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與藝術:名作中的心血管病

2020-12-08 騰訊網

在寫實風格的繪畫或雕塑中,作者會儘量把描繪對象的細節記錄下來,當然也包括疾病留下的痕跡。通過這些蛛絲馬跡,我們可以跨越時間的限制對畫中人物做出診斷,同時也加深了對疾病的認知。

作者:費金韜 鄭博

機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先天性心臟病

迪克·凱(Dick Ket)是一位以靜物畫與自畫像見長的荷蘭魔幻現實主義畫家。他從小十分瘦弱,體力運動差,因此愛上了不需要太多體力的繪畫。23歲畢業於藝術學院以後,畫家的身體狀態越來越差,並且發現有社交恐懼,從此隱居在家中專心繪畫。在一系列自畫像中,我們可以看到困擾他的疾病不斷進展。

1932年,那年30歲的他創作了最出名的自畫像。畫面中一名瘦削的男子握著一個花瓶,清晰地展示了青色的杵狀手指,在面部可以看到嘴唇與鼻尖也呈青色,提示畫家存在嚴重的發紺與紅細胞增多。

Self Portrait,迪克·凱,1932

畫家的異常是隨著時間進展的。1926年,24歲的他曾創作過一幅帶有手指的自畫像,這時指甲與指背皮膚的夾角尚未超過180°,尚不能稱為杵狀指。

Self Portrait With Hand,迪克·凱,1926

而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畫家的紫紺越來越嚴重,杵狀指也越來越明顯。這時的他遭受著嚴重心衰症狀的折磨,不得不嘗試多種藥物來改善症狀,在他的自畫像中也有所展示。1940年,畫家因為心臟病英年早逝,距離他的38歲生日僅剩幾天。

Three Small Self Portraits the Drug Drinker,迪克·凱,1937-1940

Double Portrait of the Painter and His Father,迪克·凱,1940

直到去世,他的疾病都未得到診斷。根據他的畫作,我們推斷可能是最常見的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法洛四聯症。不過即使診斷也沒有辦法治療,法洛四聯症的手術治療直到1944年才出現,這時畫家已經去世數年。

喬瓦尼·蘭弗朗科(Giovanni Lanfranco)是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畫家,代表著巴洛克全盛時期的水準。在他1620年的一幅宗教作品中描繪了聖路加為平民治病的場景。

St Luke Healing the Dropsical Child,喬瓦尼·蘭弗朗科,1620

這幅畫左下角的幼兒目測2-3歲,顯得非常虛弱無力,最明顯的特點是腫脹的腹部,這幅畫也因此得名(Dropsical Child)。除了腹脹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孩子的眼瞼似乎也有腫脹,臉部皮膚呈灰色,嘴唇為藍紫色。聖路加握著孩子軟弱的手,可能在尋求上帝的幫助。

如果僅著眼於水腫,我們會想到營養不良、肝硬化、腎病、心衰等多種可能。但結合孩子發紺的嘴唇,可能性最大的還是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

法洛四聯症是最常見的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但這部分患者較少出現腹水。室間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初期為左右分流,後期逐漸變為右左分流(艾森曼格症候群),這時會出現紫紺,並且右心壓力增加可能會導致腹水。當然除了室間隔缺損外,諸如動脈導管未閉等可能出現艾森曼格症候群的先天性心臟病也有可能。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最出名的作品——《蒙娜麗莎》以神秘的微笑著稱。畫中婦人的身份存在多種猜測,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一位佛羅倫斯富有商人與政府要員的妻子。這幅作品至死都被達文西帶在身邊,一直在修改、完善,達文西死後幾經周轉變成了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私人財產,至今收藏於法國羅浮宮。

Mona Lisa,達文西,1502

為了能在繪畫與雕塑中對人體描繪更加準確,達文西進行過許多次屍體解剖,因此有了動脈粥樣硬化等一系列跨時代發現。只可惜他生前大部分成果並未公之於眾,直到後人仔細翻閱他的手稿時,這些發現才重見天日。(萊昂納多 達文西——心血管先驅逝世500周年紀念|融會「冠」通」)。縱使天才如達文西可能也不會想到,他在《蒙娜麗莎》這幅畫作上描繪的正是一名動脈粥樣硬化高危患者。仔細看蒙娜麗莎的左上眼瞼的內側,可以發現有黃色不規則的凸起。而在蒙娜麗莎的右手背,可以看到直徑約3釐米的包塊。

這些發現最可能的解釋是——蒙娜麗莎是一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可以在眼瞼內側、手背、足底、角膜邊緣出現膽固醇堆積,在兒童時不明顯,進入青年後發生率逐漸增加,即使雜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最終也會有約四分之三出現黃瘤。據記載蒙娜麗莎於37歲時突然身故,極有可能是急性冠脈事件帶走了她。

在17世紀荷蘭著名肖像畫家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為一名老婦人創作的肖像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手背上的黃瘤。不過幸運的是這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在沒有任何治療的情況下仍然活到了那個年代算得上長壽的歲數——在作畫時,她已經60歲了。

Portrait of an Elderly Lady,弗蘭斯·哈爾斯,1633

馬凡症候群

克裡斯蒂安·沙德(Christian Schad)是與達達主義和新客觀主義運動相關的20世紀德國畫家,其肖像畫詳細描繪了維也納和柏林在一戰後幾年的樣貌。

在他的一幅著名肖像畫中,兩名遊樂場的表演者以冷漠的表情面對觀眾,上方的男性明顯異於常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肋外翻,之後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他的軀幹與左臂十分細長。同時,他的背部還存在脊柱後凸畸形,搭在扶手上的右手指間關節過度伸展。他的臉部顯得細長,瞼裂似乎也有下斜趨勢。

Agosta der Flügelmensch und Rascha die schwarze Taube,克裡斯蒂安·沙德,1929

這位表演者經常會到畫室擔當模特來維持生計,臂展長是他的一個重要特點。據記載他還經常被邀請到柏林大學的教學醫院,因為他的「心臟位置異常」有教學意義,這種位置異常可能與骨骼畸形相關。根據上面這些異常,這名表演者很可能患有馬凡症候群。

洋地黃中毒

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英年早逝是時代與藝術的悲哀。在自殺前,梵谷曾受到多種疾病的困擾,包括但不限於精神分裂症、雙向情感障礙、癲癇、鉛中毒、美尼爾症候群、梅毒、急性間歇性卟啉病,從精神到軀體都經受著沉重折磨。

梵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加歇醫生》就是他送給長期給予治療建議的Paul Gachet醫生的禮物。畫面中醫生手邊的植物是我們熟悉的洋地黃。

The Portrait of Dr. Gachet,梵谷,1890

與現代認知不同,洋地黃在19世紀被認為可以治療癲癇及精神疾病,因此梵谷很可能接受醫生的建議長期服用洋地黃。那時並沒有洋地黃濃度的監測,再加上梵谷生命最後階段舉止異常,很可能導致洋地黃不規範服用而中毒。

在梵谷後期作品中的色調可能與洋地黃中毒導致的色覺異常有關。在著名的《星月夜》、《夜間咖啡屋》、《向日葵》、《麥田裡的收割者》幾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梵谷對黃色近乎偏執的熱愛,星星、月亮、電燈全都籠罩在一片黃暈之中,這是他早期作品所沒有的特點。

The Starry Night,梵谷,1889

The Night Café,梵谷,1888

Sunflowers,梵谷,1887

Enclosed Field with Reaper,梵谷,1889

頸靜脈怒張

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大衛像位於義大利佛羅倫斯,描述的是聖經舊約中大衛與巨人歌利亞戰鬥的場景。雕像上大衛神情凝重地望向比自己高大許多的歌利亞,左手緊握著一塊石頭,隨時準備開始戰鬥。仔細觀察雕像的頸部,可以發現大衛的頸外靜脈是怒張的,即使在站立的情況下仍然到達了下頜角。

David,米開朗基羅,1504

在米開朗基羅的另外一尊雕塑——摩西坐像中,也可以看到這種有意為之的頸靜脈怒張。和那個時代的眾多藝術大師一樣,米開朗基羅學習過人體解剖知識,從這些雕像栩栩如生的細節就可以看出。但直到1628年,威廉·哈維才第一次揭示了血液循環的秘密,我們猜測比哈維早100餘年的米開朗基羅應該並不知道靜脈血回流到心臟。

Moses,米開朗基羅,1513

一般情況下頸靜脈怒張是靜脈壓升高的表現,多見於右心功能不全、縮窄性心包炎、心包積液等病理情況。但在情緒激動、胸腔壓力增高時,正常人也可以暫時出現頸靜脈怒張。這兩尊塑像的人物都處在情緒激動中,米開朗基羅當然不可能見過這兩位聖經人物,但一定是基於平常對周圍人物的觀察才能讓自己的作品如此細緻入微。

參考文獻:

[1] Martínez G Z, Martínez A Z. Tetralogy of Fallot—Report of a Case Diagnosed at a Museum[J]. JAMA Cardiology. 2020.

[2] Ose L. The real code of Leonardo da Vinci[J]. Current cardiology reviews. 2008; 4(1): 60-62.

[3] Strauss R M, Marzo-Ortega H, Bruckner A A. Did the 『Pigeon Chested Man』have Marfan's syndrome?[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2002; 95(2): 104-104.

[4] Heyne T F. Lanfranco’s Dropsical Child: The First Depiction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 Pediatrics. 2016; 138(2): e20154594.

[5] Dahan S, Shoenfeld Y.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Art and Medicine[J]. The Israel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IMAJ. 2017; 19(12): 772-776.

[6] Kidambi S, Massad M G. On van Gogh and the Foxglove Plant[J]. Cardiology. 2014; 127(3): 164.

[7] Gelfman D M. The David Sign[J]. JAMA cardiology. 2020; 5(2): 124-125.

相關焦點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發布: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億...
    近日,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發布。 為貫徹「以基層為重點,以預防為主」的國家方針,真正實現使心血管病防治主戰場由醫院逐步向社區轉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將2005年以來每年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編撰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改版為《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發布:中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
    合理膳食: 影響最大的是高鈉攝入 2010~2012 年全國營養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在所有膳食因素中,與心血管代謝性疾病死亡數量有關的歸因比例中,影響最大的是高鈉攝入(17.3%)。
  • 人工智慧助力心血管慢病防控
    近日舉行的上海國際健康世博會上,由上海市健康產業發展促進協會主辦的「第三屆慢病管理和智能康復高峰論壇」和「衰老、心臟健康與 AI 智能」互動體驗現場傳出消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心血管慢病防控帶來更高更多要求。專家認為,面對心血管慢病持續增長的態勢,利用人工智慧實現心血管慢病管理和預防,將有效彌補現有醫療資源的不均衡。
  • 心血管疾病高發 五個方法幫你預防
    據報導,我國心血管病仍呈上升態勢,年輕群體的冠心病治療形勢不容樂觀,過早死亡情況嚴重。2014年,中國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心血管病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在農村為44.60%,在城市為42.51%。
  •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發布
    我國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臨嚴峻挑戰。總體上看,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2.9億,其中腦卒中1 300萬,冠心病1 100萬,肺原性心臟病500萬,心力衰竭450 萬,風溼性心臟病250萬,先天性心臟病200萬,高血壓2.7億。心血管病死亡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40%以上,居首位,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
  • 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
    原標題: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 如今,常有一些食療偏方帖在朋友圈熱傳,有的食療方子稱可以將一些無法根治的疾病徹底治癒,甚至比吃藥動手術還管用。請關注—— 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 心血管疾病與飲食相關 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雖然不能依靠食療,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和預防卻是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楊夢蕤介紹,長期超量食用高脂肪、高糖含量、高鹽度的食物使得血液中脂肪含量增高,而同時沒有相應的身體運動來消耗脂肪,導致脂肪堆積在血液中形成斑塊,斑塊堵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臟或大腦,這是導致「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發病的主要原因。
  • RBP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新興角色
    文章題目Emerging roles for RNA-binding proteins as effectors and regula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中文題目作為效應分子和調控因子的RNA結合蛋白(RBP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新興角色
  • 重磅級文章解讀心血管疾病領域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心血管疾病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心血管疾病或與阿爾茲海默病存在一定的遺傳關聯doi:10.1007/s00401-018-1928-6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cta Neuropathologica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通過有效管理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或能幫助降低阿爾茲海默病的患病風險。
  •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攜手珀金埃爾默 推進心血管病早期幹預
    東方網通訊員王霞12月13日報導:日前,在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國際合作部,珀金埃爾默醫學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與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建「心血管生物樣本資源中心——珀金埃爾默聯合實驗室」。
  • 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中國最高!雙心隱患不容忽視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發表《全球心血管疾病和危險因素負擔1990—2019》 2020年12月,JACC發表了一項關於全球心血管疾病和危險因素負擔的權威報導。
  • [NO科研]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NO的抗血小板調節血管張力等功能在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動脈粥祥硬化血栓形成等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NO通過對內皮細胞及微環境的作用來實現對血管的保護作用。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及基因多態性的改變都影響著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
  • 一氧化氮與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健康而引起的疾病,首要危險因素是體重超重,即使超重5公斤也不是好事。吸菸也很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另外,如果運動量很少,長期肥胖,可能會導致糖尿病,而糖尿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好的生活習慣就能幫助你預防疾病,即使你已經上了歲數,並且曾經吸菸,而且飲食結構不合理,可以從現在開始做改變,堅持長期鍛鍊,就可以幫助你的身體抵禦心血管疾病。在25年前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一氧化氮在體內的運作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
  • 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我國首位,醫生無奈:幹預年輕患者「更棘手」
    中國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組織承辦的「複雜冠脈介入治療研討會」上傳來消息:在上海,心血管疾病發病一方面呈現老齡化特點,即發病率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年輕化」問題更為棘手,甚至呈現出了年輕人的幹預難度高於老年患者的現象。
  • 《心血管疾病與精準醫學》出版:精準醫學亟待在臨床廣泛應用
    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 歷經兩年多努力,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內科管委會副主任宋雷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原副院長惠汝太教授主編,共80位專家參與編撰的《心血管疾病與精準醫學》一書,近日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 從《臥室》到《夜鷹》,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與名作互動
    圖/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供圖這座維多利亞風格的博物館創建於1891年,由三幢三層建築組成,博物館裡有超過30萬件藏品,以繪畫、雕塑為主,尤以印象派繪畫和美國藝術品最為聞名,包括梵谷的《臥室》、莫奈的《麥草垛》《睡蓮》、格蘭特·伍德的《美國哥德式》和愛德華·霍普的《夜鷹》等名作。此外,還有眾多獨一無二的珍品,包括來自歐洲、亞洲和非洲的雕刻、裝置作品等。
  • 心血管疾病精準醫療時代已經到來?——心內科專家王娟科普系列
    精準治療在提出最初主要用於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後來逐漸推廣應用到一些其他的領域,而目前最火熱的即心血管系統的基本的精準醫療,也即將精準醫療應用到診斷和治療心血管疾病中。● 必要性為什麼要心血管精準醫療被那麼多人關注呢?
  • 喝小分子水治心血管病?
    號稱通過磁力切割就可以得到「小分子水」,這種水具有神奇的療效治療各種心血管疾病。對於宣揚可以治病的保健品,你最好先打上個問號  皮卡  你可能經常看到這樣的宣傳:喝水能治病!我們研製的水杯能夠通過磁場多次切割使普通的水變成小分子水,小分子水團簇小,易吸收,能夠清理血管,治療各種心血管疾病!  作為生命之源的水,近年來噱頭是越來越大了。
  • 記砥礪奮進中的太原市中心醫院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
    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注重學術交流,努力提高自身內涵及地位。近年主辦召開了「院士工作站三晉論壇」「胸痛中心會議」「高血壓基層巡講」「山西省血管外科主動脈疾病規範化和資料沙龍」等多個學術會議,展示出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學有所成、攀登高峰的實力和風採。
  • 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達3.3億人 預防做到「ABCDE」
    原標題:三高人群需注意 戒菸戒酒多吃菜美好人生,從「心」開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不久前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顯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目前,心血管病死亡佔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心血管病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 七專家聯袂發布《中國心血管健康和疾病...
    中國心臟大會(CHC) 2020 暨第五屆中國血管大會(CVC)暨第一屆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大會(CHMC)正在盛大召開中。9月11日上午,CHC2020 Online開幕式後的全體大會中,《中國心血管健康和疾病報告2019》重磅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