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綜合 近日多地接連出現涉冷鏈食品新冠肺炎散發病例,國家衛健委負責人已給出了答案,我們也來總結一下這類涉冷鏈食品散發病例的特點。
01
從海產品擴大至畜禽肉類產品
檢測呈陽性的涉及進口冷鏈產品範圍已經從海產品,擴大到畜禽肉類產品。例如,剛剛我們提到的山西霍州是進口冷凍厄瓜多青蝦外包裝檢出陽性。此外,在天津海聯冷庫疫情中,其感染來源是攜帶新冠病毒的北美豬頭和受其汙染的德國豬肘。
02
從冷鏈食品擴展到貨櫃
進口物資被病毒汙染的範圍,已經從冷鏈食品擴展到遠距離運輸的貨櫃。例如,新疆喀什和上海的疫情都是因為貨櫃的裝卸這一環節出現了問題。
03
風險仍較低,未現因食用感染病例
雖然有零星病例出現,不過公眾不用過於緊張。截至目前,全國對於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抽檢監測的陽性率是萬分之零點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裝。目前,沒有發現因為食用這些冷鏈食品引起的感染。
11月26日23時許,@張文宏醫生 發微博,談到針對經物流的海外輸入性疫情的防控策略。他主要提及兩點:
一、除冷鏈物品外,對冬季非冷鏈物流經消毒殺菌和強光通風環境中處置後,再予以轉運。他表示,一般情況下,物流落地後在強光乾燥的倉庫內,病毒被滅活的時間較快,但如果在陰冷環境,特別是剛落地的溼冷貨櫃內,病毒的活力可以長時間保持,此時不加防護的接觸則感染風險較大。針對這些風險,將來無論是喀什還是上海,還是滿洲裡,均應該除冷鏈外加強對冬季非冷鏈物流的消毒殺菌和強光通風環境中的處置後再予以轉運,則可以顯著降低風險。
二、對一線接觸進口貨物處理的員工,提供免費自願疫苗緊急接種,降低一線工人被感染的風險,進一步杜絕經物流輸入疫情的風險。
微博全文如下>>>
今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在京舉行了新型冠狀病毒環境傳播與風險防範研討會。
幾件事情可以看出當前新常態抗疫下取得的成果:
首先是昨天夜裡從上海抵達北京,入住賓館時,因為上海仍有本土病例,略有擔心會不會入住受阻。非常高興地看到,目前以北京為代表的全國各地,都認綠碼入住,只要不是來自風險區域(上海僅浦東的一個住宅區屬於中低風險區域)均可入住賓館。新常態下,各地均有本土病例發生可能,參照精準防疫原則,只要健康碼是綠色的均可入住,這已經逐漸成為新常態下保證全國互通和經濟生活正常運行的社會共識。
在新型冠狀病毒環境傳播與風險防範研討會上,中國疾控吳尊友教授分享了在喀什疫情源頭的科學數據,我介紹了上海「科學、精準」防控的新常態防疫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喀什與上海的本土病例根據溯源追蹤,均出現經冷鏈外普通物流輸入境外病毒的案例,特別是上海第一起本土病例,經上海疾控福爾摩斯弟兄們的深入追查,發現貨櫃是傳播病毒的源頭。
在會議上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畢新慧教授介紹了病毒在物體表面和空間殘留後存活的時間。與會的專家對於進一步如何控制經物流的海外輸入性疫情紛紛提供了科學證據和防控策略。冬季來臨,病毒脫離人體後在物體表面存留的時間顯著延長。低溫,哪怕是4攝氏度都可以讓病毒較長時間存活。但是光照下,氣溫升高,則滅活的時間顯著縮短。
一般情況下,物流落地後在強光乾燥的倉庫內,病毒被滅活的時間較快,但如果在陰冷環境,特別是剛落地的溼冷貨櫃內,病毒的活力可以長時間保持,此時不加防護的接觸則感染風險較大。針對這些風險,將來無論是喀什還是上海,還是滿洲裡,均應該除冷鏈外加強對冬季非冷鏈物流的消毒殺菌和強光通風環境中的處置後再予以轉運,則可以顯著降低風險。
上海目前還對一線接觸進口貨物處理的員工提供了免費自願疫苗緊急接種,並加強了接觸境外輸入貨物時的防護,這為避免一線工人感染,也為進一步降低和杜絕經物流輸入疫情的風險。
當前包括上海精準防控經驗在內的全國各地防疫經驗正越來越成熟,將來新常態下的防疫將會為社會經濟生活釋放更大的自由度。
既保證抗疫的成功,又最大程度地維護社會經濟生活的有序開展,將是我們國家下階段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