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說到底是一種能量場,可見光也是無線電的一個頻段。人類和生物很早就發展出來了眼睛這種天然的,對固定頻段無線電的感知器官,才能了解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不過人類認識到無線電的存在並且進行深入利用。是最近170年之內的事情。19世紀60年代,英國人麥克斯韋首先提出電磁場的理論,並且給出了堪稱天才的麥克斯韋方程,從理論上推測到電磁波的存在,這是理論物理走在實踐前面的一個早期實例。但是麥克斯韋沒有機會像後來的愛因斯坦一樣,通過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理論的正確性。1887年,年僅29歲的德國人赫茲首先發現並驗證了電磁波的存在。赫茲的重大發現,不但為無線電通信創造了條件,而且確定電磁波和光波一樣,具有反射、折射和偏振等性質,驗證了麥克斯韋關於可見光也是一種電磁波的理論推測。
在赫茲之後僅僅8年,也就是1895年,義大利人馬可尼就發明了實用電磁波發報器。並且申請了專利。1901年跨大西洋收發電報成功,轟動了全世界。不過也有人認為特斯拉提出無線電發報機的技術專利更早。馬可尼和特斯拉為此打過多年的官司。但是無論怎樣,無線電發報機和後來更多的無線電通訊設備的出現,極大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基本聯絡模式。徹底改觀了從傳遞信息基本靠吼,到六百裡加急送雞毛信之類的方式。因為無線電可以跨過地球上最遙遠的時空實時傳遞信息。因此從一誕生就被立即運用到軍事通訊和戰爭中。不過大部分無線電不是點對點發射的,在載有信息的無線電波被預定接收信號的本方人員收到的同時,如果對手的接收機頻率相同,那麼也可以同時截獲這些信號。這樣軍用無線電信號就很少使用明碼。加密和破譯密碼又成了各國軍事鬥爭的前沿領域。
對軍事通訊來說,除了加密技術的高低,發射無線電信號的頻率和波長本身也是要求不低的技術。無線電因為是一種能量場,本身傳遞信號並不需要中介物質。在宇宙空間中,沒有什麼物質存在的星際空間反倒是無線電波傳遞的最佳時空環境。從150億公裡之外的太陽系外圍向地球發送無線電信號,只需要幾瓦的功率。而在地球上,由於物質密集,而且地球本身是一個球體,地球上不同點之間直接傳遞無線電信號反倒要受到各種幹擾和阻撓。大氣層會消耗部分波段的無線電能量;而地球上面積巨大的海洋水體更是大部分無線電的「非友好區」。因為微波、短波和中波等普通無線電波,一旦遇到海水就會變成熱量散發掉。因此這三個波段的無線電信號遇到海水幾乎一米都無法穿透。最早發現長波可以部分穿透海水並且加以軍事使用的,是二戰結束之前的德國海軍。一戰和二戰中德國潛艇戰都讓對手聞風喪膽。直到蘇軍攻入東德地區,才首次發現了有巨大天線發射陣的長波電臺,才知道德國潛艇狼群並非在海上隨意碰運氣,也是有來自總部的整體指揮的。這一點也提醒了二戰之後的美國和蘇聯。
二戰後核潛艇發射潛射洲際飛彈的技術日益成熟。但是如何在大國的本土和核潛艇之間下達命令是一個大問題。德國的長波電臺也只能指揮水面的潛艇。於是技術上發展到更龐大的甚長波電臺。可以讓信號穿透20米的水深,這樣核潛艇不用上浮出水面就可以接收命令。但是20米仍然很淺,仍然有暴露的風險。於是大國之間最終都搞出了超長波電臺。超長波的波長高達1000到1萬公裡,頻率為30到300赫茲。由激勵器、調製器、功率放大器、天線等設備組成。具有數部甚至幾十部兆瓦級功率的發信機,上千公裡長的天線等。臺址還必須選擇電導率低的內陸地區。超長波發射系統頻率很窄,傳輸速率極低,發射機之間本身的同步協調就很困難;一般採用最小移頻鍵控、抗幹擾卷積碼和數字加密方式工作。用於從內陸對潛伏深度150米之內核潛艇單向發送命令。發報速度大約是1個小時發送七八個字符。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這等於一個中長單詞或者2個左右的方塊字;效率極低,但卻至今無法替代。深海藍綠衛星雷射通信仍然在試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