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波和單細胞測序有什麼關係?NGS玩家又在玩什麼黑科技學科交叉?
故事要從聲波隔「山」打物說起。Echo,一臺修煉「內力心法」的硬核液體工作站,能夠發射聲波,通過聆聽反射的回聲獲知樣品性質及液面高度信息。再以聲波的能量讓液體振動,激發納升小液滴,將液體垂直打入到目的板中。在聲學微滴噴射(ADE) ¹及動態流體分析 (DFA) ²專利技術支撐下,Echo通過聲波能量控制實現準確的液體轉移,噴射液滴單位可以低至2.5 nL。Echo聲波移液技術大大拓展了人們對傳統移液方式的認識——原來移液不只是移液器加上吸頭而已。
劃重點!!
搬磚工如我看到此處驚呼amazing,而大佬之所以為大佬,總是擁有不一般的敏銳嗅覺:
單細胞測序技術近幾年來持續發光發熱。它的起始核酸材料極少,步驟比普通NGS繁雜,實驗周期更長,難度和風險也更大。重現性和成功率是一大考驗。單細胞測序方法眾多,除了商品化試劑盒,許多研究人員也會針對自己關注的特徵開發全新的技術。另一方面,開展腫瘤異質性等針對細胞群體的研究越來越普遍,這需要對大批量細胞進行逐一的測序和解析。如果按照試劑盒常量/rxn,手工完成每一個細胞的實驗,勞力和成本都難以承受。
不禁要為慧眼識珠的NGS玩家點讚。Echo的硬核技術決定它非常適合解決單細胞測序中遇到的超高通量、技術靈活多變、反應scale-down成本控制、交叉汙染等問題。
MDA (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是常用的微量核酸擴增技術。Echo可以完成從添加變性劑處理、終止液處理,到Phi29酶恆溫擴增等步驟,實現超小體積下的全基因組放大。反應體積從50 uL/rxn縮小到2 uL/rxn,縮小倍數高達25倍。
DOE Joint Genome 研究所Tanja Woyke等³在Nature Protocol文章中提到,採用Echo開展微量化的MDA實驗,能有效降低汙染風險,節約試劑、耗材成本,也簡化了高通量實驗流程。
圖1. Echo完成微量化的全基因組放大實驗流程
不只是全基因組核酸放大,聲波移液能完成單細胞NGS文庫的製備。以SMART-Seq cDNA文庫製備為例。利用Echo將SMART-Seq反應體系(50 uL)縮小4,5,8,10,16,20至32倍,Nextera XT 試劑盒縮小10倍(50 uL至5 ul)使用。所有反應均能夠獲得足夠下遊上機測序的文庫。值得注意的是,SMART-seq cDNA文庫製備中,常量反應總體積為50 ul, 縮小32倍後反應總體積僅僅只有1.75 uL,還不及一個常量反應中逆轉錄酶使用量大。一個96 rxn的試劑盒將具備完成3072 rxn的可能。
圖2. 採用Echo完成的微量化單細胞RNA-seq NGS文庫製備流程
Echo的單細胞文庫製備不受待測細胞數目的限制,支持各種試劑盒的靈活組合和NGS建庫方法學DIY。做你想做的,測你想測的,提供scale-down的微量化反應體系和scale-up的自由度。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獲取Echo聲波移液系統詳情
參考資料:
1. US Patent 6938987
2. US Patent 6938995
3. http://www.nature.com/doifinder/10.1038/nprot.201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