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蘇聯謀劃發起「珍寶島」戰役,中國被迫反擊。這一事件標誌著中蘇同盟走向終結。 |
回顧【1949—1959】:新中國外交60年:毛澤東送史達林大蔥消氣(圖)
中蘇交惡在政治、經濟上極大地打擊了成長中的新中國。然而,也給了中國逐步從冷戰中解脫出來的機會,中國開始尋找獨立的國際地位,獨立的外交路線
1959-1969年
中國外交在危機中前行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王瑤發自北京 關於上世紀60年代記憶的最好見證,或許是周恩來辦公室的檯曆,它記錄著新中國總理兼外長的工作日程。
然而,自1969年10月至次年2月,檯曆上卻是一片空白。
中蘇「珍寶島」之戰,迫使周恩來撤離日常的工作地點。直到解除蘇聯突襲的警報之後,他才又得以回到中南海工作。中蘇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對待共產國際的不同態度已從幕後走向前臺,演變成一場武裝衝突。中蘇交惡也成為整個60年代中國最嚴重的外交危機。
風雲突變的10年「1958年元旦,克裡姆林宮的新年國宴上突然布置了一盆利用電光技術做的烈火盆景,上面寫著"解凍"。」曾在1955年至1962年出任中國駐蘇聯大使的劉曉回憶道,「這是明白地宣布,蘇方與西方世界的關係要解凍了。」
在世界風雲不斷動蕩、分化和改組的上世紀60年代,蘇聯為了與美國平起平坐,無視一些爭取民族獨立國家的願望,否定其武裝鬥爭,同時對中國的崛起不滿,絞盡腦汁壓制中國,中蘇分歧公開暴露。這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分裂,削弱了反美的力量。美國趁機加緊了對越南的武裝幹涉,最終演變成赤裸裸的侵略。
「然而,中蘇交惡卻給了中國逐步從冷戰中解脫出來的機會,開始尋找獨立的國際地位,獨立的外交路線。」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餘萬裡說,「在這個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的時代,中國一方面支持亞非拉美的獨立運動,一方面通過援助外交,鞏固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友誼。」
「老大哥」變敵人1956年波匈事件發生後,中國批評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兩國意識形態上的差別逐漸顯露,這讓意圖控制中國的赫魯雪夫暗中不滿。1958年,蘇聯向中國提出由蘇聯出錢、出技術,在中國建立所謂「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試探中國對主權的態度,遭到了中國的嚴辭拒絕。
赫魯雪夫撕破臉皮對中國橫加指責,稱不該炮擊金門,不該放走達賴,還攻擊和嘲笑「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這進一步激怒了毛澤東。1960年,蘇聯又單方面撕毀了304個專家合同、撤走蘇聯專家1390人。
1959年7月,赫魯雪夫終於等來了美國邀請其訪美的照會。為了給艾森豪獻禮,蘇聯借官方的塔斯社發表聲明,就中印邊境衝突譴責中國,把兩黨之間的分歧擴大到了國際輿論層面。在美期間赫魯雪夫還鬧了個笑話,逢人便說蘇美間的「戴維營精神」,可艾森豪卻說:「我不知道任何戴維營精神。」
蘇聯走近美國,與中國卻漸行漸遠。自1962年起,雙方展開了一場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終於在1964年4月21日,蘇聯《真理報》第一次公開稱中國為「叛徒」。
與此同時,中蘇間的交惡使邊界爭議嚴峻起來。1964年,毛澤東接見日本客人時批評說:「蘇聯佔的地方太多了。」並不是想清算歷史舊帳,而是欲使蘇聯「緊張一下」。沒想到這引起了強烈反彈,蘇聯迅速向邊境部署兵力,甚至幫助沒有常備軍的蒙古鎮守中蒙邊界。
兩國的暗中角力終於在1969年3月演變成一場武裝衝突。一向視珍寶島為己物的蘇聯,幾次對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並向中國岸上發炮。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終將蘇軍趕走。
這場衝突讓中國民眾深感恐慌,因為蘇聯揚言要轟炸中國。周恩來也被迫撤離了中南海,直到解除蘇聯突襲的警報之後才搬回。
珍寶島一役,蘇聯這個曾經的「老大哥」,頃刻之間便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危險的敵人。
中印邊境響起槍聲建國之初,中國同周邊國家存在著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導致衝突不時發生。
1954年,周恩來與尼赫魯共同宣布「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籤訂這一原則的基礎是擱置兩國邊界的爭議。實際上,從50年代初,印度趁中國抗美援朝之際,搶佔了中印邊境東段所謂「麥克馬洪線」以南的9萬平方公裡中國領土,接著又佔領了邊境中段部分中國領土,在隨後的十餘年間不斷滋事,甚至試圖插手西藏事務。
考慮到兩國的友誼,中國一直保持克制態度。毛澤東曾親筆寫下這樣的話轉達給印度:「中國不會這樣愚蠢,西方樹敵於美國,東方又樹敵於印度。我們兩國之間的吵架,不過是千年友好過程中一個插曲而已。」
但忍讓換來的卻是變本加厲。1959年3月,中國平復西藏叛亂。「印度擔心失去西藏這個中印兩國的"緩衝區",感到戰略壓力來了。」餘萬裡分析說。印度率先向中國方向開火,當時有句話這樣形容兩國的緊張關係:兩國邊防官兵鼻子對著鼻子。
當年11月,毛澤東在杭州決定,後撤20公裡,從而給兩國總理和談創造機會。然而,周恩來和尼赫魯的數次談判卻無果而終。1962年4月起,印軍在中印邊界西段中國境內先後設立43個軍事據點,侵佔我國領土後部署的規模和程度,甚至超過了英帝國主義。10月,毛澤東在中南海大手一揮:「掃了它!」僅一個多月後,印度就被迫後撤,最終實現停火。
「印度一向自詡為中國的導師,中國自衛反擊這一役在軍事上、心理上給了尼赫魯雙重打擊,不得不重新認識中國的優勢地位。」餘萬裡說。
與野心勃勃的印度不同,在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在這一時期,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家紛紛與中國劃定了邊界。
自然災害期間仍對外慷慨解囊在蘇聯和美國不斷壓制中國的五六十年代,中國進一步開展對外援助活動,廣交朋友。
周恩來曾這樣說過:「中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向某些亞非國家提供一些經濟援助。就其數量來說是極其微小的,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中國先後支援柬埔寨、尼泊爾、錫蘭、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特別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仍儘量滿足非洲兄弟的請求,慷慨解囊。1960年,中國援助幾內亞1萬噸大米,向剛果提供了5000噸至1萬噸小麥……
當時,中國與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建交時,政策頗為靈活,並不一律以先與臺灣斷交為條件。因為這些新獨立國家由於歷史原因與臺灣仍有聯繫,但並不等於要為美國「兩個中國論」作工具。如烏幹達,同中國建交後,臺灣當局才被迫宣布同他們斷交。
除了在第三世界開拓友誼之外,1964年,中法宣布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法建交是在戴高樂重新上臺的契機下達成的,他一向強調歐洲獨立自主,在某些政策上不聽美國的驅使。至此,法國成為帝國主義陣營裡,首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中國外交大事記(1959-1969年) 蘇聯撤走專家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了同中國籤訂的304個合同。從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專家1390名,並帶走了全部圖紙、計劃和資料,停止供應急需的重要設備,使250多個企事業單位的建設處於停頓、半停頓狀態。(詳見第6版)
伊塔暴亂事件1962年四五月間,蘇聯「克格勃」分子的滲透破壞,引起了中國新疆伊犁和塔城大規模的暴動,蘇聯脅迫、誘拐6萬多新疆民眾跑到蘇聯境內。
中印邊境衝突上世紀50年代,印度不斷製造中印邊境緊張局勢,不斷向我境內領土逼近。1962年印度政府堅持侵略擴張政策,大肆蠶食侵佔中國領土,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
中國釋放日本戰犯根據中央「懲辦少數,寬釋多數」的總方針,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無條件釋放了1000餘名在押日本戰犯。1964年3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提前釋放3名日本戰犯。至此,在中國關押的日本戰犯已全部釋放。(詳見第7版)
印尼排華事件上世紀50-60年代,印度尼西亞人反華情緒不斷高漲,不少華僑遭到搶掠屠殺。印尼政府出臺限制、排斥華僑的法案數十個,造成50多萬華僑流離失所,10多萬華僑遭遣返。1965年爆發的「9·30」事件中,印尼右派集團在消滅印尼共產黨的同時,也對無辜的華僑華人進行了大規模逮捕和屠戮。1966年,新華社雅加達分社被迫關閉。(詳見第8版)
香港工人對抗英殖民政府新中國成立後,港英當局從不間斷地鎮壓香港的愛國同胞,發生了一連串涉及中英之間外交紛爭的事件。1967年5月-8月,香港的左派人士開展了抵抗英國殖民政府的暴動,由最初的罷工、示威,發展至大規模暴力事件,導致51人喪生,超過800人受傷。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隨著中蘇關係的不斷惡化,蘇聯不斷在中蘇邊界上挑起事端。1969年3月,蘇聯軍隊幾次對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最終將蘇軍擊退。中國的勝利使蘇聯方面相當震驚,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蘇聯的戰爭企圖。(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