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我們都在共同體下苟活著

2020-09-04 軍範律政

共同社報導,2月14日,WHOY高級顧問進藤奈邦子出席研討會時說:

在中國湖北wu漢市,確診的患者呈減少趨勢,隧道盡頭看到光明,現在全球擔心的是日本。

2月15日,日本新增確診79名,全日本確診已接近340人,日本這下真的急了。

還有正在肆掠的蝗災,不過,有專家說,蝗群不會對我國造成威脅。它們無法跨越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構成的高海拔寒冷地區。



大的方面說,地球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村。

現在社會的進步讓人類的命運越發關聯緊密。

氣候的變暖,引發山火、乾旱、洪水,海平面上升。

日本的海嘯,那個末日一般的鏡頭卻來自真真的現實。

我們周圍都是海洋。洪水湧來,又將逃往何處?

雪花在雪崩面前不能裝無辜。人類在大自然報復面前也無處申訴。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實在在一個全球化的命題,誰也不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生活在地球這個村裡,誰都傷不起。



小的方面講,我們何嘗又不是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網中,生活在一個共同體下,小心謹慎的活著。

疫情來臨,全球的資源被華人想盡辦法運到國內,全國人民想盡辦法把物資送到前線,無數團體、力量支前,……

疫情讓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共同擔當,才有活路。

而每一個個體、小家都緊密地與國家這個大家庭相聯著。

車子、房子、票子、妻子、孩子,只是個體的圓滿。

而社會大環境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個體的力量都無力承受。

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災難面前,困難面前,醫生,警察,軍人,公務員,快遞小哥,無數可愛的志願者們,是他們·在為我們頂著、扛著。

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這些專業人士,他們個人的力量卻影響著十幾億人的精神寄託。

這次疫情,我們也看到了更多90後的勇敢無畏。

集體宏觀的感召下,沒有一個人退縮。有的甚至來不及多想。

一個字,幹。

這不僅是敬業崇高,深層原因,是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受苦受難,歷煉出那種堅韌不屈。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誰不怕苦?誰不怕死呢?

這種擔心,在集體宏大的擔當前,突然又變得不那麼可怕。

說到底,還是對我們國家,對組織,對中華民族骨頭裡邊的那種韌勁的信任,這是一種集體人格,集體力量的自信。

這次疫情,讓我們徹底明白了什麼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只在這個偉大的土地上,才能一聲令下,萬眾一心,上演著一個個與命運抗衡的奇蹟。

生死關頭,我們也正是處於這樣的共同體下,才變得不那麼恐慌,在這種共同體的呵護下,小心翼翼的苟活著。

因此,我們要明白,

無論自己從事什麼,擁有什麼,都不要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共同體中,只有小心謹慎的維持著她的健康運轉,我們才能擁有目前的自我感覺良好。

同時,無論自己暫時遇到什麼困難,生活地多麼卑微,多麼痛苦,也不要氣餒。

這個健康和諧的共同體,對於每一個善良的人,只要肯出力,肯吃苦,堅持努力付出,就有實現美好的希望。


相關焦點

  • 世界需要對我們共同命運的真正覺悟
    無論是保護人類的文化多樣性,還是防止氣候變化,都是當今國際社會的頭等大事。現在輪到我們在公共衛生健康領域開展國際合作了。這樣的多邊合作不管由哪一方發起,關鍵是要本著開放精神,充分兼顧各方不同關切。2.在這方面,法國人對中國卻知之甚少,甚至連我們的總統在他們就任前對中國都幾乎不了解,但這些法國領導人在他們30歲時就已非常了解美國了,而他們了解中國卻要等到40歲,有的人甚至要到50歲。關於社會轉型時期如何增進我們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我們都知道文化是一個關鍵因素。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文化如同「理解」「和平」等一樣,需要學習,需要培育,它不會從天而降。
  • 「第三次世界大戰」仿佛正在進行,疫情是我們共同的噩夢,探索宇宙是我們共同的夢想
    儘管人類在與冠狀病毒的鬥爭中找到了共同的必行之事,但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共同的敵人,更要有其他事物來對抗這種世界性流行病所造成的孤立與虧失。我們需要一項統一的、吸引人的、有說服力的人類事業,就此而言出現的是一個奇妙的科學目標,紅色星球——火星。
  • 「全世界缺乏一個對我們共同命運的真正覺悟」
    無論是保護人類的文化多樣性,還是防止氣候變化,這些都是當今國際社會的頭等大事。現在輪到我們在健康問題上的國際合作。至於這樣多邊合作,它可以先由中國提出建議,也可以先由法國發起,問題的關鍵是要本著開放精神,要充分兼顧到各方不同關切。
  • 人類社會形態變化:原始社會—所有文明都經歷過的社會階段!
    人們耳熟能詳的印尼爪哇人、德國海德堡人、中國元謀人和北京人都屬於晚期猿人;而德國的尼安德特人、中國丁村人則屬於早期智人;中國山頂洞人、法國克羅馬農人則屬於晚期智人。 不管是何種支線,在人類的進化發展史上,都曾先後出現了數個社會形態,它們分別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 心理學:社會定義為平等還是公平,取決於我們的社會意識與形態
    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人類「首先存在於環境之中,我們不能脫離環境,環境塑造了我們,決定了我們的可能性。」我們的社會行為更多地取決於所處的客觀環境,還是我們對情境的解釋呢?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取決於想起各種例子的難易程度,這一過程大多數都是以直覺自動完成的。正如,當我們需要擔心某件事情,合理使用我們資源的時候,我們最好用批判思維來抑制直覺衝動,我們的直覺和無意識的信息加工過程的力量很大,但有時候也很危險。
  • 願我們都不忘初心,與我們的生死之交互相感恩,共同成長
    這是一個由數位對教育充滿想法的辣爸辣媽共同組成的號,本文作者南瓜藤,初中思品老師,持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C證,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頗有心得。,只有他是個學渣,害得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都抬不起頭來。最近看到的兩個新聞,都是高三孩子的,都是在學業的高壓下。一個安康平利的女孩,在寫下13個「對不起」後自殺身亡;一個南京的男孩,不堪忍受陪讀媽媽的辱罵用菜刀砍死了媽媽。為什麼?都說每一對母子(母女)都是生死之交,這生死之交什麼時候卻被學業壓到了「你死我活」?
  • 校園法治安全教育,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校園法治安全教育,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未成年人保護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諸多方面作出明確規定五、關於政府保護和社會保護為使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更周全、更到位,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在政府保護和社會保護層面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比如規定要營造「兒童友好型」公共場所,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有益身心發展的公共資源和便利設施;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年齡以外的其他理由,限制未成年人按照有關規定應當享有的照顧或者優惠。
  • 年終特稿:致我們共同走過的2020年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電 題:致我們共同走過的2020年中新社記者 王祖敏12月31日。2020年的最後一天。截至北京時間31日凌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突破8000萬例,死亡病例逾180萬例。在新冠病毒面前,人類如此脆弱,這一年不同國家和地區數度按下「暫停鍵」。
  • 奇績創壇陸奇:希望能與社會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創業生態
    奇績創壇創始人兼CEO陸奇介紹說,今年總共錄取了30家創業公司,其中87%都是前沿技術驅動型企業,包括晶片、傳感器、腦機、生物科技等。錄取項目的創始人平均年齡33歲,最小的19歲,且其中73%都有研究生或以上學位。陸奇表示,奇績創壇在創業營裡面重點關注兩件事情,第一是加速產品市場的匹配(PMF),第二件事是在創業營中幫助創業公司活得更久。
  • 世界地球日|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從此,中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主題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但為了更好地宣傳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我國每年都會設定一個主題。今年4月22日是第51個地球日,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對話法國前總理拉法蘭:世界需要對我們共同命運的真正覺悟
    無論是保護人類的文化多樣性,還是防止氣候變化,都是當今國際社會的頭等大事。現在輪到我們在公共衛生健康領域開展國際合作了。這樣的多邊合作不管由哪一方發起,關鍵是要本著開放精神,充分兼顧各方不同關切。  2.
  • 年度關鍵詞|2020,這些記憶我們共同走過
    被稱作「魔幻年度」的2020,似乎每個月都在挑戰人們的承受能力,但好在,即便如此,大家也在努力生活,並期待著來年。這些年度關鍵詞,記錄了我們不平凡的366天。新冠肺炎疫情一個貫穿全年的詞語,它不僅涉及醫療領域,還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疫情防控、疫情下的學業、經濟、對生命的思考,每個人都被它影響著。它突如其來,讓人猝不及防,一如當年的汶川地震。
  • 原來,我們的情緒一直由它來控制
    來聽老嶽講:它是我們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包括的大腦部位相當廣泛,如梨狀皮層、內嗅層、眶回、扣帶回、腑脹體下回、海馬回、腦島、顳極、杏仁核群、隔區、視前丘、下丘腦、海馬以及乳頭體都屬於邊緣系統,也正因為它的主要部分環繞大腦兩半球內側形成一個閉合的環,所以我們把它稱之為「邊緣系統」。
  • 金字塔最新兩大發現,我們或將離真相越來越近!
    要知道胡夫金字塔建於4500年以前,這種倒v型結構以前並不能直接可見,而是隱藏在表面磚體下,千百年來人們將石塊拆除後,它們才顯露出來,在金字塔內部,還有其他的v型結構。比如國王室的頂部。王后室的頂部。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見殘存的部分V型結構遺蹟。所以當初很可能是這個樣子的。
  • 海洋汙染需社會共同關注 保護渤海生態從我做起
    但除此之外,沒有獲取信息的渠道,這就更需要媒體去呼籲,社會共同去關注。」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天津市地理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李兆江教授舉了一個例子。PM2.5(細顆粒物)在公眾中的普及,是因為每一個人都能切身地看到灰霾籠罩著城市,感受著鼻腔和喉頭的呼吸之痛。「在眾多汙染問題中,海洋汙染其實是弱勢的,也容易被忽視。人們可能更多會去關注大氣汙染、身邊的水汙染、還有食品安全衛生等。」
  • 地球日︱我們在宇宙面前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地球人!
    所以說想要知道地球的模樣對地球上的生物來說並非易事,但到了20世紀,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在地球上第一次有物體真正的離開了地球表面進入了太空,其目的就是想從遠處拍攝我們的世界。在我們這顆藍色的星球上,耀眼的陽光源源不斷地拋灑在半個地球上,大氣、雲層、海洋和大陸清晰可見,地球表面上的植物、動物、真菌和其他生物每天都沐浴在陽光下,感受大自然的饋贈。所有的這一切都濃縮到了一張1968年的照片中。
  • 當社會公眾事件發生時我們應該做什麼?
    近日的滴滴順風車事件又一次喚醒或者說刺痛了社會的底層群眾,事件本身被傳播了無數次至今為止轉發量應該達億級別了吧。社會各層對滴滴公司口誅筆伐,尤其是自媒體行業,毫無疑問每次社會公眾事件爆發時衝在最前列的都是自媒體從業者,有的為了正義、有的為了發洩、有的為了流量、有的為了......
  • 對話法國前總理拉法蘭:世界需要對我們共同命運的真正覺悟_國內...
    無論是保護人類的文化多樣性,還是防止氣候變化,都是當今國際社會的頭等大事。現在輪到我們在公共衛生健康領域開展國際合作了。這樣的多邊合作不管由哪一方發起,關鍵是要本著開放精神,充分兼顧各方不同關切。  2.
  • 保護地球 我們共同的責任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有了孩子,當他在書裡學到那些關於碧水藍天,花開鳥鳴的內容時,如果他問我為什麼都沒見過的時候,我該怎麼回答他。   事實上,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現代人已經感受的相當深刻。我們每天呼吸著的空氣,每天飲用的水質,都已經沒有了安全的保障。地球真的已經像是一個千瘡百孔的老人,無心報復人類的行為,卻又承受著控制不了的無可奈何。
  • 趙鼎新:我們該如何研究人類社會與其他動物社會?
    對於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我竟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能很好地回答。但也是在對這個問題的反覆思考中,我對人類的生物本性和社會屬性及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有了比較深入的思考。為了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採取了如下策略:首先,想清楚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哪些是最具有根本性的人類行為特徵;其次,看人類在這些行為特徵上與其他社會動物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最後,看這些區別在我們分析人類社會時會帶來什麼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