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中國外交60年:自然災害時仍對外慷慨解囊

2020-11-25 搜狐網

1969年3月,蘇聯謀劃發起「珍寶島」戰役,中國被迫反擊。這一事件標誌著中蘇同盟走向終結。


  回顧【1949—1959】:新中國外交60年:毛澤東送史達林大蔥消氣(圖) 

  中蘇交惡在政治、經濟上極大地打擊了成長中的新中國。然而,也給了中國逐步從冷戰中解脫出來的機會,中國開始尋找獨立的國際地位,獨立的外交路線

  1959-1969年

  中國外交在危機中前行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王瑤發自北京 關於上世紀60年代記憶的最好見證,或許是周恩來辦公室的檯曆,它記錄著新中國總理兼外長的工作日程。

然而,自1969年10月至次年2月,檯曆上卻是一片空白。

  中蘇「珍寶島」之戰,迫使周恩來撤離日常的工作地點。直到解除蘇聯突襲的警報之後,他才又得以回到中南海工作。中蘇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對待共產國際的不同態度已從幕後走向前臺,演變成一場武裝衝突。中蘇交惡也成為整個60年代中國最嚴重的外交危機。  

風雲突變的10年

  「1958年元旦,克裡姆林宮的新年國宴上突然布置了一盆利用電光技術做的烈火盆景,上面寫著"解凍"。」曾在1955年至1962年出任中國駐蘇聯大使的劉曉回憶道,「這是明白地宣布,蘇方與西方世界的關係要解凍了。」

  在世界風雲不斷動蕩、分化和改組的上世紀60年代,蘇聯為了與美國平起平坐,無視一些爭取民族獨立國家的願望,否定其武裝鬥爭,同時對中國的崛起不滿,絞盡腦汁壓制中國,中蘇分歧公開暴露。這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分裂,削弱了反美的力量。美國趁機加緊了對越南的武裝幹涉,最終演變成赤裸裸的侵略。

  「然而,中蘇交惡卻給了中國逐步從冷戰中解脫出來的機會,開始尋找獨立的國際地位,獨立的外交路線。」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餘萬裡說,「在這個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的時代,中國一方面支持亞非拉美的獨立運動,一方面通過援助外交,鞏固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友誼。」  

「老大哥」變敵人

  1956年波匈事件發生後,中國批評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兩國意識形態上的差別逐漸顯露,這讓意圖控制中國的赫魯雪夫暗中不滿。1958年,蘇聯向中國提出由蘇聯出錢、出技術,在中國建立所謂「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試探中國對主權的態度,遭到了中國的嚴辭拒絕。

  赫魯雪夫撕破臉皮對中國橫加指責,稱不該炮擊金門,不該放走達賴,還攻擊和嘲笑「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這進一步激怒了毛澤東。1960年,蘇聯又單方面撕毀了304個專家合同、撤走蘇聯專家1390人。

  1959年7月,赫魯雪夫終於等來了美國邀請其訪美的照會。為了給艾森豪獻禮,蘇聯借官方的塔斯社發表聲明,就中印邊境衝突譴責中國,把兩黨之間的分歧擴大到了國際輿論層面。在美期間赫魯雪夫還鬧了個笑話,逢人便說蘇美間的「戴維營精神」,可艾森豪卻說:「我不知道任何戴維營精神。」

  蘇聯走近美國,與中國卻漸行漸遠。自1962年起,雙方展開了一場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終於在1964年4月21日,蘇聯《真理報》第一次公開稱中國為「叛徒」。

  與此同時,中蘇間的交惡使邊界爭議嚴峻起來。1964年,毛澤東接見日本客人時批評說:「蘇聯佔的地方太多了。」並不是想清算歷史舊帳,而是欲使蘇聯「緊張一下」。沒想到這引起了強烈反彈,蘇聯迅速向邊境部署兵力,甚至幫助沒有常備軍的蒙古鎮守中蒙邊界。

  兩國的暗中角力終於在1969年3月演變成一場武裝衝突。一向視珍寶島為己物的蘇聯,幾次對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並向中國岸上發炮。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終將蘇軍趕走。

  這場衝突讓中國民眾深感恐慌,因為蘇聯揚言要轟炸中國。周恩來也被迫撤離了中南海,直到解除蘇聯突襲的警報之後才搬回。

  珍寶島一役,蘇聯這個曾經的「老大哥」,頃刻之間便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危險的敵人。  

中印邊境響起槍聲

  建國之初,中國同周邊國家存在著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導致衝突不時發生。

  1954年,周恩來與尼赫魯共同宣布「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籤訂這一原則的基礎是擱置兩國邊界的爭議。實際上,從50年代初,印度趁中國抗美援朝之際,搶佔了中印邊境東段所謂「麥克馬洪線」以南的9萬平方公裡中國領土,接著又佔領了邊境中段部分中國領土,在隨後的十餘年間不斷滋事,甚至試圖插手西藏事務。

  考慮到兩國的友誼,中國一直保持克制態度。毛澤東曾親筆寫下這樣的話轉達給印度:「中國不會這樣愚蠢,西方樹敵於美國,東方又樹敵於印度。我們兩國之間的吵架,不過是千年友好過程中一個插曲而已。」

  但忍讓換來的卻是變本加厲。1959年3月,中國平復西藏叛亂。「印度擔心失去西藏這個中印兩國的"緩衝區",感到戰略壓力來了。」餘萬裡分析說。印度率先向中國方向開火,當時有句話這樣形容兩國的緊張關係:兩國邊防官兵鼻子對著鼻子。

  當年11月,毛澤東在杭州決定,後撤20公裡,從而給兩國總理和談創造機會。然而,周恩來和尼赫魯的數次談判卻無果而終。1962年4月起,印軍在中印邊界西段中國境內先後設立43個軍事據點,侵佔我國領土後部署的規模和程度,甚至超過了英帝國主義。10月,毛澤東在中南海大手一揮:「掃了它!」僅一個多月後,印度就被迫後撤,最終實現停火。

  「印度一向自詡為中國的導師,中國自衛反擊這一役在軍事上、心理上給了尼赫魯雙重打擊,不得不重新認識中國的優勢地位。」餘萬裡說。

  與野心勃勃的印度不同,在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在這一時期,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家紛紛與中國劃定了邊界。  

自然災害期間仍對外慷慨解囊

  在蘇聯和美國不斷壓制中國的五六十年代,中國進一步開展對外援助活動,廣交朋友。

  周恩來曾這樣說過:「中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向某些亞非國家提供一些經濟援助。就其數量來說是極其微小的,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中國先後支援柬埔寨、尼泊爾、錫蘭、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特別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仍儘量滿足非洲兄弟的請求,慷慨解囊。1960年,中國援助幾內亞1萬噸大米,向剛果提供了5000噸至1萬噸小麥……

  當時,中國與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建交時,政策頗為靈活,並不一律以先與臺灣斷交為條件。因為這些新獨立國家由於歷史原因與臺灣仍有聯繫,但並不等於要為美國「兩個中國論」作工具。如烏幹達,同中國建交後,臺灣當局才被迫宣布同他們斷交。

  除了在第三世界開拓友誼之外,1964年,中法宣布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法建交是在戴高樂重新上臺的契機下達成的,他一向強調歐洲獨立自主,在某些政策上不聽美國的驅使。至此,法國成為帝國主義陣營裡,首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中國外交大事記(1959-1969年)  蘇聯撤走專家

  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了同中國籤訂的304個合同。從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專家1390名,並帶走了全部圖紙、計劃和資料,停止供應急需的重要設備,使250多個企事業單位的建設處於停頓、半停頓狀態。(詳見第6版)  

伊塔暴亂事件

  1962年四五月間,蘇聯「克格勃」分子的滲透破壞,引起了中國新疆伊犁和塔城大規模的暴動,蘇聯脅迫、誘拐6萬多新疆民眾跑到蘇聯境內。  

中印邊境衝突

  上世紀50年代,印度不斷製造中印邊境緊張局勢,不斷向我境內領土逼近。1962年印度政府堅持侵略擴張政策,大肆蠶食侵佔中國領土,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  

中國釋放日本戰犯

  根據中央「懲辦少數,寬釋多數」的總方針,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無條件釋放了1000餘名在押日本戰犯。1964年3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提前釋放3名日本戰犯。至此,在中國關押的日本戰犯已全部釋放。(詳見第7版)  

印尼排華事件

  上世紀50-60年代,印度尼西亞人反華情緒不斷高漲,不少華僑遭到搶掠屠殺。印尼政府出臺限制、排斥華僑的法案數十個,造成50多萬華僑流離失所,10多萬華僑遭遣返。1965年爆發的「9·30」事件中,印尼右派集團在消滅印尼共產黨的同時,也對無辜的華僑華人進行了大規模逮捕和屠戮。1966年,新華社雅加達分社被迫關閉。(詳見第8版)  

香港工人對抗英殖民政府

  新中國成立後,港英當局從不間斷地鎮壓香港的愛國同胞,發生了一連串涉及中英之間外交紛爭的事件。1967年5月-8月,香港的左派人士開展了抵抗英國殖民政府的暴動,由最初的罷工、示威,發展至大規模暴力事件,導致51人喪生,超過800人受傷。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隨著中蘇關係的不斷惡化,蘇聯不斷在中蘇邊界上挑起事端。1969年3月,蘇聯軍隊幾次對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最終將蘇軍擊退。中國的勝利使蘇聯方面相當震驚,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蘇聯的戰爭企圖。(王瑤)

相關焦點

  • 李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外交的變革與成就
    這40年間,中國同世界體系與秩序的關係,經歷了由對立者、挑戰者、革命者到跟進者、參與者、貢獻者的重大變化;中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總體布局;中國率先把建立夥伴關係確定為國家間交往的指導原則,為國與國交往開闢了新路徑;中國創造性地提出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為不確定性增多的世界指明了新方向。
  • 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
    不過,不少國內學者更願意把「外交哲學」定義得更為中性,更傾向於從思想、信念、國家觀和世界觀等要素進行表述。還有一些中國學者直接把中國的外交哲學投射進外交實踐中進行思辨性分析。除此之外,因系統論被廣泛應用於國際關係理論中,在外交哲學研究方法上出現了體系論與還原主義相互結合的分析框架,特別是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興起,彌補了新現實主義和傳統現實主義理論在分析國家對外政策上的不足。
  • 樓春豪:新冠肺炎疫情與印度對外戰略新態勢
    總體上看,新冠疫情之下的印度對外戰略有三大方向,即:積極參與國際疫情防控合作,以「改革的多邊主義」(reformed multilateralism)提升對全球治理的參與;將「抗疫」外交融入印太戰略,以南亞、印度洋島國和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為主要方向,因勢利導推進印太戰略;推出「自力更生」(Aatmanirbhar)計劃,大力推進「產業鏈」外交。
  • 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與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在60年代,面對美國的敵視政策和蘇聯逐步升級的反華行徑,我國曾採取了既反美又反蘇的對外方針。這在當時確實有迫不得已的因素。因為我們必須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領土安全而鬥爭。問題是這種鬥爭同時又受到了黨在處理國內問題時階級鬥爭擴大化錯誤的影響,致使打擊面不斷擴大。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們在對外宣傳中竟提出「打倒帝、修、反」的口號。
  • 中國外交詞語3.0版
    「和平發展是目前我們最重要的指導思想,這個外交概念是目前在國外影響最大也是受到認同最多的詞彙。」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歸泳濤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說。  外交概念在中國外交史冊上留下各個時期的烙印。寓意深厚的原創外交詞彙更是近年來中國公共外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些詞彙有的獨具「中國特色」,有的是「世界語言」,它們的傳播效果各異。
  • 人民日報鐘聲:中國大周邊外交開新局
    習近平主席的外交足跡在南太平洋劃出一道優雅的弧線,中國智慧又一次照亮全球,中國聲音再一次鼓舞世界。   「作為肩負全球經濟增長使命的大國之一,中國充滿自信」,國際社會這樣評價中國。   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勢頭,每年增量相當於貢獻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規模;根據國際組織測算,中國對二十國集團此次制定的全面增長戰略貢獻率高達30%以上;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商品,對外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實現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必須要有驅動力,中國發動了引擎。
  • 臺當局對外關係雪崩 網友諷蔡英文:可以搞星際"外交"
    臺當局對外關係雪崩 網友諷蔡英文:可以搞星際"外交" 2017年06月16日 13:19:10  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6月16日報導
  • 國際觀察:日本戰後70年外交戰略理念如何演變
    人民網北京9月30日電 題:戰後日本外交戰略理念及對外關係軌跡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呂耀東在《日本學刊》2015年第5期發表《戰後日本外交理念及對外關係軌跡》。  呂耀東認為,日本戰後70年的外交戰略理念經歷了「經濟中心主義」、「正常國家論」和大國化政治訴求等演進歷程。
  • 16年了,《文明》終於把自然災害做好玩了
    開局時,玩家要是在火山地塊一格內建城,運氣慘一點,它一爆發就會毀了你自己的文明。這時系統顯示的,就是「狂暴的 XX 軍隊已經摧毀了 XX」。許多從《文明5》開始接觸這個系列的玩家經常會問:為什麼《文明》系列不加入自然災害?
  • 【光明網專論】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不斷完善對外戰略的整體規劃和設計,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中國外交推向了大提升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代。不斷展開符合時代發展的外交理論創新外交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是外交工作開展的方向標。
  • 珠峰登頂60年,揭秘血肉築起「中國梯」的生死時刻
    來源標題:珠峰登頂60年,揭秘血肉築起「中國梯」的生死時刻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中國登山隊成功地將五星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
  • 侯中軍:中國外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內學界針對一戰所進行的研究基本上已經涉及了這些節點,但主要是以政爭切入外交,在外交史自有脈絡中的一戰研究相對薄弱。外交是內政的延續,所有的外交都有其相對應的國內政治背景,但這種背景是一種合力的作用還是競爭的關係,不能一概而論。政爭是否當然對外交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仍然需要具體的案例分析。 一戰前後的中國外交,與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息息相關。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哪三大特質
    成就卓著的中國外交實踐,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致力於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彰顯理論先進在2014年11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
  • 閻學通:「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
    原標題:「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訪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未來中國採取講道義的現實主義外交思想應是一個主流趨勢 人民論壇:近年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1949年新中國成立70年的外交歷程,以1978年改革開放為界,前三十年閉關鎖國,後四十年走向開放。①其二是總體評價。七十年外交留下了寶貴的經驗。一是逐漸摸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進路。二是深刻重塑了外交思維,國家利益逐漸成為外交的替代性理念。三是確立了外交的精神宗旨。
  • 中國外交「從A到Z」
    中國外交「從A到Z」 原標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方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個承前啟後的外交新格局全面展開。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有哪些新特點?取得了哪些新成就?記者梳理了從A到Z的26個關鍵詞,帶你速讀中國外交。
  • 時政新觀察:中國主場外交進入「阿拉伯時間」
    時政新觀察:中國主場外交進入「阿拉伯時間」 2014-06-04 16:54:3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此次會議正值中阿合作論壇成立10周年,雙方合作迎來提質增效的新機遇。王毅3日在媒體撰文中稱,此次會議對中阿關係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  2004年1月,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開羅阿盟總部共同宣布成立中阿合作論壇。十年間,中阿關係保持了穩定發展。
  • 「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經濟外交研究會年會2016」 在武漢大學成功召開
    2016年1月9日-10日,「中國經濟外交研究會年會2016」在武漢大學國際交流中心成功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經濟外交研究會主辦,武漢大學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中心、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以及武漢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共同承辦,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外交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等20多家高校和《世界經濟與政治》、《國際問題研究》、《亞太經濟》、《國際經濟合作》、《國際展望》以及察哈爾學會等學術期刊與民間智庫的6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推動構建新型中國與世界關係
    1.習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根本遵循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不斷增強對外工作理論自信與行動自覺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 宋濤 習近平外交思想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準確把握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如何做好對外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 揭秘封塵80年的軍方檔案
    或許你永遠不知道,中國存在一個代號為925的神秘機構,它的使命就是調查國內所有神秘事件的真相,然後不惜一切代價封鎖消息。即便是925內部成員,也會在調查完成後遭到徹底隔離,關於事件的駭人細節,逐漸湮滅於925的內部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