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抑鬱症導致自殺,上個世紀,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默頓(Robert King Merton)提出了緊張理論( Strain Theory)。
他在考察犯罪活動時發現,美國高調提倡成功,而上升的渠道,並不充分。二者的不協調,會導致長期的慢性壓力,進而引起心理危機。面對危機,只有四種策略可走,逃避(比如自殺)正是其中之一。
以科學為人類服務,不分國界,願望美好,現實殘酷,這種落差,很難填平。
炎黃子孫報效祖國的傳統思想,與服務美國遵守契約的現代精神,兩種價值觀的衝突,也許在張首晟看來,不存在絕對的對錯。
我們都有鑽牛角尖的潛質,越是遇到想不通、沒有明確對錯的事,越愛反覆琢磨。
這種反覆琢磨,可能會形成長期壓力,壓力無處化解,形成抑鬱症……
張首晟,最終成為美國實用主義下仍堅持科學無國界精神的殉道者,大國角力下兩難選擇的遁世者。
最後,
讓我們借用張首晟的朋友、同事、合作者的筆,
在心中勾勒這個外表儒雅、簡單真誠、一心鑽研、心繫祖國的美國籍科學家……
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哲學家童世駿:
「今年10月16號楊振寧先生與他最心愛的弟子一起訪問師大,在逸夫樓報告廳聽他講演時楊先生對我耳語說,『首晟一定能得諾貝爾獎,他做的工作太重要了。』」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徐剛:
2012年冬天到2016年夏天,他在史丹福大學師從張首晟做博士後。
抑鬱症?怎麼會,他看起來是那么正能量的一個人。
科技日報記者問徐剛:你覺得張老師有什麼困惑嗎?
徐剛猶豫了一下,回答說:「感覺沒有。」
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駱利群:
他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但是他還是我知道的二十一世紀罕有的博學者之一。
對於他的兩位傑出的子女Brian與Stephanie以及兒媳Ruth來說,首晟是一位寵愛且自豪的父親。對於與他青梅竹馬, 兩小無猜的妻子Barbara來說,首晟是一位深愛她的丈夫。
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哲學家童世駿回憶道:
「今年10月16號楊振寧先生與他最心愛的弟子一起訪問師大,在逸夫樓報告廳聽他講演時楊先生對我耳語說,『首晟一定能得諾貝爾獎,他做的工作太重要了。』」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戴希:
美國西部時間12月1日,一盞曾經照亮整個理論物理學界的燈永久地熄滅了。
記得有一次,他帶著我和曉亮去IBM實驗室開會,在那座俯瞰整個矽谷的山頂,他停下車,對著山下正野蠻生長的矽谷對我們說,「人生要做一點大事,要追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理論和徹底顛覆遊戲規則的技術,而不是在舊框架裡修修補補。」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洪:
今天一大早看到首晟去世的消息,真的非常震驚,我不能相信,也無法相信他是因為抑鬱症離開。印象中,從未聽說過張首晟有抑鬱症,也從未在與他的相處中感受到絲毫抑鬱的跡象,但或許這事情太私密,只有最親近的家人才知道。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
大概是本世紀初或者上世紀末的時候,我作為評委參加了首晟申請基金委的「海外傑青」答辯……
我那天最後問了他的最終科學理想是什麼,首晟毫不猶豫地說是大統一理論,只不過完成這個理論的條件現在還不成熟,所以暫時先放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