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未來科技設想,未來身份認證方式,刷臉與皮下晶片的科幻時代

2020-12-06 做事不徹底

探討未來科技設想,未來身份認證方式,刷臉與皮下晶片的科幻時代

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去銀行辦理業務或者在網上購物進行支付,首先第1步都是要進行身份認證。所以身份認證的方式和技術是不但是所有金融行業所重視的技術,同時也是全民的關注。就目前而言,這個時代所掌握的身份認證技術,總共可以分成三個類型。其一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密碼認證。其二便是近幾年來較為火熱的生物特徵識別認證,如指紋、掌紋、刷臉等這一些。那其三就是數字證書認證。

什麼是數字證書認證呢?這種認證方式分為虛擬和實體,像乘車碼這一類的就是虛擬,而交通卡這一類的便是實體。這三種身份認證方式,目前被普遍所關注的是生物特徵認證的方式,主要是這種方式更為便捷。那生物特徵識別認證,有可能讓我們的證件、銀行卡從此成為歷史嗎?或者全民從出生就植入一張可以代表身份的晶片,這樣的科幻時代是否能夠在近今年來臨呢?這也是今天小編想跟大家一起探討的話題。

先說說第一種密碼認證方式,密碼認證的方式所存在的風險就是被破解,一般來說密碼被破解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就是截獲並還原加密的密文,還有一種是由於密碼過於簡單,直接被猜出來,而其中被破解風險最高的就是拿生日做密碼的,因為如果想要知道一個人的生日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所以一般對於密碼的設置,都會建議使用複雜且不規律的字母或數字一起。但是想一想處於一個網際網路娛樂時代,無數的軟體讓每一個人擁有無數的帳戶,要記住每一個密碼簡直不太可能,所以很多人其實使用的密碼,基本都是不超過2個的,而一旦密碼不小心洩露,就意味著所有帳戶將有風險,而且很多時候,即使只有兩個密碼,也會經常被忘記。所以密碼認證的方式在目前也是漸漸被生物識別及數字驗證(手機驗證碼登錄)的方式所替代的原因。

而現在更多使用的身份認證方式其實是數字證書認證,比如我們的電話卡、身份證、公交卡等,不過數字證書認證的方式,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缺陷,那就是卡太多容易遺失和忘記攜帶,那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有這麼一個方案,就是在所有人的身體中植入晶片,在瑞典已經有一家公司已經持續有幾年,為4000+以上的人做過這樣的晶片植入手術了。而從長遠來看,這認證方式有非常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的。因為在這個全民都追求快捷、效率、便利的時代。這個方式無疑是能夠給全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效率和便利。但這種在皮下植入晶片的認證方式,實行的可行性有兩大技術難點。首先是晶片的信息讀取需要的問題。設備讀取信息需要有讀取協議,就像深圳通沒有辦法在上海刷卡坐地鐵,就是因為讀取協議不同所帶來的問題。

那皮下植入晶片也是如此。有加密就代表著需要有解密協議,想要讓晶片的信息能夠被所有設備所讀取的話,那必須實現讀取協議的全部統一。那麼它就涉及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多方利益的一個難點,就目前而言我們連公交卡都沒有辦法做到全國統一,那對於皮下植入晶片,恐怕就更為困難了,起碼在未來的20年,小編基本是看不到這種可能性了。那第2個難點就涉及到人性和倫理的問題,皮下植入晶片就算手術再小,它其實也算是一種對身體的改造。所以這項技術要發展起來,還是有非常多的困難。

那接下來,就說一說另一種身份驗證的識別技術吧。生物特徵識別認證。在之前一款手機的換臉軟體一經出現,便引起大家對於刷臉支付技術的風險進行一系列的爭議,如換臉是不是可以直接進行刷臉的認證?當然對此支付寶做出了換臉是無法突破支付寶的刷臉技術的明確回應。

對於人類來說,我們身上獨一無二的生物特徵,都可以用來作為身份識別驗證信息的。像指紋、虹膜、面部信息等這些。那對比起來用我們的生物特徵的信息,來作為數字證書進行認證,可實現性確實是比皮下植入晶片的方式要更為可行的。就以當下比較熱門的刷臉技術為例,不得不承認目前的刷臉技術,還是存在比較多的系統上的漏洞的。其中有一個曾被公眾所熱議的真實案例。那就是某知名女星的丈夫被其司機冒名頂替,把房子賣掉的事件。

據新聞報導其過程大概就是因為公證處在使用人臉驗證的時候,對其到場人員和當事人的身份證圖像,進行比對之後,其分值竟然通過了審核標準,於是公證處便為其辦理了公證的手續。在拿前面支付寶的刷臉來說,雖然能夠防禦換臉的漏洞,但有一個方式卻是可以攻克支付寶的刷臉技術的。那就是一張非常逼真的人皮面具。不過現在的很多手機智慧型手機都配有紅外線的攝像頭。而用矽膠所製作的人皮面具,在紅外線的檢測上,是可以被識別的。但如果人皮面具不再只是用矽膠製作的呢?小編不是槓精,只是在想這種可能性啊。

當然雖然如此,我們的面部特徵的信息,還有非常多的細節可以用來做作為獨一無二驗證數據的。比如人的瞳孔和嘴唇就擁有非常多,獨一無二的生物特質信息數據。而且這些方面有其他國家也做出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所以就目前來說在人臉識別這一塊,還是有比較大的可行性的,所以小編覺得未來的身份認證方式最大可能就是,刷臉認證了,大家覺得呢?

相關焦點

  • 未來存錢指南,密碼安全與身份認證漫談
    密碼驗證屬於「實名認證」,就是用預設約定的「數字 / 字符組合」對使用者身份進行確認。在身份可信認證領域,「實名認證」是最低級別的認證方式,隨著身份認證應用領域的擴展,更高級別的要求是「實證認證」和「實人認證」。實證認證是通過法定證件方式進行的使用者身份確認。
  • 刷臉已至未來已來,松美科技將亮相2020中國教育後勤展覽會
    目前研發的「一臉通」12大系統包含:人臉消費、人臉門禁、人臉考勤、人臉自助機、人臉支付閘機、人臉支付車載機、人臉訪客、手機訂餐+刷臉取餐、人臉梯控、手機充值、水控機、車牌識別系統本屆中國教育後勤展覽會,松美科技將推出國內具有領先技術的「一臉通」12大系統,為學校企事業單位中涉及數字辦公、考勤、消費、出入、乘車、生活各方面的應用系統及解決方案
  • 深度: 刷臉時代到來!你的臉就是最強密碼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文 | 四月導語:去年,馬雲刷臉在淘寶上買下漢諾瓦展郵票,「刷臉場景」火遍大江南北。實際上,除了金融支付,當單位門禁、課堂考勤識別從指紋換成人臉時,人臉識別類應用已經被頻繁應用。
  • 「刷臉」已out 最新解鎖方式「刷心」騰空出世
    作為生物識別系統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員,最新解鎖方式憑藉的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心臟活動,用戶不必忍耐原來繁雜的密碼系統,直接「刷心」。下一代識別系統直接用「心臟」開鎖,在未來,你值得擁有。前段時間,刷臉科技一度被討論得沸沸揚揚,除了手機解鎖之外,無論是鐵路系統的驗票識別,抑或是馬拉松比賽的選手身份確認,都能感受到臉部識別系統為我們帶來的「科技感」。  大家在體驗到「刷臉」的便捷的同時,也不斷提出「問題」。譬如說,比起指紋識別功能,雖然臉部識別系統看上去更為精確,但往往會因為外部特徵細微變化而無法準確識別。
  • 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原標題: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中新網7月28日電 蒸汽機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人類的溝通方式,這些偉大的發明深入生活,改變了人類社會。如今,各項新發明新科技層出不窮,其中就可能隱藏著改變世界的力量,今天,小編就為您盤點那些正在或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 面具也能刷臉成功!用臉有風險,人臉識別安全該如何保證?
    「刷臉」支付、進站、籤到等智能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及、方便快捷,但並不十分安全。這些信息容易被人在不知不覺中採集,再利用3D列印等技術偽造出來,讓當事人財產或名譽嚴重受損。在「刷臉」時代,用臉有風險,人臉識別安全該如何保證?
  • 聽說5G時代是刷臉時代,真是這樣嗎?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經歷了從2g、3G、4G到5G。2G和3G就只是單純的上網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咱們來說說4G和5G吧。自從我們進入的4G時代以來,好像身邊的事物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例如:網購的熱潮、外賣行業的興起、智能化的普及等。
  • 「刷臉」,正走入你我生活
    疑問和擔心也隨之而來:運用「刷臉」技術的視頻採集設備越來越普及,會不會對人們的隱私權帶來威脅?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會不會帶來新的歧視與不公,並對人類既有的道德秩序形成挑戰?本版今起推出系列報導,關注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並探討人工智慧浪潮可能帶來的對科技倫理的衝擊和思考。
  • 2020年,我們終於踏入了科幻電影中的「未來」
    世界並沒有變得像科幻電影裡一樣變得賽博朋克,車還是不能在空中行駛,人工智慧不能代替愛人,「腦聯網」沒有出現,也沒法隨便買張機票飛去火星……沒想到的事情太多了。 將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場景與現實一一對照,科幻片中當時的預測幾乎全部落空,但又與現實相隔不遠。
  • 可以在哪裡刷臉支付|聚合支付和刷臉支付哪個更有前景?
    人臉識別是一種基於人的相貌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認證的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技術的最大特徵是能避免個人信息洩露,並採用非接觸的方式進行識別。此技術可以更加快捷、精準、衛生地進行身份認定;具有不可複製性,即使做了整容手術,該技術也能從幾百項臉部特徵中找出「原來的你」。
  • 多地試點人臉識別社保認證 「刷臉」辦事靠譜嗎
    多地試點人臉識別社保認證 「刷臉」辦事靠譜嗎 原標題:   7月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宣布全面取消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集中認證,推廣基於網際網路的生物特徵識別認證等服務渠道。
  • 刷臉時代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談到刷臉很多人應該不是很陌生,在很多的場合都逐漸使用刷臉支付,現而且正在慢慢被大家所接受。對於目前的刷臉技術剛進入人們的視野,通過下文的相關信息或許能幫助您了解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下面為您介紹一下刷臉技術的相關信息:1、刷臉支付的原理刷臉支付的原理是人臉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是生物識別的一種方式。
  • 建行、農行進入"刷臉"時代,這三大安全問題怎麼解決?
    除此之外,還具備靜默活體、動作活體、唇語活體、雙目活檢等活體檢驗方式。近日,中國建設銀行廣東某支行試點ATM"刷臉取款",再次在行業扔下輿論炸彈。目前,包括招行、農行、建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傳來已實現"刷臉取款"、"刷臉支付"的大消息。 9月,建行上線"刷臉支付",稱為"0付",使用"0付"時,不需要任何物理幫助,只需要刷刷臉就能完成消費支付。
  • 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五大發明:10秒讓你不再近視的仿生隱形眼鏡...
    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五大發明:10秒讓你不再近視的仿生隱形眼鏡、滴眼藥就能治好白內障、可以移植的記憶……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手機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電腦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汽機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
  • 生物識別技術那麼多,為啥偏偏「刷臉」火了?
    你走到一家自助銀行前,攝像頭通過「刷臉」,自動識別你的身份為你開門;你站到ATM機前輸入密碼,再在攝像頭前「刷臉」,就可以成功取錢。這種看起來像是科幻片裡的橋段,在現實中應用越來越多。  今年4月,馬雲在德國漢諾瓦IT博覽會上當眾演示刷臉支付;上月號稱全球第一臺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ATM機在杭州誕生。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原標題: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科幻作家立足於當前社會的發展、科技水平,推導出未來社會的某種呈現狀態,並就人類的現存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科幻作家走在時代的前面,照亮未知、提出假設——甚至在若干年後會變成現實。
  • 從手機晶片到「記憶移植」,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很大程度上,這是由於「記憶移植」本身的經久不衰:二十年來,通過為大腦植入晶片存儲和複製記憶(或者說意識)是不少科幻作品的標配:遠的不說,譬如去年《幻體》就講述了未來社會一個將要死去的老富翁將記憶複製到一個健康男子身上的故事;《黑鏡》中也有將記憶晶片植入人腦的探討;甚至最近上映的國產電影《記憶大師》也講了一個關於記憶重載的懸疑燒腦故事。
  • 刷臉支付「黑天鵝」?天津立法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
    二是將原有的支付交易流程壓縮,特別是將支付的發起、授權(與驗證)這一傳統支付方式所要求的貫序流程壓縮為一次動作,比如客戶主動將面部呈現在攝像頭前面即被視為客戶主動出示支付工具並向支付服務商進行支付授權的意思表示。相比需要藉助手機這個介質,刷臉支付就更加便捷,支付全過程不需要用到手機,是一種更為自主的收款結算方式,配合自助收銀,極大提升了收銀效率。
  • 通知丨「科技還是科幻:未來的法學研究」線上研討會
    科幻作品對人類技術進步似乎總是過於樂觀。畢竟,2001年人類沒有航行去木星,2008年託尼·史塔克沒有打造出鋼鐵戰衣,2015年沒有巨大泛人形決戰兵器出現在東京,2019年也沒有「銀翼殺手」。但是,科幻作品真的是一種無來由的「空想」嗎?科幻作品中不會有新時代的《秋菊打官司》嗎?
  • 「刷臉」帶來隱私保護新挑戰,專家:行業自律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之前不久,一則「戴著頭盔看房」的視頻廣為流傳,因為一些售樓處的工作人員會通過人臉識別判斷購房者身份,進而決定是否給予購房優惠。網際網路時代,「刷臉」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了新挑戰。近年來,圍繞人臉識別的爭議不斷。這些爭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臉識別應用之廣泛及由此引發的公眾擔憂。網際網路時代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