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波電臺、聯合艦隊是中蘇決裂原因?1982年10月5日蘇聯外長訪華

2021-01-19 騰訊網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是中蘇決裂的原因?1982年10月5日:中國與蘇聯兩國關係自1959年惡化以來,首次有蘇聯副外長訪華。

中蘇的決裂,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

對近代歷史有所了解的研究者,應該知道蘇聯對於中國的重要作用。

在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時代,蘇聯或者說是共產國際,是中國革命的實際領導者。

總書記博古幾乎是蘇聯命令的機械執行者,而負責指揮軍事的李德,也是共產國際派來的顧問。

在長徵以後,紅軍萬般危急的時候,蘇聯用盡手段幫助紅軍脫困,許諾提供大量物資,並通過外交手段壓迫南京國民政府。同時,蘇聯還提供了大量經濟上的支持,一筆筆匯款通過各種渠道轉到陝北。

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蘇聯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許諾會支持南京國民政府抗日。在抗戰中,蘇聯真的軍售了20個簡裝師的武器裝備和1支規模不大的空軍。

而對解放戰爭稍微有些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蘇聯的重要作用。

解放戰爭以後,在蘇聯不願意出兵的時候,我們出動上百萬大軍幫助了北朝鮮,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

蘇聯也不含糊,作為回報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包括著名的156項重點工程。

在蘇聯幫助下,中國迅速從一個單純的農業國,到建立了重工業的基礎,實現了主要武器的自產。

我們引以為自豪的兩彈一星,都有蘇聯的巨大貢獻。蘇聯在核武器和飛彈方面,給了中國巨大幫助,甚至建立了核反應堆、轉交了飛彈方面的實物和全部資料。

而中蘇卻突然決裂,又是為什麼呢?

表面上的原因,是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

建國後,在蘇聯幫助下,解放軍海軍建立了潛艇部隊。

當年的潛艇,需要通過超長波電臺同基地進行聯絡。中國在1955年就建立了3個小型長波電臺。

隨著解放軍潛艇部隊實力的增強,現有的長波電臺已經不夠用了。

這種情況下,解放軍海軍提出了新建大型長波電臺的計劃,希望蘇聯方面給予支持。

1958年,蘇聯海軍上將普拉頓諾夫發給中國方面一份信件:「為了蘇聯海軍和中國海軍設在太平洋西岸地區的長波臺更加就序,和提高雙方利用這些電臺的效率,蘇聯海軍首長認為,最好組織兩國海軍對設在海參崴、青島、寧波和西營各地之超長波電臺的共同使用……」

蘇聯可以提供支持,但希望中國的長波電臺也能夠給蘇聯使用,以保證蘇聯海軍在南太平洋中部海區的活動。

4月18日,蘇聯國防部長正式做出提議,要求中蘇兩國在中國華南地區建立長波電臺。

中國方面研究以後,委婉的拒絕了這個建議,只是要求蘇聯提供技術。

6月份,蘇聯派來海軍專家到中國考察,仍然提出「共同建設一個超長波電臺」,「所需費用,由蘇聯負擔」,「投資辦法是,蘇方70%(技術設備和材料),中方30%(土建)」。

蘇聯方面提出,電臺建成以後需要常駐蘇聯15人的通訊班,可以使用電臺。

對此,毛主席認為涉及主權問題「這比袁世凱的賣國條約還厲害「!

結果,7月赫魯雪夫趕赴中國親自商討該事件,中國再次拒絕長波電臺。

而赫魯雪夫比較憤怒,也沒有堅持。

8月,兩國籤訂了「關於建設超長波電臺和收信中心問題的協定」。蘇聯放棄了自己的要求,只是提供技術和設備幫中國建設長波電臺。這個協定直到2年後中蘇決裂,蘇聯撤走所有專家才結束。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蘇聯已經同意了我國的要求,放棄了建立可以由蘇聯使用的電臺,這還算是什麼大事嗎?

至於聯合艦隊也是差不多,最終也是蘇聯方面放棄提議作為結束。

既然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都按照中國的思維去做了,等於是蘇聯大大讓了步,為什麼還會導致中蘇關係惡化呢?

很簡單,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只是中蘇關係惡化的表象。

兩國關係很好,這種提議根本無足輕重。蘇聯可以提議,中國完全可以當作沒聽到,也談不上什麼冒犯,中國並沒有失去什麼。

實際上,中蘇關係的惡化,在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就開始了。赫魯雪夫做出了擴大援助、提前交還旅順口等友善的行為,並沒有改變這一切。

至於具體原因是什麼?

薩沙當然知道,也不是我賣關子,文章裡面是沒法說。

只能這麼說,國際地緣政治來說,一個國家只要有了一定實力,就不希望被別國左右,甚至想要左右別國。

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本身沒什麼了不起!

蘇聯只是提了兩個提議,在1958年7月31日到8月3日毛澤東和赫魯雪夫會談4次,赫魯雪夫主動放棄了這些提議,給了中國需要的單純技術援助。

而有意思的是,這個中蘇談判剛剛結束,在赫魯雪夫試圖和美國搞緩和的關係時候,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突然炮打金門,這是一場政治戰。

臺灣是得到美國的軍火支持後,才勉強穩住了局勢。

金門炮擊之前,蘇聯完全不知情。

而赫魯雪夫在8月3日發表中蘇聯合公報強調:「雙方就……解決國際問題……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隨後20天就爆發了炮戰,全世界都認為公報是蘇聯針對金門炮戰的態度。

炮戰開始以後,臺灣立即認為幕後主使者是蘇聯。蔣介石曾說:「共黨對金門馬祖諸島武裝挑釁,以製造戰爭,這不是孤立的事件,赫魯雪夫一方面以間接侵略的方式開闢中東戰場,另一方面在8月初的北平會議中,他交給朱、毛的任務,就是開闢遠東戰場……中共和帝俄是在一個目標之下,分東西兩面作戰的任務。」

而美國也認為蘇聯至少是知情者和支持者,對「口是心非」的赫魯雪夫頗為惱怒。

金門炮戰爆發後,美國急忙調太平洋第7艦隊主力和第6艦隊一部前往臺灣海峽。9月後,一度將7艘航空母艦集結於臺海。由此,美蘇關係再次緊張起來。

美國國內曾傳出使用核彈對付中國大陸的說法,赫魯雪夫也只得站出來,於9月7日放話:「在目前美國早已不是原子武器的壟斷者的情況下,它想用原子武器來嚇唬其他國家的企圖完全是徒勞的。」在這之前8月31日,蘇聯《真理報》說的更好: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威脅,等於威脅蘇聯。

由此,美蘇緩和一度被打破,直到1959年才逐步好轉。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問題沒有涉及國家主權?——與沈志華先生商榷
    上世紀50年代末期,蘇聯提議中蘇兩國共同組建長波電臺和潛艇聯合艦隊,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中方與蘇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和鬥爭。最近沈志華先生根據有關資料提出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問題沒有涉及國家主權。這一觀點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 中國當年為何拒絕與蘇聯共建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就算斷交也不行
    在中國漸漸發展起來以後,中國和蘇聯的關係因為意識形態等多方面問題一步步走向了僵局,就如同當年一樣,我國寧願同蘇聯絕交,也不願共建長波電臺、聯合艦隊。 長波電臺其實就是向海軍部隊的水下潛艇發出指令的裝置,蘇聯當時的潛艇艦隊主要是在太平洋活動,距離蘇聯太遠,長波電臺若是建在蘇聯境內根本不起作用,而中國的近海地區對於蘇聯來說則是一個很好地建設地點
  • 從「長波電臺」到「珍寶島」 中蘇關係破裂
    1958年4月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致函中國國防部長彭德懷,提出希望由中蘇共同建造一座大功率的長波電臺,以指揮蘇聯在太平洋地區活動的潛艇。信中還具體提出,建造電臺的費用由蘇聯出大部分,中國出小部分。雖然中國對這種軍事設施也有需要,但因為事關國家主權,中方在對蘇方提議表示同意的同時,提出費用由中國全部承擔,歡迎蘇聯提供技術幫助,建成後可由兩國共同使用,並建議兩國政府就此籤訂一項協議。
  • 偉人回憶蘇聯翻臉:蘇聯要求共建長波電臺聯合艦隊,我國堅決拒絕
    究其原因,蘇聯解體不是偶然事件:  其一,史達林開創的集權制導致政治僵化;  其二,蘇聯的經濟改革措施遲緩滯後;  其三,因為腐敗老百姓不再擁護一個貴族統治集團;  其四,美國崛起不斷制約著蘇聯的發展,對蘇聯政權是一種外在顛覆力量。
  • 1958年,令中蘇翻臉的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中蘇關係在1958年出現重大變化。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抗美援朝的勝利和156個工業援建項目的聯繫,中蘇兩國曾成為東方最為親密的盟友。但在評價史達林問題上雙方產生了一定分歧,並因為1958年的長波電臺及共同艦隊提案而真正開始走向關係破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 中國為何拒絕與蘇聯共建長波電臺?
    凡是研究中蘇關係史和冷戰史的學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1958年的長波電臺事件。由於毛澤東在此期間第一次對蘇聯在任領導人及其現行政策提出了嚴厲指責,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中蘇關係走向破裂的導火索。長期以來,這種看法頗為流行,似乎已成為歷史定案。
  • 歷史| 蘇聯1958年提出在我國海南島建「長波電臺」,為何被拒絕?
    任何一本書上介紹中蘇關係的時候都繞不開「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事件,很多人都認為這個事件是中蘇關係走向破裂的導火索。 事情緣由是1958年1月,蘇聯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試航成功。外出潛艇與基地的通訊和聯絡問題便提上了議事日程。在此之前,蘇聯海軍已經研究了建立長波電臺的問題。
  • 中蘇關係惡化的導火索,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為何為偉人堅決制止
    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一員,雖然我國沒有在冷戰中站隊蘇聯,但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前期一直以「老大哥」稱呼蘇聯,當時蘇聯對於我國的軍事發展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對於蘇聯,我國一直都將其當作大哥和朋友。不過後來兩國卻因為評價史達林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析,然而真正導致兩國關係惡化的導火索是蘇聯於1958年提出的長波電臺及共同艦隊方案。那麼所謂的「長波電臺」和「共享艦隊」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中蘇關於共建超長波電臺分歧始末
    1958年1月6日,蘇聯海軍上將普拉頓諾夫發給蕭勁光大將一份函件,寫道:「為了蘇聯海軍和中國海軍設在太平洋西岸地區的長波臺更加就序,和提高雙方利用這些電臺的效率,蘇聯海軍首長認為,最好組織兩國海軍對設在海參崴、青島、寧波和西營各地之TAPAH超長波電臺的共同使用……」,同時附有「協議草案」。
  • 中國正為巴基斯坦援建潛艇長波電臺:未來或組成聯合艦隊
    1月19日,印度媒體再次就中國將在巴基斯坦南部海港修建軍事設施進行了相關報導,報導稱,中國已經開始著手在位於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達爾港,修建駐紮核潛艇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因此短波在水中的衰減是很快的,幾乎無法穿過海水傳播,而波長更長的長波、甚長波、超長波在海水中的衰減程度就要小得多,能夠進入幾十米至幾百米的水中。目前,人類所能達到的技術極限告訴我們,只有(VLF)甚低頻和極低頻波段(俗稱甚長波電臺或者長波電臺)的無線電信號能夠穿透深海海水,甚至是海冰層。因此,它們也是最主要的對潛通訊手段。
  • 我國首座大型超長波電臺誕生記(圖)
    建設大功率超長波電臺,滿足潛艇兵力遂行作戰任務對通信保障的需求便成為當務之急。  1958年4月18日,前蘇聯國防部長馬裡諾夫斯基元帥給我國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來函,提議中蘇兩國在我國華南地區合建大功率超長波電臺和遠程收信中心,建成後由兩國共同使用。蘇方的建議是出於其海軍擴展考慮的,若在我華南地區再建一座電臺,等於其對潛指揮所向南延伸了數千公裡。
  • 巴鐵把中國出口的8艘潛艇當成戰略殺器使用 專門建造了長波電臺
    上世紀60年代,蘇聯提出要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建立聯合艦隊,被中國斷然拒絕,這也成為中蘇交惡的導火索之一。對於聯合艦隊大家都比較清楚,但是為什麼對於蘇聯提出設立長波電臺會被中國如此直接拒絕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長波電臺是潛艇特別是核潛艇在水下與岸基指揮中心進行通信的重要工具,直到今天,長波電臺依然是戰備執勤期間核潛艇與陸地的接受命令的重要工具。我們知道,在戰備執勤期間,核潛艇是不能頻繁上浮的,這樣以來,如何確保核潛艇與岸基指揮中心保持通信成為重要課題,長波電臺就成為一個最重要的選擇。
  • 巴基斯坦高調展示長波電臺 美專家稱接近具備海基核力量
    【編譯/觀察者網 周遠方】據巴基斯坦廣播公司網站11月16日報導,喀拉蚩港附近的哈米德(PNS Hameed)新海軍基地近日舉行了試運行慶祝活動。巴參謀委員會首長聯席委員會主席(CJCSC)馬哈茂德、海軍參謀長扎考拉等出席了活動。
  • 從解密的檔案看中蘇關係重大史事
    作者利用、依據學界大量、權威的研究成果,在書中明確告訴讀者,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北朝鮮部隊迅速越過三八線,向南推進,28日朝鮮人民軍即佔領了漢城。韓戰是北方政府率先發動的,而且是在精心策劃後發動的,這一點學界早有公認,但有很多細節,許多人並不清楚。
  • 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如何帶領蘇聯全球出擊?中蘇關係如何發展
    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烏克蘭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於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蘇聯政治家。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被授予元帥軍銜。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蘇聯共產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繼任蘇共最高領導人。
  • 疑似俄羅斯神秘電臺自1982年起持續播報,無人知曉原因
    據美國奇聞趣事網站9月2日報導,MDZhB是一個神秘的廣播電臺,自1982年以來,該廣播電臺已經進行了將近40年的廣播,但從未有人承認自己在運作這個電臺。自1982年以來,每周七天,每天24小時,MDZhB(發音為「 MJB」)會廣播出沉悶單調的聲音,隨後每隔幾秒鐘發出類似號角的聲音
  • 疑似俄羅斯神秘電臺自1982年起持續播報,無人知曉原因
    據美國奇聞趣事網站9月2日報導,MDZhB是一個神秘的廣播電臺,自1982年以來,該廣播電臺已經進行了將近40年的廣播,但從未有人承認自己在運作這個電臺。
  • 中共黨史研究︱1950年美國為何向臺灣派遣第七艦隊?
    4月底5月初,美國駐香港和臺灣的武官與美國海軍作戰部先後建議,美國應採取措施來維持在臺的國民黨政權,以便為西方當時較為薄弱的東南亞防禦爭取時間。在東北亞方面,鑑於1950年英國、印度等國先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地位,杜魯門與艾奇遜擔心新中國會聯合蘇聯提出不利於美國的對日媾和方案,因此在1950年2月決定加快對日媾和,甚至不惜聯合英國單獨對日媾和。
  • 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他去世後,中國派誰參加他的葬禮?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去世,享年76歲。隨後蘇聯成立致葬委員會,經過5天哀悼日後,11月15日,蘇聯為勃列日涅夫舉行了葬禮。勃列日涅夫葬禮上,外國政要來的很多,我國派外長黃華參加了勃列日涅夫的葬禮。對於這位蘇聯最高元首,當時蘇聯如何為其舉行的葬禮,為何中國要派外長參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禮呢?
  • 揭秘新中國外交60年:自然災害時仍對外慷慨解囊
    然而,自1969年10月至次年2月,檯曆上卻是一片空白。  中蘇「珍寶島」之戰,迫使周恩來撤離日常的工作地點。直到解除蘇聯突襲的警報之後,他才又得以回到中南海工作。中蘇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對待共產國際的不同態度已從幕後走向前臺,演變成一場武裝衝突。中蘇交惡也成為整個60年代中國最嚴重的外交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