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0月22日消息:據據《新聞晨報》報導,23日黎明前我國南部可見「老人星」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由於時間、金錢成本等原因,回鄉陪老人過節已成為大多數外來務工者「不能承受之重」。為此,天文專家提醒說,23日黎明前,我國南部地區有興趣的公眾不妨試著尋找一顆全天第二亮星——「老人星」,體會古人重陽節登高的含義,為自己和家人祈福。
父母難見困擾基層打工者
7成外來務工者半年以上才能見父母一次,和父母見面難成為困擾基層打工群體的一大問題。大谷打工網昨日公布的上海《2012年重陽節外出務工人員留守父母調查報告》顯示,在外出打工受訪者中,23%半年和父母見一次面,31%一年才和父母見一次,18%表示一年到頭也很難見到父母;只有17%的受訪者表示3個月和父母見一次。
回家和父母團聚,時間、金錢成本卻讓外出打工者望而卻步。基層打工群體普遍存在假期不足、工作強度大的問題,同時回老家還要面臨比較高的交通費用等支出。在滬工作的四川達州人吳女士就表示,自己和丈夫都是達州人,兩個人往返一次老家各種交通成本就要超過2000元,幾乎接近自己的月收入。
基層打工者在外打工,父母由誰照顧呢?調查中,20%受訪者稱由老家的兄弟姐妹照顧,9%表示由其他親戚照料,33%稱父母無人照料,自己生活,26%的父母自己也在外面打工。在被問及最擔憂父母的什麼養老問題時,40%選擇醫療沒有保障,13%認為子女不在身邊,父母感到孤獨,20%稱父母生活費不夠,13%擔憂父母老年生活過於單調。
古代重陽節祭祀「老人星」
我國古代在重陽節這天有祭祀「老人星」的習俗。天文專家提醒說,23日黎明前,我國南部地區有興趣的公眾不妨試著尋找這顆全天第二亮星——「老人星」,為自己和家人祈福。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老人星」是船底座α星,全天第二亮星,在中國古人眼裡它是一顆吉星、福星、壽星,代表吉祥、長壽、安康。但「老人星」的位置偏南,只有在北緯37度以南的地方才可以看到。據相關資料記載,從周代開始,我國就提倡尊老、愛老、敬老,並在國都南郊高曠的地方建有老人廟。每逢中秋黎明前,皇帝要帶領文武百官到老人廟祭祀「老人星」,並在夜空中尋找和觀看「老人星」,以求得到祝福和庇佑。唐代以後,祭祀「老人星」的活動改在重陽日舉行,並逐漸演變為民間傳統節日。
但到了金代、元代以後,由於都建都北京,這樣一來,在國都就無法看到「老人星」了。所以,重陽節逐漸演變為登高節。
趙之珩表示,今年重陽節,我國南方地區有興趣的公眾不妨登高去看「老人星」,在認識這顆亮星之餘,可試著體會一下古人重陽節登高的含義。
那麼,茫茫天宇如何尋找「老人星」呢?天文專家提示說,在重陽節當日,有興趣的公眾可在日出之前登高遠望南方偏東的低空天區,會發現,有一顆發著白色光芒並且閃爍不停的亮星,它是天空第一亮的恆星——天狼星。從天狼星向下看去,不遠處還有一顆比天狼星稍暗一點的、閃爍更加強烈的亮星,這就是「老人星」。
[小資料]
重陽成節已有千餘年
據新華社報導重陽節在唐朝時正式成為節日,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天津社科院王來華教授介紹說,重陽節是在農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雙九相重,所以稱「重九」。《易經》以九為陽數,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古人認為這一天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王來華說,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在《遠遊》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宮兮」的詩句。但這裡的「重陽」是指天,不是重陽節;三國時期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明確寫出了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到了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
王來華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人們又賦予了重陽節以新的文化內涵。由於「九」與「久」諧音,是長壽的象徵,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後經倡議,1989年我國政府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又稱「敬老節」。
[相關新聞]
數百名中華小記者為敬老院老人表演
由市文明辦、市關工委、市教委、團市委、市廣電協會指導,上海東方青少年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中華小記者上海教育活動基地舉辦的敬老愛老活動於前、昨兩天舉行。由全市60餘所學校組成的"助人樂,我做起--上海中華小記者學雷鋒服務站"的幾百名小站員利用雙休日走進各區敬老院,為老人表演節目、讀報紙、打掃房間,並聽老人們講述當年學雷鋒的故事。
滬上養老專業機構示範居家照看老人
孝"自古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重陽節來臨之際,由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上海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老年志願服務中心、上海孝康樂養老服務機構共同舉辦了大型公益活動《孝行天下,健康長樂》之老年居家護理活動。活動以"居家康復護理為主題",通過孝康樂養老機構的專業指導,向老人及其子女示範了如何正確的居家照看老人,並示範了一系列居家緊急自救、急救知識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