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MORE with LESS | 用聲波玩轉單細胞測序

2020-08-25 測序中國

聲波和單細胞測序有什麼關係?NGS玩家又在玩什麼黑科技學科交叉?

故事要從聲波隔「山」打物說起。Echo,一臺修煉「內力心法」的硬核液體工作站,能夠發射聲波,通過聆聽反射的回聲獲知樣品性質及液面高度信息。再以聲波的能量讓液體振動,激發納升小液滴,將液體垂直打入到目的板中。在聲學微滴噴射(ADE) ¹及動態流體分析 (DFA) ²專利技術支撐下,Echo通過聲波能量控制實現準確的液體轉移,噴射液滴單位可以低至2.5 nL。Echo聲波移液技術大大拓展了人們對傳統移液方式的認識——原來移液不只是移液器加上吸頭而已。

劃重點!!

  • 這是一種非物理接觸,不需要吸頭的納升級移液;
  • 基於聲波能量計算的納升液滴轉移,準確度高;
  • 移液速度極快, 從384孔板向384孔板移液時長小於4 min !

搬磚工如我看到此處驚呼amazing,而大佬之所以為大佬,總是擁有不一般的敏銳嗅覺:

Hey man,給我一個2.5 nL的液滴,我能玩轉單細胞!

單細胞測序技術近幾年來持續發光發熱。它的起始核酸材料極少,步驟比普通NGS繁雜,實驗周期更長,難度和風險也更大。重現性和成功率是一大考驗。單細胞測序方法眾多,除了商品化試劑盒,許多研究人員也會針對自己關注的特徵開發全新的技術。另一方面,開展腫瘤異質性等針對細胞群體的研究越來越普遍,這需要對大批量細胞進行逐一的測序和解析。如果按照試劑盒常量/rxn,手工完成每一個細胞的實驗,勞力和成本都難以承受。

不禁要為慧眼識珠的NGS玩家點讚。Echo的硬核技術決定它非常適合解決單細胞測序中遇到的超高通量、技術靈活多變、反應scale-down成本控制、交叉汙染等問題。

Echo微量化的單細胞基因組放大

MDA (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是常用的微量核酸擴增技術。Echo可以完成從添加變性劑處理、終止液處理,到Phi29酶恆溫擴增等步驟,實現超小體積下的全基因組放大。反應體積從50 uL/rxn縮小到2 uL/rxn,縮小倍數高達25倍。

DOE Joint Genome 研究所Tanja Woyke等³在Nature Protocol文章中提到,採用Echo開展微量化的MDA實驗,能有效降低汙染風險,節約試劑、耗材成本,也簡化了高通量實驗流程。

圖1. Echo完成微量化的全基因組放大實驗流程

Echo微量化的單細胞測序文庫製備

不只是全基因組核酸放大,聲波移液能完成單細胞NGS文庫的製備。以SMART-Seq cDNA文庫製備為例。利用Echo將SMART-Seq反應體系(50 uL)縮小4,5,8,10,16,20至32倍,Nextera XT 試劑盒縮小10倍(50 uL至5 ul)使用。所有反應均能夠獲得足夠下遊上機測序的文庫。值得注意的是,SMART-seq cDNA文庫製備中,常量反應總體積為50 ul, 縮小32倍後反應總體積僅僅只有1.75 uL,還不及一個常量反應中逆轉錄酶使用量大。一個96 rxn的試劑盒將具備完成3072 rxn的可能。

圖2. 採用Echo完成的微量化單細胞RNA-seq NGS文庫製備流程

Echo的單細胞文庫製備不受待測細胞數目的限制,支持各種試劑盒的靈活組合和NGS建庫方法學DIY。做你想做的,測你想測的,提供scale-down的微量化反應體系和scale-up的自由度。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獲取Echo聲波移液系統詳情

參考資料:

1. US Patent 6938987

2. US Patent 6938995

3. http://www.nature.com/doifinder/10.1038/nprot.2014.067

相關焦點

  • 單細胞RNA測序簡介
    一、單細胞RNA測序的來源從早期的科學研究開始,我們就知道,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完全相同的遺傳信息。因此,體內細胞的多樣性來自於基因表達,每個細胞必須表達一組基因,並抑制另一組基因以使其正常工作。但是我們很難精確定位哪個基因(或一組基因)對每個細胞至關重要。
  • 英語詞組辨析:no more…than與not more…than區別
    You two can'tdo the work that needs care and skill.   A. not more B. no more C. not less D. no less   選對此題,至少要弄清兩點:一是下文的語境,二是 not morethan, no more than等結構的含義。
  • 單細胞測序技術原理
    自此,單細胞測序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基礎科研和臨床研究。單細胞在許多領域都佔有一席之地,對於癌症早期的診斷、追蹤以及個體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一.基本原理 單細胞測序首先不是僅僅對一個細胞進行測序,而是說該項技術能對單一細胞的基因組或轉錄組進行測序,可以理解為單細胞水平上的測序。 在介紹基本原理之前先讓我們嘗試著回答一下:為什麼要進行單細胞測序?
  • 單細胞基因測序市場分析
    ,目前單細胞基因組學逐漸由二代基因測序技術接棒。  二、單細胞基因測序的基本流程:單細胞分離--基因組擴增--測序和分析  單細胞測序,簡單地說,主要經過如下的步驟:單細胞的分離--DNA/RNA的提取和擴增(全基因組擴增和全轉錄組擴增)---測序以及後續的分析和應用。
  • 科學家首次用單細胞測序方法分類神經細胞
    美國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和史蒂芬·夸克兩名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美國《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首次將單細胞RNA(核糖核酸)測序技術運用到果蠅的嗅覺神經研究上,發現通過分析基因表達圖譜,能準確地把神經細胞分類。這是在基因水平上首次給不同神經細胞準確分類。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紅傑博士在美國科學院院士、駱利群教授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
  •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複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鹼基的基因組並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變為現實。單細胞測序技術可謂是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
  • 新軟體讓單細胞測序更簡單—新聞—科學網
    其中,最前沿的領域當屬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了。 常規RNA測序方法能一次性加工測序成千上萬個細胞,並給出平均差異。但沒有兩個細胞是完全一樣的,而新型的scRNA-seq方法就能揭示細胞中產生每種特異性的微小改變,甚至這種技術還能闡明完整的新細胞類型。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2011年,《Nature Methods》將單細胞測序列為年度值得期待的技術之一;2013年,《Science》將單細胞測序列為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六大領域榜首。近年來單細胞全基因測序不斷發展的技術方法和在各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屢屢登上"NCS"的榮譽殿堂。仿佛一夜之間,單細胞全基因組檢測技術就成了生物醫藥研究人員的新寵。
  •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打開APP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該五篇文章幾乎都是同時發表,表明該領域的競爭激烈,同時也說明了單細胞測序技術在植物研究應用中已經成熟,期待未來更多的植物組織細胞的測序,為解決植物如何從胚發育成全株提供更多的信息!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 【綜述】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續篇
    2018.11.30 研究人員使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來更好地了解結腸癌腫瘤的異質性 與中國多個機構有聯繫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可以更好地揭示結腸癌腫瘤的異質性。
  • 確認過眼神,是值得挖掘的單細胞測序資料庫
    考慮到單細胞測序的火熱趨勢,目前介紹的單細胞測序結果的專業資料庫主要包括:scRNASeqDB和 SCPortalen: human and mouse single-cell centricdatabase.,其中scRNASeqDB主要收錄的是來自 GEO的生物醫學單細胞測序數據。
  • 免費領取 |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市面罕見的單細胞技術書籍
    前陣子,小編發現了一篇單細胞測序的文章,看到之後震驚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只有這些:細胞培養、單細胞製備、單細胞測序、質量控制、技術驗證,而且只獲得了單細胞測序數據就結束了據統計,單細胞測序相關文章的單月平均影響因子達到了20.4!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文章已經發表很多了,現在再不應用就趕不上熱度了! 為響應熱潮,滿足同學們的需求,解螺旋和聯川生物一起給大家送出這本《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實體書。
  • 2018單細胞測序應用領域突破性成果盤點
    Cell:以色列研究團隊使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揭示黑色素瘤腫瘤浸潤T細胞的轉錄組異質性和分化途徑  2018年12月,以色列Ido Amit實驗室李漢傑博士等通過對25名黑色素瘤患者腫瘤中免疫細胞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單細胞TCR測序分析,繪製黑色素瘤詳盡的免疫細胞圖譜。
  • 單細胞RNA測序技術的研究進展
    單細胞RNA測序已成為解剖細胞異質性並將組織分解成細胞類型和/或細胞狀態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這為從頭發現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可揭示複雜的細胞事件並加深我們對生物系統的了解。在本綜述中,簡要簡紹了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及相關應用。我們預計單細胞RNA測序在生物學中的作用將日益增強,在提供空間信息和與細胞形態的方面將進一步提高。將來,能夠更好地應用於科研領域。
  • 單細胞核測序時代是你的時代嗎
    前言高通量單細胞測序這幾年發展的如火如荼,已經是各種高分期刊的「常客」。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雖然不能盲目追求高影響因子,但是誰又不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讓更多的科研同道了解自己的工作呢?很多老師想要研究某些特殊樣本,例如心肌細胞和神經元;也有很多老師手上有頗為珍貴的臨床凍存樣本,但是受限於單細胞測序對於樣本的嚴格要求——細胞數量要求大於105個、活細胞數在90%以上、細胞直徑小於40μm等,只能望「單」而嘆!
  • 著名科學家發表Nature綜述:單細胞測序現狀
    正因如此,單細胞基因組學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單細胞基因組學領域近年來發展得非常迅速,為人們揭示了複雜生物學體系的許多重要線索,包括微生物群落的生態多樣性和人類癌症的基因組。一月二十五日Nature Reviews Genetics雜誌發表的一篇重要綜述,全面介紹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的發展現狀。
  • 「單細胞測序」技術發展迅速,實現產業化還要多久?
    全球單細胞測序從2009年開始起步,彼時,北京大學湯富酬教授在博士後期間發表了世界第一篇單細胞mRNA測序的文章,引起業界廣泛關注。2012年,美國單細胞高通量測序公司10x Genomics、Mission Bio相繼成立。
  • 《陳巍學基因》筆記(11)單細胞RNA測序
    眾所周知,每個細胞都存在其自身特異的基因表達模式,以往對細胞群或組織進行整體的測序時,細胞間基因表達的差異很有可能會被平均。昨天我們共同了解到如何對單細胞進行 DNA 測序,很自然地我們也會想到,如何對某單個細胞的 RNA 進行「拍照」,讓每個細胞寶寶都綻放光芒呢?
  • 單細胞測序技術「遍地開花」 精準醫療「如虎添翼」!
    作者:Carrie單細胞測序技術基因測序在體外診斷市場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中,單細胞測序技術自2009年問世,2013年被Nature Methods評為年度技術以來,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科研領域。
  • 流式結合單細胞測序,名副其實的雙劍合璧
    以前以及現在較多測序的地方,常規採用大量細胞提取DNA或RNA進行測序,這樣的測序雖然給我們了解疾病、認識人類,帶來了極大的進步。但在進步到一定的程度之後,由於異質性的原因,就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大量細胞的測序,收集到的數據只能反映所有細胞整體的特徵,例如2013年的ATAC-se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