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異質界面實現了對析氫和肼氧化催化的微妙反應動力學

2021-01-08 科學網

人工異質界面實現了對析氫和肼氧化催化的微妙反應動力學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5 16:42:3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團隊揭示了人工異質界面實現了對析氫和肼氧化催化的微妙反應動力學。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德國應用化學》。

電化學水裂解制氫受陽極析氧反應(OER)的限制,因此用肼氧化反應(HzOR)代替OER受到廣泛關注。

該文中,研究人員發現泡沫鎳上具有豐富的Ni3N‐Co3N異質界面的分層多孔納米片陣列,具有優異的析氫反應(HER)和肼氧化反應(HzOR)活性,實現了10mA cm-2工作電位分別為‐43和‐88 mV,並在200 mV下實現了工業水平的1000 mA cm‐2。雙電極整體肼分裂(OHzS)電解器要求10和400 mA cm-2的電池電壓分別為0.071和0.76 V。

研究人員對直接肼燃料電池(DHzFC)和商用太陽能電池制氫進行了對比研究,以期對未來的實際應用有所啟發。DFT計算揭示了異質界面優化了氫吸附自由能(GH*),同時促進了肼脫氫動力學。

該項工作為先進的雙功能電催化劑提供了理論基礎,並推動了實用的節能制氫技術發展。

附:英文原文

Title: Artificial Heterointerfaces Achieve Delicate Reaction Kinetics towards Hydrogen Evolution and Hydrazine Oxidation Catalysis

Author: Yi Xie, Qizhu Qian, Jihua Zhang, Jianming Li, Yapeng Li, Xu Jin, Yin Zhu, Yi Liu, Ziyun Li, Ahmed El-Harairy, Chong Xiao, Genqiang Zhang

Issue&Volume: 11 December 2020

Abstract: 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for H2 production is limited by the sluggish anod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 thus using hydrazine oxidation reaction (HzOR) to replace OER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Here we report the hierarchical porous nanosheet arrays with abundant Ni3N‐Co3N heterointerfaces on Ni foam with superi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and HzOR activity, realizing working potentials of ‐43 and ‐88 mV for 10 mA cm‐2, respectively, and achieving an industry‐level 1000 mA cm‐2 at 200 mV for HzOR. The two‐electrode overall hydrazine splitting (OHzS) electrolyzer requires the cell voltages of 0.071 and 0.76 V for 10 and 400 mA cm‐2, respectively. The H2 production powered by direct hydrazine fuel cell (DHzFC) and a commercial solar cell are investigated to inspire futur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DFT calculations decipher that heterointerfaces simultaneously optimize the hydrogen adsorption free energy (GH*) and promote the hydrazine dehydrogenation kinetics. This work provides a rationale for advanced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and propels the practical energy‐saving H2 generation techniques.

DOI: 10.1002/anie.202014362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4362

相關焦點

  • Ni/NiO雙組分界面上的高效鹼性析氫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電催化反應常為多步反應,中間物種在催化劑活性位點上的吸附-脫附平衡對反應的整體性能至關重要,而鹼性HER(鹼性條件下電催化析氫反應Ni/NiO納米異質界面上的鹼性HER反應示意圖最近,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研究員、萬立駿院士與合作者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Ni/NiO納米異質界面作為鹼性HER的雙組分活性位點,並系統研究了雙組分比例對基元反應步驟和催化活性的調控
  • 【催化】Ni單原子催化海水析氫
    由於海水的資源豐富且成本低廉,海水電解成為替代傳統純水電解工藝、並實現大規模產氫的一種有效技術。
  • 大連化物所實現界面釕中心高效催化酸性電解水析氧反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鄧德會團隊在酸性電解水析氧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二氧化釕(RuO2)和石墨烯界面處的釕中心可以顯著提升RuO2基催化劑在酸性電解水析氧反應中的活性和穩定性,該工作為設計和製備高效、穩定的酸性電解水析氧催化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催化周報:Nature、Nat. Catal.、Nat. Energy等大合集!
    本文以BiVO4/鐵鎳氫氧化物(BVO/FxN4-x-H)為原型,將PEC過程分解為電荷轉移和表面催化反應兩個過程。採用掃描光電化學顯微鏡(SPECM)、強度調製光電流譜(IMPS)和析氧反應(OER)模型,系統地研究了BVO/FxN4-x-H和FxN4-x-H/電解質界面的動力學信息。研究發現,FxN4-x-H是一種電荷傳遞子而不是唯一的電催化劑。
  • 青島大學 紅磷/氮化碳異質結構光催化材料顯著提升析氫催化效率
    青島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博士後朱玉坤為第一作者,楊東江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沈少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紅磷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光催化劑,其可見光吸收範圍寬,可達700 nm,但其快速的電荷重組限制了其光催化析氫反應(HER)活性。
  • ...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2020-07-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在酸性電解水析氫(HER)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二維硫化鉬(MoS2)的三原子層結構特性,將Co和Se分別限域在其內層和表層晶格中,實現Co/Se「裡應外合」協同調控MoS2的催化性能,提升了其在催化酸性HER中的活性和穩定性。
  • 中國科大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在能源催化領域中,精確探測催化劑在服役狀態下原子尺度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對於催化劑的理性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單原子催化劑在實際反應狀態下,受到溫度、電場、光照等外界環境激發,會發生結構演變的響應,因此,原位實時在線表徵這種特殊的結構響應行為對於理解單原子催化的本質並發現新的催化現象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 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
  • 二硫化鉬和磷化鉬複合材料高效鹼性析氫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程道建教授課題組等人設計出了一種二硫化鉬(MoS2)和磷化鉬(MoP)結合的複合材料,其層間界面結構有較高的活性位點,能有效緩解商業化催化劑在鹼性下析氫反應(HER)的不足。該研究成果已被發表在國際著名能源期刊Nano Energy上。
  • 二硫化鉬和磷化鉬複合材料高效鹼性析氫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程道建教授課題組等人設計出了一種二硫化鉬(MoS2)和磷化鉬(MoP)結合的複合材料,其層間界面結構有較高的活性位點,能有效緩解商業化催化劑在鹼性下析氫反應(HER)的不足。該研究成果已被發表在國際著名能源期刊Nano Energy上。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華南理工崔志明:組分可調控的鎳基反鈣鈦礦氮化物高效析氫催化劑
    DFT計算表明,經過對催化劑中A位金屬的部分取代,可降低水解離過程的能壘、優化氫吸附吉布斯自由能,從而提高電催化析氫活性。背景介紹利用風能等間歇性能源發電產生的電能來電解水製備氫氣,是一種綠色環保的制氫技術。而要實現大規模電解水製備氫氣,則需要開發廉價、良好導電性、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的電催化析氫材料。
  • 工程熱物理所在CO在CuO(111)表面催化氧化機理和反應動力學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新技術實驗室研究員田振玉研究團隊初步揭示CO在CuO(111)表面的催化氧化機理及催化劑表面缺陷位在催化過程中所起作用,結合研究團隊前期提出的CO在Cu2O(111)表面的氧化機理計算工作及實驗工作,深入揭示CO在銅基氧化物表面的反應機制,並提出對應的反應動力學模型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方面獲進展
    設計低成本、高活性析氫催化劑高效制氫是建立氫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維層狀硫屬化合物MoS2具有製備簡單、結構穩定、催化活性可調的優勢,因此被視為非常有潛力的酸性電解水制氫催化劑。然而其高活性位點大部分限定在有限的邊界處(edge),如何實現MoS2面內(Basal Plane)位點活化是推動其實際應用的關鍵。
  • 原位檢測電化學反應電極活性分布與反應動力學二維可視化光學成像方法
    該方法不僅給出原位表徵電極活性局域分布的信息,還為研究電催化分布和反應動力學提供二維成像檢測手段,擴展了電化學反應動力學的檢測維度,有望實現對液流電池、電解水產氫、電催化、電化學腐蝕等電化學反應過程的原位成像檢測,為電化學系統綜合性能改善提供強有力的手段。液流電池作為一種大規模儲能技術,具有長壽命、易規模化、環境友好等優點而備受關注。
  • CuH催化醇的廣譜動力學拆分
    Corey及Venkateswarlu等人報導的基於手性咪唑催化劑催化的氯矽烷活化是實現這一轉換的一類方法,隨後Hoveyda等人將其引入到1,2-二醇的去對稱化等反應中。Wiskur等人使用異硫脲進行環狀單醇的動力學拆分,效果不是很理想。List和Song等人也報導了Brønsted酸催化的一元醇的高效動力學拆分,在該催化體系中,二醇的去對稱化反應具有良好的效果(圖1)。
  • 電催化糖醛氧化和水分解產氫
    全球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化石燃料儲量的下降以及利用化石燃料帶來的氣候變化,使得探索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變得十分重要。
  • 催化周報:Nature子刊、Angew.、AM等大合集
    鎳-鐵複合材料可以有效催化析氧。陽離子手性二釕絡合物[Ru2((S)-BPTPI)4]+作為路易斯酸催化劑用於不對稱雜Diels-Alder反應顯示出顯著的反應活性,實現了高達1,880,000的周轉率和高對映選擇性(> 90%e.e.)。在氧化條件下,C-H胺基化和環丙烷化反應中,手性二釕配合物也表現出良好的反應性和高對映選擇性,表明它們對氧化的高耐受性。
  • 催化周報:JACS、Angew.、AM、Chem、Joule等大合集!
    WN-Ni(OH)2在HER中的性能增強歸因於WN和Ni(OH)2之間的協同作用。在水分解過程中,羥基優先吸附在WN上,氫優先吸附在Ni(OH)2上;同時,Ni(OH)2可以促進WN脫附羥基。因此,可以提高全表面Volmer反應動力學。結果,WN-Ni(OH)2具有降低的HER活化能和增強的活性。同時,對於析氧反應(OER),在339 mV的超電勢下,電流密度可以達到100 mA cm-2。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目前,該領域的主要挑戰是開發對目標產物具有優異電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納米催化劑。通過傳質模型的有限元分析,證明了硫改性的鎘的高活性部分歸功於多孔結構誘導的局部鹼化和析氫副反應抑制。通過原位拉曼、紅外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以及理論計算,證明了雙活性位點組成的共價雜化的sp帶與反應中間體之間存在強相互作用,從而自然地消除了scaling relations的動力學限制,實現了產物從HCOOH到CO的轉變(Adv. Energy Mater. 2020, 200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