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那些孩子們不得不知的重陽節英語小知識

2021-01-13 騰訊網

祝福

今天是重陽節(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曆九月初九,民間在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稱作是登高節。今天,小易就帶著大家了解一下關於重陽節的一些英語表達~

重陽節小知識

農曆九月初九就是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民間還有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

東漢時期,有個人叫桓景,他跟隨道士費長房學道。

一天,費長房提醒桓景,九月九日這天,他家會發生災禍,全家人必須外出登高避禍。每人要佩戴一個絳色的囊袋,裡面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同時飲菊花酒,才可躲開災禍。桓景帶著家人,一一照辦。

晚上回家後,桓景發現災禍果然降臨,牲畜全都離奇死亡,但家人都倖免於難。這個神奇的故事流傳開來,人們紛紛在重陽節這天登高、飲菊花酒、佩茱萸袋,以求躲避災禍。

重陽節重點詞組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陽節

Senior's Day

老人節

lunar calendar

陰曆

solar calender

陽曆

custom

習俗

go hiking

登高

fly kite

放風箏

eat Double Ninth cake

吃重陽糕

民俗活動有哪些?

據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作為節日,當在西漢時期。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習俗一: 登高(Climbing Mountains)

People like to climb mountains on this festival, so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called 「Mountain-climbing Festival」.

人們喜歡這個節日去爬山,所以重陽節又被稱作「登高節」。

The 9th lunar month, with clear autumn sky and bracing air, is a good time for sightseeing. So people, both ancient and present, love to go sightseeing this month.

陰曆9月正值秋高氣爽,是旅行觀光的好時節。所以,一到金秋九月,古代和現代人都喜歡在此時登高觀光。

習俗二:賞菊花(Enjoying Chrysanthemum Flowers)

Chrysanthemum originated in China and was recorded in some Chinese books as early as the 5th century B.C. Chrysanthemum blossom in the ninth lunar month have a beautiful name of 「flower of longevity」.

菊花產自中國,最早記載始於公元前5世紀。菊花在陰曆九月盛開,它有一個美稱「長壽之花」。

習俗三:飲菊花酒 (Drinking Chrysanthemum Flower Wine)

The chrysanthemum flower wine is unique in brewing. In ancient times,people usually picked fresh chrysanthemum flowers and leaves on the 9th of the 9th lunar month, and brewed the mixture of them and grains into the wine, which would not be drunk until the same day next year.

菊花酒的釀造十分獨特。古時,人們在農曆九月九日採摘新鮮的菊花和菊花葉,然後把它們和穀粒一起釀製成酒,等到來年的同一時候再打開品嘗。

習俗四:插茱萸(Wearing Dogwood)

The dogwood is a species of evergreen arbor; it is heavy-scented plant whose fruit is edible and stock and leaves can be medicinal materials.

茱萸為長青喬木。該植物具有濃香,它的果實可食用或幹存。它的葉子可以用作藥材。茱萸具有驅蟲去溼,助消化去內熱的功效。

習俗五:吃重陽糕(Eating Double Ninth Cake)

The Double Ninth cake is also known as 「chrysanthemum cake」or「flower cake」.

重陽糕又名「菊花糕」或「花糕」,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周朝。相傳,最初人們是為了慶祝秋收而製作重陽糕的。

重陽節詩詞中英對照

On Double Ninth 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At Home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Wang Wei王維

A lonely stranger in a foreign land I'm cast,

Sore sick for my dears on every festive day.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By now my brothers must some heights have passed,

But a cornel wearer missing'll damp the day.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怎麼樣,現在你有沒有更了解重陽節了呢?

相關焦點

  • 【新知】詩人的重陽十二時辰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在傳統節日氛圍漸淡的今天,或許重陽節不再那麼有儀式感了。但在古代,這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從流傳下來的無數詩詞中,我們都可以找尋到重陽節的蹤跡。 歲月匆匆走過千年,古代的詩人們,在這一天,又在忙些什麼呢?
  • 今日重陽,俗語:「重陽晴,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溫」,準確嗎?
    導讀:今日重陽,俗語:「重陽晴,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溫」,準確嗎?今天是九九重陽節,也是秋高氣爽出遊的最佳季節。重陽節也被稱為老人節,是尊敬老人的一個節日,在重陽節這一天。對於老人關愛的活動非常的多。在我們村今天早晨就發動了50人一起包餃子。
  • 今天是重陽節 關於重陽節的經典古詩句詩詞大全在這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唐] 李白19、《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九日天氣清,登高無秋雲。造化闢川嶽,瞭然楚漢分。長風鼓橫波,合沓蹙龍文。憶昔傳遊豫,樓船壯橫汾。今茲...[唐] 李白20、《九日藍田崔氏莊》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 二毛照護——重陽愛老節,徵集100份心願清單
    那麼,他們有什麼重陽心願呢?   今年重陽節,二毛照護——國內專業的居家照護服務平臺,聯合健租寶、e伴智能硬體、宜居康和、孝康緣等多家為老服務商,發起「我的心願」——重陽愛老節公益活動。旨在號召全社會在10月重陽愛老節更多關注高齡、失能、失智這個特殊群體的需求,藉助二毛照護和合作夥伴的微薄之力,免費為百位老人實現心願。
  • 重陽節碎語:老了,一定要向水學習,因為水無常形,隨皿而定
    文|竺國平太祖曰: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還有就是怨這怨那,總是後悔以前要是怎麼怎麼就好了,全然不知這世上最大的真理就是千金難買早曉得。說累了,啜口茶,氣喘籲籲黏痰不斷,咳喘之餘也不知注沒注意到聽者臉上的不耐煩。還有好多老東西,逢人必然絮叨社會不公世道弄人,人人都對不起他,一輩子都是借人穀子收回來糠,竇娥比起他來都不好意思說個冤字。
  • 情系桑榆 愛暖重陽 江蘇各地多彩活動歡度重陽節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鎮江市穆源民族學校開展「致敬祖國感恩重陽」主題活動,邀請了學校退休教師以及抗疫代表共同參與。通過講故事、讀詩歌的形式傳頌重陽文化,讓孩子們在學習重陽節文化習俗的同時,體會有國才有家的道理。   鎮江市穆源民族學校退休老師俞真說:「祝願我們所有老同志身心健康、精神愉悅,快快樂樂過好每一天,不負黨和國家對我們的關懷。」
  • 王重陽:集瘋子與智者於一身,以活死人自居,終成一代宗師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巨著《射鵰英雄傳》中東邪黃藥師、西毒歐陽鋒、南帝段智興、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陽五人,聚在華山之巔鬥了七天七夜,爭奪《九陰真經》,最終王重陽擊敗四人獲勝。此次《華山論劍》,一舉讓中神通王重陽聲名大振。
  • 暖暖重陽 文明相伴 門頭溝區五大重陽節系列活動助力全國文明城區...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由中共門頭溝區委宣傳部、門頭溝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總指揮部辦公室聯合舉辦的「孝滿京城·德潤人心」——2020年重陽節系列文化活動於10月19日至25日在門頭溝區舉行。在重陽節當天是本次重陽文化系列活動的重頭戲——定都峰「登高祈福·文明同步」禮遇老年志願者登高活動。
  • 蘭州市舉辦2018離退休幹部重陽節文藝演出(組圖)
    10月16日訊(本網記者 彭曉姣 文/圖/)九九重陽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為了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展現蘭州市廣大離退休幹部的風採,營造和諧、歡樂、美好的社會氛圍,助推蘭州市離退休幹部「增添正能量、共築中國夢」主題活動深入開展,10月16日,中共蘭州市委組織部、蘭州市委老幹部局主辦的「菊開重陽展風採、凝心聚力正能量」離退休幹部重陽節文藝演出在蘭州音樂廳隆重舉行
  • 《明日天氣》2019年10月7日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明日天氣》2019年10月7日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明日天氣10月7日(農曆九月初九)星期一小雨17℃~13℃<3級風明日黃曆十月7明日10月7日己亥年 農曆九月初九 星期一月名:仲秋物候:天地始肅月相:新(朔)月日祿:午命互祿 壬命進祿儒略日:2458725.5彭祖百忌:己不破券 亥不嫁娶相衝:豬日衝(癸巳)蛇歲煞
  • 中國史上2個真正的活死人,一個是王重陽,一個是江本實!
    今天要小編要講的其中一位就是金庸先生筆下的一位人物。他是金庸先生作品中的一位人物王重陽,其實這位人物也並非是金庸先生虛構的人物,在歷史上是真真切切有這樣一位人物的,王重陽本名叫王嘉,道號重陽,而且確實也是一位武功高強的能人,是金國的武舉人,所以和金庸先生筆下的王重陽還是有一定的出入的,在小說裡王重陽是一位抗金英雄,可是在歷史上他一直都是在為金國服務的。
  • 王重陽有一項隱藏的武功,威力遠超九陰真經,一用則天下無敵!
    傷重敗退的黃裳隱居四十餘年,才破解了所有敵人的武功體系,但當他重出江湖準備報仇雪恨的時候,才發現敵人們基本上都已經死去了,唯一健在的一個敵人是當年跟自己動手時才十幾歲的姑娘,但如今也已經行將就木。那一刻,黃裳大徹大悟,將自己一身本領記載之後便消失在了海角天涯。
  • 從張載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陽的「性命雙修」
    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2]20  義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聖,動靜合一存乎神,陰陽合一存乎道,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然頗喜弓馬,金天眷初(1138年),乃慨然應武略,易名世雄,字德威;後入道,改稱今名(王喆)……」從政和二年到天眷初,僅僅二十七載,王喆三易其名字,這不正表明他青年時代所經歷的坎坷之途和整個社會的巨大變動嗎!
  • 23日黎明前我國南部可見「老人星」 重陽望「星」祈福
    古代重陽節祭祀「老人星」   我國古代在重陽節這天有祭祀「老人星」的習俗。天文專家提醒說,23日黎明前,我國南部地區有興趣的公眾不妨試著尋找這顆全天第二亮星——「老人星」,為自己和家人祈福。  [小資料]   重陽成節已有千餘年   據新華社報導重陽節在唐朝時正式成為節日,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天津社科院王來華教授介紹說,重陽節是在農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雙九相重,所以稱「重九」。《易經》以九為陽數,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古人認為這一天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 一歲重陽一歲秋,好時節要來青龍山慈雲寺登高賞紅葉
    2020-10-25 20:38:29 來源: 長沙資訊圈 舉報   金秋時節,重陽將至
  • 王重陽有一門絕頂武學,創出來之後從沒用過,卻在笑傲中天下無敵
    本期話題我們就來說說王重陽的武學,他有一門絕頂武功創出來之後竟從沒用過,卻出現在《笑傲》之中,威力極大。王重陽乃是全真派祖師,號重陽真人,乃是全真七子的師父,也是老頑童周伯通的師兄兼結拜兄弟。在第一次華山論劍以先天功技壓群雄奪得武功天下第一稱號。但是王重陽因舊疾復發,無奈一代宗師五十多歲就與世長辭。
  • 王重陽當真天下無敵?未必,同時期內有三位高手能勝過他
    只怕未必,金庸先生在塑造王重陽時,出於偏愛讓他避開了同時期的三位高手,如果遇到這三位,王重陽還真戴不穩「天下無敵」這頂高帽!一.相愛相殺的紅顏知己第一位有實力跟王重陽PK的,就是跟他相愛相殺的紅顏知己——古墓派祖師,林朝英女俠。
  • 農村俗語「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放晴一冬凌」啥意思?有道理嗎?
    而現在已到重陽,老農也整理了幾則關於重陽節的俗語,今天就分享給大家,並粗略的討論下。首先來說說「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幹」科學嗎?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沒有先進儀器預測天氣農耕時代,人們根據歷年發生的天氣狀況,也預測出重陽節要是不下雨的話,只好看立冬,如果立冬還是不下雨的話,那麼則意味著今年的雨水很少,嚴重的話還可能是個旱年。
  • 重陽登壽嶽 南嶽衡山多個景點成網紅打卡地
    「祥和中國節·重陽登壽嶽」打卡體驗活動在南嶽衡山萬壽廣場的舉行。在10月7日重陽節,由南嶽區人民政府主辦、南嶽區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承辦「祥和中國節·重陽登壽嶽」打卡體驗活動在南嶽衡山萬壽廣場舉行,現場發布原創歌曲《祝你壽比南山》、「重陽登壽嶽」旅遊線路,訴說家國情懷,祈福健康長壽,讓廣大市民和遊客體驗了一個不一樣的重陽節。
  • 今日重陽:神奇的數字文化1-9的深層含義
    重陽節如今又被稱為「老人節」、「敬老節」,但有多少人還知道「重陽」這個名字的來歷呢?我們知道重陽是九月初九,所以又叫「重九節」,在中國文化中,「九」為至陽之數,這至少起源於八卦,而八卦相傳為伏羲所創,具體時間已不可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