爆炸事故中損毀嚴重,津濱輕軌9號線東海路車站已不具備修復價值,經相關檢測鑑定機構鑑定和專家論證,需拆除後在原址上重建。該公司已委託中鐵十八局制定了拆除方案並已通過專家論證。目前拆除工作已全面展開,同時新車站的設計工作也在組織實施中。
釋疑1 土壤修復
大部分汙染土壤「異位修復」
規劃中稱,土壤修復後在公園中心規劃景觀水面。那麼在9個月(2015年11月開工,2016年7月底完工)的時間裡,海港生態公園將用什麼方式解決汙染土壤的修復問題呢?
據郭志剛介紹,土壤修復由天津生態城環保有限公司承擔,目前正在做土壤的本體調查。
環評專家彭應登稱,土壤修複比水體修復困難複雜,監測、分析、評估再到制定具體方案,都需要一定時間,「一共需要小半年吧。」此前,彭應登稱,從建設時間上推斷,大部分汙染土壤將採取「異位修復」。昨日,該推斷得到了郭志剛的確認。他表示,土壤修復工作將分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會進行評估和公示,大概需要兩個月。
正在進行的土壤本體調查將確定土壤的汙染情況,從而決定將那些受到汙染的土壤運至其他地方處理,「清理完成後,還將對剩餘土壤和地下水進行評估。」郭志剛說。
汙染土壤將進行異地處理,彭應登稱,受到氰化物汙染的土壤修復起來相對容易,技術上也較為簡單,通過氧化或清洗即可達到淨化效果。
此外,根據規劃設計,生態公園中心將建設景觀水面。郭志剛稱,水是公園中比較常見的元素。至於水景的呈現方式,目前只是一個大的概念框架,具體的水上景觀、樹種選擇、水循環方式等還未進行規劃。
對於水體是否會引起汙染元素擴散,彭應登予以否認。他解釋,核心區土壤已徹底清除,運入新土後,再做一些人工構築物,將會切斷水體與汙染土壤的任何聯繫,不存在二次汙染的可能性。
釋疑2 生態林地
爆炸不會影響樹木成活
規劃中稱,24公頃的公園將大範圍覆蓋生態林地,「公園將以生態林地為主。」郭志剛說。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總工叢日晨表示,建設生態公園是一種相對謹慎的方法,通過樹木的生長稀釋緩解可能存在的危險。對此,郭志剛表示否認,「與汙染沒關係,這只是生態公園規劃中的一部分。」
規劃今年11月開工,明年7月底完工,那麼將在何時啟動大面積植樹?是否會造成樹木存活率偏低等問題?據叢日晨介紹,北方栽種樹木的適宜時間為春秋兩季。針對公園的規劃建設,郭志剛稱,如果土壤修復完成,可以趕上冬植。到明年春天或夏天,樹木就會自然生長起來,時間上沒問題。濱海新區毗鄰海邊,彭應登認為其土壤本身適宜樹木成長,「發生爆炸後沒有對土壤本身的特性造成影響,不會影響樹木成活」。
生態林地的建設是否完全採用植樹的方式?郭志剛稱,有一部分是,另一部分則是利用現有的植物、讓它們通過水循環及生態涵養進行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目前正在做這樣的生態方案。
叢日晨則認為,如果採取外植,也有一定道理。他解釋,第一、大片荒涼地影響美觀;第二、植物對土壤以及生態的修復作用比自然速度更快;第三、如果完全是裸地,降雨後易產生地表徑流,導致積水四處流動。
此外,根據規劃,還將建一處紀念英勇犧牲的消防戰士的雕塑群。雕塑的設計是否過於簡單?是否有些「不走心」?徵集意見時有市民發出這樣的質疑。
郭志剛回應,不僅僅是簡單的雕塑,其後還將建設一面雕塑牆,內容仍在推敲,「前期徵詢周邊居民意見時,大家表示並不希望看到紀念館似的建築。我們最終對公園的定位也是出於為老百姓服務,不是單純的紀念性質的公園。」他表示,希望老百姓用得上,可以休閒健身,同時還能有一些紀念意義。
釋疑3 港區倉儲
公園不會影響港區功能建設
公園規劃面積24公頃,彭應登擔憂,濱海新區倉儲用地較為緊張,用大片的土地來建設生態公園會不會影響倉儲物流能力?他認為,要兼顧濱海新區的整體規劃,不要顧此失彼。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也表示,建生態公園的同時,還要顧及港區的功能建設。
對此,郭志剛表示,公園不會影響港區的功能建設。濱海新區部分區域仍然缺少公共綠地,公園建設不僅對周邊居民有一定益處,還會促進周邊企業的轉型和提升。
彭應登認為,將這些土壤用到公園裡相對安全,如果作為農用地、住宅用地或倉儲用地,則對土壤的標準要求更高。他進一步解釋,在公園裡使用,畢竟不像農用地、倉儲用地等直接接觸,另一方面,氰化物汙染的毒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土壤微生物及表面植物降解。
叢日晨則表示,大面積綠地也為未來添加其他使用、功能和景觀元素提供了可能性,「畢竟發生過爆炸事件,海港生態公園要被大部分市民接受、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園,可能仍需時間檢驗。
規劃方案簡介
按照生態、生機、生活、紀念的主題和策略,規劃海港生態公園概念方案。藍線為規劃範圍,面積約43公頃,紅線為生態公園範圍,面積約24公頃。
公園南側規劃林陰步道,土壤修復後在公園中心規劃景觀水面,水面北側草坪上設置雕塑群。其他區域規劃為生態林地,打造更舒適、更宜居、更好的城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