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如何作為比氧氣更強大的「生命特徵」?

2021-01-09 網易

2021-01-03 00:05:35 來源: 天馬行文

舉報

  讓天文學家盼望了十幾年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2021年3月發射升空,它的工作之一便是觀測系外行星的大氣並尋找生物特徵成分——氧氣(O2)對吧?實際上,氧的存在不一定是最可靠的生命指標,或許甲烷(CH4)才是。

  

  尋找地外生命時,在行星大氣中尋找氧的特徵似乎顯而易見,但地球的歷史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當今地球的大氣中約含21%的氧氣,大部分來自生物的光合作用產生,不過整整花了約十億年累積。如果我們觀察一顆系外行星,因為沒有發現氧氣而略過它,或許會錯過藍綠藻才剛誕生的星球。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分析了甲烷之於生命指標的有效性。他們表示,行星大氣中的大量甲烷不太可能來自火山活動,並且很可能與生命起源相關。研究人員使用熱力學模型分析類地行星的火山活動是否會將甲烷和二氧化碳(CO2)排放到大氣中,他們發現火山不太可能產生與生物來源相當數量的甲烷。

  

  古代地球的火山活動非常活躍,當時產生的巖漿可能是現代地球的25倍。

  
這主要是因為氫傾向留在巖漿中,限制了火山活動排出的氫,也限制了行星大氣中甲烷的含量。另一個原因是甲烷較容易從低溫的巖漿溢散,而地球大部分的巖漿溫度較高。如果甲烷真的因為火山活動大量產生,也應該會有相應的二氧化碳產生,如果在系外行星的大氣中檢測到大量甲烷而沒有相應的二氧化碳,將有可能是強烈的生命特徵。

  

  研究人員也表示,這項研究是基於我們對地球和太陽系中其他巖質天體的了解,能否應用在太陽系以外需要更多謹慎的分析和研究來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搜尋外星生命特徵新方法:甲烷與CO2並存
    藍藻細菌逐漸綠化了我們的星球,緩慢向大氣中釋放氧氣,而且讓地球變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世界。如果你操控時間機器返回到地球歷史上的任何一點,十次大約有九次你只會發現單細胞生命或者藻類,而且需要冒著空氣中氧氣缺乏帶來的窒息風險。富含氧氣的大氣層是天文學家在數光年外星球上搜尋的主要生物特徵之一。
  • 搜尋外星生命特徵新方法:甲烷與CO2並存且無CO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大氣化學家Jim Kasting稱,雖然把甲烷作為一個缺氧大氣層生物學特徵的想法並不新穎,但是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正確的。Catling稱:「我們的研究為『如何在類地星球上尋找厭氧生命』提供了答案。大多數生命或許都像微生物一樣簡單,而且大多數星球或許並未發展到大氣富含氧氣的階段。相對豐富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不存在一氧化碳)組合就是這類星球的典型生物特徵。」Krissansen-Totton做出了更詳細的解釋:「甲烷和氧氣並存是不尋常的,因為二氧化碳是碳的最大氧化狀態,而甲烷是它的最小氧化狀態。
  • 氧氣不是衡量外星生命的唯一指標,甲烷甚至比氧氣還重要
    事實上,氧氣的存在就意味著生命也存在,但是也有科學家表示,甲烷能比氧氣發出更強烈的信號,有甲烷存在的星球,生命存在的機率會更高。在尋找外星生命存在的跡象時,氧氣似乎是優先記錄的數據,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地球大氣中含有約21%的氧氣,我們知道其中大部分來自地球海洋中的生物。但有一個問題:一旦遠古地球上的藍藻開始產生氧氣,它仍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使大氣氧化,至少需要10億年。
  • 以地球為基礎探尋外星生命,氧氣才是關鍵?錯,甲烷才是「必須」
    讓天文學家盼望了十幾年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今年3月發射升空,它的工作之一便是觀測系外行星的大氣並尋找生物特徵成分——氧氣對吧?實際上,氧的存在不一定是最可靠的生命指標,或許甲烷才是。尋找地外生命時,在行星大氣中尋找氧的特徵似乎顯而易見,但地球的歷史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 明明人類要呼吸氧氣,科學家卻要在系外行星尋找甲烷,這是為什麼
    Wogan和虛擬行星實驗室的Nicholas Wogan最近在《行星科學雜誌》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指出:相比於氧氣,甲烷的大量存在似乎更有可能預示著生命的痕跡,我們未來可以通過甲烷來判斷一顆行星上是否孕育了生命。
  • 生命離開氧氣就不能活了嗎?
    其次,儘管尚不知道氫氣能夠對生命產生多大的毒性(對動物的健康危害僅與通過置換肺中的氧氣進行窒息有關),但過去的研究也未能證明微生物會在純100%氫氣中生長。而這項研究發現,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大腸桿菌,以及更複雜的單細胞真核生物——酵母都可以在100%氫氣氣體環境下的液體培養基中生存和繁殖。
  • 生命離開氧氣就不能活了嗎?氫氣告訴你,No~
    其次,儘管尚不知道氫氣能夠對生命產生多大的毒性(對動物的健康危害僅與通過置換肺中的氧氣進行窒息有關),但過去的研究也未能證明微生物會在純100%氫氣中生長。而這項研究發現,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大腸桿菌,以及更複雜的單細胞真核生物——酵母都可以在100%氫氣氣體環境下的液體培養基中生存和繁殖。
  • 生命離開氧氣就不能活了嗎? 氫氣告訴你,No!
    其次,儘管尚不知道氫氣能夠對生命產生多大的毒性(對動物的健康危害僅與通過置換肺中的氧氣進行窒息有關),但過去的研究也未能證明微生物會在純100%氫氣中生長。  而這項研究發現,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大腸桿菌,以及更複雜的單細胞真核生物——酵母都可以在100%氫氣氣體環境下的液體培養基中生存和繁殖。
  • 如何確定系外行星存在生命
    那麼,姑且先假定系外行星或者它的衛星上有生命存在,再去試著尋找這些「生命存在」的證據怎麼樣? 通過大氣尋找「生命標記」 探測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是確定這顆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一種方法。地球的大氣中,有約20%的氧氣,這些氧氣幾乎全部都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
  • 氧氣起源與生命進化有沒有直接的關係,是氧氣促成了生命嗎?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庫爾特·康豪瑟爾研究小組最近發表研究結果稱,在27億年前地球上出現單細胞生物的時候,大氣裡的氧氣突然增多。由此形成了地球環境中的「大氧化事件」,並促進了地表環境的改變和高級生命誕生。這是地球生命進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生命形態是怎樣的?矽基、甲烷、非有機生命
    因此,矽很可能作為其他行星早期生命的一個階段而存在,將它們的大氣層轉化為氧氣,並為之做好準備. 砷的世界 作為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毒物之一,砷是生命形成的基礎,這似乎有違直覺,但科學表明,砷完全有可能被納入複雜的生物分子中。砷在生命形式中的爭論源於它與磷的化學相似性,磷是地球生命DNA的主要組成部分。
  • 為啥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的主要依據為氧氣!外星人不吸氫氣嗎?
    在我們的第一感官中,氧氣,是生物生存最重要的部分。科學家也認為「一個星球必須要有氧氣才能夠孕育生命,氧氣是生命的先決條件。」 其實,這個理論存在一個誤區,氧氣並不是生命的先決條件,而是生命的產物。也就是說,只有存在生命的星球才會出現大量的氧氣,一個星球沒有生命,是大概率不會存在著大量的氧氣的。
  • 生命沒有氧氣也能生存嗎?地球曾被厭氧生物主宰
    關於宇宙是否存在生命,在科學界曾引起過廣泛的探討,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生命的存在是偶然的,宇宙不存在其他生命;而認為存在生命的科學界則分為兩派,一方認為水、氧氣、陽光是生命存在的客觀條件,認為宇宙其他星球存在的生命形式和地球類似;而另一方則認為宇宙存在其他的生命形式。
  • 科學家在尋找外星生命特徵氣體上存在分歧
    華盛頓大學虛擬行星實驗室(VPL)的研究員多馬加爾·高德曼(Domagal-Goldman)所了解的,「生物特徵氣體」的金標準是氧氣。不僅地球上的植物群(可能還有其他行星)大量產生了氧氣,而且50年來的傳統觀點認為,僅憑地質學或光化學就無法解釋產生可檢測的水平的氧氣,這使其成為生命的防偽特徵。
  • 水對生命太重要了,但土衛六零下179度,液態甲烷能代替水嗎?
    它之所以引起科學家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體積大,更重要的是,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顆擁有完整的大氣層的衛星。土衛六與地球的環境大不相同,那裡的溫度極低,只有零下179度,所以沒有液態水,到處都是液態甲烷。去土衛六探尋生命,是科學領域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科學家們模擬土衛六上的環境,在地球上的實驗室裡設計和製造了諸如丙烯酸、氰化氫等物質,驗證了這些物質組成生命大分子是可能的。
  • 在甲烷中遊泳的生物?以地球生命標準尋找外星人將一無所獲
    因此,擴大對生命的探索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對真正陌生的生物、化學、地質和物理過程開放我們的思想。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化學家李·克羅寧(Lee Cronin)說:「每個人都在尋找『生物特徵』,但它們毫無意義,因為我們沒有其他生物學的例子。」為了開放我們的思想,我們需要回到基礎上來,考慮生命所必需的基本條件。
  • 探測器發現火星氧氣猛增30%,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有生命存在?
    所以,當時,科學家猜測,金星可能有生命存在。可是當探測器真正到達金星之後才發現,這完全是一顆煉獄星球,厚厚的大氣層95%以上是二氧化碳,而且還有酸雨層,表面的溫度高達460攝氏度以上。生態環境如此惡劣極端的星球上,不大可能會有生命的存在,再加上以人類當時的科技實力,也沒有能力對金星進行更詳細的探測。
  • 光催化首次實現氧氣氧化甲烷制含氧化合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孟憲光教授科研團隊和日本國家材料研究所葉金花主任研究員合作,利用光催化技術首次實現室溫氧氣直接氧化甲烷,以高選擇性轉化為甲醇和甲醛等高值含氧化合物
  • 科學家在西伯利亞海發現強大的甲烷「噴泉」
    甲烷是一種強效的溫室氣體,大氣中的甲烷數量不斷使科學家感到驚訝。最新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在西伯利亞海發現強大的甲烷「噴泉」。俄羅斯科學家在穿越東西伯利亞海進行一次探險時發現了這種甲烷「噴泉」,其濃度此前從未見過。
  • 未解開火星甲烷之謎,好奇心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氧氣
    他們還揭示了全年中火星空氣中的分子如何隨著氣壓的變化而混合和循環。這些變化是由於CO 2冬季,天然氣會在兩極凍結,從而在重新分配空氣後降低整個星球的氣壓,以保持壓力平衡。當CO 2在春季和夏季蒸發並在整個火星中混合時,它將升高氣壓。在這種環境下,科學家發現氮氣和氬氣遵循可預測的季節性模式,全年相對於空氣中的CO 2含量,大風火山口的濃度呈上升和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