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從古到今一直存在的,這是我們立足社會每個人都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這種關係在儒家經典《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它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應該這樣去處理跟別人的關係:你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你也不要施加給別人。比如我們哪裡的人,吵架時總是喜歡在語句中帶上別人的父母,接下來就是各種髒話連篇。這吵架有個基本原則,雖說「有理不在聲高」,為了發洩情緒時,你可以語氣重一點把你想說的事情說清楚就可以了。但一定要記得你自己不能承受的語言,你也不要施加到對方的身上,否則就會形成互相傷害的導火索。你說我一句,我說你一句,你坑我一下,我坑你一下。在社會交往中也是這樣的,有些事情是我們自己不願意承擔的,我們也就不要把它強加在別人身上。
相傳有麼一個小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毗鄰,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在各自的地界內種了西瓜。梁國的亭卒非常勤懇,他們給西瓜除草、澆水,瓜秧長勢很好;而楚國的亭卒非常懶惰,無人願意管理瓜田,結果瓜秧又細 又弱。楚人出於嫉妒,趁夜越過邊界把梁國的瓜秧全都扯斷了。
清晨起來,梁國人發現自己的瓜秧給人扯斷後,氣憤難平。於是,報告縣令宋就,並準備把楚國的瓜秧也扯斷。宋就說:「楚人這樣做確實很卑鄙。可是,我們明明不願意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為什麼要反過來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這樣做,那就是心胸太狹隘了,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今天起,你們每天晚上都要悄悄地給他們的瓜地澆水、除草,讓他們的瓜秧長得更好。」
亭卒們覺得宋就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按照他的話去做了。幾天過去了,楚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很高興。但仔細觀察,發現每天瓜地都有人給澆過水,而且是梁國人悄悄地為他們澆的。楚 國邊縣的縣令聽到亭卒的報告以後,既感到慚愧而又敬佩梁國人。於是,就把這件事情報給了楚王。楚王聽了,深為梁國和睦邊鄰的誠心所感動,特地備了一份重禮送給梁國,以示自責並深表酬謝。結果,原來敵對的兩國成為了友好的鄰邦。
還有一個就是劉向的《新序》當中寫了一個故事,叫《孫叔敖殺兩頭蛇》。孫叔敖為嬰兒時,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汝不死也。」及長,為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文章的大致意思是,孫叔敖小的時候,到外面遊玩,看見一條長有兩個頭的蛇,就殺了蛇並把蛇埋了。他哭著回家。他的母親問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說:「我聽說見了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剛才我見到了它,害怕離開母親死去。」母親說:「蛇現在在哪裡?」回答說:「我害怕別人又見到這條蛇,已經把它殺了並埋了。」他的母親說:「我聽說暗中做好事的人,上天會給他福氣的,你不會死的。」等到孫叔敖大了以後,做到了楚國的令尹,他還沒開始治國,但是國人就已經相信他是一個仁義的人了。在《史記》的《循吏列傳》當中,孫叔敖排名第一。他勤政愛民,清正廉潔,名垂青史,成就了一番事業。
在這段故事當中我們發現,孫叔敖在小時候就有一個好的品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這種事千萬就不要在別人身上發生了。
這樣的想法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懂得換位思考,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一看這個問題。我們經常說,將心比心,人心換人心。當一個人學會換位思考這個思維以後,他不光會擁有美好的人際關係,而且他還能開啟事業進步的大門。
在換位思考的過程當中,並不是你去做就好了,一定要本著從自身出發,保持本心,在不違反人際交往默認規則的前提下。最後再說一個親身經歷,去年最後一天,朋友邀約一起去吃火鍋,我因為腸胃問題不能吃一些辛辣的食物,我也不能要求別人和我吃菌菇湯啊。這就需要考慮到大家的需求,來一個鴛鴦鍋,這樣大家不僅坐在一起吃飯,也加深了感情。沒有違反大家一同吃飯的這個規矩,更不會產生誰有過錯。
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重要的人際關係法則,這個到現今還使用的法則,不僅好記,而且時刻提醒我們好的人際關係,需要我們自己去換位思考,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