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自己生產營養,還會點外賣?植物與微生物之間微妙的共生關係

2020-11-27 寰宇科學新觀察

有了解過花生的根的人都知道,花生的根部通常都長有很多的根瘤,這些根瘤是因為固氮細菌的侵染而形成的寄生組織。這些寄生組織可以給植物用來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比如蛋白質),非常有利於植物,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植物點的「外賣」。

然而,跟你我一樣,植物並不總是「吃外賣」的,它們會根據土壤環境,保證廉價、穩定的養分供應。你訂的外賣通常會比自己做飯花更多的錢,這一點對於植物也是一樣的,所以植物也會在穩定的養分供應和經濟之間權衡的。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來自萊斯大學系統、合成和物理生物學項目的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植物是如何進化到利用細菌來為其輸送營養的。他們的研究報告著眼於植物如何解讀當地環境,並在必要時製造和釋放稱為類黃酮的分子。這些分子吸引微生物感染植物,形成氮結核,食物在它們的根部生成

當氮存在且可用時,植物不需要「點外賣」。它們能夠感知附近存在的緩慢釋放的氮源。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水稻生物地球化學家卡羅琳·馬斯耶洛(Caroline Masiello)說:「這是一個進化的極好例子:植物在類黃酮中到處改變一些(氧/氫)基團,這使它們能夠利用土壤條件來控制它們與哪些微生物交談。」

水稻研究小組與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具體分析了類黃酮如何根據非生物(非生物)碳的存在介導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令他們驚訝的是,他們的實驗表明,土壤中過量的溶解碳而不是固體碳有效地抑制了植物的類黃酮信號。

研究人員稱,了解土壤中的碳是如何影響這些信號的,可能為設計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有益相互作用以及設計有效的土壤改良劑提供了一種方法。植物利用類黃酮作為對抗根病原的防禦機制,並能操縱它們產生的有機碳,幹擾微生物和其他爭奪相同營養物質的植物之間的信號傳遞。

研究人員認為:「我們知道植物通過類黃酮分子調節與微生物的共生關係。」因此,我們想了解黃酮類化合物如何與用於不同農業用途的土壤改良劑相互作用。我們開始認為生物炭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生物炭是用於農業改良的木炭,眾所周知,它會影響微生物的信號。它有很多表面積,類黃酮看起來也很粘。人們認為他們會堅持使用生物炭。他們發現溶解的碳通過土壤中的水移動影響信號。

水稻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小組在草甸、農場和森林的土壤中進行了實驗,然後混合了三種稍有不同的黃酮類化合物:柚皮苷、槲皮素和木犀草素。

他們發現,當來自植物物質或堆肥的溶解碳存在時,效果最為顯著。植物利用柚皮苷和木犀草素來呼籲微生物固氮。他們發現微生物的能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槲皮素,也存在於甘藍和紅洋蔥等食物中,用於防禦害蟲,並沒有遭受同樣的命運。

馬西耶洛指出,植物與土壤中的微生物聯繫需要付出代價。「這些與共生體的關係在新陳代謝上代價高昂,」她說植物必須用光合糖來支付微生物的費用,而微生物則在土壤中挖掘養分。微生物共生體可能是運費很高的「外賣小哥」,有時會佔用植物光合產物的很大一部分。

但是植物進化出了一種機制,通過這種機制,植物可以控制是否投資於昂貴的共生體,這對植物有好處,因為這意味著它們不會浪費光合產物來支持它們不需要的微生物幫助。

相關焦點

  • 和植物相關:微生物之間存在各種關係,這些關係有好有壞
    和植物相關:微生物之間存在各種關係,這些關係有好有壞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我們今天說的是植物相關,植物病原菌的活動經常受到來自其他生物的抑制成幹優,利用微生物之間的寄生、拮抗、競爭等作用是生物防治的理論基礎。
  • 最新研究發現食肉植物奇特習性:與蝙蝠共生
    共生關係勞氏豬籠草是一種熱帶食肉植物。奇特的是,有的勞氏豬籠草似乎並不太喜歡捕食昆蟲,它們的籠子中往往積滿了另一種稍大的捕食者--山地樹鼩的糞便。2009年,加拿大皇家大學科學家喬納森-莫蘭曾經帶領一支科考隊前往馬來西亞山地樹鼩的棲息地霧林中開展考察,以期發現山地樹鼩與豬籠草之間是否已進化出互利共生關係。
  • Microbiome:微生物在植物世代之間的旅程
    因此,這種微生物群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工具箱,使植物能夠緩衝性地適應當地環境變化,並對植物的適應性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微生物群向後代的傳播代表了一種確保在棲息地內存且在有益共生的方式。這類傳播的例子主要描述了種子傳播和一些致病微生物。我們研究了在無性系植物網絡中,共生夥伴向植物後代的傳播。
  • 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土壤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就是土壤微生物。大家知道,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天然培養基。腐植酸貫穿於土壤生命之中,是土壤的「生命核」。沒有腐植酸,土壤將失去活性。據此,理清「土壤—腐植酸—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保護國土資源、促進土壤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解密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據此,理清「土壤—腐植酸—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保護國土資源、促進土壤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據此,腐植酸可以調節生物系統、土壤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的物質循環、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是維持土壤功能穩定的重要物質。
  • 瑪雅傳說:穆裡亞文明和植物之間的微妙關係,被稱為生物能文明
    瑪雅傳說:人類史前文明傳說中和植物產生聯繫的一群人,穆利亞人,穆裡亞文明和植物之間的微妙關係,被稱為生物能文明。那個時代的人在瑪雅歷史的記錄中被稱為利用植物發芽能量而獲取力量的一群人,如此看來,我們今天現代人天天都在吃的綠豆芽,在那個時代沒準就是超級力量呢!
  • 食用菌與植物和動物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兩者之間有哪些不同?
    在食用菌栽培中,常以農業、林業生產的秸稈、段木、枝椏材、棉子殼、甘蔗渣、玉米芯等副產物為營養基質。有些食用菌能從活的植物體上獲得營養,主要營寄生生活,如蜜環菌是一種藥用菌,其常寄生在桑、茶、柑、橘、松、杉等多種針闊葉樹及馬鈴薯、番紅花、草莓等草本植物上,引起這些植物發生根腐病。猴頭菌能寄生在楝類闊葉樹上,使寄主植物發生白腐病。
  • 內生真菌與植物防禦機制的關係
    許多內生菌由於與植物的長期共處形成互利的共生關係。一方面,植物為內生菌提供充足的營養和適合的生長環境促進其生長。另一方面,內生菌在植物應對外界環境的應激耐受性(包括抗旱、抗病蟲害及對病原體拮抗等)、宿主植物的生長、宿主植物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的產生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 科研 | Environ Microbiol:大型植物落葉分解中細菌和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國人作品)
    導讀水生植物在湖泊和溼地的沿海棲息地主導初級生產,是食草和食糞食物鏈的基礎,為無脊椎動物、魚類和鳥類提供食物,為細菌提供有機碳。大型植物可影響整個湖泊生態系統,對水分運動和泥沙動力產生影響,對溼地恢復、汙水處理和入侵物種防禦也有重要作用。大型植物生長階段從水和沉積物中積累營養物質,在分解過程中有機物和無機成分釋放回生態系統。
  • 袁志林:探秘樹木與微生物的「夥伴關係」
    而中國林科院「第四屆傑出青年」、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副研究員袁志林,從事這項「黑箱」研究已達15年之久,他的研究為我們認識樹木與微生物之間的「夥伴關係」打開了一扇窗。    袁志林自2002年攻讀微生物專業碩士起,便開始研究植物共生微生物。2005年碩士畢業後,他應聘到位於杭州市富陽區的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工作。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那個複雜微妙的微生物世界,等待我們的探索
    即便列文虎克在17世紀已經用他的顯微鏡向人們展現了微生物的世界,但因為他始終不肯公布自己製作顯微鏡的方法,後人只能使用一些劣質的顯微鏡,而無法在他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研究。直到一個半世紀之後,技術條件成熟後,人類才開始真正的探索微生物的世界。美國知名科普作家埃·德揚在他的作品《我包羅萬象》這本書裡,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 共生:生物進化和多樣性之謎
    真菌與藍細菌共生形成的地衣共生體就是有力的證據之一。    在長期協同進化過程中,生物之間相互識別、相互選擇、相互適應,形成了複雜多樣的共生體系。人類自出生之日起就與微生物建立了緊密的互作關係。人體並非是一個單純的個體,而是由體內的微生物細胞和人體細胞共同構成的「超級生物體」。
  • 這是植物的根!|科學人
    所幸,植物的根也有自己的「小夥伴」——土壤中眾多的微生物在根系吸收礦質營養的過程中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些形形色色與植物共生的小傢伙,也同樣影響了植物根系的構型。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關係主要以菌根和根瘤兩種方式體現。
  • 菌絲內生細菌及其宿主真菌共生體系研究進展
    4026.2020.04.006摘要: 微生物共生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EHB的研究揭開了微生物生態學的一個新篇章,是真菌與細菌共生關係中最緊密的代表。在逆境條件下,EHB可以調節寄主生殖機制相關的關鍵成分或步驟,誘導植物激素類物質的產生,對寄主真菌具有輔助性保護作用。研究最深入的真菌-EHB共生體系是植物致病性根黴菌Rhizopus sp.與伯克霍爾德氏菌Burkholderia sp.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如何為農作物提供更加廉價、清潔、高效的氮素營養已成為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生物固氮在地球氮循環與農業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豆科植物能夠與根瘤菌通過互惠共生關係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供宿主植物直接利用的氮素形式,滿足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統計數據顯示共生固氮每年可向農業系統中提供大約5000萬噸氮素營養。
  • 【Nature Plants】哥倫比亞大學顛覆了植物共生固氮的固有認知!
    Taylor團隊發表了課題為」Light regulates tropical 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more strongly than soil nitroge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導了目前對於植物共生固氮的研究進展,重點關照了根瘤菌產生的過程,從而設計實驗,比較光照和土壤氮兩個因素量不同時的共生固氮的效率
  • 植物背後的「微生物群」
    植物依靠土壤中的水分、營養物以及葉片的光合作用等完成能量代謝和生長發育。同時,植物因為無法移動而可能面臨營養缺乏、紫外線、高溫、乾旱、病原微生物入侵等多種逆境脅迫。植物能夠在面臨多種「危機」的環境中正常成長和完成生活史,不僅僅依靠自身的遺傳發育系統以及進化出的應對環境脅迫的能力,同時還和與其共存的無數微生物相關。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在這些互惠互利的相互作用中,真菌接受光合作用產生的碳,並為寄主植物提供磷和氮等礦物質營養作為交換。150多年來,對菌根的研究提高了人們對其生物學、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影響的認識。本文系統綜述了基於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相關研究進展,介紹了菌根真菌的起源及其與陸生植物共生關係的進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