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25歲以後,這3個日常面部保養大法,你該知道
很多女性,一過了25歲,臉上的皮膚就開始一點點走下坡路,昔日的緊緻水嫩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晦暗、粗糙、色斑、油膩等一系列煩人的皮膚問題。
「面子問題」可是大問題,不僅影響氣質,自信心也會跟著受打擊。於是,許多女性朋友為了讓自己的「臉蛋」好看一點,開始往臉上堆越來越多的護膚品、化妝品……
殊不知,亂用護膚品對於皮膚也是一種不良刺激;而長期使用化妝品,更容易堵塞毛孔,對皮膚造成二次傷害,可謂治標不治本。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想要擺脫「面子問題」,更為恰當的辦法應該是:找出根本原因,內調+外養,打造真正的健康好肌膚。
讓女人容顏走「下坡路」的6大原因
1、氣血津液虧虛
皮膚的潤澤,是人體氣血和津液滋養的結果。《望診遵經》提到:「蓋潤澤者,血氣之榮;光明者,潤澤之著,有血氣即有潤澤,有潤澤即有光明也」;《靈樞·決氣》說:「腠理髮洩,汗出溱溱,是謂津。……皮膚潤澤,是謂液」。
可見,人體氣血和津液是否充盛,關係到顏面是否紅潤、肌膚是否光澤。氣血津液虧虛,則皮膚必將枯澀粗槁。
2、太陰虛衰
太陰指的是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肺脾二髒在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肺所吸入的清氣和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氣,是組成氣的主要物質基礎。故肺脾功能是否健旺與氣的盛衰密切相關。
津液的輸布代謝,又主要是由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和脾的運化水液、輸布津液所構成。故肺脾氣虛時,氣及津液的生成及敷布均受影響,則肌膚失養而枯槁不澤。
如《望診遵經》所說:「皮膚潤澤者,太陰氣盛,皮毛枯槁者,太陰氣衰。」此外,黃為脾之主色。當脾氣虛時,面色則表現為萎黃。
3、血瘀痰飲阻絡
貪涼、飲冷等多種原因引起的瘀血或痰飲內停,均可影響血液和津液的正常輸布,使面部氣色晦暗。如《難經·二十四難》載:「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
4、情志內傷
《望診遵經》載:「悲則氣消於內,故五臟皆搖,色澤減」。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刺激,均可致五臟功能失調,氣機紊亂,氣血悖逆,不能上榮於面,而使面顏失澤。
5、飲食環境
飲食不節,營養不足或失調,可致肌膚失養失澤。《望診遵經》「飽食者,血華色而益澤,飢則氣衰,甚則氣少,故腹餒者,色澤減而少氣」。
常處於較惡劣環境,如風吹日曬,也會使人面部皮膚粗糙枯槁。如《望診遵經》指出:「形容枯槁,面貌黧黑,因受酷熱嚴寒之困……身體柔脆,肌膚肥白,緣處深閨廣廈之間。」
6、機體衰老
肌膚的潤澤和人的年齡有密切關係。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組織器官逐漸老化,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失調,而致肌膚失養枯槁無澤。
如《望診遵經》所言:「方其少也,血氣卒,血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速。及其老也,血氣衰,肌肉枯,氣道澀,營衛之行遲,夫是故老者之色多憔悴,少者之色多潤澤也」。
簡單3招,遠離晦暗、色斑
讓臉色重煥光彩
面部刮痧
面部刮痧能夠刺激面部經絡,改善面部微循環,促使局部毛孔的打開,使代謝產物排出體表,還可以舒展皺紋,減少面部色斑的產生。具有疏通經絡、氣血、活血化瘀等功效。
具體方法:
1、在臉上均勻塗抹按摩霜,先刮拭前額,從額中開始到兩側太陽穴結束;2、眼眶:上眼眶是由裡向外,刮痧板先直立,後順勢平拉,下眼眶同樣操作;4、刮拭面頰:此為面部刮痧的重點,順序為從鼻子側部至面頰外側刮拭,直太陽穴;5、刮拭口周:用刮痧板由裡向外輕輕刮拭,從上唇中到嘴角二側、下唇到嘴角二側;6、刮拭下頜:採用砭石刮痧板的角,分上下分上下刮拭面頰到耳前。
註:刮痧雖好,但不能經常使用,一周1-2次即可;操作時動作要輕緩、柔和,切不可用力太過,做到臉部微微發熱即可,切不可出痧。
搓面法
搓面法是指用手輕輕搓擦面部的療法,不僅能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同時也可以升舉陽氣、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就在《理瀹駢文》中指出:「晨起擦面,非徒為光澤也,和氣血而昇陽益胃也」。
具體方法: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覆十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氣候乾燥時,可先用熱水洗臉,擦乾後塗上潤膚霜再搓面。
註:有面部皮膚病、面部瘡癤、膿腫、皮膚劃痕症、過敏症等的人,不宜刮痧和搓面。
內在食調
「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晦暗、粗糙、色斑、油膩等問題雖然都在臉上,但如前所述,外表的問題往往都由內而起,除了做好「表面工作」,也要重視「內在調理」。那麼食療就是一個簡便易行的好方法。
其實上述幾個原因,歸根究底,主要是人體氣血津液輸布異常,從而引起或虛(氣血津液虛衰)或實(血瘀痰飲阻絡)的問題。葛根,就是一個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的食療佳品。
葛根,味甘辛,性平,入脾、胃、肺、膀胱經(《中華本草》)。具有「解肌退熱、發表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的功效。
李東垣:「幹葛,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熱」。葛根能補益津液、鼓舞胃氣;「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黃帝內經》),胃氣強盛了,就能輸布津液脾、肺以及各個水道乃至到體表,讓肌表潤澤。
陶弘景:「生者搗取汁飲之,解溫病發熱。葛根為屑,療金瘡斷血,亦療瘧及瘡」;《本草拾遺》:「生者破血」;《藥盦醫學叢書》:「葛根,斑疹為必用之藥」。
葛根能發表透疹,是解表藥,同時又能「破血」,有入血分的效果,對於顏面的晦暗、色斑,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藥性論》:「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煩渴。熬屑治金瘡,治時疾解熱」。
葛根還具有健脾胃、消食積的作用,脾胃虛弱的人,往往也伴有脾胃不能消化吸收而出現的食積,葛根「開胃下食」的作用也能很好解決這一問題。同時,純葛粉不含脂肪,以純葛粉代餐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