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如今又被稱為「老人節」、「敬老節」,但有多少人還知道「重陽」這個名字的來歷呢?
我們知道重陽是九月初九,所以又叫「重九節」,在中國文化中,「九」為至陽之數,這至少起源於八卦,而八卦相傳為伏羲所創,具體時間已不可考了。
這裡多說一點,八卦不知從何時起被用來預測未來事物發展的工具,但實際上從本質上來說,八卦只是一種用數學理解天地萬物的一種方法,據說現代計算機就是從八卦中得到了靈感,當然無論這種說法是否真實,八卦都是智慧的結晶,用數字描述天地萬物,從本質上說這和計算機虛擬世界的方式沒有本質區別。實際上八卦和燒龜殼預測未來完全是兩回事,從思路上來說,八卦就像計算行星的軌道一樣,本質上就是根據已知條件(質量、距離、初始速度)和自然法則(圓周運動公式)計算出行星繞日的軌道路徑一樣,最終我們可以得到未來某個時刻行星將會在空間的哪個位置一樣。也就是說,即使八卦本來確實有預測功能,也是以數學為基礎進行的,而燒龜殼看裂紋的方式完全是另一回事。當然,八卦的方式也非常原始,或者可能在歷史發展中某些東西失落了,或者它本身就是理解自然宇宙的方式,其預測能力是被後人強加上去的……當然,這一切已無法考證。但總之,我更願意從自然科學的方面去理解,因為,歷史上被後人歪曲的東西太多了,而人的思想遠沒有那麼複雜,複雜的是從簡單的數學規律而衍生出來的宇宙規則,就像一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說回數字,實際上數字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或者只存在於我們的邏輯中,自然界中「一根手指」、「一隻老虎」、「一座山」實際上都是人為的定義,哪怕我們把分子再分,原子再分,至少到現在我們還沒有找到最小的「一」,而自然界中的數字如果用數學來表示應該都是無限不循環小數,比如我們測量一根繩子長度,是無法做到完全絕對精確,而我們用來測量的單位也是我們人為定義的。但我們的邏輯中又為什麼與生俱來就擁有數字的概念呢?中國文化中關於數字的理解不得不令人讚嘆。
一代表存在,也代表萬物的開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德經》
「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說文解字》
我認為,無論原子怎麼分,最終會有一個初始的物質形成的源頭,那個源頭就是一,哪怕是一個循環,就像球面沒有起始,但整個球面卻也有一個形成的源頭,時間、空間終需要一個源頭,或許那個大爆炸的奇點就是一,讓起點得起存在的也許也是某種規律。
把事物單獨拿出來,一代表的是存在和完整,「一個人」、「一家人」、「一個國家」、「一個世界」、「一個宇宙」……把一件事物放到眾多同類事物中,一代表的是開始,數星星從一開始數,一周從星期一開始,一個月從一號或初一開始,一年從一月一日開始……一也可以代表統一,沒有差別,或者無視差別。
二代表區別。陰陽,合起來是一,分開來就是二,就像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正物質和反物質二者相遇變成能量,正反粒子的產生,合在一起的能量為一,沒有區別,是一,一生二,陰陽、正負、磁場的兩極……這種純邏輯的思維推測的出來「一生二」,是如此契合微觀的規律。因此,二是區別,二是兩個一,也許是兩個一處於不同時空位置,也許是兩個一描述的事物本身有所區別,而無論從物理微觀還是邏輯微觀的角度來說,最原始的區別就是完全不一樣,因為最微觀的事物如果只有兩個性質,想要區別,那就要分屬不同的性質,如電的正負兩極,磁的南北兩極。這是邏輯上的思維結果,也是客觀的世界的本質規律。
三代表豐富。任何事物都沒有那麼簡單,不是非黑即白,還有黎明黃昏,在天地之間還有人,天地之間的規律有人去理解體會,但最終無論多少變化,都可歸於陰陽、陰陽再歸於一、一再歸於道。三其實很難體會,但其實我們的依然存在於我們的邏輯中,比如三維空間,之所以是三維,是因為我們可以在空間中先一個原點,畫三條互相垂直的線,然後用三個數字坐標對應我們所處的空間中的任何一個位置。其實這種理解有些舍本求末了,在我們的原始邏輯中,雖然沒有一維和二維那樣清晰,但我們還是可以直觀感受我們的空間是三維的。另外,從更抽象的角度來說,我們判定一個命題的正確與否往往遇到的是三種情況,是、否、不知道。我們往往習慣在不知道的情況下,選擇相信是與否中的一個,但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量子力學中「薛丁格的貓」就是個例子,這個思想實驗就不去詳細描述了,有興趣可以搜索一下,總之量子力學中機率波的存在,讓我們在觀察之前無法預測結果,一旦進行觀察才會出現結果,貓處於是與否的疊加態,因此,出現了對於判斷性命題出現了是與否的第三種答案。未知是推動我們探索的動力,正是因為有了未知的存在,我們才不會覺得太過孤單無聊,也許正是未知的存在,我們才有了存在的意義。三代表著更多選擇,代表著豐富多彩的開始,也許同時代表著生命的意義。
八卦正是因為有了天地人三個位置的引入,才衍生出更多變化,這是排列組合的結果,數字三的加入,才開始令世界豐富多彩起來。
……
中間就省略了,其實從一到十,最初應該還是來自於我們的十根手指,這裡有一個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別之處,在符號上不是從零到九,我們的數學中沒有零的概念,中文文字裡數字符號是從一到十,因為我們的祖先認為十是圓滿,像「一」一樣,這是一個完整的循環,零是無,區別於存在。說到十進位,不得不說我們的祖先思維是相當發散的,並不拘泥於這一個循環,比如二八年華是十六歲,以八為年齡的一個階段,這實際上就是八進位,半斤八兩則是十六進位,而算盤則是五進位和十進位的結合,而這種結合的方式,竟然如此方便了計算的過程,以至於現在的珠心算就是在心中打著算盤,其速度之快嘆為觀止。
十是包含了一到九的圓滿,雖然在符號上是一個字,但我們還是往往只談一到九,雖然沒有個位數的概念,還是把像零一樣區別到其他九個數,而零和十則構成了某種對應關係。
從一到九,九是其中最大的數,又是奇數,是至陽之數,而五的特別之處在於它除了是奇數還是中間的數,所謂「陰陽在天地之間交午也」(出自《說文解字》),所以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於是有了九州,九鼎,九合,九品,九卿,九門,九九歸一……
數字很奇妙,為什麼它會存在於我們的邏輯之中,顯然我們是宇宙的一部分,我們之所以會產生意識與思維能力,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足夠複雜,而數字概念的存在似乎又是邏輯的基礎,而我們的宇宙也同樣複雜,這是否意味著其基礎也數字有關呢?想起超弦理論中說,基本粒子是弦的振動而產生的,而弦本來是一維的存在,粒子分陰陽,陰陽加上隨機性,衍生出我們這個世界的基礎。而這一切也許都來自於令弦振動的「曲子」——這個宇宙的規則,也許那也是「道」在老子心中的初始意義。
今日重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醉花蔭》【宋】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詩詞之道,在於內容與韻律之間相的互作用,1+1衍生出3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