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20-12-05 觀點中國

馮玉軍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5年7月1日通過了國家安全法。新國安法強調,國家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保障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產業、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建設項目以及其他重大經濟利益安全。該法同時明確,國家建立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的制度和機制,對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外商投資、特定物項和關鍵技術等進行國家安全審查。

很多境外媒體表達了對新國安法的擔憂,似乎中國政府的對外開放政策對外商投資「踩了剎車」,未來中國的投資環境將會越來越不利於外商。在我看來這種擔憂是不能夠成立的。一般來說,外商投資可以分為外商綠地投資(創建投資)和外商跨國併購投資兩大類。前者在我國主要由中外合資企業法、外商獨資企業法、中外合作企業法調整,後者作為跨國公司在華擴張的主要方式,規模巨大,已經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國家安全問題。新國安法的出臺,不是為了限制、禁止外資跨國併購,而是將成熟的法律內容集中起來,設立統一的外商投資原則和行為指針,以解決法律分散且缺乏國家安全審查法律機制的痼疾,提高我國外資法律與國家安全審查政策的透明度,最終結果必將增強外國投資者在華併購投資的信心,促進中國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來華併購投資,中國企業也按照「走出去」戰略到外併購投資。中國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金規則,其涵義是說對於自己都不喜歡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否則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和困擾。具體到對外商投資的安全審查,並不是中國單邊行為,而是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通例與共識。

以前我們談國家安全的時候主要是指政治安全、國土安全、國防安全,但在過去幾十年,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國家安全的外延在大幅擴展,越來越表現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領域。美國從國家安全的高度制定並實施對外資併購法律制度迄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早在二戰結束後,美國就制定了《1950年國防產品法》,對國防產品的生產、供應是否由外資企業生產、經銷等問題做了嚴格限定。再有就是1949年11月在美國主導成立的輸出管制巴黎統籌委員會(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to Communist Countries),作為冷戰的產物,同樣是打著國際(國家)安全的名義,限制其成員國向30多個社會主義國家和部分民族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

1975年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正式成立,專門負責外商併購投資的國家安全審查。1988年,為了應對外國企業主要是日本企業在美的大範圍收購,美國國會通過了對《1950年國防產品法》第721條予以修正的《埃克森-弗羅裡奧法案》,該法案成為美國規制外資跨國併購、保護國家安全的基本法。《埃克森-弗羅裡奧法案》規定,只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外國併購會危及美國國家安全,總統就有權力暫停或禁止。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這類國家安全法案更是不斷出臺。1992年通過了《伯德修正案》;2007年小布希總統籤署了旨在對外國投資委員會進行組織改革、加強外資併購安全審查的新法律——《外國投資和國家安全法》。該法將外資併購涉及的「國家安全」,擴大到所有「如果遭到破壞或被外國人控制會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的系統和資產」(如銀行、供水、關鍵技術、基礎設施等),將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也從1988年的8個擴大到11個,增加了5類若受到攻擊可能對生命和民眾信心產生嚴重損失的「關鍵資產」,強調要對受外國政府控制企業的任何交易嚴格審查。此外,外資併購如果威脅到美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或影響美國的本土就業,都將被視為威脅國家安全。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走出去」戰略的日益落實,中國的企業在西方國家開始受到較前更加「嚴格」的審查,其中很多失敗的案例背後,不僅是冷冰冰的法律壁壘,更有十分突出的政治因素。1990年,老布希總統下令阻止了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收購美國西雅圖的一家生產飛機金屬部件的公司交易。2005年前後,中海油公司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美國國會議員致信布希,要求海外投資委員會對中海油的收購進行徹底調查,聲稱美國在處理牽涉中國的能源事務時,應綜合外交政策、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進行考慮。舉著維護美國國家能源安全的大旗,美國政界插手中海油的併購計劃,並導致了併購計劃的最終流產。2012年,中國三一重工集團在美關聯企業羅爾斯公司欲收購位於美國俄勒岡州的4座風力發電廠,但遭歐巴馬發布總統令阻止,理由是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之後,羅爾斯公司提出訴訟,指控歐巴馬政府越權。2014年7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巡迴法院裁定美國總統歐巴馬未經適當法律程序禁止三一集團美國子公司的併購案,侵犯了該公司權利。裁決稱該公司有權獲得歐巴馬政府做出相關決定所依據的任何非保密證據,並給予其進行回應的機會。該案件勝訴的主要意義並不在實體方面,即並不是直接判決此項併購投資成功,而只是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在未來必須採取更透明的審查程序以評估外資收購美國資產的潛在國家安全風險。

眾所周知,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它的企業和資本到全世界都要求暢行無阻,所以美國政客經常要求其他國家門戶開放,呼籲自由貿易。但是,其他國家,特別是經濟正在崛起的國家到美國併購投資,美國政府卻層層設防,唯恐危及其經濟和政治安全。對此不僅發展中國家的媒體和企業在抱怨,歐洲、日本的企業也在抱怨。說到底,如何在外商投資併購領域做到平等互惠、「一視同仁」,考驗著發達國家政府和企業的基本倫理與法律底線。

我國的國家安全法出臺後,出現了少許雜音,一點兒也不稀奇。一方面,國家借鑑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建立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的制度和機制,對影響或者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外商投資、特定物項和關鍵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涉及國家安全事項的建設項目,以及其他重大事項和活動,進行國家安全審查,是適應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有效預防和化解國家安全風險的根本措施,不存在畸輕畸重、隨意立法的問題。這種以法律的形式對本國核心產業、核心技術、核心企業進行的保護,是主權國家的合法權利,有權通過國家安全法維護我國各個領域的合法利益和經濟安全。這早已是世界各國的基本共識。因此,外國政府或企業不應該對中國制定國家安全法的動機產生誤解,甚至曲解。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國家安全意識的逐漸提高,在媒體宣傳話語上也應加強正確宣傳和引導。從國際交流的現實情況看,誤解往往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到的更多是對方的誤解,但也容易對自己在對外投資併購中的合法性缺少體認與反思。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在對「市場換技術」戰略進行反思,積極防範「拉美化」陷阱的同時,媒體和網絡報導中也出現了各種「陰謀論」和「安全威脅論」,動輒以國家安全為由來防範境外投資併購,搞矯枉過正的民粹主義,使外商投資缺乏穩定預期,從而有可能放棄許多原本不涉及國家安全的投資併購行為,完全得不償失。中國作為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迅速崛起的受益國,不能因為個別國家出現「限制外資風」,就盲目跟風地排斥外資。相反,我們應當更冷靜地分析具體國情,正確地評價既有政策的利弊,通過公開透明的立法方法,在對外商投資併購的鼓勵和國家經濟安全防範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相關焦點

  • 人際關係中的法則之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處理這種關係在儒家經典《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它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應該這樣去處理跟別人的關係:你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你也不要施加給別人。比如我們哪裡的人,吵架時總是喜歡在語句中帶上別人的父母,接下來就是各種髒話連篇。這吵架有個基本原則,雖說「有理不在聲高」,為了發洩情緒時,你可以語氣重一點把你想說的事情說清楚就可以了。
  • 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教人要有寬恕之心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儒家經典讀物《論語》中的《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是孔子跟名叫「仲弓」的弟子的對話,對話目的是向弟子傳授什麼是「仁」。原話為: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字面意思為,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就沒有必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 堅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群眾切身利益
    【法治中國行】現實中,「購物找零發現是假幣」「銀行卡被盜刷」「血汗錢投入非法集資和傳銷血本無歸」……此類現象屢見不鮮,讓百姓財產受到嚴重損失;「利用地下錢莊轉移贓款」「騙取貸款」……此類犯罪仍頻發多見,給國家經濟安全帶來了風險
  • 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
    一般說來,經濟安全是指一國經濟的安全和重大利益不受侵害或威脅的狀態,包括經濟主權安全、資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糧食安全、科技安全、產業與貿易安全等,表現為一國政府能夠有效維護本國經濟制度和相關法律、確立本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管控本國經濟、抵禦外國資本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和衝擊、保持國內外市場競爭優勢、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 經濟是國家的基礎。
  • 未雨綢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國內和國際形勢,我國應如何實現雙循環下的經濟安全問題引發關注。嚴峻的經濟形勢要求我們重新審視經濟安全,我們的經濟安全來自於要素市場及產品市場全部都是完全競爭市場,這點我們需要有一個更好的認識。  要素市場的經濟安全。
  • 維護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國家安全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關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係高質量發展,關係人民生活幸福,關係國家對外開放大局,關係國家安全。   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當前,我國正在從智慧財產權引進大國向智慧財產權創造大國轉變,智慧財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設立智慧財產權制度的目的是保護和激勵創新,而不是製造甚至擴大科技鴻溝。
  • 增強國家安全意識 自覺維護國家利益——聚焦第二個全民國家安全...
    我省將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大力推進國家安全地方立法,確保我省國家安全立法工作跟上中央法制建設推進步伐;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和督促檢查工作,狠抓工作制度、機制的落實和監督考核,教育引導全社會公民、組織,不斷增強國家安全意識,自覺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定義務,不斷提高運用法律武器共同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水平。
  • 大力弘揚憲法精神 依法維護國家安全
    憲法第五十四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政權安全和制度安全是政治安全的核心。政治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根本,是攸關黨和國家安危的頭等大事。依法維護國家安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理上網來】焦兵:維護國家網絡安全的根本遵循
    無論是對個人、國家還是國際社會,維護網絡安全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網絡安全乃國之大事,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深刻分析了新形勢下網絡安全的新特點、新趨勢、新挑戰,將網絡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加以統籌謀劃,就維護網絡安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對網絡安全作出了戰略部署。
  • 【熱點檢訊】如何把維護網絡安全、國家安全落到實處?最高檢提出...
    【熱點檢訊】如何把維護網絡安全、國家安全落到實處?最高檢提出要求!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會議張軍指出懲治網絡犯罪離不開信息技術支持如何切實發揮檢察職能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把維護網絡安全、國家安全落到實處?
  • 維護國家安全、確保香港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
    海外華僑華人高度關注,認為這是維護國家安全、確保香港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對國家負責、對包括香港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民負責,其正當性、合法性無可置疑。  英國倫敦華埠商會主席鄧柱廷認為,維護國家安全是「一國兩制」賴以生存的基礎。受反中亂港勢力幹擾,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一直沒有完成。「港獨」藉此法律漏洞,持續挑戰「一國兩制」原則底線,嚴重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 準確把握經濟安全內涵 全面做好經濟安全工作
    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安全的基礎。維護經濟安全,核心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提高國家的經濟整體實力、競爭力和抵禦內外風險的能力,確保國家根本利益不受傷害。
  • 駱惠寧:香港必須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始終堅持愛國者治港
    新華社香港12月4日電(記者劉明洋)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4日表示,憲法和基本法共同構成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香港社會必須充分認同與尊崇憲法;憲法承載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功能,香港特區必須切實維護國家安全;愛國是憲法規定的中國公民的神聖義務,香港特區必須始終堅持愛國者治港。  12月4日是我國第七個國家憲法日。
  • 國家安全知識問答
    1、什麼是國家安全?A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Q2、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五大要素是什麼?A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五大要素: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Q3、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五對關係是什麼?
  • 保護森林和溼地 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今年溼地日的主題,深刻揭示了溼地、森林這兩大生態系統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及其在維護地球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必將有力地引導人們更加關注這兩大生態系統。溼地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和生態支持系統。溼地是物種「基因庫」,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 習近平: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習近平: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2019年01月05日 11:34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