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識成為資產:瓦特蒸汽機
13世紀的英國,首先產生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專利保護法。不過最初是很粗糙的,授予專利的權力完全掌握在國王手中,發放專利特許證,將某種獨佔經營權授予工匠、商人,獎勵在技術上有創新或者為英國帶來利益的人。但就是因為授予權力都在國王手中,所以一開始的受益者多為封建貴族、王室的寵臣,造成了壟斷業。
1598年,一位叫達西的近臣被伊莉莎白一世授予了製造和販賣撲克牌的壟斷權,這意味著此前生產銷售撲克牌的廠商都不得繼續經營。這件專利引起了英國民眾的不滿,將官司打到了法院。法官裁定,國王不可以授予某個人對某項生意的獨佔權。1624年,《反壟斷法》正式立法。這部名為《反壟斷法》的法規旨在限制王室隨意授予特權,對壟斷和專利權進行了規定:只有「首個申請了法律專利並且為真正的發明者」才能獲得國王的特許加獎狀。
1736年,詹姆斯瓦特出生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附近,克萊德河灣上的港口小鎮格林諾克。瓦特的父親是熟練的造船工人並擁有自己的船隻與造船作坊。瓦特的母親Agnes Muirhead出身於一個貴族家庭並受過良好的教育。
瓦特1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而父親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瓦特到倫敦的一家儀表修理廠作了一年的徒工,然後回到蘇格蘭格拉斯哥打算開一家自己的修理店,但是由於他沒有做夠要求的7年徒工,他的開店申請被格拉斯哥的錘業者行會拒絕了。所以1755年瓦特離開蘇格蘭,到倫敦繼續接受儀器製造匠的培訓。
1757年,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約瑟夫·布萊克給瓦特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在大學裡開設一間小修理店。1757年格拉斯哥大學任命瓦特為其正式「數學儀器製造師」,並在校園裡安排了一個車間。
1763年,瓦特得知格拉斯哥大學有一臺紐科門蒸汽機,但是正在倫敦修理,他請求學校取回了這臺蒸汽機並親自進行了修理。
1765年,瓦特在蒸汽機改良方面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但是要建造一臺實際的蒸汽機還需要很多資金投入。在布萊克教授的介紹下,著名的卡倫鋼鐵廠的擁有者羅巴克決定贊助瓦特。在羅巴克的贊助下,瓦特開始了新式蒸汽機的試製,並成為新公司的合伙人。
1769年1月,瓦特在倫敦取得蒸汽機的專利,編號為「913」,名稱是「能夠減少蒸汽機的蒸汽和燃料消耗的方法。」但是很不幸,1773年,羅巴克的企業破產了,瓦特再也獲得不了贊助了。所以瓦特只有一邊兼職工作一邊自己繼續研製。第一臺由瓦特製造的蒸汽機,於1775年在伯明罕附近的布魯姆斯爾德煤礦安裝成功商用。
英國伯明罕製造商馬修·博爾頓看到了瓦特蒸汽機的潛力,在1774年購買了瓦特專利的所有權,二人隨後聯合成立「博爾頓&瓦特製造廠」。博爾頓的目標是將蒸汽機引入各個產業,他放出豪言:「為全世界生產蒸汽機。」1783年,在博爾頓推動下,英國第一家大規模利用蒸汽動力的工廠——阿爾比恩磨坊開工,此舉被後世喻為「開創了蒸汽動力工廠的時代」。不久後,英國的紡織業開始由蒸汽機帶動。
(2)科學管理:託拉斯大規模企業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寒冷北方的工業者戰勝了溫暖南方的種植園者,美國工業革命正式開始。
洛克菲勒(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是十九世紀第一個億萬富翁,被人稱為「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1855年畢業於克裡夫蘭高級中學,1859年與克拉克合夥開辦公司經營農產品轉售,1870年創立標準石油;1882年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託拉斯。1890年創辦了美國芝加哥大學,1901年創辦了洛克菲勒大學。
安德魯·卡耐基(1835—1919),卡耐基鋼鐵公司的創始人,被人譽為「鋼鐵大王」。卡耐基1865年與人合夥創辦卡耐基科爾曼聯合鋼鐵廠;1881年與弟弟湯姆一起成立卡耐基兄弟公司;1892年組建卡耐基鋼鐵公司。1901年,卡耐基鋼鐵公司生產的鋼鐵已經佔全美鋼鐵銷售總量的25%,名副其實的鋼狄托拉斯。1900年,卡耐基創辦了卡耐基梅隆大學,當時名為卡內基技術學校,1912年改名為卡耐基梅隆大學。
仍然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還有一位鋼鐵企業家,他的名字叫約瑟夫·沃頓,他出生於一個18世紀費城富有的商業家庭,通過經營伯利恆鋼鐵公司和美國鎳公司積累了可觀的財富。在1881年他55歲時,由於沒有兒子沿承他的家族姓氏和經商智慧,便用其資產的一部分捐給賓州大學建立了沃頓商學院。沃頓商學院也是美國第一所商學院。
而且再跟大家叨叨一件事。管理學的鼻祖:泰勒,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定義了管理,把管理者和操作者做了明確的分工,寫出了《科學管理》一書,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的管理學。
泰勒在家鄉費城一家頗有世交關係的鋼鐵公司工作了11年,在這家公司不斷做實驗做改進,摸索出來的方法也很受老闆的首肯和推進支持。沃頓的伯利恆鋼鐵公司慕名邀請泰勒搞改革。1898年,泰勒受邀跳槽到伯利恆鋼鐵公司進行改革,他對工藝流程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從而使批量大生產成為可能。但可惜的是,他如絕大多數主刀的職業經理人一樣,1901年,他被解僱了。失業後的泰勒無所謂,因為泰勒出身於富裕的律師家庭,18歲的時候就可以不用上學不用上班反而週遊世界逛遍了整個歐洲。所以泰勒只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接受、實務、產生實際效果。他開始無償諮詢、一系列演講、撰寫了很多管理文章。1906年,泰勒出任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主席。1911年,《科學管理原理》發表。4年後,也就是1915年,泰勒去世,終年59歲。
從這樣來看,泰勒也是諮詢業的鼻祖啊,不過他是無償諮詢。
(3)投資併購上市合規審計:紐交所與五大會計師事務所
紐交所,這是美國第一個公司股票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92年5月17日,當時24個證券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68號外一棵梧桐樹下簽署了梧桐樹協議,協議規定了經紀人的「聯盟與合作」規則,通過華爾街現代老闆俱樂部會員制度交易股票和大宗商品。1865年紐約交易所才擁有自己的交易所大廳,坐落在紐約市華爾街11號的大樓是1903年啟用的。
咱們再說說五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安永、德勤、畢馬威、安達信。當然,安達信受安然事件影響已經在2001年倒閉。安然的事咱們接下來還會詳細說,在這兒我就不贅述。
一、普華永道
普華永道由普華和永道兩家公司最終於1998 年合併組成。
1849 年 普華公司創始人Samuel Lowell Price 在英國倫敦創立自己的會計公司,1965 年 Samuel Lowell Price 結識了William Hopkins Holyland 和Edwin Waterhouse,三人合夥經營。1871 年 Holyland 因病退出,1874 年 公司改名為普華。
永道公司是1854 年 William Cooper 在倫敦建立自己的公司,1861 年 公司改名為CooperBrothers。1898 年 William Lybrand 與 Adam Ross 及其兄弟 Edward Ross 還有RobertMontgomery 在美國費城成立了Lybrand Ross Bros. & Montgomeny。
二、德勤
德勤全稱Deloitte Touche Tohmatsu,1992 年由三家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Touche、Tohmatsu)合併才開始正式啟用。
1890 年 Deloitte Dever Griffiths 成立於紐約,1895 年 Haskins & Sells 創立於紐約,1978 年兩家組成Deloitte Haskins & Sells 公司。
1900 年 George A Touch 與John Niven 在美國紐約建立了 Touche Niven 公司,1927 年 Allen R. Smart 創立 Allen R. Smart 公司,1947 年 George Bailey 創立 George Bailey 公司,1947 年 9 月三家正式合併Touche Niven Bailey &Smart(底特律),1960 年 Touche Niven Bailey & Smart(美)Ross Touche(加)George A Touch(英)合併更名為Touche Ross Bailey & Smart,1969 年更名為Touche Ross 公司。
1968 年,Iwao Tomita 與老師Tohmatsu,共同成立Tohmatsu 事務所。
1989 年 Deloitte Haskins & Sells 公司Touche Ross 公司合併,並與日本Tohmatsu Awoki Sanwa 聯合,形成了Deloitte Ross Tohmatsu,之後又更名為Deloitte &Touche。1999 年,Deloitte &Touche 和Tohmatsu 正式合併,形成現在的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三、畢馬威
畢馬威是由Peat Marwick Mitchell 與KMG兩家會計師事務所合併而成。
P代表Peat William Barclay Peat於1870年在倫敦成立的William Barclay Peat&Co.
K代表Klynveld PietKlynveld於1917年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的KlynveldKraayenhof&Co。
M代表Marwick James Marwick和Roger Mitchell於1897年在紐約共同成立的Marwick, Mitchell &Co.。
G代表Goerdeler ReinhardGoerdeler博士,他多年來一直擔任Deutsche Treuhand-Gesellschaft的主席,其後出任畢馬威的主席。他為 KMG 的合併工作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四、安永
安永,是1989年由Ernst & Whinney 和Arthur Young這兩個會計師事務所合併而成。
1903年Alwin Ernst和哥哥Theodore Ernst在克利夫蘭建立Ernst&Ernst。1919年Ernst選中倫敦的Whinney作為其海外代理人,1979年兩家公司合併成Ernst&Whinney
1894年Arthur Young與Charles Stewart創立Stewart&Young,1906年Stewart退出,公司更名為Arthur Young。
我主要想說的是:這些會計師事務所都創辦於十九世紀50年代之後,伴隨了美國工業革命最輝煌發展的40年。
為啥當時那個年代紛紛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就是因為要發股票融資辦企業、上市紐交所、併購成為託拉斯啊。
所以,風投、發行股票融資、做大企業搞科學管理/辦技術學校/辦商學院、上市、併購,都需要會計師來做精算和審計啊。
而這些金融操盤的背後,往往少不了高盛與摩根這兩個金融帝國。
(4)管理價值的崛起:通用汽車與福特汽車
如果說十九世紀還是大宗原材料,如紡織品、煤炭、石油、鋼鐵,那麼20世紀就輪到了要把這些原材料運輸到全國各地了。因而:鐵路、汽車開始興盛了。在那個年代,汽車時髦到就像現在大家提蘋果公司一樣,所以這些汽車公司的一舉一動都備受人們關注。
1885年,德國人科爾戴姆勒和合伙人邁巴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高轉速的內燃汽油發動機。1886年3月8日,戴姆勒把發動機安裝在他為妻子43歲生日而購買的馬車上,從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四輪汽車。1890年,戴姆勒和他的合伙人在斯圖加特市成立了他的公司——戴姆勒汽車公司。1894年,奔馳公司開始生產「Velo」,這是世界上第一輛量產汽車。
1903年,美國人亨利·福特創建福特汽車公司。
通用汽車公司的前身是1907年由戴維·別克創辦的別克汽車公司,1908年美國最大的馬車製造商威廉姆·C·杜蘭特買下了別克汽車公司。杜蘭特很想結束當時美國汽車工業數百家公司並存的局面,所以杜蘭特以別克汽車公司和奧茲汽車公司為基礎成立了一家汽車控股公司——通用汽車公司(GM),1909年又合併了另外兩家汽車公司——奧克蘭汽車公司和凱迪拉克汽車公司。
1945年28歲的福特二世接手福特汽車公司。老福特雖然發明了流水線、大規模複製製造T型車,但老福特的管理思路卻很像中國的嘉靖皇帝,神神秘秘,只保持一對一的溝通與指示。而福特二世一上臺,講究透明、數據量化、靠組織去驅動,而不是自己事無巨細指示每件事情。所以經人介紹,福特二世僱傭了藍血十傑。你看管理集成大事德魯克最著名的一部作品《管理的實踐》(1954年),裡面用西爾斯的案例講了企業的使命到底是什麼(創新和營銷創造客戶),用福特二世的案例講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組織、管理管理者,用IBM的企業案例講了如何管理知識工作者,你不是像流水線工人一樣僱用了他的一雙手,你實際上僱用了他整個人。
藍血十傑他們個個出身哈佛商學院,是天才中的天才。他們是美國政府從百萬大軍中挑選出來的人中之龍,專門在空軍進行資源計劃編制調度,卓有成效地將數位化管理模式用於戰爭,為盟軍節餘了10億美元的耗費,大大提高了美國空軍的轟炸效率。他們把這種資源計劃、數位化管理也引入了福特企業。這些舉措使福特公司重新贏利,使公司實現了現代化,並在1956年將公司上市。福特二世真是二代接班的模範典範啊。
咱們再說說通用汽車公司。我們最主要說:艾爾弗雷德·P·斯隆。他於1918年加盟了杜蘭特領導的通用汽車公司,1923年5月,成為通用汽車公司的總裁。這個人給管理學界留下的最著名的成果就是:事業部制,這對於一個大型集團,面對多個目標客戶市場、多個品牌、多個產品,管理很有效。麥肯錫諮詢公司一開始做的諮詢業務就是給全世界大型企業進行事業部制組織變革的諮詢與輔導。
斯隆邀請德魯克到公司,希望他寫一寫斯隆這個偉大的管理學發明,所以允許他可以隨便和一個高管進行交流。不過後來德魯克卻寫了一本《公司的概念》,於1946年發行。斯隆後來氣不過,自己又寫了自傳《我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再講一個小尾巴事,就是通用電氣和通用汽車沒有半毛錢關係。雖然通用電氣也生產各種機械引擎(如飛機引擎和發電引擎),但通用電氣是愛迪生創辦的。他於1878年創立了愛迪生電燈公司,1892年,在摩根的撮合下,愛迪生電燈公司和湯姆森-休斯頓電氣公司合併,成立了通用電氣公司(GE)。
就是因為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這兩家公司的成功,使管理(如資源計劃、數位化量化管理、事業部組織)第一次被大多數企業注重。雖然這離管理學鼻祖泰勒寫出《科學管理》已經遠去半個世紀了。但,這才是管理諮詢公司的真正開始。
當然,大家從泰勒、伯利恆創始人沃頓、沃頓商學院,從藍血十傑、哈佛商學院,大家也都能看出管理學思想模型、CEO、諮詢公司和諮詢顧問,和哈佛商學院、沃頓商學院的絲絲縷縷關係。
沒有年輕二代接班(福特二世當時28歲),可能也就沒有藍血十傑這些職業管理人才的用武之地。沒有通用汽車公司創始人杜蘭特那麼多品牌併購,沒有斯隆這個職業經理人,可能也就沒有所謂的事業部這種組織管理形式創新。沒有這兩大當紅炸子雞企業做成功標杆,可能這些管理價值也不會引爆整個產業界。我們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企業管理、諮詢公司、企業管理軟體公司怎麼起步,大家大概能咂摸出點門道了吧。
(5)管理諮詢:波士頓諮詢、貝恩諮詢、麥肯錫諮詢
斯坦福、麻省理工MIT、卡內基梅隆,這是美國計算機專業最牛的三所大學。計算機是一個工業科學,具有強烈的動手實踐性。
在美國工業界,也有四大企業研究院,分別是:工業巨頭通用電氣研究院、化工巨頭杜邦研究院、通信巨頭貝爾實驗室、計算機巨頭IBM研究院。
通用電氣研究院是1900年由愛迪生創辦的。愛迪生為啥創辦這個研究院,這和愛迪生這個商人有關。雖然愛迪生被後人譽為發明家,但其實愛迪生很少發明東西。他嘗到了發明、智慧財產權專利保護、智慧財產權入股、智慧財產權轉讓的紅利,所以他僱傭了不少年輕工程師做發明,發明出來歸愛迪生所有,所以愛迪生被後人譽為發明家。在美國十九世紀工業革命那輝煌的40年來,很多科技發明被爆發出強大的商業力。
如果說到世界上第一個諮詢公司(泰勒是自己個人無償諮詢),那應該是MIT的教授亞瑟 迪宏 利特,在1886年創立了ADL。ADL的主要業務就是為公司和政府,在技術研究方面提供支持服務。不過在2002年ADL就已經宣告破產。
通用汽車(併購)和福特汽車(二代接班懶得自己親自親為)的成功,讓大家認識到了管理的價值。於是,管理諮詢隨風而起。
一、波士頓諮詢
布魯斯 亨德森出生於1915年。他是一位《聖經》出版商的兒子。但是他拿的文憑卻是機械工程學士學位。
亨德森的第一份工作是通用汽車的冰箱分部。但是9個月後,冰箱分部大裁員,他也被裁了。
後來他去了利蘭電器,做市場分析工作。他收集的資料主要是銷售報告,上面有報價、賣家、訂貨量、賣家特殊要求。他痴迷於發現當一個因素變化了,其他因素可能會如何變化。
一個朋友邀請他去參加一場當地的哈佛俱樂部活動。在那裡,亨德森首次見到了麥肯錫的馬文 鮑爾。鮑爾在演講中多次提到哈佛商學院,這引起了亨德森的興趣。於是,亨德森辭職繼續深造報考了哈佛商學院。
離哈佛商學院就剩4個月就畢業的時候,亨德森退學,提前加入了西屋公司,因為這家公司當時要人很急,而且薪水給的很不錯。亨德森在西屋公司工作了18年,主要在採購部門。他注意到西屋公司有一個產品系列和利蘭電器存在競爭,但是他把西屋和利蘭這兩條產品系列的數據拿出來對比分析,這讓他大吃一驚。西屋公司和利蘭電器各自都有不少產品業務既不比對方規模大,也不比對方更賺錢,如果兩家公司就簡單地互換一下失敗的產品線,在一切其他因素都不用改變的情況下,每家公司都能至少提升10%的利潤。
他還組織了一個非正式交流網絡,大家來一起分析改進,有諮詢顧問、管理高管、產品工程師、研究科學家。
亨德森總想做改變,但一個正式的公司體系怎能容他發揮。所以,亨德森和上司不斷發生衝突,最後亨德森被迫離職。
1959年,亨德森加入ADL諮詢公司。但還是因為亨德森總想把自己的想法意志加以實施,被ADL CEO加文拒絕。
所以,1961年,亨德森被迫離開ADL。
但亨德森還是沒有去創業。
他認識了波士頓平安儲蓄信託公司的CEO威廉 沃爾巴赫。波士頓平安儲蓄信託公司長期以來一直在管理洛厄爾家族的資產,沃爾巴赫希望通過引入新的業務來喚醒這家死氣沉沉的公司。在亨德森的忽悠下,沃爾巴赫同意亨德森建立一個新的管理諮詢部門。但是一家信託公司開展諮詢業務,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選擇。而且波士頓平安儲蓄信託公司也沒有企業客戶。
為什麼會這樣,亨德森後來承認:當時他沒有工作,他只有這樣忽悠。
所以,亨德森一開始都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他在新部門成立的第一年做了些大雜燴業務,有一些是市場調研的工作。
直到1964年,這個部門才遇到了第一個大客戶:諾頓公司,是一家生產砂輪產品的公司。他們面臨一個產品線巨多,需要做市場細分。
1964年,波士頓平安儲蓄信託公司管理諮詢部為了擴大營收、影響力,做了兩件創新,一件就是發行《管理型視野》文摘期刊,一件就是舉辦年度的思想領袖峰會。這兩件事打破了過去諮詢公司依賴公司歷史或資深合伙人才能開展業務的傳統。這兩件創新,皆來源於亨德森對於自己家庭賣聖經、組織福音會的靈感。可見性格決定命運 家庭出身決定性格。
1965年,波士頓平安儲蓄信託公司管理諮詢部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了,所以他們獨立出來做公司,命名為波士頓管理諮詢公司。亨德森要把公司的主營方向定為戰略諮詢,其他合伙人表示反對:根本沒有人知道我們說的是什麼。而亨德森則回應:這才是妙處所在,因為我們可以自己來定義它。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波士頓矩陣的用武之地了。這和他在利蘭電器做市場分析工作一脈相承。
二、貝恩諮詢
1937年,亨德森從範德堡大學畢業。1937年,比爾 貝恩出生。很不巧的是,貝恩也是範德堡大學歷史博士畢業,但那已經是1963年的事情了,當時也正好是亨德森的波士頓諮詢公司準備從波士頓平安儲蓄信託公司正式剝離成立的時間。
貝恩26歲那年留校擔任學校籌款辦公室主任。範德堡大學是福特基金會一項百萬美元贈款覆蓋的五所大學之一,但福特基金會有個要求,只有你自己能籌集夠同等的資金,福特基金會才會把這100萬贈款贈給你。這是美國教育產業現代資本運動。
為了籌集贈款,貝恩需要結識當地的企業家有錢人。貝恩於是培養有錢人的興趣,組織餐會來結識有錢人。但貝恩對結果一向很清醒。每次聚會,貝恩總會拋出問題:那麼,錢在哪兒呢?
亨德森就是貝恩組織餐會的時候認識的。亨德森對這個小夥子讚賞有加。因為貝恩能夠剖析每一個餐會人的生意、競爭、目標、動機。更重要的是,貝恩總是能很順利地籌到款。這種銷售能力很讓亨德森佩服。
於是亨德森邀請貝恩加入波士頓諮詢。
51歲的亨德森把29歲的貝恩當做親傳弟子對待,帶著他一起出差,沒日沒夜地和他聊天給他傳授商業經驗,帶著他一起去見大客戶。很快,貝恩就銷售業績第一脫穎而出。
亨德森為了激勵其他合伙人,造成互相你追我趕的競爭局勢,亨德森把波士頓諮詢分為三個Mini公司。因為貝恩業績最好,所以很多人都追隨貝恩跑了。
但是貝恩對波士頓諮詢幹的事情有質疑。你說這些諮詢顧問給客戶出具這麼精美的報告,有如此精妙的模型,也有如此詳實完備的數據支撐。但這到底能給客戶具體帶來什麼價值呢?
也就是說:諮詢公司給客戶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而且,貝恩雖然是公司一流的銷售人員,但是他也仍然為業績年年增長而煩惱:為什麼BCG的顧問做完一個項目就立刻轉場去做另外一個項目,能不能持續Hold住客戶持續薅羊毛?
所以,貝恩想另闢蹊徑,以企業客戶股票市值提升為實質目標,諮詢顧問也不需要提供一份精美報告就結束項目,而是每個月和客戶召開會議,來分析哪些因素在影響市值,應該採取什麼行動,這些行動到底執行到了什麼程度,對市值提升是否有了影響改變。
亨德森認為很顯然這是錯的。因為麥肯錫公司的創始人麥肯錫教授在1937年去世前就告誡過所有諮詢界同仁:千萬不要介入到客戶的日常執行當中。
不僅貝恩違背了這個血的教訓,還把亨德森苦心打造的服務產品化破壞。
1973年,貝恩憤然離開BCG,創辦了貝恩諮詢公司。他率領的BCG Mini公司的絕大多數資深顧問全都跳槽到了他的麾下。
貝恩公司最高光輝煌的時刻,是1984年還成立了貝恩資本。貝恩資本和貝恩諮詢相結合,對一些公司進行投資和投後諮詢輔導,這些公司成功上市或被收購後,貝恩資本就能獲得超高的收益,而且還證明了貝恩諮詢的有效性。可見貝恩為了提升企業股價已經做到了何等瘋狂的地步,甚至直接下場運營市值了。
三、麥肯錫
1926年,芝加哥大學會計學教授詹姆斯 麥肯錫創辦了麥肯錫公司。最初只是為客戶提供財務和預算服務,這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類似。
但是,1973年麥肯錫去世後,公司就分裂了兩個,一個是AT科爾尼,一個是馬文鮑爾繼續保留了麥肯錫的公司名字。
諮詢公司雖然靠的是人,但諮詢公司也想複製人啊。所以他們都會研製一套工具和方法論。波士頓諮詢有SWOT工具,麥肯錫也有自己的方法論,那就是:通用管理企業診斷調研服務,就是對公司的組織、流程、監查、預算,有一種標準化的審計,然後來判斷你和你的對標友商或者行業標杆的差距。這就是企業測評啊,這就是所謂的最佳實踐啊。所以,ERP軟體公司和麥肯錫老捆綁在一起是有原因的。而且,AT科爾尼擅長做企業調研業務也是冤有頭債有主的,任何事情,都沒有平白無故的愛與恨。
再說馬文鮑爾繼續率領麥肯錫持續開展「事業部制組織變革」諮詢業務。但是發現另有一幫公司崛起了,那就是人力資源專業諮詢服務公司。像韜睿是1934年就在費城正式註冊,一開始就搞死人養老金精算和保險中介服務,後來搞管理者薪酬計劃服務諮詢。翰威特諮詢也於1940年成立,開始從事保險經紀服務,後來涉足員工福利計劃。Hay也是1943年成立,獨創崗位評價方法。美世可以追溯到1937年的美國威達信集團的一個部門,威達信一開始也是從事保險經紀的。1959年這個部門獨立成公司改名為偉世,2002年改名為美世。這些公司現在都從薪酬-崗位-組織-管理一路向上擴展專業諮詢業務。
麥肯錫不想把自己局限在人力資源專業諮詢服務領域,所以麥肯錫需要轉型,為CEO服務而不是為CHO服務。而當時各大公司的CEO,最感興趣的戰略、市場競爭、投資併購、股東回報/市值。即使是從事業部組織改制入手,也不是為了人力資源,而是為了多業態經營,擴大營收,或者是因為提高市值或營收而做的併購,被迫成為多品牌多業態多事業部制。所以麥肯錫需要轉型。你想想當時戰略這個概念有多火啊,就連德魯克在1964年都出了一本書叫《成果管理》。德魯克本來想叫做《戰略管理》的,被書商以可能不容易被大眾接受不好銷售為由而改名。
格魯克1967年加入公司,當時鮑爾已經退休。格魯克不是傳統麥肯錫人,既不來自哈佛商學院也不來自沃頓商學院,他是哥倫比亞大學運籌學博士,後來又在貝爾實驗室工作了有些年頭。他說服了麥肯錫當時的老闆,承擔起麥肯錫轉型的重任。他挑選了一個轉型的先鋒團隊,這些人也都是麥肯錫公司中的另類。這個團隊有個人也和格魯克一樣,是麻省理工大學的核物理學博士,他對於大多數來自商學院的麥肯錫同事的做法也是不屑一顧。這個人就是大前研一。
格魯克重造了麥肯錫的知識庫、工具庫,又大力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把這些知識適當地發表出去做營銷,以便讓產業認為麥肯錫也是一家做戰略諮詢的公司。
但是格魯克也沒有把麥肯錫的優勢全部拋棄,而是和波士頓諮詢做到差異化競爭。波士頓諮詢主要搞SWOT競爭戰略(來自哈佛商學院的教授麥可波特寫《競爭戰略》已經是1980年的事了),而麥肯錫強調落地,將戰略,和麥肯錫固有的優勢:組織與流程結合了起來。上有戰略,下有組織和流程接著。由於這個落地性,讓麥肯錫後來居上,讓世界以後一提起戰略諮詢首先想到麥肯錫。但其實麥肯錫並不是戰略諮詢的鼻祖。
(6)IT諮詢:IBM、埃森哲
你看麥肯錫的最初創立也是開展財務和預算服務,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一樣,後來才轉向管理諮詢。當然,現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也在提供所謂的諮詢服務。
中文很多歧義,在英文中,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諮詢服務叫做Advisory,像麥肯錫他們才能叫Consulting。Advisory是法規合規為導向,Consulting是以解決企業實際業務問題為導向。
但是管理諮詢業從一出生就面臨一個根的詬病,那就是落地性不強。麥肯錫教授本人倒是挺有落地性,直接扎入到客戶公司,擔當公司總裁親自來把自己給企業的諮詢解決方案做執行落地。業績和利潤成效都很好,但也動了很多人的利益,把企業內部搞的雞飛狗跳,很多人就利用人脈資源給董事會說麥肯錫教授的壞話。在又氣又壓力之下,麥肯錫教授病倒了,而且一病就再也沒有起來。在他去世那天,他告誡所有諮詢界人士:做諮詢一定不要過多查收客戶的內部事務,設計和執行必須分離。
但是,諮詢缺乏落地性這個問題一直沒能解決啊,雖然麥肯錫公司已經把戰略、組織、流程聯動在了一起,但企業仍然覺得不夠有落地性。
IBM於1911年6月15日在紐約恩迪科特作為CTR公司註冊,三個獨立公司合併建立了CTR公司,它們是:列表機公司(1896年創立於華盛頓)、計算表公司(1901年創建於俄亥俄州代頓)和國際時代唱片公司(1900年創辦於紐約州恩迪科特)(當時唱片公司需要磁帶存儲技術)。那時列表機公司的總裁也即創辦人是Herman Hollerith。合併背後的關鍵人物是金融家Charles Flint(想想高盛和摩根吧),他召集三家公司的創始人提出兼併(當年特別流行在資本的撮合下搞託拉斯)。
雖然大家都知道1946年發明的埃尼阿克是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但其實,世界上第一臺能商用的計算機是IBM於1954年發明的。IBM首先採用了電晶體、印刷電路、磁芯存儲器。一上市狂賣,短短5年就賣出去1.4萬臺大型主機。1964年,IBM更是推出奠定IBM霸主地位的System/360大型主機,這是人類第一臺可以應用移植的計算機。
亞瑟·安達信在23歲的時候,就成為美國伊利諾斯州最年輕的註冊會計師(CPA),當時在整個美國也才僅有2200名註冊會計師。1913年任西北大學教授的亞瑟·安達信和普華會計師行(Price Waterhouse)的克拉倫斯·德萊尼(Clarence Delaney)在芝加哥創立了安達信公司(時名Andersen Delaney & Co.)。這算五大會計師事務所成立最晚的了。所以,最年輕的註冊會計師,最年輕的公司,自然要用最前沿的工具才能超越老牌子。
1953年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為幫助通用電氣公司(GE)提高薪資處理效率,安裝了美國第一臺商用電腦,這是世界上會計師第一次使用上電腦這個工具。使用電腦,這成為了安達信區別於其他老牌會計師事務所公司的殺手鐧。
但這也造成了安達信公司自己內部的分裂。利用電腦做諮詢的業務越來越好,甚至超過了傳統的財務審計業務。於是,1989年,安盛IT諮詢就從安達信公司剝離了出來。
不過,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公司都看到了這塊新興的肥肉,也紛紛開展IT諮詢業務。因為這樣落地啊:戰略諮詢-組織/流程-IT固化-事後審計。
2001年是個分水嶺。因為這一年安達信公司爆發了安然事件。美國司法部和美國證監會發文,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剝離諮詢業務,防止他們自己又是做事前指導,又是做事後審計。一個人,為了利益,是不可能在事後推翻自己事前做的決策的。
沒辦法,這些會計師事務所紛紛剝離內部諮詢業務。普華永道剝離了內部IT諮詢業務,2002年IBM趕快購買,IBM組合出了:IT諮詢+IT解決方案+項目總包+系統通用軟硬體產品的組合商業模式。安永也剝離出了凱捷IT諮詢公司,而畢馬威也剝離出來畢博。就是德勤雞賊一些,動作故意放緩,又通過院外遊說人士說服美國司法部和美國證監會可以留一個種子觀察,看看是剝離好還是不剝離好。於是,德勤就成為了對比標的,諮詢業務和審計業務都在一個集團公司裡。
其實,老外也是人,只要是人,就都遵守人性。不管是搞會計師審計,還是搞管理諮詢,還是搞IT固化,其實都是職業經理人為了免責,為了投資併購上市合規,而不得不僱傭第三方做的事。讓股東投資人放心。這一切都建立在美國一個自洽的體系基礎上:私有制-遺產稅-家族託管基金-職業經理人經營或投資併購上市-接受第三方組織設計流程設計績效設計-商學院/教授理論工具模型/MBA諮詢顧問-IT程序固化規則與聯網穿透數據。
這就是我為什麼從智慧財產權法、反壟斷法、託拉斯投資併購、紐交所上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管理諮詢、IT諮詢一路講下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