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座大型超長波電臺誕生記(圖)

2021-01-12 搜狐網

  20世紀50年代末,儘管我國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對潛通信能力,但潛艇水下隱蔽通信問題仍然是影響潛艇兵力在近海作戰行動的「瓶頸」。建設大功率超長波電臺,滿足潛艇兵力遂行作戰任務對通信保障的需求便成為當務之急。

  1958年4月18日,前蘇聯國防部長馬裡諾夫斯基元帥給我國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來函,提議中蘇兩國在我國華南地區合建大功率超長波電臺和遠程收信中心,建成後由兩國共同使用。蘇方的建議是出於其海軍擴展考慮的,若在我華南地區再建一座電臺,等於其對潛指揮所向南延伸了數千公裡。經黨中央批准,6月12日彭德懷元帥代表國防部復函蘇國防部,婉言拒絕了中蘇合建的提議,並提出由我國自建、請蘇聯在技術上給予援助的建議。1958年6月28日,蘇海軍通信部副部長列特文斯基率領6人專家小組來華,帶來了蘇方的協議草案,其要點是:堅持中蘇兩國共同建設超長波電臺的原則;蘇方出資70%(提供設備),中方出資30%(負責土建);建成後由中蘇共管共用,使用權限按投資額分配。

  對於蘇政府的建議和草案,黨中央、中央軍委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7月21日,彭德懷元帥根據中央軍委會議精神,給蘇國防部長馬裡諾夫斯基回函,重申了由我國自建的原則。信中說:「歡迎蘇聯在設計和技術方面給予幫助和指導,有關工程的建設費用、設備費用及其他方面的一切開支,由中國全部承擔,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事情。」1958年7月底,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率代表團來我國訪問,同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進行了會談,除討論中蘇兩黨兩國關係外,還就建設超長波電臺問題進行了實質性談判。8月3日,彭德懷元帥同馬裡諾夫斯基元帥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在北京籤署了有關建設超長波電臺和收信中心的協定,即「八三協定」。協定的主要內容有:超長波電臺由中國自己建設,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蘇聯在設計和施工等技術方面給予幫助和指導;凡中國不能解決的裝備器材請蘇聯援助,通過訂貨方式解決;蘇聯提供的設計資料、裝備器材和派遣來華的專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切費用,均由中國通過貿易帳戶償付;建成後可以共同使用,並且應由兩國政府籤訂正式協定。

  從1958年6月開始,海司通信兵處主任徐明德按照海軍蕭勁光司令員選址「不要離城市太遠,也不要太近,不要佔用大量農田」的指示,帶領蘇聯專家組跋山涉水、頂風冒雨跑遍了4個省份的20多個地點,終於在華北某地找到了一片比較滿意的地方,最後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把該地作為超長波電臺的臺址,並確定工程代號為「5901」。1959年9月13日,蘇聯超長波電臺臺長伊林中校帶著專家組來到我國,同我方技術人員共同組成了工程設計辦公室。

  1960年,當工程熱火朝天進行的時候,中蘇由於意識形態分歧的原因關係逐漸惡化。蘇聯政府單方面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停止設備供應,撕毀了合同。

  1961年2月,由海軍、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總參通信兵部人員組成了超長波臺建設委員會。值得一提的是,周恩來總理一直關心超長波電臺的進展情況,他親自選調精兵強將,讓國務院建築工程部設計院承擔土建設計,中央廣播事業局設備製造廠承擔天線鐵塔加工和架設,海軍承擔技術工藝、安裝調試和地網的設計,以集體轉業的一個志願軍師為主體組建的第4工程公司承擔土建任務。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羅瑞卿專門聽取了工程建設的情況匯報。海軍專門召開建委會,大家爭先恐後踴躍發言,發言集中到一點: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工程只能上不能下,中國人民有能力把這項工程建設好,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要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於是,所有參建人員懷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奮發圖強,艱苦創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邊設計,邊施工,邊安裝,邊調試,使各項任務按計劃順利實施。

  當時正值3年自然災害時期,物資奇缺、生活條件困難時刻考驗著全體建設者。比如,機房屏蔽層和地網系統需銅材150噸(當時銅材是依靠進口的),鐵塔拉線接頭鑄鋼加工需要豆油3噸,都是經國家計委特批解決的。那時糧食定量很低,每人每月10多公斤,副食品基本沒有,每頓飯每人只分到兩個黑面饅頭或兩個玉米面窩頭和一碗菜湯,食不果腹,不少同志身體浮腫,但為了保證「爭氣工程」的順利進行,大家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挖野菜,掏老鼠糧,組織人員開荒種地,搞農副業生產,想盡一切辦法渡過難關。

  1964年4月的一天,正當安裝工程緊鑼密鼓進行之時,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來到施工現場視察。他指示要自力更生,克服困難,把工程建好。同年7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也來到工地視察,並題詞:「在技術上要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中央首長的視察和指示給全體參建人員以極大的鼓舞,1965年9月,工程的安裝和調試任務順利結束,11月進行了首次對潛通信試驗,試驗證明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效果良好。1966年2月,超長波電臺正式參加通信執勤任務,電波傳遍了五洲大洋,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新中國的第一座大型超長波電臺誕生了!

相關焦點

  • 中蘇關於共建超長波電臺分歧始末
    正是基於此,新中國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得出了一個結論:現今條件下,沒有超長波電臺,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潛艇部隊,就沒有真正的海軍。所以,從第一支潛艇部隊組建開始,蕭勁光就著手抓超長波電臺建設,並於1955年前後建起了3個小型超長波電臺。  然而隨著艦艇遠航任務的增加,原有的超長波電臺已遠遠不能滿足部隊作戰訓練的需要。
  • 歷史| 蘇聯1958年提出在我國海南島建「長波電臺」,為何被拒絕?
    這裡普及下長波的概念: 長波(LW, Long Wave),在無線電的通信中為頻率最低的電磁波段,長波又分超長波和長波兩個波段,長波電臺工作在超長波波段
  • 巴基斯坦高調展示長波電臺 美專家稱接近具備海基核力量
    報導稱,該基地首次裝備了長波電臺,是巴基斯坦海軍發展的一個裡程碑。長波電臺是一種主要用於與水下潛艇通信的大型通信設施,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有這樣的裝置。許多讀者都記得,上世紀60年代,蘇聯提出要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建立聯合艦隊,曾被視為試圖侵犯我國主權。今天,中國自行研製的長波電臺系統仍是我國核潛艇部隊維持戰備值班任務的重要依託。
  • 中國正為巴基斯坦援建潛艇長波電臺:未來或組成聯合艦隊
    因此短波在水中的衰減是很快的,幾乎無法穿過海水傳播,而波長更長的長波、甚長波、超長波在海水中的衰減程度就要小得多,能夠進入幾十米至幾百米的水中。目前,人類所能達到的技術極限告訴我們,只有(VLF)甚低頻和極低頻波段(俗稱甚長波電臺或者長波電臺)的無線電信號能夠穿透深海海水,甚至是海冰層。因此,它們也是最主要的對潛通訊手段。
  • 長波電臺、聯合艦隊是中蘇決裂原因?1982年10月5日蘇聯外長訪華
    當年的潛艇,需要通過超長波電臺同基地進行聯絡。中國在1955年就建立了3個小型長波電臺。 隨著解放軍潛艇部隊實力的增強,現有的長波電臺已經不夠用了。 這種情況下,解放軍海軍提出了新建大型長波電臺的計劃,希望蘇聯方面給予支持。
  • 中國當年為何拒絕與蘇聯共建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就算斷交也不行
    中國曾一度與蘇聯處得很好,蘇聯在多個方面對於中國進行過幫助,還曾經派出頂尖技術人員協助中國發展工業,蘇聯曾經援華建設156個大型項目,其價值高達94億盧布,手把手的把中國帶上了正軌。可以說沒有蘇聯的幫助,我國很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發展到如今的水平。所以中國對於蘇聯的感情,一直都是很複雜的。
  • 中蘇關係惡化的導火索,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為何為偉人堅決制止
    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一員,雖然我國沒有在冷戰中站隊蘇聯,但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前期一直以「老大哥」稱呼蘇聯,當時蘇聯對於我國的軍事發展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對於蘇聯,我國一直都將其當作大哥和朋友。不過後來兩國卻因為評價史達林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析,然而真正導致兩國關係惡化的導火索是蘇聯於1958年提出的長波電臺及共同艦隊方案。那麼所謂的「長波電臺」和「共享艦隊」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中國為何拒絕與蘇聯共建長波電臺?
    中國為何拒絕與蘇聯共建長波電臺?在此之前,蘇聯海軍已經研究了建立長波電臺的問題。第一個方案是在蘇聯本土建立長波發射電臺,但因其耗資巨大且通訊質量難有保證而被否決。第二個方案是在中國的海南島和印度各建一個長波發射臺。赫魯雪夫否決了印度方案,但對於海南島方案,他認為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不會存在任何困難。  恰在此時,中方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根據《肖勁光回憶錄(續集)》:隨著潛艇部隊的發展,中國迫切需要大功率的長波電臺。
  • 1958年,令中蘇翻臉的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先說說長波電臺。在冷戰時期,通訊科技還不發達,長波、超長波電臺是僅有的能對深潛水下的潛艇發出信號、指令的裝置,也就是海軍指揮部的一種關鍵設施。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指令,潛艇相當於是盲目行動單打獨鬥,也容易陷於危險之中。蘇聯潛艇部隊實力強大,要建長波電臺很正常,但為什麼要建在中國呢?
  • 偉人回憶蘇聯翻臉:蘇聯要求共建長波電臺聯合艦隊,我國堅決拒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本著鄰裡和睦的原則和鄰居交往,對於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近鄰14個國家,多數國家都能迎合我們的友好,但也不排除有些國家對我國惡語相向。  比如印度和日本的某些領導人一直針對中國。向前追溯,我們和已經解體的蘇聯關係惟妙惟肖,從友好的關係逐步轉化到撕破臉皮,而中國為什麼頂著壓力與蘇聯化友為敵呢?
  • 從「長波電臺」到「珍寶島」 中蘇關係破裂
    1958年4月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致函中國國防部長彭德懷,提出希望由中蘇共同建造一座大功率的長波電臺,以指揮蘇聯在太平洋地區活動的潛艇。信中還具體提出,建造電臺的費用由蘇聯出大部分,中國出小部分。雖然中國對這種軍事設施也有需要,但因為事關國家主權,中方在對蘇方提議表示同意的同時,提出費用由中國全部承擔,歡迎蘇聯提供技術幫助,建成後可由兩國共同使用,並建議兩國政府就此籤訂一項協議。
  • 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問題沒有涉及國家主權?——與沈志華先生商榷
    上世紀50年代末期,蘇聯提議中蘇兩國共同組建長波電臺和潛艇聯合艦隊,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中方與蘇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和鬥爭。最近沈志華先生根據有關資料提出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問題沒有涉及國家主權。這一觀點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 巴鐵把中國出口的8艘潛艇當成戰略殺器使用 專門建造了長波電臺
    上世紀60年代,蘇聯提出要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建立聯合艦隊,被中國斷然拒絕,這也成為中蘇交惡的導火索之一。對於聯合艦隊大家都比較清楚,但是為什麼對於蘇聯提出設立長波電臺會被中國如此直接拒絕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長波電臺是潛艇特別是核潛艇在水下與岸基指揮中心進行通信的重要工具,直到今天,長波電臺依然是戰備執勤期間核潛艇與陸地的接受命令的重要工具。我們知道,在戰備執勤期間,核潛艇是不能頻繁上浮的,這樣以來,如何確保核潛艇與岸基指揮中心保持通信成為重要課題,長波電臺就成為一個最重要的選擇。
  • 我國首座大型氦氣廠運營,年產量達20萬噸,可擺脫美國「卡脖子」
    但很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含氦天然氣是工業哈過你幹啥呢國產氦氣的唯一來源,雖然說我國天然氣豐富,但是含氦氣的資源吸納過當貧乏,再加上本身發展程度不夠,所以我國一直主要是進口美國的氦氣。而現在的現象有所轉機,我國首座大型氦氣廠運營,年產量達20萬噸,可擺脫美國「卡脖子」。
  • 中國建成並運營首座大型氦氣廠,建造成本低可廣泛推廣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據香港《南華早報》7月28日報導,中國近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鹽池縣開設了首座大型氦氣廠。雖然,新工廠和新設備目前只能滿足少量的需求,但這樣的氦氣廠建造成本相對較低,今後可以被廣泛推廣。一直以來,高科技產品的製造離不開稀有氣體,而包括氦氣在內的幾乎所有稀有氣體大多來自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主要就是美國。
  • 中國在雅魯藏布江幹流首座大型水電站開始發電(圖)
    原標題:中國在雅魯藏布江幹流首座大型水電站開始發電(圖) 藏木水電站 藏木水電站   新華網西藏加查11月23日電(記者 劉洪明 安娜)23日,歷時近這是中國在雅魯藏布江幹流上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6臺機組總裝機容量51萬千瓦。藏木水電站第二臺機組將於下月中旬發電,6臺機組明年全部投產發電。   藏木水電站位於海拔3300米以上的雅魯藏布江中遊、山南地區加查縣境內,由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投資、建設和運營,設計年發電量25億千瓦時,是西藏第一座大型水電站。
  • 中國已有世界級超長波電臺通信體系:助核潛艇遠航超過1萬公裡
    現代作戰中,潛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於中國來說一樣是如此,而想要對潛艇指揮,普通的方式幾乎是不可能的,必須要使用長波電臺才能指揮在數百米深海域中航行的潛艇,但長波電臺無論建造還是使用都非常麻煩,中國也是在近年才突破了建造超大功率長波電臺的技術,將我國潛艇的通訊距離提高到了一萬海裡(1.8萬千米
  • 超長波電臺給核潛艇發報,為何一個小時只能發送1個單詞?
    因此從一誕生就被立即運用到軍事通訊和戰爭中。不過大部分無線電不是點對點發射的,在載有信息的無線電波被預定接收信號的本方人員收到的同時,如果對手的接收機頻率相同,那麼也可以同時截獲這些信號。這樣軍用無線電信號就很少使用明碼。加密和破譯密碼又成了各國軍事鬥爭的前沿領域。對軍事通訊來說,除了加密技術的高低,發射無線電信號的頻率和波長本身也是要求不低的技術。
  • 海南島首座大型天然氣調峰電廠投產發電
    6月24日,海南島首座大型天然氣調峰電廠——海南文昌2×460MW級燃氣—蒸汽聯合循環電廠全面投產發電,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堅強電力保障。該工程由南方電網公司投資建設,是南方電網公司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推進「新基建」決策部署、助力能源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標誌性工程,是南方電網服務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舉措之一,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後,首個在海南投產的大型電源項目。
  • 避免遭美國「卡脖」,我國邁出關鍵一步,首座稀有氣體生產廠建成
    為了擺脫在氦氣領域,對美國進口的依賴問題,我國邁出了關鍵一步。7月28日傳出一個好消息,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鹽池縣我國首座大型氦氣廠建成後正式運營,限於技術工藝等方面原因,該工廠生產的氦氣數量相比國際先進企業來說並不算不多,僅能滿足少量國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